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8491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加湿装置已有在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壳体内包括风扇、加湿过滤器、 将水注入该加湿过滤器的注水装置的装置(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5-282980号公报 (专利文献1))。上述加湿装置的注水装置由沿竖直面旋转的多个柄勺构成,该柄勺在沿竖直面旋 转的棒的前端设有水罐部。利用该旋转的柄勺的水罐部将从下侧的水槽汲取的水连续地供 给到加湿过滤器。然而,在上述加湿装置中存在以下问题,当加湿运转启动时,在加湿过滤器干燥的 状态下,特别是当表面产生水垢时,加湿过滤器没有水浸入而不渗水,在加湿过滤器表面附 着有水滴,该水滴被来自风扇的气流吹起,从而产生朝风向下侧的水的飞溅。此时,在比加 湿过滤器靠风向下侧的空气通路、吹出口处附着有水滴,出现漏水的可能性变高。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5-2829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在加湿运转启动时能防止 因加湿构件不渗水而引起的水的飞溅。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特征是,包括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 壳体;配置于上述壳体内的风扇;对上述风扇所产生的气流进行加湿的加湿构件;使上述 加湿构件旋转的驱动装置;配置于上述加湿构件下方的水存积部;用于将来自上述水存积 部的水供给到上述加湿构件的水供给装置;以及控制上述风扇、上述驱动装置和上述水供 给装置的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在进行加湿运转前,控制上述驱动装置和上述水供给装置,使 上述风扇的旋转速度和上述加湿构件的旋转速度中的至少一个旋转速度比上述加湿运转 时的下限旋转速度低,将来自上述水存积部的水供给到利用上述驱动装置而旋转的上述加 湿构件,从而进行将水浸入上述加湿构件的准备加湿运转。根据上述结构,在进行加湿运转之前,利用控制部控制水供给装置和驱动装置,将 水从水供给装置供给到利用驱动装置而旋转的加湿构件,从而进行将水浸入加湿构件的准 备加湿运转,藉此,能防止因加湿构件不渗水而引起的水的飞溅。在此,“加湿运转”是指将风扇的旋转速度设定在风扇用的下限旋转速度以上,并 将加湿构件的旋转速度设定在加湿构件用的下限旋转速度以上,将水从水供给装置供给到 利用驱动装置而旋转的加湿构件,从含有水的加湿构件对风扇的气流进行加湿的运转。另 外,在“准备加湿运转”中,可使风扇停止,将旋转速度设定为0,也可使加湿构件交替旋转、停止,将其平均旋转速度设定得比加湿运转时的加湿构件用的下限旋转速度低。此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上述水供给装置包括安装有上述加湿构件, 被上述壳体支承成能自由旋转的旋转框;以及设于上述旋转框,用于从上述水存积部汲取 水,并将水注入上述加湿构件的水罐部,上述驱动装置是使上述水供给装置的旋转框旋转 的电动机,上述控制部在进行上述加湿运转前,控制上述电动机,使上述水供给装置的旋转 框旋转,从而进行将水浸入上述加湿构件的准备加湿运转。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进行加湿运转之前,利用控制部控制电动机并控制水供给 装置的旋转框的旋转,从而进行将水浸入安装于旋转框的加湿构件的准备加湿运转,藉此, 能防止因加湿构件不渗水而引起的水的飞溅。在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电动机兼用作 驱动装置和水供给装置的驱动部,因此能简化结构,并能使控制变得容易。此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电动机,在上述准备加湿 运转中,使上述水供给装置的旋转框旋转预先设定的旋转量后,停止预先设定的时间。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利用控制部控制电动机,在准备加湿运转中,使水供给装置的 旋转框旋转预先设定的旋转量后,停止预先设定的时间,藉此,由于在准备加湿运转中将水 充分浸入加湿构件后进行通常加湿运转,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水的飞溅。此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电动机,在上述准备加湿 运转中,使上述水供给装置的旋转框至少旋转1. 5圈后,停止预先设定的时间。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利用控制部控制电动机,在准备加湿运转中,使水供给装置的 旋转框至少旋转1. 5圈后,停止预先设定的时间,藉此,由于在准备加湿运转中,水供给装 置的所有的水罐部能从水存积部汲取水并将水注入加湿构件,能将水充分浸入加湿构件后 进行通常加湿运转,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水的飞溅。此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电动机,在上述准备加湿 运转中,使上述水供给装置的旋转框旋转预先设定的旋转量后,停止一分钟。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利用控制部控制电动机,在准备加湿运转中,使水供给装置的 旋转框旋转预先设定的旋转量后,停止一分钟,藉此,由于在准备加湿运转中将水充分浸入 加湿构件后进行通常加湿运转,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水的飞溅。此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上述加湿构件采用折痕方向平行的褶皱结构,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电动机,以在上述准备加湿运转中上述水供给装置的旋转框停止旋转 时,使上述加湿构件的褶皱结构的折痕方向大致水平。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利用控制部控制电动机,以在准备加湿运转中停止水供给装 置的旋转框的旋转时使加湿构件的褶皱结构的折痕方向大致水平,藉此,在旋转停止时,水 停在加湿构件的褶皱结构的折痕而不易流下,因此,利用加湿构件能使更多的水分浸入,从 而能较早启动加湿运转。此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包括对上述水供给装置的旋转框的旋转位置 进行检测的旋转位置检测部,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准备加湿运转中,基于上述旋转位置检测 部所检测到的上述水供给装置的旋转框的旋转位置,使上述旋转框停止。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利用控制部控制电动机,在准备加湿运转中,基于旋转位置检 测部所检测到的水供给装置的旋转框的加湿构件的旋转位置,使水供给装置的旋转框停 止。将加湿构件安装于旋转框,使得加湿构件的褶皱结构的折痕方向与上述旋转框的停止位置配合而变得水平,藉此,在旋转停止时,能使加湿构件的褶皱结构的折痕方向确实变得 大致水平。此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上述加湿构件定位并安装于上述水供给装置 的旋转框。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将加湿构件定位并安装于旋转框,使得加湿构件的褶皱结构 的折痕方向与上述旋转框的停止位置配合而变得水平,藉此,在旋转停止时,能使加湿构件 的褶皱结构的折痕方向确实变得大致水平。此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包括对被上述风扇吸入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 测的温度传感器;以及对被上述风扇吸入的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上述控制 部根据上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和上述湿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湿度,当上述温度满足预 先设定的温度条件且上述湿度满足预先设定的湿度条件时,控制上述风扇和上述电动机, 从而进行加湿运转。