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3552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最适于与空调机本体并用的无供水加湿功能的加湿装置。
因此,制作出售专用的加湿器,这是小型的桌上型。与此相反,空调机本体由于具有制冷循环结构零件和辅助零件,故较多使用大型的、室内机安装在被空调室的壁面上的壁挂式的空调机。
若具有空调机本体和加湿器双方时,必需的配置空间变大,尤其加湿器必须在适当间隔中补充水而较费工夫,空调机本体也必须单个地进行保养。
因此,使空调机具有加湿功能的要求增大,并实际上也有作为产品进行提供的。例如将加湿器收容于空调机的室内机内部、或收容于室外机内部。
在这样的加湿器一体型的空调机中,有必要取得加湿器的加湿性能与空调机的空调性能的平衡。不可只使空调性能突出、或只使加湿性能突出。
加湿器的结构零件被作成一体单元化地安装在空调机本体上,而作为加湿器本体的大小不能简单地变更。
可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加湿效率,而有各种选择条件,如变更调整送风量、或变更调整湿分的吸收量、或变更调整时吸收的湿分放出的放出量等。
即使根据这些选择条件而部分地变更结构零件,也由于整体被一体单元化而需较大的工夫。该场合,有难以与重新设计修正新的加湿器对应,并与高性能化的对应等的问题。
发明的概要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情况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结构零件的组装在各单元中分割化、容易与高性能对应且有利于降低成本的加湿装置。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具有设有室内空气的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外壳框体;装置本体,其收容于该外壳框体内并突设外部空气的供气口体和排气口体,具有吸收取入的外部空气中所含湿分并向室内空气放出而加湿的无供水加湿功能,上述装置本体具有使无供水加湿功能零件单元化的多个装置体,这些多个装置体,互相是大致相同面积,且互相在厚度方向被重合地组装。
因此,能获得使结构零件的组装在各单元中分割化、容易与高性能对应并有利于降低成本的加湿装置。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与空调机的室内机并设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形态的加湿装置的外观图。
图3是分解该实施形态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该实施形态的装置本体的立体图。
图5是该实施形态的装置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说明该实施形态的排气口体的位置和结构的图。
图7是说明该实施形态的排气口体和供气口体的位置和结构的图。
图8是概略地说明该实施形态的再生侧送风机的位置和结构的图。
图9是说明该实施形态的装置本体的位置和姿势的图。
图10是该实施形态的装置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该实施形态的处理侧送风机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该实施形态的本体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该实施形态的调湿元件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该实施形态的第2装置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该实施形态的空气回路的概略结构图、是说明加湿功能的图。
图16是说明该实施形态的、相对调湿元件的加热器的其他结构零件的配置结构的图。
图17是说明该实施形态的、相对加热器的风的流动的图。
图18A是该实施形态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18B是该实施形态的陶瓷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18C是该实施形态的PTC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19是说明该实施形态的、第1、第2过滤器的配置结构的图。
