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0662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了电气元件箱的构造的空调机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构成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室外机主体内部被隔板隔开。被隔开而形成的一方 是收容压縮机和四通切换阀等配管类部件的机械室,另一方是收容热交换器和 室外送风机的热交换室。
上述机械室为了冷却压縮机和四通切换阀等电动零件而将外部气体导入, 但为了抵御跟随外部气体进入的雨风,采用了一定程度地与外部气体隔绝的构 造。
上述压縮机、四通切换阀和室外送风机等电动零件由安装在控制基板上的 功率晶体管和电容器等电气元件进行控制驱动。这些控制基板和电气元件被一 起收容在电气元件箱内,电气元件箱嵌入隔板的上端所设有的缺口部。
电气元件箱通过导线将安装在控制基板上的电气元件与压縮机等电动零 件连接,因此绝大部分位于机械室内,将导入机械室内的外部气体的一部分引 入,限制控制基板上的电气元件的温度上升。此外,为了高效地冷却功率晶体 管等发热电气元件,电气元件箱包括突出至热交换室的散热翅片,并利用室外 送风机的送风。
然而,导入机械室和电气元件箱内的外部气体含有尘埃,尘埃会附着并堆 积在电气元件箱内的电气元件和控制基板上,导致电气元件和接点的劣变,可 能会产生电气故障。因此,通常在电气元件箱内部的上端安装控制基板,在其 上以朝下的形态安装电气元件,从而将尘埃的附着堆积控制在最小限度。
此外,在日本专利特开2002 — 240277号公报中披露了使电气元件箱主体 的底面的、面向机械室的部分的50%以上开口的技术。因此,收容在电气元件箱内的电气元件与配置在室外机主体内的电动零件的连接能经由上述开口容 易地进行,电气元件的安装变得容易。
确实,若电气元件箱主体的底面包括大的开口部,则将安装在控制基 板上的电气元件与压縮机等电动零件电连接的导线的配线作业会变得容
易,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日本专利特开2002 — 240277号公报中,配 线作业用的上述开口部在配线作业完成后仍然保持开口状态。
艮P,在电气元件箱上,导线的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朝机械室内开口, 用于将配置在机械室内的压縮机等电动零件冷却的外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 开口部大量导入电气元件箱内。外部气体含有尘埃和湿气,因此,在长期 使用下,电气元件箱内的电气元件和接点部分会因尘埃和湿气的影响而劣 变,无法避免电气故障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外机,采用该 空调机的室外机时,能使将收容在电气元件箱内的电气元件与配置在室外机主 体内的电动零件电连接的导线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提高作业性,并且,在导 线的连接作业完成后,形成关闭电气元件箱的开口部的箱式构造,从而抑制电 气故障产生时电气元件朝外部的掉落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外机中,用隔板将由框体形成的 室外机主体的内部分成收容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热交换室、收容压縮机和配管 类部件的机械室,将电气元件箱安装在室外机主体与隔板的上端之间,将电气 元件的安装面朝向下侧的控制基板以水平姿势收容在电气元件箱的内部,在电 气元件箱的底面的一部分上开设导线的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将配线盖能自由 滑动地安装在电气元件箱的底面上,能对导线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自由开闭。


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分解的立体图。 图2是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元件箱分解的立体图。图3A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盖使开口部打开的电气元件箱的立体图。
