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7309阅读:1861来源:国知局
水冷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冷套。



背景技术:

生物质直燃发电锅炉燃料本身具有易燃、松散、体积大、杂物多等特性,因此在燃料输送系统中,炉前给料设备经常出现过载、堵料等现象,尤其是在入炉口处的给料设备甚至出现磨漏,回火现象,严重制约锅炉的安全性。因此给料设备需要综合考虑输送、冷却、密封等性能,通过在燃料入炉口和给料设备之间设置了水冷套,防止了炉火反烧到给料设备中,造成的安全隐患。

目前我们使用的相对成熟的一种水冷套如下图1、图2所示,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如下:

水冷套的设有本体管箱2,本体管箱2的底部设有第一支腿6,水冷套的第一前集箱1、第一后集箱3用螺栓与上、下游设备连接,冷却水由进口管接头流入,由多个管子7和第一前集箱1、第一后集箱3焊接构成的流道内形成冷却水循环回路,经冷却水出口管道流出。冷却水用于吸收锅炉运行时炉膛传过来的热量。其中:相邻的两个管子7之间通过鳍片8相连。

燃料由上游设备经过水冷套后被推送入炉内燃烧,使燃料形成料塞是水冷套的主要功能,燃料流应该处于“堆而不堵”的状态。为了促使进料被压紧形成“料塞”,在水冷套上部设置了压紧装置4,每台水冷套中含有2~4个第一压紧装置4,外面设有气动装置和密封罩箱5,第一压紧装置4形状接近半圆,与一固定的轴相连,工作时仅依靠重力作用压紧燃料。可以通过气缸驱动的轴推动压盘到预定的抬起位置,让其处于“顶开”不工作状态。可以用传感器来检测动态压盘是否处于工作状态。

虽然上述设备技术比较成熟,但仍存在下述问题及缺陷:

水冷套的水冷壁由管子7和鳍片8焊接的膜式壁结构(如图2所示,),水冷套的燃料通道空间很小,施焊条件较差,不易保证焊接质量。

膜式壁结构的水冷套的燃料通道侧凹凸不平,增加摩擦力,易堵料;且膜式壁与第一前集箱1、第一后集箱3为焊接结构,膜式壁内部与第一前集箱1、第一后集箱3内表面不能形成同一平面,集箱内表面高于膜式壁内表面,燃料通过易使后集箱产生严重磨损,甚至磨漏;

因电厂燃料的性状复杂多变,经常发生“堵料”故障,过于密实的燃料堵在水冷套内,阻碍进料,影响锅炉正常运行。

电厂为避免发生“堵料”故障,将水冷套压紧装置处于主动常开状态,不能有效形成“料塞”,使漏风量增大,对炉膛燃烧工况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水冷套。

技术方案:水冷套包括内衬板、第二前集箱、流道弯板、第二后集箱、第二支腿、后集箱连接法兰和前集箱连接法兰,

所述内衬板为中空件,所述内衬板的一端向外弯制90°L型边,

多个流道弯板等间距焊设在内衬板的外侧壁形成水冷套本体,流道弯板与内衬板的外侧壁形成管腔,

水冷套本体的两端与第二前集箱、第二后集箱焊接,构成冷却水流通的封闭循环回路,

第二前集箱包括第一隔板,出水口、进水口、排气孔和槽型板,第二前集箱位于水冷套本体前端;

槽型板倒扣放置,并与水冷套本体前端的内衬板的一端焊接形成的封闭管腔,槽型板上设有与流道弯板相配合的流道孔;

第二前集箱内侧壁焊设有第一隔板,使第二前集箱内部分隔成不同腔室供冷却水循环;

进水口设置在第二前集箱的底部,

出水口设置在第二前集箱的顶部,

第二前集箱顶部还设有排气孔,

第二后集箱包括第二隔板和L型板,第二后集箱位于水冷套本体后端,

L型板与内衬板一端的L型边焊接成封闭的管腔,L型板设有与流道弯板的另一端相配合的流道孔,

第二后集箱的前部与流道弯板的另一端焊接,第二后集箱内侧壁焊设有第二隔板,区隔出不同的流道腔室供冷却水循环,

所述水冷套本体的底侧焊设有两个第二支腿,第二支腿由支撑板和槽型支腿底脚组成,

所述支撑板的上端与水冷套本体的底侧焊接,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有与水冷套本体底侧相配合的凹槽,

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与槽型支腿底脚的两侧边焊接,

第二前集箱的外侧与前集箱连接法兰的一侧焊接,

第二后集箱的外侧与后集箱连接法兰的一侧焊接。

进一步地,流道弯板为敞口60°的梯形槽板或由两边均折弯为90°槽型板构成或轴向截面为圆弧的圆弧板。

进一步地,内衬板为中空体,内衬板两端向外90°折弯,第二前集箱、第二后集箱均为L型板。

进一步地,还包括挡板门,挡板门通过连接销与挡板门座固定连接,挡板门能够在挡板门座上转动,所述挡板门座焊设在内衬板的内侧壁,并与前集箱连接法兰一侧固接。

进一步地,水冷套本体顶部设有压紧装置,水冷套本体两流道板之间开口通过压板,压板截面为1/4圆,压板的圆心处连接销轴,销轴两端设有固定座焊于水冷套本体顶部。

更进一步地,水冷套本体顶部设有2~4个均布的压板。

进一步地,进水口的内径为81mm。

进一步地,出水口的内径为81mm。

进一步地,排气孔的内径为10m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水冷套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内衬板的内壁为物料流通截面,内壁光滑,减少物料与内壁的磨擦阻力,不易堵料。