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利用控制部控制风扇和电动机,基于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 温度和由湿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湿度,控制加湿运转,以使温度满足预先设定的温度调节,且 使湿度满足预先设定的湿度条件,藉此,进行基于温度条件和湿度条件的综合条件的加湿 运转控制,从而能获得较佳的舒适性。此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电动机,在进行上述加湿 运转前,使上述水供给装置的旋转框以比通常加湿运转时的速度低的速度旋转预先设定的 时间。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利用控制部控制电动机,在进行加湿运转前,使水供给装置的 旋转框以比通常加湿运转时的速度低的速度旋转预先设定的时间,藉此,由于在将水充分 浸入安装于低速旋转的旋转框的加湿构件后进行通常加湿运转,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水 的飞溅。此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电动机,在进行上述加湿 运转前,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交替进行上述水供给装置的旋转框的旋转和停止。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利用控制部控制电动机,在进行加湿运转前,在预先设定的时 间内交替进行水供给装置的旋转框的旋转、停止,藉此,在将水可靠且充分地浸入安装于交 替进行旋转、停止的旋转框的加湿构件后进行通常加湿运转,从而能更可靠地防止水的飞 溅。此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准备加湿运转中使上述风
扇停止。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利用控制部在准备加湿运转中使风扇停止,藉此,能防止浸入 加湿风扇前的水滴被来自风扇的气流吹起。发明效果从上述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在加湿运转启动时,能防止因加湿构件 不渗水而引起的水的飞溅。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加湿装置的纵剖图。图3是上述加湿装置的横剖图。图4是将上述加湿装置的前表面面板卸下,从水箱侧观察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比较例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上述加湿装置的风扇与加湿过滤器及隔板的关系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上述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与喇叭口及隔板的关系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变形例的加湿过滤器与喇叭口及隔板的关系的示意图。图9是从正面观察注水装置的图。图10是旋转框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旋转框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水罐部的立体图。图13是水盘的立体图。图14A是表示上述加湿装置与比较例的加湿量试验结果的表。图14B是表示上述加湿装置与比较例的加湿量试验结果的图表。图15是安装有加湿过滤器的注水装置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水盘中安装有注水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是上述加湿装置的控制框图。图18是用于说明上述加湿装置的控制部基于室温进行的加湿运转的控制的图。图19是表示室温上升时的加湿运转的控制的图。图20是表示室温下降时的加湿运转的控制的图。图21是用于说明上述加湿装置的控制部基于湿度进行的加湿运转的控制的图。图22是表示湿度上升时和湿度下降时的湿度区域的图。图23是表示湿度区域的加湿运转的控制的图。图M是表示加湿运转启动时注水装置的旋转框的旋转控制的图。图25是表示检测注水装置的旋转框位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6A是表示使加湿过滤器相对于注水装置的旋转框定位的例子的示意图。图26B是表示使加湿过滤器相对于注水装置的旋转框定位的例子的示意图。图27是使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空调机的立体图。图28是上述空调机的加湿单元的立体图。图四是从图28的气流的下游侧观察的加湿单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加湿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表示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该加湿装置 包括壳体1,该壳体1由壳体主体2和可装拆地安装于该壳体主体2的前表面面板3构成。在上述壳体1的两侧面设有吸入口 5、5(参照图3),在壳体1的上表面后部设有吹 出口 6。这样,在该加湿装置中,将吸入口 5、5设于壳体1的侧面,将吹出口 6设于壳体1的上表面,在壳体1的后表面7没有吸入口和吹出口,因此,该加湿装置的壳体1的后表面 7能与未图示的房间的壁面紧贴,该加湿装置的设置自由度高。在以往的加湿装置中,吸入口设于壳体的后表面,若不在该壳体与房间的壁面之 间隔开一定程度大小的间隙,则吸入阻力会变大,因此,不能与房间的壁面紧贴,其设置自 由度低。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上述壳体1内,在前表面侧立设有水箱10,在后表面侧配 置有被风扇电动机21驱动的风扇20。上述水箱10具有与油炉的油箱相同的众所周知的结 构,在底部的出口设有未图示的单向阀,在将水箱10立设的状态下,单向阀被按压而打开。 在上述水箱10与风扇20之间,从前表面侧依次配置有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作为加湿构 件的一例的圆板形状的加湿过滤器40。在图2中,符号111是电源用印刷基板,符号112是操作控制用印刷基板,符号113 是显示用印刷基板,符号114是灰尘传感器,符号115是备用过滤器,这些构件与本发明的 主旨关系不大,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此外,符号200是控制该加湿装置的控制部。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水箱10和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正面观察大致呈矩形,且 大部分在前后方向上重叠。此外,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下侧的部分与加湿过滤器40 在前后方向上重叠。此外,上述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加湿过滤器40分别以与上 述风扇20的喇叭口 2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即,以覆盖喇叭口 23的至少一部分 的方式配置,从而降低来自风扇20的噪音。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喇叭口 23不单是指喇叭口 23自身,还包括由喇叭口 23围住 的开口。一般来说,按照维修频度从高至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上述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 单元30、加湿过滤器40。例如,大致每天都要对上述水箱10补充水,大致每两周至一年半需 要对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进行一次清扫或更换,大致每两年需要更换一次加湿过滤器40。 