图3B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盖使开口部关闭的电气元件箱的立体
图。 、
图4A是说明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一部分省略的电
气元件的支撑状态的立体图。
图4B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一 部分省略的电气元件的、电气元件箱的放大立体图。
图5A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盖使开口部打开的电气元件箱的仰视图。
图5B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盖使开口部关闭的电气元件箱的仰视图。
图6A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盖使开口部打开的电气元件箱的立体图。
图6B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盖使开口部关闭的电气元件箱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将空调机的室 外机分解表示的立体图。由框体形成的室外机主体1包括俯视呈横向尺 寸较长的矩形的底板la;立设在该底板la的前面侧的前壳lb;立设在底
板la的左侧部的左侧壳lc;立设在右侧部的右侧壳ld;立设在背面侧的
后壳le;以及设置在这些前壳lb、左侧壳lc、右侧壳ld、后壳le的上端 范围内的顶板lf。
在上述前壳lb的偏向其一侧部的位置上设置有由喇叭口 2形成的出风 口 3,在该出风口 3内嵌入风扇网罩4。在上述左侧壳lc上以沿上下方向 空开规定间隔的形态设置有条部,这些条部相互间成为开口部。
右侧壳ld包括供后述配管类部件5插通的开口部,并被填料阀盖6覆盖。配管类部件5除了四通切换阀和制冷剂管以外,还包括用于与从室内
机延伸出的制冷剂管连接的填料阀5a。配管连接时和维护时,若将填料阀 盖6拆下,则容易作业。
在后壳le上以沿纵向和横向空开规定间隔的形态设置有条部,这些条 部相互间成为开口部。顶板lf由沿着周缘进行折弯加工的一块平板形成, 封闭室外机主体1的上表面部。这样构成的室外机主体1的内部被隔板7 隔成两室。
隔板7的前端部与前壳lb的出风口 3侧部背面抵接,后端部与后壳 le和右侧壳ld的交叉角落部抵接。隔板7从前壳lb朝背面与左右侧壳lc、 ld并行地延伸,从后壳le的附近部位朝着右侧壳ld与后壳le的交叉角落 部斜向折弯。
将隔板7的左侧壳lc侧的空间室称作热交换室8A,将右侧壳ld侧的 空间室称作机械室8B。根据隔板7的安装位置和形态,热交换室8A占室外 机主体1内部的大致3/4左右的容积,机械室8B为其余的大致1/4左右的 容积。
在上述热交换室8A中,在底板la上的靠近左侧壳lc和后壳le的位 置上配置有热交换器10。热交换器10形成为俯视呈大致L字形,其一侧端 位于前壳lb与左侧壳lc的交叉角落部,另一侧端位于右侧壳ld与后壳le 的交叉角落部。热交换器10的上端位于极为靠近顶板lf的位置。
此外,在热交换室8A内设置有送风机支撑部件12,在其上支撑室外 送风机13。即,室外送风机13位于由热交换器10、隔板7和前壳lb围住 的位置。室外送风机13包括螺旋桨风扇,该螺旋桨风扇从轴向的背面侧吸
入热交换空气,并将其朝前面侧吹出。
在室外送风机13的送风作用下,开口构造的左壳lc、后壳le成为热
交换空气即外部气体的吸入侧,与螺旋桨风扇的轴向前面侧相对设置的前 壳lb的出风口 3成为吹出侧。此时,喇叭口 2引导外部气体的吹出。
另外,在上述送风机支撑部件12的上端部设置有与前壳lb抵接并通 过固定件安装的增强部件。该增强部件利用了通过冲裁加工在前壳lb上形成出风口 3时得到的冲裁片,实现材料的有效利用。
在上述机械室8B内配置有压縮机15和气液分离器16,并收容有包括 与这些压縮机15和气液分离器16连接的四通切换阀等的上述配管类部件 5。压縮机15等通过制冷剂管与热交换室8A内的热交换器10、收容在室内 机内的热交换器等连接,以构成制冷循环。
另外,配置在机械室8B内的压縮机15和气液分离器16、与该压縮机 15等连接的配管类部件5的总的高度尺寸比从底板la到顶板lf的总的高 度尺寸要小很多,空间上存在余量。在该空间部分安装电气元件箱20。
艮P,隔板7的上端被切出缺口,在该缺口部内嵌入电气元件箱20,将 电气元件箱20固定在缺口部与顶板lf之间。上述电气元件箱20呈上下尺 寸较小、纵横尺寸较大的薄箱状,大致3/4左右位于机械室8B,其余的大 致1/4左右突出到热交换室8A内。