图20是说明该实施形态的、装置本体中的第1、第2过滤器配置结构的图。
图21是该实施形态的空气回路的概略结构图,是说明加湿功能与换气功能进行切换的图。
图22A是该实施形态的第2风门机构的立体图。
图22B是该实施形态的第1风门机构的立体图。
图23A和图23B是说明该实施形态的第1风门机构的配置和作用的图。
图24A和图24B是说明该实施形态的第2风门机构的配置和作用的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表示空调机本体的室内机A和与该室内机并设的加湿装置K。上述室内机A,作成安装在被空调室的壁面上的所谓壁挂式、上述加湿装置K也作成被安装在壁面上的壁挂式。
加湿装置K的侧视形状尺寸,被设计成与室内机A的侧视形状尺寸相同,包括配色的外观设计是与室内机A完全同样的。图中,在室内机A与加湿装置K之间形成间隙,实际上可作成互相紧密接触,因此,初看时,可看到将宽度方向尺寸延长化后的室内机A的状态。
图2仅表示加湿装置K。
图中1是外壳框体,将后述的装置本体收容于内部。向前面侧突出的曲面形状与上述室内机A互相一致,先作如下说明。
在外壳框体1的前面部的下部侧,开口有吹出口2。相对该吹出口2的内侧(里侧),设置以相同面积设有许多小孔的吹出盖3。另外,在上面部设有并行地嵌入多个格条的吸入口4。
图3分解表示上述加湿装置K。
即,作为加湿装置K,由上述外壳框体1和收容于该外壳框体内的装置本体6构成。
上述外壳框体1,使用与室内机A的外壳框体相同材料、且作成相同的配色。而且,该外壳框体1,由前面板7和开闭自如地枢装在该前面板表面上的装饰板8构成。
上述装饰板8向前面侧弯曲地突出,且背面侧形成开口的碗状,在其前面下部上开设有在前面说明的吹出口2。在上面部具有搭扣部,与设在前面板7的上端左右两侧上的枢支部(都未图示)卡合,装饰板8转动自如。
在装饰板8的下面部上设有大致コ字状的缺口部10,在将装饰板关闭前面板7的状态下,嵌入设在前面板7下面部上的阶梯部11a。因此,在互相的下面部上无阶梯差。
在上述前面板7的左右两侧部和上部也形成阶梯部11b,用这些阶梯部围住的前面板向前面侧弯曲地突出。由此,在用装饰板8关闭前面板7的状态下,装饰板金周端缘嵌入前面板阶梯部11a、11b中。
而且,前面板7前面部的弯曲形状完全形成与装饰板8前面部的弯曲形状相同,在用装饰板8关闭前面板7的状态下互相的前面部紧贴。
在前面板7的前面部,在该两侧部上一体地设有臂部12,即使装饰板8位于任一转动角度,也能保持装饰板的位置。
在前面板7的前面部的下部设有矩形的开口部,嵌入有前面已说明的吹出盖3。在该吹出盖3的侧部,在内面安装有具有显示“运转中”和“停止中”的显示用LED的显示构件(未图示)。与此同时,在前面板7和装饰板8的相同位置上设有面对显示用LED的孔部13a、13b,可从室内确认显示用LED。
相对上述前面板7的阶梯部11a、11b的背面侧由矩形的框架部7A构成,在该框架部的上面部设有前面已说明的吸入口4。在框架部7A的背面侧下部,作为形成大致U字形的衬套14而与框架部7A被分割化,根据需要可卸下衬套。
在衬套14的左右两侧部上设有作成矩形的切口的所谓拆开部15,根据与室内机A相对的加湿装置K的配置条件、或根据管道和制冷剂配管的贯通用的配管孔的位置关系可去除,以确保必要的开口。
结合图3和图4,对上述装置本体6进行说明。
在前面大致中央部上,装拆自如地嵌入有第1空气过滤器16(过滤器部省略),在其侧部在降下一层的位置装拆自如地嵌入有第2空气过滤器17。表示各自的把手部,并将实际的过滤器部插入于装置本体6表面或内部。
上述第1空气过滤器16的过滤器部,延伸至与前面板7上面的吸入口4相对的位置,除去混入于室内空气中的尘埃。上述第2空气过滤器17的过滤器部,被配置在后述的外部空气的导入部,除去混入于外部空气中的尘埃。
这些第1、第2的空气过滤器16、17的把手部,位于与设在前面板7的前面上的未图示的过滤器装拆用开口部的相对位置、并通过打开装饰板8而露出,可从前面侧的室内侧进行装拆操作。
另外,在装置本体6的前面下部上设有室内吹出口18,并在与设在前面已说明的前面板7的前面下部上的吹出盖3面对的部位进行开口。
图5分解表示上述装置本体6。
装置本体6,由图中央所示的第1装置体20和左侧所示的第2装置体50构成,还由与图的右侧所示的电气零件箱60的组合构成。
装置本体6,具有吸收取入的外部空气中所含湿分、向室内空气放出并进行加湿的无供水加湿功能,第1装置体20和第2装置体50,将其结构零件单元化。在电气零件箱60内收容电气控制零件。
这些第1装置体20和第2装置体50,互相为大致相同面积,并在厚度方向重合地被组装。上述电气零件箱60,也在第1装置体20和第2装置体50的厚度方向重合地被组装。