即,在上述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加湿过滤器40中,对水箱10补充水的频度最 高,其次是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清扫、更换等的频度,加湿过滤器40的清扫、更换的频度 最低。即,若以维修作业的频度从高至低的顺序排列,则依次为上述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 单元30、加湿过滤器40,该水箱1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加湿过滤器40的顺序也是相距 壳体1的前表面侧即前表面面板3由近及远的顺序。这样,由于维修频度越高,则越靠近壳体1的前表面侧即前表面面板3,因此,该水 箱1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加湿过滤器40的维修的作业性较佳。此外,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包括用于捕捉较大的灰尘、宠物的毛等的初 滤器31 ;使灰尘、污物等带电的离子化部32 ;捕捉带电灰尘、污物等的由例如褶皱过滤器 (pleated filter)构成的集尘过滤器33 ;以及捕捉香烟的气味、宠物的气味等恶臭成分的 除臭过滤器;34。上述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和除臭过滤器34从壳体1的 前表面侧依次排列成大致一直线状。因此,上述水箱10、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 器33、除臭过滤器34和加湿过滤器40从壳体1的前表面侧依次排列。另一方面,一般来说,按照维修频度从高至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上述水箱10、初 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和加湿过滤器40。例如,对于上述水 箱10,大致每天都必须补充水,初滤器31的清扫频度大致为两周一次,离子化部32的维修频度大致为半年一次,集尘过滤器33的清扫或更换频度大致为一年一次,除臭过滤器34的 清扫频度大致为一年半一次,加湿过滤器40的更换大致需要两年一次。若以维修作业的频 度从高至低的顺序排列,则依次为上述水箱10、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 臭过滤器34、加湿过滤器40,该水箱10、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 器34、加湿过滤器40的顺序也是相距壳体1的前表面侧即前表面面板3由近及远的顺序。这样,维修频度越高的构件越靠近壳体1的前表面侧即前表面面板3配置,由于维 修作业频度较低的构件不会影响到维修作业频度较高的构件,因此该水箱10、初滤器31、 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和加湿过滤器40各自的维修作业性良好。此外,由于上述离子化部32配置得比加湿过滤器40更靠气流的上游侧,附着于离 子化部32的灰尘、污物不含来自加湿过滤器40的水分,因此,能防止放电不良。此外,由于上述除臭过滤器34配置得比加湿过滤器40更靠气流的上游侧,因此, 不会出现来自加湿过滤器40的水分堵住除臭过滤器34的吸附孔的情形,因此,能防止除臭 性能的降低。另外,由于上述集尘过滤器33是表面积较大的褶皱过滤器,因此,能降低通风阻 力。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上述水箱10的后表面11兼用作对从吸入口 5、5吸入后的 空气进行引导的引导面,不需要独立的引导构件,能减小加湿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上述水箱10的水平截面大致呈梯形,后表面11由两侧的 倾斜面12、12和中央的平坦面13构成,使得从侧部朝中央部厚度逐渐变厚。上述水箱10的后表面11的倾斜面12、12将从壳体1的吸入口 5、5吸入后的空气 逐渐朝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引导,能降低通风阻力。不过,也可使用将来自吸入口 5的空气逐渐朝初滤器31引导的未图示的弯曲面来 代替上述倾斜面12、12。此外,上述水箱10的具有平坦面13的中央部比侧部厚,在水箱10的中央部有效 地利用中央的成为死区的部位,增大了容器容量。另一方面,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和 除臭过滤器34以及加湿过滤器40在前后方向上部分重叠,排列成大致一直线状,减少了从 吸入口 5吸入的气流的弯曲次数,降低了通风阻力。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和集尘 过滤器33等与风扇20的喇叭口 23整体重叠,与此相对,加湿过滤器40与喇叭口 23的下 侧部分重叠,但与喇叭口 23的上侧部分不重叠。由于在从上述除臭过滤器34的上侧部分 至喇叭口 23的上侧部分的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空气不经由加湿过滤器40,因此,能降低 在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特别地,在不进行加湿运转而仅进行空气净化 运转时,能确保足够的风量(空气量)。另一方面,从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的下侧部分朝向加湿过 滤器40的加湿通路52与从上述除臭过滤器34的上侧部分至风扇20的喇叭口 23的上侧 部分的非加湿通路51被隔板50隔开。利用该隔板50能防止空气从加湿通路52朝非加湿通路51流动,即,能防止空气 从加湿通路52绕过加湿过滤器40流动,在加湿通路52中流动的空气基本都流向加湿过滤器40,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若不设置该隔板50,则如图5的示意图所示的比较例那样,在加湿通路52中流动 的气流A3会流入非加湿通路51而绕过加湿过滤器40,所以,加湿量变少。此外,上述隔板50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延伸至风扇20附近。 或者,尽管未图示,上述隔板50也可从除臭过滤器34延伸至喇叭口 23附近。藉此,能防止因离开上述加湿过滤器40的加湿空气与在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 非加湿空气的碰撞而引起的湍流,能降低通风阻力,此外,能降低噪声。以图6和图7的示意图对上述情况作具体说明,利用延伸至风扇20附近的隔板 50,将非加湿通路51与加湿通路52分开,因此,能防止在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气流Al 与在加湿通路52中流动的气流A2的碰撞,所以,能防止因碰撞引起的湍流,能降低通风阻 力,并能降低噪声。不过,如图8的变形例所示,隔板58也可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 (如图3所示) 延伸至加湿过滤器40处。根据这种结构,也能利用上述隔板58来防止绕过加湿过滤器40的气流,使空气充 分通过加湿过滤器40,从而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此外,如图4所示,上述隔板50由水平部5354和将上述水平部5354连结的倾 斜部阳构成,大致沿着加湿过滤器40和作为供水装置的一例的注水装置60配置。另一方面,上述加湿过滤器40例如由无纺布等构成,是所谓的汽化过滤器等,使 空气通过,并利用汽化后的水分对该通过的空气进行加湿。如图2 图4所示,该加湿过滤 器40呈圆板状,固定于注水装置60。如图2和图3示意表示的那样,在对加湿过滤器40注水时,该注水装置60的水罐 部61的开口 81附近且靠加湿过滤器40侧的内表面62以气流的上游侧朝下的方式倾斜, 以朝向加湿过滤器40的气流的上游侧注入水。如图9所示,上述注水装置60具有支承腿部63、旋转框65和水罐部61、61...。将 旋转框65沿竖直面能自由旋转地安装于上述支承腿部63。更详细来说,利用支承腿部63 的上部的轴承部64将上述旋转框65的中心的轴套部66支承成能自由旋转。如图10所示,上述旋转框65具有轴套部66、环形圆板部67、连结该环形圆板部67 与轴套部66的放射状的多个臂部68、68...。利用环状部69将上述臂部68、68...彼此连 结来进行加固。如图10和图11所示,多个水罐部61、61...在圆周上等间隔地设于上述旋转框65 的环形圆板部67的一个端面。此外,在图10和图11中没有表示上述加湿过滤器40,但加 湿过滤器40的外周面在上述水罐部61与水罐部61之间从旋转框65露出。藉此,在上述水罐部61与水罐部61之间,能使从水罐部61放出的水渗入从旋转 框65露出的加湿过滤器40的外周面,从而能增大加湿量。此外,在上述环形圆板部67的外周部形成齿轮79,该齿轮79与图2所示的作为电 动机的一例的齿轮传动电动机74的输出轴上连接的齿轮130(如图16所示)啮合,从而能 利用齿轮传动电动机74驱动旋转框65。如图2所示,上述齿轮传动电动机74配置成在气流的流通方向上与加湿过滤器40 不重叠,齿轮传动电动机74不会对通过加湿过滤器40的气流造成阻碍。