接着,对上述电气元件箱20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将电气元件箱20 分解表示的立体图。电气元件箱20包括电气元件箱主体21、电气元件箱 顶板22。在电气元件箱主体21与电气元件箱顶板22之间夹持控制基板底 座23,在该控制基板底座23上安装控制基板24。另外,在上述电气元件 箱主体21的底面上安装配线盖25。
上述电气元件箱顶板22是金属制的矩形的板状部件,沿着其周缘部朝 下方一体形成有折弯部。上述控制基板底座23为树脂制,可自由装拆地安 装在电气元件箱顶板22的折弯部上。
上述控制基板24由印刷电路板形成,储存控制程序的存储器等的控制 电路形成在图中的下表面侧。此外,在控制基板24的下表面上安装有连接 电解电容器、功率晶体管、热敏电阻等的多个连接器,并连接有电动阀用 和四通切换阀用等的配线。
具体而言,在控制基板24的下表面上安装有对上述机械室8B内的压 縮机15、构成配管类部件5的四通切换阀和热交换室8A内的室外送风机 13等电动零件进行控制的电气元件D,这些电气元件D从控制基板24的下 表面垂下。在控制基板24的一侧部安装有用于冷却作为电气元件D的功率
8晶体管等发热零件的散热翅片F。
上述电气元件箱主体21是金属制的,前面板21a、后面板21b、左侧 面板21c、右侧部缺失而开口的底板21d形成为一体,上表面和右侧面完全 开口。在左侧面板21c的上端,框部21e沿水平方向突出设置。在该框部 21e中插通上述散热翅片F,框部21e与散热翅片F之间由密封部件26密
在实质构成电气元件箱主体21之前,安装在上述控制基板24上的电 气元件D被收容于由后面板21a、 21b和左侧面板21c和底板21d围住的空 间部。另外,在上述电气元件箱主体21的底板21d上设置有开口部K,因 此,从底面侧通过开口部K面对安装在控制基板24上的电气元件D。
上述配线盖25也是金属制的,在前面侧和后面侧设置有与电气元件箱 主体21的前面板21a和后面板21b的外表面接触的折弯片部25a。在这些 折弯片部25a上沿长边方向设置有导向用长孔27,被突出设置在前面板21a 和后面板21b上的销28插通。
因此,配线盖25相对于电气元件箱主体21的底板21d可自由滑动。 进一步说明的话,在电气元件箱20的底面上可自由滑动地安装着配线盖 25,该配线盖25能自由开闭形成在电气元件箱20的底面上的开口部K。
此外,在配线盖25的右侧部设置有朝上方折弯的封闭用片部25b,其 突出至形成在上述底板21d上的开口部K。基于这点,通过对配线盖25施 力而使其滑动,能在将设置在电气元件箱主体底板21d上的开口部K关闭 的位置与打开的位置之间变位。
此外,即使配线盖25位于将上述开口部K关闭的位置,设置在配线盖 25上的封闭用片部25b也只是将形成在电气元件箱主体21右侧部的开口部 局部封闭,其绝大部分开口。如后面所述,该侧面开口部成为安装在控制 基板24上的电气元件D所配有的导线的插通用口 L。
在组装包括这样构成的电气元件箱20的空调机的室外机时,将电气元 件箱20和热交换器10、压縮机15等的构成零件配置并固定在规定的部位。 电气元件箱20以散热翅片F及其周边部分突出至热交换室8A、其余大部分与机械室8B相对的形态安装于隔板7上端的缺口部。
之后,进行用于将电气元件箱20内的电气元件D与压縮机15等电动 零件电连接的导线配线作业。
图3A是表示导线的配线作业时的状态的、电气元件箱20的立体图。
在上述电气元件箱20中,滑动配线盖25而将形成在电气元件箱主体 21的底板21d上的开口部K打开。在此基础上,将一端与上述压縮机15 等电动零件连接的导线的另一端部通过上述开口部K插入电气元件箱20 内,将其与安装在控制基板24上的电气元件D中的连接器连接。
或者,将需与控制基板24连接的电动阀用和四通切换阀用等的配线从 上述开口部K插通机械室8B内,进行必要的连接。这样,形成在电气元件 箱20的底面上的开口部K作为导线的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使用,能提高配 线作业性。
图3B是表示导线连接的作业结束后的状态的、电气元件箱20的立体图。
在结束所有导线的配线作业后,使配线盖25滑动而将电气元件箱20 底面的开口部K关闭。所有导线以插通在电气元件箱20的右侧部开口的导 线插通用口L的形态移动,上述底面开口部K被完全关闭。
在空调运转(制冷运转)开始的信号输入至电气元件箱20内的电气元 件D和控制电路时,压縮机15受到驱动控制,进行制冷循环运转。同时, 室外送风机13被驱动,将外部气体通过形成在后壳le和左侧壳lc上的开 口部吸入室外机主体1内,并使其流过热交换器10。