这样,将装置本体6分成第1装置体20、第2装置体50和电气零件箱60的3个组件,由于将它们作成连接的结构,故就能使第1装置体20或第2装置体50的尺寸与性能结合在一起向厚度方向扩大。因此,有减少零件数的效果,利用各结构零件的变能与提高加湿性能相对应。
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1装置体20上突设有将向装置本体6内取入的外部空气向外部引导排出的排气口体21。该排气口体21的开口端向着背面后方。在第2装置体50上突设有将外部空气向装置本体6内引入的供气口体22。该供气口体22的开口端朝向背面后方。
由于作成这样的结构,在供、排气口体22、21的后方,可充分确保与供、排气口体连接的未图示的供、排气管道的安装空间,容易形成管道的排管部位。
另外,由于在装置本体6的前侧下部互相具有上述供、排气口体22、21,并互相并行地突出,以实现提高供、排气管道和加湿装置K自身的安装性。
图8和图9概略地表示装置本体6的结构,并说明这些零件的配置结构。
作为上述装置本体6的结构零件,具有仅吸收来自通过的空气的湿分并通过加热而放出该湿分的调湿元件23;向该调湿元件导入通过外部空气、再向外部排气的处理侧送风机24;向调湿元件导入通过室内空气、再向室内吹出的再生侧送风机25;加热调湿元件并放出吸收湿分的加热器(加热体)26。
与上述处理侧送风机24连接的圆筒体,是前面已说明的排气口体21,实际上,从向构成处理侧送风机24的外壳的倾斜成斜面的下端位置而向后方突出。
相对上述调湿元件23,处理侧送风机24和再生侧送风机25被配置在同一侧,加热器26被配置在相反侧。而且,与调湿元件23并行地配置处理侧送风机24和加热器26,且互相处于大致紧密接触的状态。
上述再生侧送风机25,位于处理侧送风机24的配置侧,且相对调湿元件23倾斜配置。即,在构成处理侧送风机24的外壳的倾斜空间部配置有再生侧送风机25。
由于处理侧送风机24和再生侧送风机25向调湿元件23送风,故必须配置在基本上与调湿元件紧密接触的位置。因此,如图8中双点划线所示,可考虑将再生侧送风机25正交地配置在调湿元件23的一侧端,将处理侧送风机24配置成与调湿元件23并行。
可是,该场合,在调湿元件23与处理侧送风机24之间必须保持必要的间隙,故妨碍整体小型化。对此,采用由实线表示的本发明的配置结构,结果可缩短装置本体6的横向(宽度)方向的尺寸,由于能在闲置空间配置排气口体21,故即使小型化也不会使性能和安装性恶化。
图10从前面侧分解表示装置本体6的结构零件。
在图的大致中央部有本体组件26,在其一侧设有处理侧送风机组件24S,通过将它们组合而构成上述的第1装置体20。图的左侧是第2装置体50,在该第2装置体与第1装置体20之间夹有调湿元件组件23S。
在本体组件26上具有上述第1空气过滤器16,并与未图示的外壳框体的吸入口相对。在第1空气过滤器16与调湿元件组件23S的后方表示安装板61的一部分,并用于在壁挂安装加湿装置K时。在本体组件26的前面侧下部上开设有上述室内吹出口18,并将上述再生侧送风机25倾斜地安装在其后方。
在上述第2装置体50的前面,表示上述第2空气过滤器17的把手部。另外,上述供气口体向背面后方突设在其前侧下部上。在上部,安装有作为上述调湿元件组件23S的旋转驱动源的齿轮传动电动机27,驱动齿轮28被嵌装在该电动机的转轴上。
上述显示构件的显示用LED与电气零件箱60内的控制电气零件电气连接。处理侧送风机24的风扇电动机24M的一部分从上述处理侧送风机组件24S的侧部突出,电气零件箱60凹陷地形成可收容该电动机突出部的一侧部。
图11分解表示上述处理侧送风机组件24S。
在两分割后的外壳对29A、29B之间,收容由风扇电动机24M和风扇24F构成的处理侧送风机24。通过使外壳对29A、29B组合,在一侧部形成吸入导向口30a、在另一侧部具有风扇电动机24M的局部突出的开口部30b。
安装支承上述处理侧送风机24的固定板31,被安装在图的右侧的外壳29B上。上述风扇24F的直径,大致与上述吸入导向口30a的直径相等,在风扇前面侧所示的喇叭口32,实际上是与风扇分体的,以适当的方法被安装在外壳对29A、29B上。
并且,在外壳对29A、29B的下端部上,设有通过将它们组合而构成排气口体21的口体形成部21a、21b。
图12分解表示本体组件26。
其相对第1主外壳31组装再生侧送风机组件25S和第1风门机构32及第2风门机构33而成。
在上述第1主外壳31的背面侧,形成有收容上述调湿元件组件23S的未图示的凹部,在内部设有引导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的多个孔部。在上部设有覆盖上部驱动齿轮28的齿轮盖34,在下部设有收容第2风门机构33的支承部35。
