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用上排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5473阅读:7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用上排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用上排风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新型实用涉及一种建筑物换气排风装置,特别是一种具均勻排风功能的地铁 车站轨行区用均勻上排风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地铁列车运行过程中,列车车轮与轨道间的连续摩擦会产生热量,列车空调 冷凝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站台或车厢内行人呼吸也会产生热量,致使地铁车站轨行区 的空气不仅浑浊且温度升高,一般通过设置如图1所示的具有外排带热浑浊空气和送入 外界新鲜空气功能的通风设施加以解决。目前在地铁车站轨行区的通风设施中,除设置 有便于送入新鲜空气的进风系统外,还设置有便于带走列车下部车轮与轨道间摩擦所产 生热量的侧排风系统和便于带走人流和列车空调冷凝器在站区内所产生热量的上排风系 统。由于列车编组一般都由数节车厢组成,车站比较长,故所设置的侧排风管道和上排 风管道也相对较长,且与列车停靠站时车厢的侧面和顶部位置相对应。目前在用的地铁 车站上排风系统如图2所示,主要由上排风机、与上排风机气路相通、上面按需设有若 干排风框孔、设置在轨行区顶部的上排风管道,以及设置位置及数量和形状与上排风管 道上的排风框孔的设置位置及数量和形状对应相符、限位固定设置在地铁列车顶部天花 板上的排风口组成。由于现用的上排风管道的截面积为固定式,排风口为框孔式,工作 时主要依靠上排风管道内的气流静压工作,先由上排风管内的静压驱使排风口外侧的空 气产生动压、以垂直于上排风管道轴线方向气流的形式进入排风管内,之后必须消耗来 自上一排风口的气流动压和排风管道内气流的静压,才能使所述的垂直于排风管道轴线 方向的空气流改向为平行于排风管道轴线方向的气流。所以,在将由排风口进入的这部 分垂直于排风管道轴线方向的气流改变为沿排风管道轴线方向气流的过程中需要二次消 耗排风管道内的空气静压,且由于排风管道的截面积基本不变,所以致使排风管道内的 气流静压逐渐减小,同时由于沿垂直于轴线方向流动的气流对平行于排风管道轴线方向 的气流会产生干扰,使靠近上排风机端的排风口的风速最大,进风量也最大,靠后面排 风口的风速依次逐渐减少、甚至无风。因而,总体上存在各排风口的进风量不一致、排 风效果不均勻和排热效果较差的弊端,既会导致造成列车车厢内及整个站区内的空气温 度分布不均勻,影响列车空调机组的制冷效果,从而影响站区的空气环保质量和乘客及 工作人员工的舒适感和身体健康,故从经济性和实用性角度考虑尚欠理想。发明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既能将排风管内的静压变为动压、有利于提高 排风、排热效率,又能确保各排风口具有等同排风、排热功效的地铁车站轨行区用均勻 上排风系统。[0004]本实用新型的地铁车站轨行区用均勻上排风系统主体由上排风机、与上排风机 气路相通、设置在地铁站台轨行区顶部、下底面上间隔设置有数组由五个贴近设置的排风框孔构成为一组的上排风管道,以及与上排风管道上的排风框孔的设置位置、数量和 形状对应相符、限位固定设置在地铁列车顶部天花板上的排风口组成,特征在于在所 述的排风框孔的孔口处内表面上附加设置有由五个分别由进风口、出风口和R形弯折面 构成的Π型导引排风件组成的五梯Π型导引排风组件;所述的上排风管道的横截面积靠 上排风机一端的一组排风框孔处为最大,后面呈按每经一个排风框孔减少一个或数个Π 型导引排风件出风口的横截面积、或每经一组五个排风框孔减少一组五梯Π型导引排风 件的出风口总横截面积的逐级缩小分节状;所述的五梯Π型导引排风组件中包含的五个 R形弯折面呈系列扩展的互包阶梯状、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截面积各自相同,通过直接焊 接、螺钉装配或镶嵌设置在上排风管道的排风框孔孔口处内表面上;所述的Π型导引排 风件的出风口朝向上排风机一侧。[0005]基于上述构思的本实用新型地铁车站轨行区用均勻上排风系统,由于在上排风 管道内侧的每组排风框孔孔口上附加设置有具有导引气流进入后自动改向功能的五梯Π 型导引排风件,且出风口朝向上排风机一侧,所以能确保经排风口流入上排风管道内的 空气流在五梯Π型导引排风件的作用下直接改向为沿轴向流动的空气流,避免了现有技 术中所存在的需要二次消耗上排风管道内的静压和先形成的垂直于轴向的气流对上排风 管道内轴向气流的干扰,和对上一个或上一组排风口进入上排风管道内的气流的干扰; 同时,由于将上排风管道的横截面积每经一个排风口减少一个五梯π型导引排风件出风 口总横截面积的比例逐级缩小,使上排风管道的截面积沿着空气流动方向不断增大,有 利于在上排风机工作时确保上排风管道内的风速和空气静压的稳定性,从而确保每个排 风口进风量的一致性,实现均勻排风目的,可以有效克服现有技术中各排风口排风不均 勻和排热效果较差的弊端,有利于改善地铁车站轨行区和站台内的空气环境质量,且由 于只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加设五梯π型导引排风件,具有可操作性强和技术效果好的 特点,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贵的市场应用前景。