2、衬板后部的外翻边和呈“L”形的后集箱弯板焊接而成,避免了在水冷套的内部形成高低不一致的两个平面,所以物料通过时也避免了后集箱产生严重磨损;

3、流道弯板在内衬板外侧焊接,减少了流道内部空间焊接工作,焊接难度降低;

4、水冷套入口处可增加挡板门,方便维护,结构简单。

5、挡板门能够根据物料流不同状态自行调开度,当“料塞”过于密实、料压过大超过挡板门重力时,挡板门自动浮起释放料压,防止发生“堵料”故障;当燃料过于散碎、不能产生“料塞”时,挡板门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自然下垂,可以有效减少炉膛漏风,改善燃烧工况;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水冷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管子与鳍片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水冷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水冷套截面图;

图5为第二前集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后集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二支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挡板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9内衬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第二前集箱与第二后集箱安装示意图;

图11内衬板两端折弯示意图;

图12支腿示意图;

其中:

1-第一前集箱 2-本体管箱

3-第一后集箱 4-第一压紧装置

5-气动装置 6-第一支腿

7-管子 8-鳍片

9-内衬板 10-第二前集箱

11-流道弯板 12-第二后集箱

13-第二支腿 14-后集箱连接法兰

15-前集箱连接法兰 16-第一隔板

17-出水口 18-进水口

19-排气孔 20-槽型板

21-第二隔板 22-L型板

23-支撑板 24-槽型支腿底脚

25-挡板门 26-连接销

27-挡板门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1

如图3~12所示,水冷套包括内衬板9(内壁为光滑平整柱面)、第二前集箱10、流道弯板11、第二后集箱12、第二支腿13、后集箱连接法兰14和前集箱连接法兰15,

内衬板9为中空件,内衬板9的一端向外弯制90°L型边,

多个流道弯板11等间距焊设在内衬板9的外侧壁形成水冷套本体,流道弯板11与内衬板9的外侧壁形成管腔,

水冷套本体的两端与第二前集箱10、第二后集箱12焊接,构成冷却水流通的封闭循环回路,

第二前集箱10包括第一隔板16,出水口17、进水口18、排气孔19和槽型板20,第二前集箱10位于水冷套本体前端;

槽型板20倒扣放置,并与水冷套本体前端的内衬板9的一端焊接形成的封闭管腔,槽型板20上设有与流道弯板11相配合的流道孔;

第二前集箱10内侧壁焊设有第一隔板16,使第二前集箱10内部分隔成不同腔室供冷却水循环;

进水口18设置在第二前集箱10的底部,

出水口17设置在第二前集箱10的顶部,

第二前集箱10顶部还设有排气孔19,

第二后集箱12包括第二隔板21和L型板22,第二后集箱12位于水冷套本体后端,

L型板22与内衬板9一端的L型边焊接成封闭的管腔,L型板22设有与流道弯板11的另一端相配合的流道孔,

第二后集箱12的前部与流道弯板11的另一端焊接,第二后集箱12内侧壁焊设有第二隔板21,区隔出不同的流道腔室供冷却水循环,

水冷套本体的底侧焊设有两个第二支腿13,第二支腿13由支撑板23和槽型支腿底脚24组成,

支撑板23的上端与水冷套本体的底侧焊接,支撑板23的顶部设有与水冷套本体底侧相配合的凹槽,

支撑板23的底部与槽型支腿底脚24的两侧边焊接,

第二前集箱10的外侧与前集箱连接法兰15的一侧焊接,

第二后集箱12的外侧与后集箱连接法兰14的一侧焊接。

进一步地,流道弯板11为敞口60°的梯形槽板。

进一步地,内衬板9为中空体,内衬板9两端向外90°折弯,第二前集箱10、第二后集箱12均为L型板。

进一步地,还包括挡板门25,挡板门25通过连接销26与挡板门座27固定连接,能够在挡板门座27上转动,挡板门座27焊设在内衬板9的内侧壁和前集箱连接法兰15一侧。

进一步地,水冷套本体顶部设有压紧装置,水冷套本体两流道板之间开口通过压板,压板截面为为1/4圆,压板的圆心处连接销轴,销轴两端设有固定座焊于水冷套本体顶部。

更进一步地,水冷套本体顶部设有2个均布的压板。压板一边设有限位支架焊接于水冷套本体顶部,限位支架连接一转动轴,转动轴将2个压板串联,转动轴两端设有轴承,轴承固定于水冷套本体顶部,转动轴一端通过曲柄结构连接气动元件,气动元件通过固定座焊于水冷套本体侧壁

进一步地,进水口18的内径为81mm。

进一步地,出水口17的内径为81mm。

进一步地,排气孔19的内径为10mm。

具体实施例2

与具体实施例1大致相同,区别仅仅在于:

流道弯板11由两边均折弯为90°槽型板构成。

水冷套本体顶部设有4个均布的压板。压板一边设有限位支架焊接于水冷套本体顶部,限位支架连接一转动轴,转动轴将4个压板串联,转动轴两端设有轴承,轴承固定于水冷套本体顶部,转动轴一端通过曲柄结构连接气动元件,气动元件通过固定座焊于水冷套本体侧壁。

具体实施例3

与具体实施例1大致相同,区别仅仅在于:

流道弯板11为轴向截面为圆弧的圆弧板;

水冷套本体顶部设有3个均布的压板。压板一边设有限位支架焊接于水冷套本体顶部,限位支架连接一转动轴,转动轴将3个压板串联,转动轴两端设有轴承,轴承固定于水冷套本体顶部,转动轴一端通过曲柄结构连接气动元件,气动元件通过固定座焊于水冷套本体侧壁。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