藉此,能增加通过上述加湿过滤器40的空气量,并能增大加湿量。此外,如图10和图11详细表示的那样,在上述旋转框65的环形圆板部67的内周 侧断续地设置内凸缘部71、71,并设置从朝向各水罐部61的旋转方向前方的第一开口 81的 附近朝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大致爪状的保持部75。此外,在上述各水罐部61的风上侧的侧 壁61a设置从与保持部75相连的边缘朝旋转方向后方“、”字状弯曲的第二开口 82。尽管 图10和图11中没有图示,但利用上述环形圆板部67的内凸缘部71、71...和保持部75、 75...能限制并保持图2和图3所示的加湿过滤器40的两端面,此外,利用上述环形圆板部 67的内周面76和水罐部61的内周侧的面77能保持加湿过滤器40的外周(参照图15)。另外,在上述旋转框65的各臂部68、68...上设置线状的肋部89,尽管没有图示, 但该肋部89嵌入加湿过滤器40,使该加湿过滤器40与旋转框65 —起旋转。上述保持部75保持加湿过滤器40的前表面,并起到作为水引导件的作用,将从水 罐部61的第一开口 81、第二开口 82排出的水在加湿过滤器40的前表面上朝半径方向内侧 引导。水罐部61的水主要从第二开口 82排出。因此,利用保持部75能将从上述水罐部61的第一开口 81、第二开口 82排出的水 在加湿过滤器40的前表面上朝半径方向内侧迅速弓I导,能使水快速遍及较大范围,从而能 增大加湿量。此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位于上述水罐部61的第一开口 81的旋转框65的旋 转方向前方的环形圆板部67的部分78作为壁部起作用,防止来自开口 81的水不流向加湿 过滤器40而朝气流的后方流动。作为该环形圆板部67的一部分的壁部78防止从水罐部61的第一开口 81排出的 水不流向加湿过滤器40而与气流一起朝加湿过滤器40的后方流动,并将来自第一开口 81 的水朝加湿过滤器40引导。因此,该壁部78能防止水朝加湿过滤器40后方飞溅,能增大加湿量,且能防止水 从风扇20和吹出口 6飞溅。此外,如图2和图12所示,在对加湿过滤器40注水时,上述注水装置60的水罐部 61的第一开口 81、第二开口 82附近且靠加湿过滤器40侧的内表面62以气流的上游侧(图 2、图12中的右侧)朝下的方式倾斜。这样,在从第一开口 81、第二开口 82对上述加湿过滤器40注水时,由于水罐部61 的第一开口 81、第二开口 82附近且靠加湿过滤器40侧的内表面62以气流的上游侧朝下 的方式倾斜,因此,从第一开口 81、第二开口 82排出的水具有朝向气流的上游侧的速度分 量。因此,水被注入上述加湿过滤器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此外,该被注入的水还与 气流一起流到加湿过滤器4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其结果是,水遍及加湿过滤器40的 厚度方向整体,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另外,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水罐部61的加湿过滤器40侧的内表面形成第 一开口 81、第二开口 82附近的加湿过滤器40侧的内表面62和比该内表面62位于里侧的 内表面72的两层结构,但该加湿过滤器40侧的内表面也可形成由内表面62和其延长面构 成的一层结构。此外,在上述水罐部61的内表面62和内表面72上形成有与壁部78相连 的弯曲凹面62a、72a。藉此,利用水罐部61汲取的水从水罐部61内顺畅地从第一开口 81、 第二开口 82排出。
此外,如图2和图11所示,上述加湿过滤器40的厚度方向上的水罐部61的第一 开口 81的宽度比加湿过滤器40的厚度尺寸小,且上述水罐部61的第一开口 81对应于加 湿过滤器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尽管在图11中没有表示加湿过滤器40,但该加湿 过滤器40被夹在内凸缘部71与保持部75之间)。因此,从上述水罐部61的第一开口 81、第二开口 82排出的水被注入加湿过滤器 40的厚度方向的气流的上游侧部分,而不被直接注入加湿过滤器40的厚度方向的气流的 下游侧部分。所以,水当然会流入供该水注入的加湿过滤器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此 外,该被注入的水还与气流一起流到加湿过滤器4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其结果是, 水遍及加湿过滤器40的厚度方向整体,能获得较大的加湿量。此外,由于不将水直接注入上述加湿过滤器40的厚度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因此, 能防止水从加湿过滤器40朝下游侧飞溅,进而能防止水从风扇20和吹出口 6飞溅。如图2所示,设定上述注水装置60的尺寸并配置该注水装置60,以使加湿过滤器 40不浸入作为水存积部的一例的水盘90的水中,且使水罐部61能浸入汲取部92的水中而 从汲取部92汲取水。这样,通过上述加湿过滤器40以不浸入水盘90内的水中的方式进行配置,在注水 装置60的旋转框65停止时,不会从水罐部61对加湿过滤器40注入水,此外,加湿过滤器 40不浸入水盘90的水中,不吸水,从而关闭加湿功能。因此,利用上述齿轮传动电动机74来控制旋转框65的旋转的启动、停止,从而能 开、关控制加湿功能。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上述水盘90中设置截面呈倒L字状的间壁91,将上述水 盘90分隔成汲取部92和非汲取部93。水罐部61从上述汲取部92汲取水。上述非汲取部 93承受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上游侧的空气压力。上述间壁91的上部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 器33和除臭过滤器34的下部紧贴,由于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空气的阻力损失,非 汲取部93上的空气压力与汲取部92上的空气压力产生压力差。在上述非汲取部93中设置浮子开关94,当非汲取部93的水位比正常状态低一定 值时,利用未图示的显示部或报警部进行表示水箱10内没有水的显示或报警。如图13详细表示的那样,在上述水盘90中设置间壁91 (仅表示一部分),该间壁 91将上述水盘90分隔成利用水罐部61能汲取水的宽度较大的汲取部92和承受空气净化 过滤单元30上游侧的空气压力的非汲取部93,在该间壁91的下部设置作为通水孔的横向 较长的长孔95。藉此,当由于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的上升,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上游侧与下 游侧的压力差变大时,对应于该压力差的大小,汲取部92的水位变得比非汲取部93的水位 高,根据风扇20的旋转速度,能自动地调节水罐部61的汲取水量。因此,根据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能自动调节对加湿过滤器40的注水量,并能 简单地自动调节加湿量。设于上述水盘90的间壁91的横向较长的长孔95即使在水位变低时也不易露出 到空气中,能迅速地将水从非汲取部93供给到汲取部92,能提高汲取部92的水位的自动调节的响应速度。另一方面,在上述非汲取部93中设置用于设置水箱10的水箱设置部98,该水箱设 置部98的底面98b的高度比非汲取部93的间壁91附近的底面93b的高度高。此外,在上 述水箱设置部98的周壁设置从上端缺口的缺口部101。藉此,当停止上述风扇20的旋转,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 差消失,水从汲取部92返回到非汲取部93,非汲取部93的水位达到一定值以上时,水通过 缺口部101从非汲取部93朝缓冲水收容部99排出,能防止水从非汲取部93朝外部溢出。另外,也可在水箱设置部98的周壁上部设置通孔来代替上述缺口部101。另外,在图4中,符号121是高压用印刷基板,符号122是嗅觉传感器,符号123是 流光净化器,符号1 是光接收部,在图13中,符号96是用于安装抗菌剂的壳体的孔,符号 97是浮子安装孔,这些构件与本发明的主旨关系不大,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上述结构的加湿装置如下所述地动作。如图2和图3所示,当利用风扇电动机21驱动上述风扇20、利用齿轮传动电动机 74驱动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时,从上述壳体1的侧面的吸入口 5、5吸入空气。该吸入 后的空气从水箱10的后表面11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之间朝向初滤器31, 90度地改变流动方向一次,然后,沿水平方向大致直线状地流过排列成大致一直线状的空 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除臭过滤器34、加湿过滤器 40和风扇20,被净化且被加湿,然后,从风扇20排出时,朝向大致竖直上方90度地改变流 动方向一次,从壳体1的上表面的吹出口 6排出。
