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化炉二次燃烧室结构的改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1395阅读:9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焚化炉二次燃烧室结构的改进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焚化炉结构的改进,特别是指一种针对焚化炉废气排放装置的设计。
随着我国工商业的急速发展,在人口集中的大都市中,垃圾、医疗废弃物等其它废弃物处理的问题乃日益严重,以焚化炉焚化废弃物的方式,已成为现代处理废弃物的重要方式。现有的焚化炉大都具有主燃烧室及二次燃烧室,借主燃烧室将废弃物燃烧,所产生废气引至二次燃烧室作二次燃烧后再排出。由于现有二次燃烧室大都在单一大空间内设置加热器,通过该加热器对流入的废气加热燃烧,该大空间燃烧室中无法对大体积废气均匀、完全地燃烧,尤其在主燃烧室快速导入大量废气的情况下更为明显,此对于后面程序中废气的排出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更加严重,且若处理产生毒素的废弃物,含有毒物质的废气未经完全燃烧就排出,后果更为可怕。如何使废弃物燃烧后所产生的废气能在二次燃烧室中完全均匀地燃烧,使排放时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成为本技术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焚化炉二次燃烧室结构,使由主燃烧室导入的废气能够充分均匀燃烧,有效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本实用新型对焚化炉二次燃烧室结构的改进为,于焚化炉1的二次燃烧室3内设置适当层数的多孔网状体31,并于各层多孔网状体31间设置有加热元件30,该多孔网状体31由耐火材料制成,其上具有数个相贯通的网状气孔32,通过加热元件30加热,将多孔网状体31加热至呈红热高温状态,使主燃烧室2导入的废气得以进入多孔网状体气孔31,而被分流成细微体积,同时因该气孔边缘已为高温状态,而能将小体积废气予以完全燃烧。
为达到上述技术方案,现通过一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加以说明,审查员可由此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图式和图中标号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焚化炉实施例的组合侧视图。
图2 本实用新型焚化炉实施例二次燃烧室剖面图。
图3 本实用新型焚化炉实施例多孔网状体断面放大图。
1--焚化炉2--主燃烧室20-加热元件21-烟道3--二次燃烧室 30-加热元件31-多孔网状体32-气孔4--排气装置 40-排气配管5--触媒首先请参见
图1,本实用新型焚化炉1包括有一主燃烧室2,该主燃烧室2具有数个加热元件20,废弃物进入主燃烧室2内借加热元件20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导入不足量空气,使废弃物在缺氧中分解,产生含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的浓烟(视被燃烧废弃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该主燃烧室2上方具有烟道21连通二次燃烧室3,该二次燃烧室3设置有适当层数的多孔网状体31,并于各层多孔网状体31间设置有加热元件30(参见图2),该多孔网状体31由耐火材料制成(如高氧化铝等),其上具有数个相贯通的网状气孔32(参见图3),借加热元件30的加热,将该多孔网状体31加热至呈红热高温状态,使主燃烧室2导入的废气得以进入多孔网状体气孔32,而被分流成细微体积,同时因该气孔32边缘已成高温状态,而能将小体积废气多层重复燃烧完全燃烧。上述多孔网状体气孔32除能将流经废气分流成细微体积外,更可避免该气孔32被废气内含杂质阻塞,经完全燃烧后的气体已不含任何毒素,可有效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不会有现有技术中因大空间燃烧所产生燃烧不均匀,致使无法将废气完全燃烧的缺陷。经前述二次燃烧室3完全燃烧后的气体可经排气装置4的排气配管40排出,该排气配管40设有适当数量的触媒5,废气经过触媒5的作用,可将残留的臭味杂物完全去除,最后再将处理后无公害、无污染的废气顺排气配管40排出。该排气配管40具有降低排气温度的降温装置,该装置在现有技术中已采用,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二次燃烧室中多孔网状体配合加热元件的设置,使由主燃烧室导入的废气得以充分均匀燃烧,可有效避免废气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本案所提供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限范围,凡运用本案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理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焚化炉二次燃烧室结构的改进,其特征在于焚化炉(1)的二次燃烧室(3)内设置有适当层数的多孔网状体(31),并于各层多孔网状体(31)间设置有加热元件(30),该多孔网状体(31)由耐火材料制成,其上具有数个相贯通的网状气孔(32)。
专利摘要一种焚化炉二次燃烧室结构的改进,主要于焚化炉的二次燃烧室内设置适当层数的多孔网状体,并于各层多孔网状体间设置有加热元件,该多孔网状体由耐火材料制成,其上具有数个相贯通的网状气孔,通过加热元件加热,将多孔网状体加热至呈红热高温状态,使主燃烧室导入的废气得以进入多孔网状体气孔,而被分流成细微体积,同时因该气孔边缘已为高温状态,而能将小体积废气予以完全燃烧,有效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文档编号F23G5/14GK2367906SQ98248408
公开日2000年3月8日 申请日期1998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18日
发明者秦文隆 申请人:秦文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