在该热交换器10内,经上述压縮机15压縮后的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 阀导通,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之后,制冷剂被朝室内机引导而与室内 空气进行热交换,发挥室内的空气调节作用(制冷)。
与上述热交换器IO进行热交换后的外部气体被引导至喇叭口 2,从出 风口 3通过风扇网罩4朝外部吹出。由于设置在电气元件箱20上的散热翅 片F突出到热交换室8A内,因此随着室外送风机13的送风作用向外部气 体散热,使功率晶体管等发热电气元件冷却。此外,在室外送风机13的作用下,外部气体被吸入机械室8B内,将
配置在其内的压縮机15和气液分离器16等冷却,并朝外部排出。由于在 机械室8B内配置有电气元件箱20的绝大部分,因此,吸入机械室8B内的 外部气体的一部分被导入电气元件箱20内,将安装在电气元件箱20内的 电气元件冷却。
就这样,将作为分体部件的配线盖25预先安装在电气元件箱20的底 面上,在导线的配线作业结束后,使配线盖25滑动而将配线作业用的空间 关闭。因此,成为包围电气元件箱20的构造的框体(形成箱构造),实现刚 性强化。
即便某种原因导致电气元件箱20内的电气元件D破裂或电路短路而起 火,以至发生电气元件D从电气元件箱20内的控制基板24剥落的事态, 也能防止其从电气元件箱20掉落到下方的机械室8B内。gp,能预防因引 燃机械室8B内设有的隔音材料等着火而产生火灾,提高安全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电气元件箱20安装在隔板7的缺口部与 室外机主体顶板lf之间的状态下打开底面开口部K并连接导线,但并不局 限于此。即,在将电气元件箱20安装在规定的部位上时,包括连接器类部 件的电气元件D处在水平姿势的控制基板24的下表面侧。
为了将一端与压縮机15等电动零件连接的导线从电气元件箱20底面 的开口部K插入电气元件箱20内并与连接器类部件连接,不得不在抬头看 电气元件箱20和控制基板24的状态下进行作业。然而,在为了连接多条 导线而持续保持抬头看的姿势时,作业性较差。
图4A是导线连接作业时的电气元件箱20、将一部分省略的室外机主 体1的立体图,图4B是从与图4A相反的一侧观察的电气元件箱20、将一 部分省略的室外机主体1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4B所示,在上述隔板7的前端部的、从隔板7的上端离开一定距 离的位置上包括由孔部形成的钩30。通过将构成室外机主体1的前壳lb 拆下,上述钩30在室外机主体1的前面侧露出。
另一方面,像图2、图3A和图3B、图4B中也有表示,在上述配线盖25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切起加工形成的钩爪31。该钩爪31的切起尺寸形 成为能与上述钩30卡扣、脱开。
在导线的配线作业时,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使电气元件箱20竖立 后,将电气元件箱20底面的配线盖25抵靠在隔板7的前端部上。然后, 如图4B所示,将设置在配线盖25上的钩爪31钩到设置在隔板7前端部的 钩30上。
在此状态下,电气元件箱20整体从隔板7的前端部朝跟前侧突出,且 形态变更为纵向长度较长的箱体。收容在电气元件箱20内部的控制基板24 也成为纵向放置状态。导线插通用口 L也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形状,使配 线盖25滑动而使电气元件箱20底面的开口部K开口 。
因此,将一端与压縮机15等电动零件连接的导线从在电气元件箱20 的侧面部以纵向长度较长的形态开口的开口部L插入,并与纵向放置的控 制基板24的连接器类部件D连接。特别是不会成为抬头看控制基板24的 状态,能以从侧部观察的姿势对电气元件箱20进行作业,提高配线作业性。
再次如图3B所示,在电气元件箱主体21的侧部设置螺钉孔33,并在 配线盖25的角落部设置位置限制用片部34。此外,最好如图4B所示,在 隔板7上设置螺钉插通用孔35,并如图4A和图4B所示,设置挡板部36。
艮卩,本发明的目的是形成关闭电气元件箱20的开口部的箱式构造来增 大刚性,并通过封闭下表面开口来防止零件的掉落,因此,导线的配线作 业结束后需要使配线盖25滑动至标准位置以关闭电气元件箱20底面的开 口部K。
即使包括配线盖25,在导线的配线作业结束后,若配线盖25未将上 述开口部K关闭而是使其处于开口状态,或者虽对配线盖25进行了滑动操 作,但处于配线盖25位于中途位置的不完全关闭的状态,则仍然无法满足 本发明的目的。
因此,预先设置上述螺钉孔33和位置限制用片部34等,像用图4A和 图4B说明的那样使电气元件箱20在竖立姿势下进行导线配线作业。在导 线的配线作业结束后,将电气元件箱20以水平姿势载放于隔板7的缺口部。此时,若未使配线盖25滑动至标准位置而使底面开口部K完全关闭,