这样,在该加湿装置中,从上述壳体1的吸入口 5、5吸入的空气的流动即空气流路 的弯曲次数大致为从壳体1的侧面的吸入口 5、5朝向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的 一次和离开风扇20时的一次共计两次,由于空气流路的弯曲次数较少,因此,通风阻力较 小。此外,从上述壳体1的吸入口 5、5吸入后的空气被水箱10的后表面11两侧的倾 斜面12、12逐渐朝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引导,急剧的方向变化较少,因此,通 风阻力较小。从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的上侧部分排出的净化空气在被隔 板50与加湿通路52隔开的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不通过加湿过滤器40,通过喇叭口 23的 上侧部分,被吸入风扇20,另一方面,从除臭过滤器34的下侧部分排出的净化空气在加湿 通路52中流动,通过加湿过滤器40被加湿,并通过喇叭口 23的下侧部分,被吸入风扇20。这样,由于在从上述除臭过滤器34的上侧部分至喇叭口 23的上侧部分的非加湿 通路51中流动的空气不通过加湿过滤器40,因此,能降低在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空气的 通风阻力。特别地,在使齿轮传动电动机74停止、停止注水装置60的动作、不进行加湿运 转而仅进行空气净化运转时,由于该非加湿通路51的存在,能确保足够的风量(空气量)。此外,利用隔板50能防止在上述加湿通路52中流动的净化空气从加湿通路52绕 过加湿过滤器40而流入非加湿通路51,因此,从除臭过滤器34的下侧部分流入加湿通路 52的空气基本都通过加湿过滤器40。这样,由于利用从上述除臭过滤器34延伸至风扇20 附近的隔板50能防止从加湿通路52绕过加湿过滤器40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获得较大 的加湿量。
13
图14(A)和图14(B)是表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加湿量与比较例的加湿量试验结果 的表和图表。在图14B中,符号P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符号N表示比较例,该比较例仅在从第一 实施方式中除去隔板50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从图14㈧和图14⑶可知,第一实施方式P与比较例N的风扇20的风量(主流 风量)相同,为7. 5m7min,在比较例N中,通过加湿过滤器40的空气量为3. 2Im3Aiin,与此 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加湿过滤器40的空气量增大到3. 50m7min,此外,在比较例 N中,加湿量为556cc/h,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加湿量增大到597cc/h。第一实施方式P相对于比较例N的加湿量的增大比率为(597-556)/556 = 0. 074。即,在第一实施方式P中,与比较例N相比,加湿量增大了大致7 %多。此外,利用从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延伸至风扇20附近的隔 板50,能防止离开加湿过滤器40的加湿空气与在非加湿通路51中流动的非加湿空气的碰 撞,能防止湍流的发生。其结果是,能降低通风阻力,且能降低噪声。另一方面,如图2、图10、图11和图12所示,从注水装置60的水罐部61的第一开 口 81、第二开口 82对加湿过滤器40注入水。具体来说,利用上述齿轮传动电动机74经由 齿轮79驱动具有水罐部61、61、61...的旋转框65旋转,水罐部61、61、61...从水盘90的 汲取部92依次汲取水,并将水注入加湿过滤器40。此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从上述水罐部61的第一开口 81排出的水被位于该第 一开口 81前方的旋转框65的环形圆板部67的一部分即壁部78阻断其与气流一起朝加湿 过滤器40的后方的流动,而朝加湿过滤器40落下。因此,上述壁部78能防止水朝向加湿过滤器40后方飞溅,能增大加湿量,且能防 止水从风扇20和吹出口 6飞溅。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绕过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气流被间壁91阻断。由 于通过该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和除臭过滤器34 的空气的阻力损失,在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产生压力差。该压力差对应 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即风量的增大而变高。上述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间壁91的上游侧的压力大致为大气压,该大致为大 气压的压力作用于水盘90的非汲取部93的水,另一方面,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间壁91 的下游侧的压力是比大气压低上述阻力损失量的低压,该低压作用于水盘90的汲取部92 的水。作用于上述水盘90的非汲取部93的水的大致为大气压的压力与作用于汲取部92 的水的低压存在上述压力差。另一方面,由于上述水盘90的非汲取部93与汲取部92通过间壁91下部的长孔 95而彼此连通,因此,水盘90的汲取部92的水位比非汲取部93的水位高上述压力差的量。 该压力差对应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即风量的增大而变高。因此,上述汲取部92的水位对应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即风量的增大而变高。因此,上述注水装置60的水罐部61能以对应于风扇20的旋转速度(风量)的增 大汲取水量变大的方式从汲取部92汲取水,并将其注入加湿过滤器40。这样,由于能根据上述风扇20的旋转速度自动调节汲取部92的水位,所以,即便 不控制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的旋转速度,也能根据风量(空气量),自动调节对加湿过滤器40的注水量,能简单地自动调节加湿量。由于通过间壁91下部的长孔95将水供给到汲取部92来进行该汲取部92的水位 的自动调节,因此,该汲取部92的水位的自动调节能迅速且响应性佳地进行。特别地,由于 使用不易露出到空气且横向长的长孔95,因此,能通过该通孔95迅速地供给水,能响应性 佳地进行汲取部92的水位的自动调节。接着,当上述风扇20的旋转停止时,由于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 的压力差消失,因此水从水位高的汲取部92返回到水位低的非汲取部93,会出现非汲取部 93的水位达到一定值以上的情形。此时,由于水通过缺口部101从非汲取部93朝缓冲水收容部99排出,因此,不会 出现水从非汲取部93朝外部溢出的情形。