[0006]图ι是地铁车站轨行区的通风设施布局示意图;[0007]图2是地铁列车顶部的上排风口分布示意图;[000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排风管道及导引排风件结构示意图。[0009]图中[0010]1.进风系统2.侧排风系统3.上排风系统4.上排风机[0011]5.轨行区 6.排风框孔 7.上排风管道8.列车顶部[0012]9.排风口 10.下底面 11.进风口 12.出风口[0013]13.R形弯折面14.五梯Π型导引排风组件15.Π型导引排风件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以下结合附图和典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0015]在图1和图2中,目前在地铁车站轨行区的通风设施中,除设置有便于送入新鲜 空气的进风系统1外,还设置有便于带走列车下部车轮与轨道间摩擦所产生热量的侧排 风系统2和便于带走人流和列车顶部空调冷凝器在站区内所产生热量的上排风系统3。所4述的上排风系统3主要由上排风机4、与上排风机4气路相通、设置在轨行区5上部、一 个侧壁上按需设置有若干排风框孔6的上排风管道7及与上排风管道7上的排风框孔6的 设置位置及数量和形状相对应、限位固定设置在地铁列车顶部8上的排风口 9组成。 在图3中,在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地铁车站轨行区用均勻上排风系统主体由上排 风机4、与上排风机4气路相通、设置在地铁轨行区5上方、下底面10上间隔设置有数组 由五个贴近设置的排风框孔6为一组的上排风管道7,以及与上排风管道7上的排风框孔 6的设置位置、数量和形状对应相符、限位固定设置在地铁列车顶部8天花板上的排风口 9组成,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上排风管道7的下底面10上成组设置的排风框孔6的孔口处 内表面上附加设置有五个分别由进风口 11、出风口 12和R形弯折面13构成的五梯Π型 导引排风组件14 ;所述的五梯Π型导引排风组件14中包含的五个R形弯折面13呈系列 扩展的互包阶梯状,进风口 11和出风口 12的截面积各自相同,通过直接焊接、螺钉装配 或镶嵌设置在上排风管道7的排风框孔6孔口处内表面上;所述的Π型导引排风件15的 出风口 12朝向上排风机4 一侧;所述的上排风管道7的横截面积靠上排风机4端的一个 排风框孔6处为最大,后面呈按每经一个排风框孔6减少一个或数个Π型导引排风件15 的出风口 12横截面积的逐级缩小分节状。
权利要求1.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用均勻上排风系统,主体由上排风机0)、与上排风机(4)气 路相通、设置在地铁轨行区( 上方、下底面(10)上间隔设置有数组分别由五个贴近设 置的排风框孔(6)为一组的上排风管道(7),以及与上排风管道(7)上的排风框孔(6)的 设置位置、数量和形状对应相符、限位固定设置在地铁列车顶部(8)天花板上的排风口 (9)组成,其特征在于a.在所述的排风框孔(6)的孔口处内表面上附加设置有由五个分别由进风口(11)、出 风口(12)和R形弯折面(13)构成的Π型导引排风件(15)组成的五梯Π型导引排风组 件(14);b.所述的五梯Π型导引排风组件(14)中包含的五个R形弯折面(1 呈系列扩展的 互包阶梯状,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的截面积各自相同;C.所述的上排风管道(7)的横截面积靠上排风机(4)端的一个排风框孔(6)处为最 大,后面呈按每经一个排风框孔(6)减少一个或数个Π型导引排风件(巧)的出风口(12) 横截面积,或每经一组五个排风框孔(6)减少一组五梯Π型导引排风组件(14)的出风口 (12)总横截面积的逐级缩小分节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轨行区用均勻上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五梯 Π型导引排风组件(14)通过直接焊接、螺钉装配或镶嵌设置在上排风管道(7)的排风框 孔(6)孔口处内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轨行区用均勻上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Π型 导引排风件(15)的出风口(12)朝向上排风机⑷一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用均匀上排风系统,由上排风机、上排风管道和排风口组成,上排风管道的下底面上设置有数组上带进风口、出风口和R形弯折面的五梯∏型导引排风组件的排风框孔,出风口朝向上排风机一侧,上排风管道的横截面积设置呈每经一个排风框孔减少一个∏型导引排风件的出风口横截面积的逐级缩小分节状,∏型导引排风件具有导引进入气流自动改向为轴向流动气流的功能,能避免对上排风管道内原有轴向气流产生干扰和确保管道内的轴向气流的静压稳定性,确保每个排风口进风量的一致性,实现均匀排风、排热目的,能克服现有技术中各排风口排风量不均状况,有利于改善地铁车站轨行区和站台内的空气环境质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文档编号F24F7/06GK201811387SQ20102013865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3日
发明者吴喜平 申请人:吴喜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