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个性化送风方法

文档序号:4703756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器个性化送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背景技术
常用空调器的送风都是按照空调设计时已经确定的固定的送风角度和送风方向,且制冷、制热送风模式完全相同。而没有综合考虑空调器使用时实际房间尺寸大小、结构特征以及空调安装在房间不同位置后送风达到的实际效果,及冷热空气运动特性等客观因素。导致空调器的实际使用效果受到以上因素影响,降低了空调器使用效率,且客户舒适性感受很难满足个性化,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送风角度可根据外界环境调节的空调器送风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空调器送风方法,根据空调器安装位置、房间结构及空调器本身的结构形状,调节各方向送风角度及左右方向送风时间,送风角度包括上下方向送风角度、左右方向送风角度。左右方向送风角度根据空调器安装位置相对与两侧墙壁的距离调节当空调器距左墙壁与距右墙壁长度相等时,空调器向左送风角度与向右送风角度相等;当空调器距离左墙壁较右墙壁近时,空调器向左送风角度较向右送风角度小;当空调器距离左墙壁较右墙壁远时,空调器向左的送风角度较向右送风角度大。左右方向送风时间包括向左送风时间、向右送风时间,送风时间与送风角度成正比。
(1)左右方向送风角度的计算公式如下①a2ctgθ左+(X-a)2ctgθ右=2*X*Y*N; ③θ左右=θ左+θ右;其中,θ左右为所求左右方向送风角度,X、Y分别为房间的长、宽,其中Y的值为空调器所在墙壁与对面墙壁的距离,a为空调器中心距左墙的距离,N为空调器左右扫风时的死角比例参数,θ左为空调器向左的送风角度,θ右为空调器向右的送风角度。高度H及距离L是在综合考虑冷热空气不同的流动特性及人体舒适性,在应制冷、制热两种状态下给定不同的值。
(2)上下方向送风角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Y为空调器所在墙壁与对面墙壁的距离,p为空调器的深度,b为空调器中心距地面的距离;H为空调气流所能达到对面墙壁最高点时该点距地面的高度,L为空调气流所能达到地面的最近点时该点距离空调器在地面投影的距离。
所需的初始参数——房间的结构尺寸、空调器本身的结构尺寸、空调安装位置的相对尺寸,可以通过空调器智能感应方式或人工测量方式获得;智能感应方式是通过在空调器内设置智能感应装置自动扫描房间结构尺寸和空调器安装的相对位置等初始参数;人工测量方式是通过现场测量的方法来确定对应初始参数。
送风角度由扫风电机控制,扫风电机的控制可以通过连续精确控制方式实现。连续精确控制方式的步骤如下通过智能感应或人工测量得到初始参数后,将数据输入控制器芯片的送风控制系统中,经过系统中预先设置好的公式算法计算出空调器安装在此位置时具体的送风角度数据,对每一组不同的初始参数有一组对应的扫风角度数据,从而实现精确控制。
送风角度由扫风电机控制,扫风电机的控制通过拨码控制方式实现。拨码控制方式的步骤如下针对不同大小的空调所对应房间结构尺寸,根据空调安装后典型的相对安装位置,确定几组初始参数,将其内置为几个固定的控制模式。拨码控制方式包括直接拨码控制方式和遥控器控制方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使房间内的气流组织分布更加均匀合理,房间制冷时的快速效果可以节省15%的时间,而制热时可以节省20%的时间。从而使得空调房间温度快速稳定达到用户期望,提高舒适感,同时提高了空调器使用效率,节省了大量的能源。


图1是本发明空调安装的俯视图;图2是本发明空调安装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空调器送风方法,根据空调器安装位置、房间结构、空调器本身的外形,调节送风角度及左右方向送风时间。送风角度包括空调上下方向送风角度及左右方向送风角度。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发明中空调安装的俯视图,图中Y为空调器所在墙壁与对面墙壁的距离,p为空调器的深度,b为空调器中心距地面的距离;H为空调气流所能达到对面墙壁最高点时该点距地面的高度,L为空调气流所能达到地面的最近点时该点距离空调器在地面投影的距离。H与L的值是根据空调的能力大小给定;不过在确定H与L时,又会综合考虑冷热空气不同的流动特性及人体舒适性等因素,对应制冷、制热等空调器不同运行模式下给定不同的H和L,以在满足人体舒适性的前提下,使得房间温度更快的达到用户设定温度。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对应的上下送风角度 上下方向送风角度θ上下=θ下-θ上。
图2是本发明中空调安装的侧视图,图中X、Y分别为房间的长、宽,其中Y的值为空调器所在墙壁与对面墙壁的距离,a为空调器中心距左墙的距离,S左、S右分别表示空调器左、右扫风时气流无需到达的死角面积,θ左、θ右分别表示左、右方向的送风角度。房间总面积为S总(=X*Y),N为空调器左右扫风时的死角比例参数,具体的说是气流无法到达的死角面积占整个房间的面积比例,即N=(S左+S右)/S总,N的值是给定的。解方程组计算出左、右送风角度θ左、θ右 左右方向送风角度θ左右=θ左+θ右。