图15是表示安装有加湿过滤器40的注水装置60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圆板 状的加湿过滤器40安装于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的环形圆板部67的内周。此外,旋转 框65中心的轴套部66贯穿设于加湿过滤器40中心的孔(未图示),设有按压加湿过滤器 用的凸缘部IlOa的轴部110贯穿设于旋转框65的轴套部66的孔,从而将加湿过滤器40 固定于旋转框65。图16是表示水盘90上安装有注水装置60的状态的立体图。安装于水盘90的汲 取部92侧的支承腿部63 (注水装置60)在上部具有U字状的轴承部64。利用上述支承腿 部63的轴承部64将贯穿于旋转框65的轴套部66的轴部110支承成能自由旋转。齿轮 130与旋转框65外周的齿轮79啮合,使齿轮传动电动机74的输出轴与齿轮130连接。图17表示上述加湿装置的控制框图。控制部200由微型计算机和输入输出回路 构成,基于来自灰尘传感器114、嗅觉传感器122、温度传感器201、湿度传感器202和旋转 位置检测部203的各检测信号及来自光接收部IM和操作控制用印刷基板112的信号,控 制风扇电动机21、齿轮传动电动机74和显示用印刷基板113等。上述温度传感器201和 湿度传感器202分别检测从吸入口 5、5(如图1、图3所示)吸入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此 外,光接收部1 接收来自远程控制器(未图示)的光控制信号。图18表示用于说明上述控制部200基于室温进行的加湿运转的控制的图,如图18 所示,在室温上升时,当处于l°c以上且不足40°C时,允许进行加湿运转,在室温下降时,当 处于0°C以上且不足37. 5°C时,允许进行加湿运转。在其他条件下,禁止进行加湿运转(参 照图19、图20)。此外,图21表示用于说明上述控制部200基于湿度进行的加湿运转的控制的图, 图22表示湿度上升时和湿度下降时的湿度区域。如图21、图22所示,在湿度上升时,当(目标湿度-当前湿度)不足20%时为区 域D,当(目标湿度-当前湿度)超过10%且处于20%以下时为区域C,当(目标湿度-当 前湿度)超过0%且处于10%以下时为区域B,当(目标湿度-当前湿度)处于0%以下 时为区域A。另一方面,在湿度下降时,当(目标湿度-当前湿度)不足23%时为区域D, 当(目标湿度-当前湿度)超过13%且处于23%以下时为区域C,当(目标湿度-当前湿 度)超过3%且处于13%以下时为区域B,当(目标湿度-当前湿度)处于3%以下时为区 域A。此外,当湿度区域为A时,关闭加湿运转,当湿度区域为B、C、D时,打开加湿运转(参 照图2;3)。
利用上述控制部200控制风扇20的风扇电动机21和齿轮传动电动机74,基于由 温度传感器201检测出的温度和由湿度传感器202检测出的湿度,在满足图18 图20中 说明的温度条件且满足图21 图23中说明的湿度条件时,打开加湿运转,进行基于温度条 件和湿度条件的综合条件的加湿运转控制,从而能获得较佳的舒适性。图M表示加湿运转启动时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的旋转控制。在图M中,从 上侧起表示了风扇运转的打开/关闭、加湿模式开/关、基于上述温度条件和湿度条件的综 合条件的加湿要求的打开/关闭、加湿过滤器用的齿轮传动电动机74的启动/停止。首先,当接通该加湿装置的电源时,如图M所示,风扇20开始运转,接着,例如当 根据来自远程控制器的指令打开加湿模式时,开始基于上述温度条件和湿度条件的综合条 件的加湿运转控制。接着,根据温度条件和湿度条件的综合条件的判断结果,开启加湿要 求。此时,加湿过滤器用的齿轮传动电动机74并不是立刻开始准备加湿运转,而是在5秒 后开始。这是为了防止温度条件和湿度条件的综合条件的判断结果变得复杂而出现齿轮传 动电动机74反复启动/停止的振荡。在准备加湿运转后的加湿运转中,将风扇20的旋转 速度设定在风扇下限旋转速度以上,并将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的旋转速度设定在旋转 框下限旋转速度以上。接着,在开始上述准备加湿运转时,启动齿轮传动电动机74,使注水装置60的旋 转框65旋转大致1. 5圈,并在齿轮传动电动机74停止一分钟后,进行通常的加湿运转。在 本实施方式中,将风扇20的转速设定得比加湿运转时的风扇下限旋转速度低,并将注水装 置60的旋转框65的平均旋转速度设定得比加湿运转时的旋转框下限旋转速度低,但也可 仅在上述任一条件下进行准备加湿运转。根据上述结构的加湿装置,在加湿运转启动时,利用控制部200控制齿轮传动电 动机74并控制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的旋转,藉此,在进行将水浸入加湿过滤器40的准 备加湿运转的加湿运转启动时,能防止因加湿过滤器40不渗水而引起的水的飞溅。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准备加湿运转中,使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旋 转1. 5圈后停止一分钟,但准备加湿运转中的旋转框的旋转量、停止时间只需根据注水装 置、加湿过滤器的结构适当设定即可。此时,由于能在准备加湿运转中将水充分浸入加湿过 滤器40后进行通常加湿运转,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水的飞溅。此外,利用上述控制部200控制齿轮传动电动机74,以在准备加湿运转中停止注 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的旋转时使加湿过滤器40的褶皱结构的折痕的方向为大致水平,藉 此,在旋转框65的旋转停止时,水停在加湿过滤器40的褶皱结构的折痕而不易流下,因此, 利用加湿过滤器40能使更多的水浸入,从而能较早启动加湿运转。例如,如图25所示,将磁铁210固定于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外周侧的规定位 置,将利用霍尔元件等检测磁铁210的磁力的旋转位置检测部203配置于壳体1侧。此时, 在磁铁210与旋转位置检测部203对向的旋转框65的旋转位置上,加湿过滤器40的褶皱 结构的折痕40a的方向确实变得大致水平。接着,将加湿过滤器40安装于旋转框65,使得 加湿过滤器40的褶皱结构的折痕方向与准备加湿运转中的旋转框65的停止位置配合而变 得水平,藉此,在旋转停止时,能使加湿过滤器40的褶皱结构的折痕40a的方向确实变得大 致水平。图2&h、图26B表示相对于注水装置的旋转框使加湿过滤器定位的例子,如图26A所示,加湿过滤器140包括新月状的缺口部140b,该缺口部140b具有与褶皱结构的折痕 140a的方向平行的弦,相同形状的定位部141设于旋转框165侧。使加湿过滤器140的缺 口部140b与上述旋转框165的定位部141配合,并将加湿过滤器140安装于旋转框165, 藉此,加湿过滤器140的褶皱结构的折痕140a相对于旋转框165的方向确定。将磁铁210 配置于上述旋转框165外周侧的规定位置(图2队中穿过旋转框165的旋转中心的水平面 上)。此外,如图26B所示,加湿过滤器240在中央设有长方形的孔MOb,该长方形的孔 240b的长度方向与加湿过滤器MO的褶皱结构的折痕MOa的方向平行。此外,设于旋转 框265的旋转中心的轴套部266具有与长方形的孔MOb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状。使上述旋 转框165的轴套部266与加湿过滤器240的长方形的孔MOb对位并将其贯穿,将加湿过滤 器240安装于旋转框沈5,藉此,加湿过滤器240的褶皱结构的折痕MOa相对于旋转框265 的方向确定。将磁铁210配置于上述旋转框265外周侧的规定位置(图^B中穿过旋转框 265的旋转中心的水平面上)。这样,通过将上述加湿过滤器140、240定位并安装于旋转框165J65,在准备加湿 运转的旋转停止时,能使加湿过滤器140J40的褶皱结构的折痕140a、240a的方向确实大 致水平。此外,利用上述控制部200控制齿轮传动电动机74,在加湿运转启动时,使注水装 置60的旋转框65以比通常加湿运转时的速度低的速度旋转预先设定的时间,藉此,在将水 充分浸入设于低速旋转的旋转框65的加湿过滤器40后进行通常加湿运转,从而能更可靠 地防止水的飞溅。此时,也可使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不像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那 样旋转1. 5圈后停止一分钟,而是使其以准备加湿运转仅低速旋转规定时间。此外,利用上述控制部200控制齿轮传动电动机74,在加湿运转启动时在预先设 定的时间内,交替进行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65的旋转、停止,藉此,在将水可靠且充分地浸 入安装于交替进行旋转、停止的旋转框65的加湿过滤器40后进行通常加湿运转,从而能更 可靠地防止水的飞溅。