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的暖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363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改良的暖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暖风机,特别涉及一种改良的暖风机。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强制对流式超薄型取暖器,一般都是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风机直接给发热元件送风,经发热体加热后于机壳出风口吹出实现取暖功能。这种强制对流式超薄型 取暖器因PTC发热体透风率(风阻)的限制,使出风不及时、不顺畅,引起部分风从PTC发 热体的受风面反冲回来后从壳体的进风口处流失,导致风量和风压的损耗,造成暖风机的 加热能效比较低,且机壳出风口的风速较小、风量较低;另外由于风机的特性造成取暖器的 使用环境受到诸多限制。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9年11月18日授权公告的、专利号为CN200920049979. 6 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加湿暖风机,包括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外壳,外壳内设置 有连通进、出风口的风道,风道内设置有产生风流的风轮、加热空气的发热器和具有加湿功 能的蒸发器,其风道内还活动设置有阻挡风流经过蒸发器的导风板。导风板设置在蒸发器 上方的风道内壁之间,一端与电机传动连接。该方案中通过设置风道将壳体的进风口与出 风口连通,PTC发热体反冲回来的风被风道收集后继续被风轮吹向PTC发热体,避免了反冲 回来的风量和风压的损耗。但该方案将风轮与PTC发热体设置于风道内部,直接限制了 PTC 发热体的尺寸,如果需要增加发热功率,PTC的尺寸需要相应增大,势必造成风道尺寸增加, 即厚度加大,使暖风机厚度增加,无法实现薄型化。另外,PTC发热体放置于风道内部,实际 将风道一分为二,无法充分利用和发挥风道收集再分配风的作用。对于反冲、降低风阻和风 压的效果并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的暖风机。风道设计 为长方体形状。进气口与出气口错开设置,不仅可以满足大功率PTC发热体的设置需求,而 且不会相应的增加风道的厚度,保证暖风机在增大功率的同时,整体外形保持薄型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良的暖风机,包括设有进风口和出风 口的壳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风道、与所述风道相配合的加热元件以及送风组件、控制 所述加热元件和送风组件工作的开关控制器,所述风道连通所述壳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所述风道为长方体形状,所述风道的底部、和/或顶部开有所述进气口,侧壁开有所述出气 口,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出气口处、送风组件位于所述进气口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附属技术方案所述风道的底部开有所述进气口、顶部设 计为弧形结构;所述风道的底部、和/或顶部设计为弯曲结构;所述风道的底部、和/或顶部设计为“漏斗形”结构;所述长方体形状的风道成“S”形弯曲;[0010]所述风道的形状为圆柱体形状,所述风道的底部、和/或顶部开有所述进风口,侧 壁开有所述出气口,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出气口处、送风组件位于所述进气口处;与所述风道出气口相对应的侧壁上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与所述加热元件的受 风面相对应;所述分流板的形状为弧形或直板形; 所述分流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分流板之间间隔分布;所述加热元件为PTC发热体,所述PTC发热体受风面的面积占到整个PTC发热体 表面积的1/3到2/5。采用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为(1)本实用新型将风道设计为长方体形状。 进气口位于风道的底部、出气口位于风道的侧壁。进气口与出气口错开设置。加热元件位 于出气口处,送风组件位于进气口处,发热元件增大功率尺寸变大时,只需增加风道侧壁的 尺寸即可,无需增加暖风机的宽度(即厚度),不仅可以满足大功率PTC发热体的设置需求, 而且不会相应的增加风道的厚度,保证暖风机在增大功率的同时,整体外形保持薄型结构。 (2)进气口位于风道底部,出气口位于风道侧壁,送风组件将风从进气口向上吹入风道,经 由风道收集再分配,将送入的风转向吹到加热元件的受风面。在整个过程中风道起到对风 收集再分配的作用,使发热元件增大尺寸后,送风组件无需相应增加尺寸,也可使送风组件 吹入的全部风吹到加热元件受风面上。(3)在风道内壁上设置的分流板可以很好的将风进 行平均分配,使加热元件受风面的各个区域受风均勻。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暖风机侧面剖视示意图,示出长方体形状的风道、 以及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位置关系;图2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暖风机侧面剖视示意图,示出壳体进风口与出风 口位于同一侧的结构;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暖风机中的风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重点示出风道 进气口与出气口的位置关系、以及风道内部风的流动方向;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暖风机中风道的侧面剖视图,重点示出风道顶部的 弧形结构;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暖风机风道与加热元件的侧面剖视图,重点示出风 道底部的弯曲结构;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暖风机风道与加热元件的侧面剖视图,重点示出风 道底部的弯曲结构、以及顶部的弧形结构;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暖风机风道与加热元件的侧面剖视图,重点示出风 道底部的弯曲结构;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暖风机与加热元件的侧面剖视图,重点示出风道底 部的漏斗形结构;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暖风机与加热元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重点示出长 