则设置在配线盖25上的上述位置限制用片部34会与设置在隔板7上的挡 板部36接触。当然,电气元件箱20的螺钉孔33与隔板7的螺钉插通用孔 35的位置错开,无法插入固定螺钉。
换言之,通过在配线盖25上设置位置限制用片部34,在隔板7上设 置挡板部36,能确定将导线配线作业用开口部K完全关闭的状态下的电气 元件箱20的安装位置。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气元件箱20的侧面部包括导线插通用口 L,但并不局限于此,若能从电气元件箱20的底面部取出导线,那再好不 过。
图5A是电气元件箱20的仰视图,图5B是与图5A不同的状态的电气 元件箱20的仰视图。
艮P,就增大电气元件箱20的刚性这样的本发明的主旨而言,最好不在 电气元件箱20的底面上设置开口部,但根据条件,有的规格在电气元件箱 20的底面上设置取出导线用的开口部。
在这样的规格中,像图5中用虚线表示的那样,在电气元件箱主体21 的底板21d上设置有由圆孔形成的第一配线取出孔40。另外,像图2和图 5中用虚线表示的那样,在上述配线盖25上设置有由长孔形成的第二配线 取出孔41。第一配线取出孔40和第二配线取出孔41的从电气元件箱20 侧面部到轴心位置的距离一致,半径彼此相等。
如图5A所示,在通过配线盖25使电气元件箱20底面的导线配线作业 用开口部K打开的状态下,上述第二配线取出孔41的位置与上述第一配线 取出孔40的位置大致一致,彼此连通。此时,第一配线取出孔40被完全 打开,即使插通必要的导线,在空间上也还存在余量。
如图5B所示,在通过配线盖25使电气元件箱20的导线配线作业用开 口部K关闭的状态下,使第二配线取出孔41的位置相对于第一配线取出孔 40的位置错开,使彼此除了一部分以外关闭。g卩,使第一配线取出孔40 和第二配线取出孔41的一部分保持开口状态,在该开口部内将上述导线以
13扭紧的状态插通。
这样,在电气元件箱20的底面上包括配线盖25,利用该配线盖25的 滑动构造,使电气元件箱主体底板21d的第一配线取出孔40与配线盖25 的第二配线取出孔41以错开[滑动量]一[所要取出的导线的占有截面积]的 距离的形态配置。
在配线盖25滑动前的、开口部K被打开的状态下,使第二配线取出孔 41的位置相对于第一配线取出孔40大致一致地彼此连通,能在确保足够的 导线插通空间的同时进行作业。
在滑动配线盖25后的、开口部K被关闭的状态下,使第二配线取出孔 41的位置相对于第一配线取出孔40的位置错开,使彼此除了一部分以外关 闭。即,能将第一配线取出孔40、第二配线取出孔41的开口面积縮小为插 通导线所需的最小限度,从而能实质上关闭下表面开口。
在进行导线的配线作业时,上述配线盖25以将电气元件箱20底面的 开口部K打开的形态滑动,在进行了导线的配线作业后,上述配线盖25以 将上述开口部K关闭的形态滑动。无论是在哪个位置,只要配线盖25未被 可靠地定位在标准的位置上,就会在作业上产生影响。
因此,在打开配线盖25的开口部K的位置、关闭开口部K的位置这两 个位置上设置对配线盖25进行定位的装置。
图6A是配线盖25位于开口部K的打开位置的电气元件箱20的侧视图, 图6B是配线盖25位于开口部K的关闭位置的电气元件箱20的侧视图。
在电气元件箱主体21的前面板21a和后面板21b各自的左侧部和右侧 部的、彼此分离的位置上设置有作为卡定部的一对突起部45。与此相对, 在配线盖25的上述折弯片部25a上,在导向用长孔27的左右侧部的、彼 此分离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作为卡合部的一对凹部46。彼此的突起部45 和凹部46形成为能分别自由卡扣、脱开。
在配线盖25将电气元件箱29底面的开口部K打开的图6A的状态下, 设置在配线盖25上的一个凹部46与设置在电气元件箱主体21上的未图示 的一个突起部45相扣。因此,将开口部K打开的配线盖25被定位,只要未强制性对配线盖25施力以使其滑动,就能保持该位置。
在配线盖25将电气元件箱20底面的开口部K关闭的图6B的状态下, 设置在配线盖25上的另一个凹部46与设置在电气元件箱主体21上的未图 示的另一突起部45相扣。因此,将开口部K关闭的配线盖25被定位,只 要未强制性对配线盖25施力以使其滑动,就能保持该位置。