另外,也可利用上述控制部200在准备加湿运转中使风扇20停止。此时,能防止 浸入加湿过滤器40前的水滴因来自风扇20的气流而飞溅。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在旋转框65的外周部设置齿轮 79,并将驱动该齿轮79的齿轮传动电动机74配置成与加湿过滤器40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 不重叠,因此,该齿轮传动电动机74不会对通过加湿过滤器40的气流造成阻碍,能增大通 过加湿过滤器40的空气量,从而能增大加湿量。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由于加湿过滤器40以不浸入水盘90的 汲取部92内的水中的方式配置,因此,利用齿轮传动电动机74来启动、停止旋转框65的旋 转,从而能开、关控制加湿功能。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吹出口 6设于壳体1的上表面,但也可将吹出口设于壳 体的侧面,或设于壳体的上表面和侧面两方。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包括初滤器31、离子化部32、 集尘过滤器33和除臭过滤器34,但除此之外,也可包括除菌过滤器,或者,也可除去离子化 部32、除臭过滤器34等。例如,空气净化过滤单元可仅包括初滤器和集尘过滤器,或者也可仅由单一的过滤器构成。或者,也可除去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隔板50,但也可除去该隔板。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与旋转框65 —起旋转的加湿过滤器40作为加 湿构件,但也可使用与注水装置分体设置的静止的加湿构件来代替加湿过滤器40,并从设 于注水装置的旋转框的水罐部将水注入该静止的加湿构件的上游侧部分。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包括两个结构水罐部61的第一开口 81、第二开口 82附近靠加湿过滤器40侧的内表面62以气流的上游侧朝下的方式倾斜的结构;以及水罐 部61的开口 81对应于加湿过滤器4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部分的结构,但也可仅包括一个 结构,或者不包括这两个结构。此外,也可除去上述保持部75和壁部78。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旋转框65的外周设置齿轮79,但也可设置皮带 用的带轮部来代替齿轮,利用皮带驱动旋转框,或者也可将电动机的轴与旋转框的中心连 结,利用电动机直接驱动旋转框。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水盘90中设置间壁91来分隔成汲取部92和非 汲取部93,并在间壁91的下部设置作为通水孔的长孔95,但通水孔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狭 缝或圆孔。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水盘90中设置将汲取部92与非汲取部93隔开 的间壁91,将通水孔设于该间壁91,根据风量来自动调节汲取部92的汲取水量,但也可将 间壁91拆除而不再具备水位的自动调节功能。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当非汲取部93的水位达到预先设定的一定值 以上时,供水从非汲取部93通过缺口部101流入的缓冲水收容部99,但也可除去该缓冲水 收容部99和缺口部101。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包括空气净化过滤单元30和加湿过滤器40的加 湿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不包括空气净化过滤单元的加湿装置。(第二实施方式)图27表示使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空调机的立体图。如图27所示,在该空调机中,风扇302、除湿单元303、作为加湿装置的一例的加湿 单元304、空气净化部305和控制部300收纳于壳体301。上述风扇302相对于壳体301位于空气净化部305的相反一侧,从空气净化部305 侧依次排列有空气净化部305、除湿单元303、加湿单元304、风扇302。在风扇302工作时, 空气从空气净化部305侧的吸入口 30^1、305b、305c吸入,形成在通过除湿单元303后通过 加湿单元304而到达风扇302的空气风路A。来自上述风扇302的空气从设于壳体301的 上表面的吹出口 301c吹出。控制部300配置于壳体301的上部,控制空气净化部305、除湿 单元303、加湿单元304和风扇302。如图27所示,打开抽屉式的第一门301a,作为水存积部的一例的储水容器390与 作为水供给装置的一例的注水装置360被一起从壳体301的抽屉口 312拉出。此外,打开 旋转式的第二门301b,作为加湿构件的一例的圆板状的加湿过滤器340从壳体301的抽屉 口 313取出。图28表示上述空调机的加湿单元304的立体图。如图28所示,加湿单元304具 有储水容器390、加湿过滤器340、注水装置360、作为注水装置用电动机和加湿构件用电动机的一例的齿轮传动电动机343、与连接到齿轮传动电动机343的输出轴的齿轮343a啮合 的驱动齿轮431。上述驱动齿轮431与设于旋转框350外周部的第一齿轮351啮合。此外, 储水容器390是向通过空气流路A的空气提供水分的水源,被可拆装地收纳于壳体301 (如 图27所示)。加湿过滤器340由无纺布形成圆板状,安装于旋转框350。加湿过滤器340与该旋 转框350 —起旋转,使从储水容器390供给来的水蒸发。由于加湿过滤器340配置得比储 水容器390满水时的水位更靠上方,因此不会与储水容器390内的水直接接触。图四表示从图28的气流的下游侧观察的加湿单元的立体图。如图四所示,注 水装置360可旋转地支承于储水容器390,汲取储水容器390内的水,并将其朝加湿过滤器 340排出。为了缩小加湿单元304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将加湿过滤器340和注水装置36 的旋转的轴并排,且使两者相互接近并对向。此外,在注水装置360侧面的外周附近设有具 有梯形开口的多个水罐部421a。与上述注水装置360同轴固定的第二齿轮423同设于旋转框350外周部的第一齿 轮351啮合。齿轮传动电动机343的驱动力经由齿轮343a、驱动齿轮431、第一齿轮351传 递至旋转框350,使得加湿过滤器340与旋转框350 —起旋转。此外,由于加湿过滤器340 的旋转传递至注水装置360的第二齿轮423,因此,注水装置360朝与加湿过滤器340相反 的方向旋转。藉此,注水装置360的多个水罐部421a依次汲取储水容器390内的水,且朝 加湿过滤器340的气流的上游侧注入水。如图28、图四所示,为了将安装于旋转框350的加湿过滤器340容易地从壳体 301取出,加湿过滤器340成形为使转轴不突出的形状。因此,加湿过滤器340通过第一齿 轮351与驱动齿轮431及第二齿轮423啮合而被支承。为使上述旋转框350维持稳定的姿 势,驱动齿轮431和第二齿轮423位于比第一齿轮351的转轴更靠下方的位置,且相对于加 湿过滤器340的竖直中心线彼此位于相反侧。因此,即使安装于旋转框350的加湿过滤器 340不被轴支承,也能稳定地旋转。在上述结构的空调机中,能执行制热运转模式和制热加湿运转模式,在执行制热 运转模式时,使已停止除湿能力的除湿单元303的热源部(未图示)工作,在执行制热加湿 运转模式时,使除湿单元303的热源部和加湿单元304同时工作。此外,在空调机中,在制热加湿运转时,由风扇302形成的气流通过停止除湿能力 后的除湿单元303的热交换部,并流至加湿单元304。此外,该空气被除湿单元303的热交 换部加热,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状态下进入加湿单元304,因此,能含有较多的水分。此外,由 于通过除湿单元303的空气被热交换部加热,因此,空气温度上升的幅度较小,适于小规模 的制热。此外,在空调机中,当执行除湿运转模式时,停止加湿单元304的加湿能力,利用 除湿单元303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机,在加湿运转启动时,利用控制部300控制齿轮传动电动 机343,并将水从注水装置360供给到被齿轮传动电动机343驱动旋转的加湿过滤器340, 藉此,在进行将水浸入加湿过滤器340的准备加湿运转的加湿运转启动时,能防止因加湿 过滤器340不渗水而引起的水的飞溅。