方体形状的风道成“S”形弯曲的结构;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暖风机与加热元件的侧面剖视图,重点示出风道的长方体形状结构以及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位置关系;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i^一实施例暖风机与加热元件的俯视结构图,重点示出风 道的圆柱体形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如图1至图11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改良的暖风机,包括设有进风口 11 和出风口 12的壳体1、具有进气口 22和出气口 23的风道2、与所述风道2相配合的加热元 件3以及送风组件4、控制所述加热元件3和送风组件4工作的开关控制器,所述风道2连 通所述壳体1的进风口 11和出风口 12,所述风道2为长方体形状,所述风道2的底部、和 /或顶部开有所述进气口 22,侧壁开有所述出气口 23,所述加热元件3位于所述出气口 23 处、送风组件4位于所述进气口 22处。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优选方案中,所述风道2的底部开有所述进气口 22、顶 部设计为弧形结构。如图4所示,进气口 22位于风道2的底部,风道2的顶部设计为弧形 的结构,更有利于气体到达顶部后改变方向朝着出气口 23的方向流动,减少风阻和能耗, 加快气体流动速度,进一步提高气体流动速度减少风阻,相应的提高暖风机的发热效率。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优选方案中,所述风道2的底部、和/或顶部设计为弯曲 结构。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实施例,风道的底部设计为弯曲的结构,在风 道的侧壁上、与发热元件3的受风面31相对应的设置分流板21,送风组件4从底部的进气 口向风道2中吹风,由于风道底部为弯曲结构,风从进气口进入风道后所受风阻减小、风速 加快,相应的提高气体流动速度减少风阻,提高暖风机的发热效率。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六实施例,风道2的进气口位于底部,底部设 计为弯曲结构、底部为弧形结构。该结构结合了第四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的优点,不仅把底 部设计为弯曲机构、顶部也相应的设计为弧形结构,送风组件4将气体吹入风道后首先由 弯曲的底部进气口进入、中途一部分风被分流板分流、另一部分到达顶部后由顶部的弧形 结构分流朝向加热元件3的受风面31流动,底部弯曲形状与顶部弧形结构相结合更好的较 少风阻、加快风流速度,提高暖风机的加热效率。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七实施例。该实施例风道2的底部也设计为弯曲结构, 与第五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内壁上没有设置分流板21。其他均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优选方案中,所述风道2的底部、和/或顶部设计为“漏 斗形”结构。如图8所示,风道2的底部为“漏斗形”结构。“漏斗形”的结构可以更充分的 收集送风组件4吹入的风,并加快风在风道2中的流动速度,进一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风 量,提供暖风机的加热效率。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优选方案中,所述长方体形状的风道2成“S”形弯曲。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优选方案中,所述风道2的形状为圆柱体形状,所述风 道2的底部、和/或顶部开有所述进风口 22,侧壁开有所述出气口 23,所述加热元件3位于 所述出气口 23处、送风组件4位于所述进气口 22处。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优选方案中,与所述风道2出气口 23相对应的侧壁上设 有分流板21,所述分流板21与所述加热元件3的受风面31相对应。分流板21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对风道2中流动的气体进行分流,使分流后的气体朝着加热元件3的受风面31流动。当加热元件功率增加尺寸变大时,受风面31的尺寸、面积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可以在与 受风面31对应的多个位置设置分流板21,更为均勻全面的分流气体,全面覆盖整个受风面 31,充分发挥大功率加热元件的发热效率、也进一步提高暖风机的发热效率。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优选方案中,所述分流板21的形状为弧形或直板形。弧 形结构的分流板在改变风向时,风阻较小、流速也较快。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优选方案中,所述分流板21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分 流板21之间间隔分布。主要适用于大功率、大尺寸的加热元件,其受风面尺寸、面积较大, 需要在多个位置对应的设置数量较多的分流板,使分流气体覆盖到整个受风面,保证和进 一步提高大功率加热元件的发热效率。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优选方案中,所述加热元件3为PTC发热体,所述PTC发 热体受风面的面积占到整个PTC发热体表面积的1/3到2/5。PTC发热体由于其发热功率 高,厚度薄,更为适用于薄型暖风机中。且其受风面尺寸、面积大,占整个PTC发热体表面积 的比例高。更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风道中。当然,除了 PTC发热体外,还可使用发热管、 发热丝、电热膜等发热元件。
以下结合附图1至11给出的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加以描述和支持。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一实施例。壳体1上设有进风口 11和出风口 12, 进风口 11与出风口 12位于壳体1的两侧。风道2位于壳体1内,风道2为长方体形状,进 气口 22位于风道2的底部,出气口 23位于风道2的侧壁并与壳体1的出风口 12对应。风 道2连通壳体1的进风口 11和出风口 12。送风组件4采用涡轮风扇,位于风道2的底部, 涡轮风扇的出口与风道2的进气口 22连通。加热元件3采用PTC发热体,安装于风道2的 出气口 23处,为了保证出风不外漏,出气口 23与加热元件3的边缘密封,避免反冲的风从 接缝处泄露,密封可以采用在接缝处安装密封橡胶圈实现。风道2的侧壁设置分流板21,分 流板21与加热元件3的受风面31对应,将分流的气体朝向受风面31流动。当暖风机工作 室,送风组件4将风吹入风道2,气体在风道2中向上流动,中途一部分风遇到分流板21后 被分流朝向受风面31即风道2的出气口 23流动,另一部分风继续向上流动到风道2的顶 部后被风流朝向受风面31即风道2的出气口 23流动,上述分流的风最后经由加热元件吹 出,最后由壳体1的出风口 12吹出。