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点火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1064发布日期:2019-01-08 22:11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点火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点火针。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锅炉中使用的点火针其两根针脚折弯程度不同,如图1所示,其安装示意图如图2所示,点火针在炉膛内受高温炙烤后会形成变形,由于两根针脚折弯程度不同,受高温炙烤后变形程度不同,这会改变两针脚之间的距离,在点火瞬间可能导致锅炉产生爆燃等问题,严重时,爆燃产生的压力,可超过设计结构的允许值而对炉膛产生破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急需研究一款新型点火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点火针,改进点火针的可靠性、稳定性,减少锅炉长时间运行炉膛内高温导致点火针的热变形,保证锅炉长期运行稳定性,优化点火瞬间的柔顺性,使得点火过程更加平滑稳定,减小锅炉点火瞬间对炉膛的冲击性,延长点火针的使用寿命,有效延长锅炉维护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点火针,包括点火装置和固定装置,所述点火装置包括两根针脚,分别为高压针与接地针,所述高压针与所述接地针的前端向一侧折弯相同角度形成点火区,且两根针相互平行,所述高压针后端表面设置有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在所述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中部设置有所述固定装置,所述高压针与所述接地针通过所述固定装置固定于燃烧器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压针与所述接地针折弯的角度为25°~30°。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装置将所述新型点火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炉膛外侧,一部分位于炉膛内侧,其中设置于炉膛内侧的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及高压针长度分别为51.6mm和141.1m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上法兰、固定下法兰,在所述固定上法兰、所述固定下法兰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还包括有一锁紧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地针折弯端顶端呈L型。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高压针与接地针的前端向一侧折弯相同角度形成点火区,且两根针相互平行,相同的折弯角度,保证两根针脚在受高温炙烤后产生相同的变形程度,优化点火瞬间的柔顺性,使得点火过程更加平滑稳定,减小锅炉点火瞬间对锅炉炉体的冲击性,延长锅炉维护周期。

2.高压针与接地针的前端向一侧折弯相同角度形成点火区,折弯可避免针脚与火焰接触面积,减小因温度引起的针脚变形。

3.针脚一端折弯,与传统直型点火针相比,这在安装时,可以将点火针伸向炉膛内,而不与燃烧棒直接接触,且设置于炉膛内侧的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及高压针长度分别为51.6mm和141.1mm,与现有结构相比,长度的增加,可同时适用于大型锅炉。

4.高压针后端表面设置有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使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与火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避免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受火焰直接炙烤,延长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使用寿命,加长耐高温绝缘层对设置于炉膛内的高压针起到保护作用,避免长时间炉膛内高温对高压针的炙烤,同时,在炉膛内侧的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可以增加高压针的硬度,使高压针向炉膛内水平延伸。

5.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上法兰、固定下法兰,固定上法兰、固定下法兰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还包括有一锁紧环,通过各部件的相互配合,保证点火针与燃烧器的连接紧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背景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现有点火针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新型点火针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新型点火针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新型点火针安装示意图。

其中:1、固定装置;2、高压针;3、接地针;4、点火区;5、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6、燃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3~5所示,一种新型点火针,包括点火装置和固定装置1,所述点火装置包括两根针脚,分别为高压针2与接地针3,所述高压针2与所述接地针3的前端向一侧端折弯相同角度形成点火区4,且两根针相互平行,所述高压针2后端表面设置有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5,在所述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5中部设置有所述固定装置1,所述高压针2与所述接地针3通过所述固定装置1固定于燃烧器6上。

参见图4~5所示,所述高压针2与所述接地针3折弯的角度为25°~30°。

参见图3所示,所述固定装置1将所述新型点火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炉膛外侧,一部分位于炉膛内侧,其中设置于炉膛内侧的加长耐高温陶瓷绝缘层5及高压针2长度分别为51.6mm和141.1mm。

参见图3~4所示,所述固定装置1包括固定上法兰、固定下法兰,在所述固定上法兰、所述固定下法兰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还包括有一锁紧环。

参见图3所示,所述接地针3折弯端顶端呈L型。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