另外,在第1主外壳31中的支承部35的附近,设有旁通回路用开口部59a,与上述多个孔部一起构成空气流通,且成为利用后述的风门机构进行开闭的状态。
上述再生侧送风机组件25S,以与风扇固定件36倾斜的状态安装再生侧送风机25,在其吸入侧开设上述室内空气吸入口18。即,风扇固定件36具有与再生侧送风机25的周部相对设置的室内空气吸入口18和与送风机的中心部相对设置的未图示的吹出导向口。
再生侧送风机25通过压板37被安装固定在风扇固定件36上。另外,在风扇固定件36上安装固定有作为上述第1风门机构32和第2风门机构33的驱动源的步进电动机38。
图13分解表示调湿元件组件23S。
上述调湿元件23形成规定厚度的圆盘状,并在中心部具有孔部23a。通过从其一面侧向另一面侧导通含有湿气的空气而仅吸收湿分。并且,具有通过加热该部分而放出临时吸收后的湿分的特性。
在调湿元件23的中心孔部23a中嵌入转子外壳IN39a,在外周部上嵌入转子外壳OUT39B。沿各外壳的39A、39B一侧缘形成凸缘部a、b,其卡止在调湿元件23的一侧面内外周缘上。
另外,转子盖40覆盖调湿元件23的另一面侧,其中心部通过安装螺钉被安装在上述转子外壳IN39A上。转子盖40的外周部嵌于转子外壳OUT39B上,因此将调湿元件23从两侧夹入。
从转子盖40的中心部向外周呈放射状、且同心圆状地形成格条部c,调湿元件23的一侧面基本上呈露出状态。调湿元件23的另一面侧只有转子外壳IN39A和OUT39B,因此,两面都呈露出状态。
沿转子盖40的外周面设有齿轮部41,与上述齿轮传动电动机27的驱动齿轮28呈啮合状。在作为调湿元件组件23S被组装的状态下,在其外周面上并行地形成转子外壳OUT39B的平坦面和转子盖40的齿轮部41。
图14分解表示第2装置体50。
该第2装置体50,由第2主外壳51和吸入口体盖52及加热器组件26S的组合构成。
在上述第2主外壳51上,设有外部空气或室内空气流通用的多个开口部,上述加热器组件26S覆盖一方的开口部。上述第2过滤器17的过滤器部17F覆盖其余的开口部。
在上部安装有上述齿轮传动电动机27,嵌装在其转轴上的驱动齿轮28从内侧突出。另外,上述供气口体22一体地突设在上述吸入口体盖52的下端部上。
作为这样构成的装置本体6,产生将来自空气的水分(湿分)向调湿元件23供给一侧的风的送风风扇是上述处理侧送风机24,将从调湿元件23来的水分(湿分)放出而向空气供给水分一侧的送风风扇是上述再生侧送风机25。
作为本发明的特征之一、在于将上述处理侧送风机24和再生侧送风机25的风扇形态作成互相不同的规格。
即,将风贯通建筑物外壁一侧的送风机的风扇形态作成比另一方的送风机的风扇形态的静压特性更强的风扇形态。具体地说,上述处理侧送风机24的风扇,采用比上述再生侧送风机25的风扇具有更强的静压特性。
一般作为风扇形态,已知有多翼片涡轮风扇、多翼片离心风扇、螺旋浆风扇或横流风扇等。静压特性按顺序前面所述的较强。因此,处理侧送风机24的风扇采用高静压特性的多翼片涡轮风扇,再生侧送风机25的风扇采用多翼片离心风扇。
另外,若进行说明,要具有调湿元件23构成无供水加湿功能,则要处理侧和再生侧的2台送风机。从组装方面的观点看,若是相同容量的风扇电动机、相同形态的风扇则结构可较简单。
但是,从送风负荷及安装环境来看,各自的必需风量不同,若用相同的送风机则一方就变得过大。因此,有这样的想法,即作为相同形态的风扇,对必需风量较大的一方要准备风扇直径大的,或使用转速范围不同的风扇电动机。该场合,存在着引起筐体大型化、能力缩小的问题。
另外,无供水加湿功能,尤其用于制暖期,必须从绝对湿度较低的室外空气夺取水分。因此,再生侧送风机25和处理侧送风机24的必需风量,成为“再生侧送风机25<处理侧送风机24”,在处理侧,由于通过壁内而送风通道也较长,故送风负荷较大。
如前面已说明的那样,将处理侧送风机24的风量作成多翼片涡轮风扇等的静压特性高的风扇,将再生侧送风机25的风扇作成比其静压特性小的多翼片离心风扇等,可获得各自的送风机送风特性的最佳化及风扇的小型化,能实现效率高的加湿特性。
另外,由于再生侧送风机25和处理侧送风机24的静压特性不同,故当选择夜间等“静模式”并仅使再生侧送风机25的风扇的转速下降时,再生侧送风机25与处理侧送风机24的静压差变得更大,再生侧的风量不会超出极端。
因此,如下述的表1所示,使再生侧送风机25与处理侧送风机24联动,通过控制互相的风速转速,能线性地进行再生侧送风机25的风量控制。另外,作为比较例,以下的表2表示一边以“Hi模式”作成与表1的运转相同的控制、一边以“静模式”仅使再生侧送风机25的风扇的转速下降的例子。
表1

表2

图15概略地表示加湿装置K中的空气回路。