此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中,通过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相同的结构并进行控制,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相同的效果。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中使用的加湿装置中,齿轮传动电动机343兼用作 使加湿构件即加湿过滤器340旋转的驱动装置和水供给装置即注水装置360的驱动部,但 也可利用不同于加湿构件的驱动装置的其他的驱动装置来驱动水供给装置。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旋转框350的外周部设置第一齿轮351,但也可 设置皮带用的带轮部来代替齿轮,利用皮带驱动旋转框,或者也可将电动机的轴与旋转框 的中心连结,利用电动机直接驱动旋转框。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注水装置60、360作为水供 给装置的加湿装置进行了说明,上述注水装置60、360具有水罐部61、421a,但水供给装置 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使用泵等将来自水存积部的水供给到加湿构件。(符号说明)
1壳体
3 IItr表面面板
5吸入口
6吹出口
10水箱
11后表面
12倾斜面
20风扇
23喇叭口
30空气净化过滤单元
31初滤器
32离子化部
33集尘过滤器
34除臭过滤器
40加湿过滤器
50隔板
51非加湿通路
52加湿通路
60注水装置
61水罐部
62内表面
62a边缘
65旋转框
66轴套部
67环形圆板部
68臂部
69环状部
71内凸缘部
72内表面
74齿轮传动电动机
75保持部
76内周面
77面
78壁部
79齿轮
81第一开口
82第二开口
89肋部
90水盘
91间壁
92汲取部
93非汲取部
95长孔
96孔
97浮子安装孔
98水箱设置部
99缓冲水收容部
101缺口部
110轴部
114灰尘传感器
121高压用印刷基板
122嗅觉传感器
130齿轮
200控制部
201温度传感器
202湿度传感器
203旋转位置检测部
300控制部
301壳体
301c吹出口
302风扇
303除湿单元
304加湿单元
305空气净化部
305a,305b,305c 吸入口
340加湿过滤器
343齿轮传动电动机
350旋转框
360注水装置
351第一齿轮
390储水容器
421a水罐部
423第二齿轮
431驱动齿轮
权利要求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吸入口和出风口的壳体(1、301); 配置于所述壳体(1、301)内的风扇(20,302);对所述风扇00、30幻所产生的气流进行加湿的加湿构件00、340);使所述加湿构件00、340)旋转的驱动装置;配置于所述加湿构件00、340)下方的水存积部(90、390);用于从所述水存积部(90、390)向所述加湿构件00、340)供给水的水供给装置(60、 360);以及控制所述风扇(20、302)、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水供给装置(60、360)的控制部Q00), 所述控制部(200、300)在进行加湿运转前,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水供给装置(60、 360),使所述风扇O0、302)的旋转速度和所述加湿构件00、340)的旋转速度中的至少一 个旋转速度比所述加湿运转时的下限旋转速度低,将来自所述水存积部(90、390)的水供 给到利用所述驱动装置而旋转的所述加湿构件(40、340),从而进行将水浸入所述加湿构件 (40,340)的准备加湿运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供给装置(60)包括安装有所述加湿构件(40),被所述壳体(1)支承成能自由 旋转的旋转框(6 ;以及设于所述旋转框(65),用于从所述水存积部(90)汲取水,并将水 注入所述加湿构件GO)的水罐部(61),所述驱动装置是使所述水供给装置(60)的旋转框(6 旋转的电动机(74), 所述控制部(200)在进行所述加湿运转前,控制所述电动机(74),使所述水供给装置 (60)的旋转框(6 旋转,从而进行将水浸入所述加湿构件GO)的准备加湿运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200)控制所述电动机(74),在所述准备加湿运转中,使所述水供给装置 (60)的旋转框(6 旋转预先设定的旋转量后,停止预先设定的时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200)控制所述电动机(74),在所述准备加湿运转中,使所述水供给装置 (60)的旋转框(65)至少旋转1. 5圈后,停止预先设定的时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200)控制所述电动机(74),在所述准备加湿运转中,使所述水供给装置 (60)的旋转框(6 旋转预先设定的旋转量后,停止一分钟。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构件GO)采用折痕方向平行的褶皱结构,所述控制部(200)控制所述电动机(74),以在所述准备加湿运转中所述水供给装置 (60)的旋转框(65)停止旋转时,使所述加湿构件G0)的褶皱结构的折痕方向大致水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所述水供给装置(60)的旋转框(6 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的旋转位置检测部 (203),所述控制部(200)在所述准备加湿运转中,根据所述旋转位置检测部(20 检测出的 所述水供给装置(60)的旋转框(6 的旋转位置,使所述旋转框(6 停止。
8.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构件GO)定位安装于所述水供给装置(60)的旋转框(6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被所述风扇O0)吸入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O01);以及 对被所述风扇OO)吸入的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002), 所述控制部(200)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201)检测出的温度和所述湿度传感器(202) 检测出的湿度,当所述温度满足预先设定的温度条件且所述湿度满足预先设定的湿度条件 时,控制所述风扇OO)和所述电动机(74),从而进行加湿运转。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200)控制所述电动机(74),在进行所述加湿运转前,使所述水供给装置 (60)的旋转框(65)以比通常加湿运转时的速度低的速度旋转预先设定的时间。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200)控制所述电动机(74),在进行所述加湿运转前,在预先设定的时间 内交替进行所述水供给装置(60)的旋转框(6 的旋转和停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200)在所述准备加湿运转中,使所述风扇O0)停止。
全文摘要
一种加湿装置,包括配置于壳体(1)内的风扇(20);对风扇(20)所产生的气流进行加湿的加湿过滤器(40);配置于加湿过滤器(40)下方的水盘(90);注水装置(60),其具有安装加湿过滤器(40)并被壳体(1)支承成能自由旋转的旋转框以及设于旋转框、用于从水盘(90)汲取水并将水注入到加湿过滤器(40)的水罐部(61);使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旋转的齿轮传动电动机(74);以及控制风扇(20)和齿轮传动电动机(74)的控制部(200)。所述控制部(200)在进行加湿运转前,控制齿轮传动电动机(74)并控制注水装置(60)的旋转框的旋转,从而进行将水浸入加湿过滤器(40)的准备加湿运转。
文档编号F24F6/06GK102119302SQ20098013161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日
发明者长尾光久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