该实施例中,风道2的长方体形状宽度小,进气口 22 位于底部、出气口 23位于侧壁,加热元件3安装于出气口 23处,当加热元件3增加功率增 大尺寸时,出气口 23只需在垂直方向上增加尺寸即可,无需在宽度方向上增加尺寸,可以 实现暖风机薄型化,而且在增加加热元件3的尺寸后,由于风道2起到对风收集再分配的作 用,使送风组件4无需相应的增加尺寸、增大功率。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 于壳体1的进风口 11与出风口 12位于壳体1的同一侧。该结构的暖风机更为适用于单面 使用、靠墙摆设的环境需要。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重点示出的暖风机中风道2的结构,以及风 在风道2中流动的方向。可以看到,风在经由分流板21分流后会在局部形成涡旋、负压区 域,相应的产生高压区,对于在垂直方向上的各个位置平均分配风量起到更好的作用。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风道2的顶部设计为弧形结构。更利于风吹到顶部后的分流,减少风阻、提高风速,相应的提 高暖风机的发热效率。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实施例,该实施例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风道2的底部设计为弯曲结构。送风组件将风从风道2的底部吹入后,弯曲的形状使风阻减小,风速加 快,相应的提高暖风机的发热效率。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六实施例,该实施例结合第四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的 优点,风道2的底部为弯曲结构、顶部为弧形结构,进气口 22位于风道2的底部。送风组件 吹入的风风阻进一步减小、风速加快,提高暖风机的发热效率。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这里不再赘述。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七实施例,该实施例中风道2的底部为弯曲形状,内壁 中没有设置分流板21。更为适用在发热元件垂直方向上不增加尺寸面积、而在径向方向上 增加尺寸面积的暖风机。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八实施例,该实施例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风道2的底 部设计为“漏斗形”结构。这种结构更为有利于风道2收集送风组件吹入的气体,并将气体 快速送入风道2中,加快气体在风道2中的流动速度,减少风阻,提高暖风机的加热效率。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九实施例,长方体形状的风道2设计为“S”形 弯曲结构,该结构可以使气体在上升过程中速度均勻、结合风道2内壁上设置的分流板的 分流作用,使整个风道内垂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流速均勻、水平方向上分流后的流速以及 风量均勻。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十实施例,该实施例风道2为规则的长方体 形状,进气口 22位于底部、出气口 23位于侧壁上,内壁没有设置分流板21。其他部分与第 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如图11所示,为第十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中,风道2为圆柱体形状,与长方体形状 相比,整体尺寸可以更小,满足暖风机更小型化的需要。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 再赘述。
权利要求一种改良的暖风机,包括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的壳体(1)、具有进气口(22)和出气口(23)的风道(2)、与所述风道(2)相配合的加热元件(3)以及送风组件(4)、控制所述加热元件(3)和送风组件(4)工作的开关控制器,所述风道(2)连通所述壳体(1)的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2)为长方体形状,所述风道(2)的底部、和/或顶部开有所述进气口(22),侧壁开有所述出气口(23),所述加热元件(3)位于所述出气口(23)处、送风组件(4)位于所述进气口(22)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2)的底部开有所述进气口 (22)、顶部设计为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2)的底部、和/或顶部设计 为弯曲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2)的底部、和/或顶部设计 为“漏斗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体形状的风道(2)成“S”形 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2)的形状为圆柱体形状,所 述风道(2)的底部、和/或顶部开有所述进风口(22),侧壁开有所述出气口(23),所述加热 元件(3)位于所述出气口(23)处、送风组件(4)位于所述进气口(22)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风道(2) 出气口(23)相对应的侧壁上设有分流板(21),所述分流板与所述加热元件(3)的受风面 (31)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21)的形状为弧形或直板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21)的数量为多个,所述 多个分流板(21)之间间隔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3)为PTC发热体,所 述PTC发热体受风面的面积占到整个PTC发热体表面积的1/3到2/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的暖风机,包括壳体、风道、与风道相配合的加热元件以及送风组件、控制加热元件和送风组件工作的开关控制器,风道连通壳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风道为长方体形状,风道的底部、和/或顶部开有进气口,侧壁开有出气口,加热元件位于出气口处、送风组件位于进气口处。本实用新型将风道设计为长方体形状,进气口与出气口错开设置。加热元件位于出气口处,送风组件位于进气口处,发热元件增大功率尺寸变大时,只需增加风道侧壁的尺寸即可,无需增加暖风机的宽度(即厚度),不仅可以满足大功率PTC发热体的设置需求,而且不会相应的增加风道的厚度,保证暖风机在增大功率的同时,整体外形保持薄型结构。
文档编号F24H3/04GK201589413SQ20102000124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1日
发明者姚国宁 申请人:先锋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