当选择加湿模式时,利用齿轮传动电动机27以低速旋转驱动调湿元件23,另外,驱动处理侧送风机24和再生侧送风机25,并使加热器26发热。从与供气口体22连接的供气管道42向装置本体6内引导的外部空气通过调湿元件23的一部分。
这时,在外部空气中所含的湿分被上述调湿元件23吸收。并且,外部空气通过处理侧送风机24从与排气口体21连接的排气管道43向外部排出。
由于调湿元件23以低速旋转,故从外部空气吸收湿分的部分与室内空气导通侧相对。同时,室内空气从吸入口4吸入至装置本体6内,并通过调湿元件23的一部分。
上述加热器26加热调湿元件23,吸收后的湿分蒸发。从调湿元件23蒸发后的湿分与向该加热器26导通的室内空气混合,其结果,从吹出口2向室内吹出的室内空气被加湿。
另外,为了在调湿元件23中可靠地分隔导通外部空气的处理侧和导通室内空气的再生侧,故设置另外构件的密封构件44。即,由于在再生侧与处理侧中静压特性不同,故当相互间存在空间间隙时,产生所谓的短路。因此,通过具有上述密封构件44可阻止短路的发生。
图16概略地表示装置本体6的结构零件的配置结构。
调湿元件23位于中央、在其一侧配置有加热器26。在夹有调湿元件23地与加热器26侧的相反侧配置有收容电气控制零件(微机等)45的电气零件箱60。上述处理侧送风机24和再生侧送风机25被配置在与上述调湿元件23的电气零件箱60的配置侧相同的一侧。
这些配置结构,从对于具有以往加湿器的空调机的情况进行选择。即,以往,在室内机内部一体地具有加湿器,具有控制加湿功能的电气控制零件也配置在室内机内,并被配置在与加热器相同的一侧。或者,在室外机内部一体地具有加湿器,该场合,电气控制零件由于配置空间的限制少而另外配置。但是,电气控制零件被配置在加热器附近,因此具有散热器等冷却装置。
但是,当在加热器附近具有电气控制零件时,来自加热器的泄漏热量流入电气控制零件,存在着这些零件的温度上升或风扇电动机的温度上升,都不能避免热量的不良影响。
如前面所述,通过使电气控制零件45及各送风机的风扇电动机24M、25M相对加热器26夹有调湿元件23地配置在其两侧,可以不受来自加热器26的泄漏热量的影响,可抑制各自的温度上升。
另外,作为加热器26的周围的结构物的加热器外壳46,在其耐热性的性质方面考虑用板金件形成。因此,由该板金制的加热器外壳46的热量的散发量大。
因此,在该加热器外壳46的周围最好不配置电气零件。由于调湿元件23的热传导率低,故通过作成图示的配置可获得隔热效果。
如前面图1所述,与室内机A并排设有加湿装置K。因此,加湿装置K相对室内就受到空间的制约,至少不会成为室内温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采用图示的结构,不会成为温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图17表示在第2装置体50中的加热器26的配置结构。该图卸下了加热器组件26S中的加热器外壳46。在该装置体50上具有多个开口部47a、47b,如图中用虚线箭头所示从开口部47a出来的风被导向另一方的开口部47b。
在各开口部47a、47b之间具有格条部48,它被沿从装置体50的中心向周端设成放射状。沿该格条部48的大致全长安装有上述加热器26。另外,上述调湿元件23为圆盘体,其中心部与第2装置体50的中心部一致。
因此,沿调湿元件23的半径方向设有加热器26,用加热器加热的风以均匀状态被引导通过调湿元件。在调湿元件23上均匀地放出所吸收的湿分,能提高加湿效率。
图18A~图18C是表示加热器26的具体结构图。
如图18A所示,在加热器本体53的两侧部沿长度方向互相留有狭小间隙地一体地设有多片散热片54。
作为上述加热器的形态,可使用以图18B剖面所示的陶瓷加热器(也称作盒式加湿器)26A、或使用以图18C剖面所示的PTC加热器26B。
首先,说明陶瓷加热器26A,在图的两侧部具有コ字形的外壳导向件55a,并从左右夹入上下部平行的带有散热片的外壳55b。在这些带散热片外壳55b的相互间夹入有陶瓷加热器元件56。
PTC加热器26B的场合,在图的两侧部具有コ字形的外壳55a,并从左右夹入上下部平行的带散热片外壳57a。在这些带散热片外壳57a的内面上一体地重叠有陶瓷层57b,并作成相对夹入于它们相互间的PTC元件58的绝缘。
在以往的加热器中,用镍铬合金线加热器加热调湿元件中所吸收的湿分而成为放湿状态,利用通过加热器的风的速度分布,在风速慢的加热器部分容易变为局部高温,最坏的情况会出现赤热、熔断,甚至可能引起着火或漏电。或当再生侧送风机有异常时,通过加热器的风减少,有可能使镍铬合金线过热。
与此相反,由于上述陶瓷加热器26A是用陶瓷覆盖电阻体的绝缘的元件56、并设有散热片54,故由于用该加热器加热后的热风通过调湿元件23,能可靠地放出被调湿元件吸收的湿分。