也可在电气元件箱主体21上设置凹部46以取代突起部45,并在配线 盖25上设置突起部45以取代凹部46。总之,通过在配线盖25和电气元件 箱主体21上设置对配线盖25进行定位的卡定部45和卡合部46,能使导线 的配线作业变得容易,提高作业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可在不脱离其主 旨的范围内将构成要素变形后具体化。而且,能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披露的 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来形成各种发明。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使导线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提高作业性,导线的连 接作业完成后,形成关闭电气元件箱的开口部的箱式构造,能起到抑制电 气故障产生时电气元件朝外部掉落之类等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框体的室外机主体,该室外机主体的内部通过隔板被分成收容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热交换室、收容压缩机和配管类部件的机械室;电气元件箱,该电气元件箱介于所述室外机主体的顶板与设置在所述隔板的上端的缺口部之间;控制基板,该控制基板以水平姿势被收容在所述电气元件箱的内部,使安装电气元件的面朝向下侧;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该开口部开设在所述电气元件箱的底面的一部分上,用于将导线与所述电气元件连接;以及配线盖,该配线盖能自由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电气元件箱的底面上,能对所述导线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自由开闭。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在室外机主体的前面包括钩,所述配线盖包括钩爪,在将导线与电气元件连接的配线作业时,所述 钩爪与设置在隔板上的所述钩钩住,将电气元件箱主体和所述控制基板保 持成竖立姿势。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气元件箱主体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配线取出孔, 在所述配线盖上设置有第二配线取出孔,在配线盖将导线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配线取 出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配线取出孔的位置大致一致,彼此连通,在配线盖将导线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关闭的状态下,第二配线取出孔 的位置相对于第一配线取出孔的位置错开,彼此除了一部分以外关闭。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元件 箱主体和所述配线盖包括一对卡定部和一对卡合部,在所述配线盖将导线 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打开的位置、配线盖将导线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关闭的位置这两个位置上,所述一对卡定部和一对卡合部对配线盖进行定位。
全文摘要
一种空调机的室外机,通过隔板(7)将室外机主体(1)的内部分成收容热交换器(10)和送风机(13)的热交换室(8A)、收容压缩机(15)和配管类部件(5)的机械室(8B),将电气元件箱(20)安装在室外机主体(1)与隔板(7)的上端之间,控制基板(24)在电气元件(D)的安装面朝向下侧的状态下以水平姿势收容在电气元件箱(20)的内部,在电气元件箱(20)的底面上开设导线的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K),通过将配线盖(25)能自由滑动地安装在电气元件箱(20)的底面上而对导线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K)能自由开闭,能抑制电气故障产生时电气元件(D)朝外部的掉落等。
文档编号F24F5/00GK101595349SQ20088000324
公开日2009年12月2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8日
发明者若月一仁 申请人: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