所需的初始参数——房间的结构尺寸、空调器本身的结构尺寸、空调安装位置的相对尺寸,可以通过空调器智能感应方式或人工测量方式获得;智能感应方式是通过在空调器内设置智能感应装置自动扫描房间结构尺寸和空调器安装的相对位置等初始参数;人工测量方式是通过现场测量的方法来确定对应初始参数。
送风角度与送风时间由扫风电机控制,扫风电机的控制可以通过连续精确控制方式、直接拨码控制方式、遥控拨码控制方式实现。
下面以直接拨码控制方式为例说明。
对于KF-26G能力的空调器,假设房间使用面积为16平方米,长*宽尺寸为4m*4m,空调安装时设置四个位置范围,如a≤1,1<a≤2,2<a≤3,3<a≤4(a表示空调中心距左墙的距离),将四个范围分别设置为四个档位。a≤1为1档,1<a≤2为2档,2<a≤3为3档,3<a≤4为4档。当客户把空调器装在距离左边墙壁1.5m距离的时候,这时1<a≤2,应当选择2档。当不同客户的空调安装在房间相应的四个不同位置时,空调器分别选择不同的档位运行,以此控制气流的合适方位角,从而可以实现舒适气流组织,同时提高了空调器使用效率。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器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空调器安装位置、房间结构及空调器本身的结构形状,调节各方向送风角度及左右方向送风时间,所述送风角度包括上下方向送风角度、左右方向送风角度;所述左右方向送风角度根据空调器安装位置相对与两侧墙壁的距离调节当空调器距左墙壁与距右墙壁长度相等时,空调器向左送风角度与向右送风角度相等;当空调器距离左墙壁较右墙壁近时,空调器向左送风角度较向右送风角度小;当空调器距离左墙壁较右墙壁远时,空调器向左的送风角度较向右送风角度大;所述左右方向送风时间包括向左送风时间、向右送风时间,送风时间与送风角度成正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方向送风角度的计算公式如下①a2ctgθ左+(X-a)2ctgθ右=2*X*Y*N; ③θ左右=θ左+θ右;其中,θ左右为所求左右方向送风角度,X、Y分别为房间的长、宽,其中Y的值为空调器所在墙壁与对面墙壁的距离,a为空调器中心距左墙的距离,N为空调器左右扫风时的死角比例参数,θ左为空调器向左的送风角度,θ右为空调器向右的送风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H及距离L是在综合考虑冷热空气不同的流动特性及人体舒适性,对应制冷、制热空调器各种运行模式下给定不同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方向送风角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Y为空调器所在墙壁与对面墙壁的距离,p为空调器的深度,b为空调器中心距地面的距离;H为空调气流所能达到对面墙壁最高点时该点距地面的高度,L为空调气流所能达到地面的最近点时该点距离空调器在地面投影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空调器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需的初始参数——房间的结构尺寸、空调器本身的结构尺寸、空调安装位置的相对尺寸,可以通过空调器智能感应方式或人工测量方式获得;所述智能感应方式是通过在空调器内设置智能感应装置自动扫描房间结构尺寸和空调器安装的相对位置等初始参数;所述人工测量方式是通过现场测量的方法来确定对应初始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角度由扫风电机控制,所述扫风电机的控制通过连续精确控制方式实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精确控制方式的步骤如下通过智能感应或人工测量得到初始参数后,将数据输入控制器芯片的送风控制系统中,经过系统中预先设置好的公式算法计算出空调器安装在此位置时具体的送风角度数据,对每一组不同的初始参数有一组对应的送风风角度数据,从而实现精确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角度由扫风电机控制,所述扫风电机的控制通过拨码控制方式实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拨码控制方式的步骤如下针对不同大小的空调所对应房间结构尺寸,根据空调安装后典型的相对安装位置,确定几组初始参数,将其内置为几个固定的控制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拨码控制方式包括直接拨码控制方式和遥控器控制方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送风方法,根据空调器安装位置、房间结构及空调器本身的结构形状,调节各方向送风角度及左右方向送风时间,使房间内的气流组织分布更加均匀合理。从而使得空调房间温度快速稳定达到用户期望,提高舒适感,同时提高了空调器使用效率,节省了大量的能源。
文档编号F24F11/00GK1831442SQ20061003348
公开日2006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6日
发明者马颖江, 张桃, 潘建红, 黄美玲, 张有林, 李广湘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