若与以往的镍铬合金线加热器比较,采用上述陶瓷加热器26A,并通过使用热传导率高的散热片54,就使因风速分布引起加热器表面温度的不匀减少,可抑制着火或漏电等的不良情况。由于是绝缘结构,故结构上安全性高、并富有耐久性。
上述PTC加热器26B的场合,也具有与陶瓷加热器26A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在风通过该加热器26B的风量减少的场合,成为有使加热器的电阻值上升的倾向,具有使加热器能力降低而使发热量降低的特性。
因此,加热器自身具有能力控制(自我保持)功能,可作成适合于此时风量的加热能力,由于安全性高、不必进行电气性能力控制,故基本上不需要加热器的控制电路。
上述任一项,通过在这样的陶瓷加热器26A或PTC加热器26B中具有散热片54,都能对通过加热器的空气高效地进行加热。
结构上,由于加热器表面(散热片)被绝缘,表面温度也比镍铬合金线加热器低,故通过由板金等加热器的空气能可靠地通过散热片54间,能获得高效加热的结构,且安全性高。
图19和图20表示第1过滤器16和第2过滤器17的配置结构。
即,将收集去除室内空气中所含尘埃的第1过滤器16配置在上述调湿元件23的室内空气导入侧。将收集去除外部空气中所含尘埃的第2过滤器17配置在调湿元件23的外部空气导入侧。这些第1、第2的过滤器16、17都可从室内侧自如地装拆,如前面所述。
而且,上述第2过滤器17的过滤器部17F(这里未图示),如前面图14所示,被安装成相对从供气口体22导入的外部空气的导入截面倾斜,从而使过滤器的面积扩大。
这样,通过在调湿元件23的空气导入侧具有第1、第2的过滤器16、17,可防止导向调湿元件23的空气受污染,延长调湿元件的寿命。由于能从前面侧取出各过滤器16、17,故维修容易。
由于过滤器部的材质是无纺布,故可阻止更细小的尘埃进入。并且,若将过滤器部作成网,就能进行清洗以确保卫生。通过在过滤器网上织入防霉、防菌剂,过滤器可具有防霉、防菌效果。
图21概略地表示用于说明从加湿功能向换气功能进行切换的空气回路。
即,利用第1风门机构32和第2风门机构33,构成对加湿功能与换气功能的切换。如先前说明的那样,这些第1、第2的风门机构32、33所述被互相连接,并将步进电动机33作为驱动源互相连动。
上述第1风门机构32被设成与上述供气口体22相对,因此位于相对调湿元件23的外部空气导入侧。利用上述步进电动机38转动来开闭向装置本体6内的外部空气导入。
上述第2风门机构33被设成与在装置本体6内的室内空气吸入部相对,在设置该风门机构的部位与上述处理侧送风机24的吸入部之间,形成对调湿元件23进行旁通并将室内空气向直接处理侧送风机24引导的旁通回路59。
在作成通常的加湿功能的场合,如用实线所示,第1风门机构32使供气口体22打开,第2风门机构33将室内空气的吸入部关闭而关闭旁通回路59。因此,沿如前面已说明的路径引导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并进行加湿。
当根据需要指示换气模式时,仅继续驱动处理侧送风机24,停止再生侧送风机25。加热器26不发热,作为调湿元件23的旋转驱动源的齿轮传动电动机27停止。
并且,如图中虚线所示,第1风门机构32关闭供气口体22以阻止外部空气的取入,第2风门机构33打开旁通回路59使室内吸入部与处理侧送风机24直接连通。
室内空气从吸入口4向装置本体6内导入的情况不变,但室内空气不向调湿元件23引导地进行迂回而被切换引导至旁通回路59。室内空气通过旁通回路59被引导至处理侧送风机24,再从排气口体21和排气管道43向外部排出。
这样,在装置本体6中,具有在使开闭供气口体22的第1风门机构32和与该第1风门机构进行连动并在供气口体打开时作成加湿功能、而在供气口体关闭时切换成换气功能的第2风门机构33。
因此,能获得不取入外部空气、而室内空气直接向外部排出的换气功能。由于仅使加湿时的空气向调湿元件23导通、而在换气时完全不导通,故在换气时异物不会附着在调湿元件23上,能获得其长寿命化。
另外,第1风门机构32在进行加湿功能与换气功能的切换时不仅开闭供气口体22、而且进行装置本体6的运转与停止的切换,即,随着处理侧送风机24的运转与停止的切换,也可以进行供气口体22的打开与关闭。
该场合,装置本体6的停止中关闭供气口体22,外部空气不会导通到装置本体6内部。因此,在停止中外部空气不会进一步通向调湿元件23,故有利于其长寿命化。
图22A、图22B、图23A、图23B、图24A、图24B表示第1风门机构32和第2风门机构33的具体结构及其作用,都省略了作为驱动源的步进电动机。
