一种涡轮稳压式声波吹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7163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涡轮稳压式声波吹灰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声波吹灰器,特别是一种涡轮稳压式声波吹灰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电站锅炉安装的吹灰设备主要是蒸汽吹灰器和声波吹灰器以及激波吹灰器。蒸汽吹灰器为传统吹灰器。

由于结构和介质的特点,加上高温环境的影响,吹灰枪管易发生卡涩、失灵、漏汽等现象,设备故障率相对较高,要求维护水平较高,长时间故障不处理会导致吹损管壁缺点:(1)吹灰耗费蒸汽,降低了烟气露点,增加了锅炉补给水。(2)吹灰只能清除所吹到的受热面,吹灰有死角。(3)长伸缩式吹灰器伸缩部分易变形卡涩,蒸汽吹伤受热面引起爆管,且维护量大,结构尺寸大,占用较大的空间位置。

声波吹灰器,目前膜片声波吹灰器声波能量小效果一般,吹灰效果不明显,基本上不能除掉已有的积灰。激波吹灰器也是一种除灰技术,利用瞬间爆炸生产超冲击波的能量,清除锅炉积灰。但受乙炔、天然气等气源危险的影响,选用时都有所顾虑。缺点:(1)吹灰消耗燃气,需定期更换供气设备。(2)吹灰主要对垂直冲刷面作用大,吹灰有死角。(3)吹灰长期冲刷固定的受热面,燃气须注意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涡轮稳压式声波吹灰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涡轮稳压式声波吹灰器,其特征在于:涡壳腔体上部通过法兰与变频电机紧固连接,涡壳腔体下部通过法兰与稳压罐密封连接,涡壳腔体前端通过法兰与扩放器连接,涡轮置于涡壳腔体内与变频电机驱动轴连接,输气弯管置于涡壳腔体内。

作为优选,所述输气弯管设置有输气弯管输出口和输入口,输气弯管输出口处与涡轮内部,输气弯管输入口通过法兰与稳压罐上部密封连接;涡轮的圆筒上均匀分步有若干个通孔,若干个通孔相邻两个通孔的直径比成正弦值比例循环且大于输气弯头输出口和涡壳腔体出声口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稳压罐上部与输气弯管输入口处之间和输气弯管输出口与涡壳腔体下端之间都通过法兰密封连接并装配有密封垫片;

输气弯管输出口与涡壳腔体出声口和涡轮上均匀分布的通孔在同一轴线上;若干个通孔处于涡轮的圆筒部位上,声波介质压缩空气由稳压罐通过输气弯管经变频电机驱动的涡轮旋转产生高强声声波通过扩放器扩放传播至锅炉炉膛内;

涡壳腔体与涡轮之间,涡轮与输气弯管之间有合理的间隙以确保转子的稳定回旋。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涡轮稳压式声波吹灰器可产生高声强声波能量利用声波与灰粒及积灰发生振动和共振,使积灰随烟气流带走。声波可以达到其它吹灰器难以达到的位置,不留死角。对受热面管壁无吹损、无腐蚀,运行成本低,可靠性高。在现场运行时可有效避免声波吹灰器运转时消耗大量的压缩空气使其压力减少后续空压机供给不稳定而使声波吹灰器产生能量不稳定影响吹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涡轮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输气弯管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1: 涡壳腔体 2:稳压罐 3:涡轮 31:通孔 4:输气弯管 41:输气弯管输出口 42:输气弯管输入口 5:变频电机 6:扩放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一种涡轮稳压式声波吹灰器,其特征在于:涡壳腔体1上部通过法兰与变频电机5紧固连接,涡壳腔体1下部通过法兰与稳压罐2密封连接,涡壳腔体1前端通过法兰与扩放器6连接,涡轮3置于涡壳腔体1内与变频电机5驱动轴连接,输气弯管4置于涡壳腔体1内。

作为优选,所述输气弯管4设置有输气弯管输出口41和输入口42,输气弯管输出口41处与涡轮3内部,输气弯管输入口42通过法兰与稳压罐2上部密封连接;涡轮3的圆筒上均匀分步有若干个通孔31,若干个通孔31相邻两个通孔31的直径比成正弦值比例循环且大于输气弯头输出口41和涡壳腔体1出声口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稳压罐2上部与输气弯管输入口42处之间和输气弯管输出口41与涡壳腔体1下端之间都通过法兰密封连接并装配有密封垫片;

输气弯管输出口41与涡壳腔体1出声口和涡轮3上均匀分布的通孔31在同一轴线上;若干个通孔31处于涡轮3的圆筒部位上,声波介质压缩空气由稳压罐2通过输气弯管4经变频电机5驱动的涡轮3旋转产生高强声声波通过扩放器6扩放传播至锅炉炉膛内;

涡壳腔体1与涡轮3之间,涡轮3与输气弯管4之间有间隙以确保转子的稳定回旋。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