图22B表示第1风门机构32。它具有从俯视看是扇状、侧视为折弯成コ字状、弯曲后的侧面成为风门面的开闭部32a;作为该扇状开闭部的主要部分的突设于端部上面的驱动轴32b;在端部下面一体地设置的枢支孔部32c;以及突设在上面规定部位的连动销32d。
图22A表示第2风门机构33。它具有在一侧部有弯曲的风门面并形成规定形状的风门本体33a;设置在该风门本体的基端部上的连动用孔33b;以及在与风门面相反侧的中间部、向上下部突出的导向销33c。上述步进电动机38的转轴与第1风门机构32的驱动轴32b连接。第2风门机构33的连动用孔33b与连动销32d卡合,随着第1风门机构32的转动变位第2风门机构就连动地转动变位。
图23A和图23B说明第1风门机构32的具体配置结构及其作用。即,在突设第2装置本体50的供气口体22的基端部上设有俯视看为大致半圆状的风门容纳室50a,在该容纳室的上面侧中心部上连设有半圆状的缺口部50b。
第1风门机构32被容纳在风门容纳室50a中,驱动轴32b与缺口部50b、枢支孔部32c与未图示的底面突部卡合,并以此为支点自如地转动。连动销32d从风门容纳室50a的上面突出,若有规定量以上的转动就卡止于容纳室端部而限制转动。
图23A表示第1风门机构32将供气口体22打开的状态,是在如前面已述作成加湿功能时或处理侧送风机24运转中的姿势。
图23B表示第1风门机构32将供气口体22关闭的状态,实际上作为开闭部32a弯曲后的侧面的风门面完全关闭供气口体的基端开口部。这时,是切换成换气功能时或处理侧送风机24的停止中的姿势。
图24A和图24B说明第2风门机构33的具体配置结构及其作用。即,构成第1装置本体26的第1主外壳31重合在第2装置本体50上。调湿元件组件23S为了说明的方便而被省略未图示。
第1风门机构32的驱动轴32b向第1主外壳31的支承部35突出,而第2风门机构33被支承在支承部上。另外,在该支承部35上设有第1风门机构32的连动销32d贯通用的弯曲的导向长孔和第2风门机构33的导向销33c卡合用的弯曲的导向槽(都未图示)。
因此,随着第1风门机构32的转动变位,第2风门机构33通过连动销32d和连动用孔33b进行转动变位。这时,第2风门机构33的导向销33c被引导至支承部35的导向槽中,限制第2风门机构33的转动姿势。
图24A表示在第2风门机构33的风门本体33a上具有的风门面将设在第1主外壳31上的旁通回路用开口部予以关闭后的状态,是前面已说明的作成加湿功能的情况。这时,第1风门机构32打开供气口体22。
图24B表示第2风门机构33打开旁通回路用孔部59a的状态、是使调湿元件23产生旁通而使吸入装置本体6内的室内空气直接向排气口体21侧引导的换气功能的情况。这时,第1风门机构32关闭供气口体22。
这样,用第1风门机构32和第2风门机构33可靠地对加湿功能与换气功能的切换,能提高可靠性。实际上由多个零件构成,但由于互相一体地连动,故能象单一零件似地产生动作使机构简单化。
而且,由于利用作为单一驱动源的步进电动机38驱动多个零件,故设计自由度增加,能减少零件数和降低成本。不必勉强使流路弯曲而能减少压力损失,能提高加湿功能和换气功能的性能。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在各单元中使结构零件的组件分割化,容易与高性能对应,起到有利于降低成本等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在各单元中使结构零件的组件分割化,容易与高性能对应,在实现降低成本方面对加湿装置的技术领域是有效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有室内空气的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外壳框体;收容于该外壳框体内并突设外部空气的供气口体和排气口体、具有吸收取入的外部空气中所含湿分并向室内空气放出而进行加湿的无供水加湿功能的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具有使无供水加湿功能零件单元化的多个装置体,这些多个装置体互相是大致相同面积,且互相在厚度方向被重合地组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本体上附设有收容电气控制零件的电气零件箱,该电气零件箱,在所述装置体的厚度方向被重合组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体,其开口端向背面后方突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口体和排气口体,互相位于装置本体的前侧下部并互相平行地突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装置本体的无供水加湿功能结构零件,具有仅对来自通过的空气湿分进行吸收并通过加热而放出其湿分的调湿元件;向该调湿元件导入通过外部空气、再向外部排气的处理侧送风机;向所述调湿元件导入通过室内空气、再向室内吹出的再生侧送风机;对所述调湿元件进行加热而使吸收的湿分放出的加热体,将所述处理侧送风机和所述再生侧送风机相对所述调湿元件配置在同一侧,并配置在与所述加热体的相反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侧送风机和再生侧送风机,风扇形态互相不同,且所述再生侧送风机相对所述调湿元件而相对倾斜地配置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侧送风机,采用静压特性比所述再生侧送风机的风扇强的风扇形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侧送风机,具有高静压特性的多翼片涡轮风扇,所述再生侧送风机具有比所述多翼片涡轮风扇的静压特性弱的风扇。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湿元件上,设有对由所述处理侧送风机引导的外部空气和由所述再生侧送风机引导的室内空气的流通部位进行分隔的密封构件。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配置所述调湿元件的所述加热体一侧的相反侧,配置有收容电气控制零件的电气零件箱。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侧送风机和所述再生侧送风机被配置在所述调湿元件的电气零件箱配置侧。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湿元件是被旋转驱动的圆盘状板体,所述加热体沿调湿元件的半径方向被相对配置。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是陶瓷加热器或PTC加热器。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收集除去空气中所含尘埃的过滤器配置在所述调湿元件的室内空气和外部空气导入侧通气道上,这些过滤器可从室内侧自如地装拆。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外部空气导入侧的过滤器,相对导入的空气的截面被倾斜地安装。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具有随着所述处理侧送风机的运转-停止而使所述供气口体打开-关闭的第1风门机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具有使所述再生侧送风机停止并使所述处理侧送风机运转、且使所述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与所述外部空气的排气口体直接连通,而使所述调湿元件产生旁通地将室内空气直接向外部排出的换气功能。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具有使所述外部空气的供气口体开闭的第1风门机构和与该第1风门机构联动而打开供气口体时形成加湿功能、并在关闭供气口体时切换成换气功能的第2风门机构。
全文摘要
一种加湿装置,具有设有室内空气的吸入口(4)和吹出口(2)的外壳框体(1);收容于该外壳框体内并突设外部空气的供气口体(22)和排气口体(21)、具有吸收取入的外部空气中所含湿分并向室内空气放出而加湿的无供水加湿功能的装置本体(6),上述装置本体具有使无供水加湿功能零件单元化的第1装置体(20)和第2装置体(50),这些第1装置体和第2装置体互相是大致相同面积,且互相在厚度方向被重合地组装。
文档编号F24F6/00GK1468353SQ01816822
公开日2004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1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30日
发明者金野悟, 清水克浩, 田井裕一, 石川充, 矢个部真一, 三岛毅睦, 和田宏二, 竹谷伸行, 藤田义信, 小泽哲朗, 铃木秀人, 一, 二, 人, 信, 朗, 浩, 真一, 睦, 行 申请人: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