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挥发直塔组合式反射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9012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熔化挥发直塔组合式反射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行业的金属冶炼炉,具体是一种用于对有色金属氧粉、矿粉、 矿砂、矿石等矿物原料进行冶炼、焙烧、挥发和熔炼还原的熔炼挥发直塔组合式反射炉。
背景技术
目前,反射炉在有色金属行业中运用十分广泛。然而传统反射炉因炉温波动大,熔 炼时间长,杂质含量多等因素直接影响产品等级和品质,尤其是对含锌高,含砷高,含硫的 锡、铅原料均无法直接熔炼。另外由于反射炉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等原因,迫使不少中小 型冶炼企业关停或亏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有色金属产品的要求不断扩大,而化石能源和 矿产资源在逐年减少,所以,节约能源和节省资源已刻不容缓,虽然现在已有不少关于冶炼 节能技术和反射炉,并对冶金行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冶金工业产品 的品质,必须不断提高反射炉的能效比(燃料能耗/金属回收率)才能达到更好的节能降 耗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冶炼窑炉的工艺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新颖的 熔化挥发直塔组合式反射炉,这是一种具有同步进行熔化、焙烧、挥发和还原熔炼功能的组 合式反射炉。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熔化挥发直塔组合式反射炉,由熔化挥发直塔和还原熔炼反射炉炉膛组成, 其特征在于直塔顶端设有进料口、热源主喷嘴和防爆孔,直塔底端与反射炉连接,在直塔 的外侧壁以及直塔与反射炉炉膛连接段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组热源辅助喷嘴。对多金属共 存的原料,熔化、焙烧、挥发过程在直塔中完成,还原熔练的过程在反射炉中完成。所述还原熔炼反射炉炉膛中的外侧壁上还设有观察门、放金属口及放渣口,尾部 为烟气出口。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反射炉将冶炼、焙烧、挥发和还原熔炼炉融合为一体,有色金 属“熔化、挥发、熔炼、还原、粗炼”四道工序同步进行,具有熔炼受热面积大,升温快,熔炼还 原时间短,多金属共存中的可挥物挥发效果好,能耗低等优点,与传统的熔炼还原反射炉相 比,可降低能耗50%以上。对多金属共存的原料,尤其是再生原料,如铅、锡、铜等冶炼企业 的烟尘等,在该组合式反射炉中被有效的进行了分段技术分离直塔中将原料中的砷、硫、 锌、硒、铋等金属进行挥发到收尘系统中,对锡、铅、铜等金属焙烧熔炼,还原熔炼在反射炉 内完成。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有色金属氧粉、矿粉、矿砂、矿石等原料的熔炼还原、冶炼焙烧挥 发。广泛应用于多金属共存的锡、铅、锌、锑、铜等有色金属行业多金属熔炼、焙烧、挥发、还 原熔炼;结构合理完善,操作简单,效率高,成本低,产品质量好;能耗低,节约了能源,还原 时间短,除渣效果好,而且将再生资源进行有效分离,节省了资源,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和 广泛的社会效益。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炉体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炉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见附图1-2,熔化挥发直 塔组合式反射炉设有熔化直塔和塔体连接反射炉炉体;在熔化直塔顶端设有进料口 2、热 源主喷嘴1和多外防爆孔3 ;熔化直塔侧壁上从上至下均勻设有若干组热源辅助喷嘴4。投 入物料在直塔中熔化后进入反射炉炉膛,直塔与反射炉炉膛连接段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组 辅助热源辅助喷嘴4、扒渣口 5和放金属口及放渣口 6 ;反射炉炉膛尾部有烟气出口 7。多 金属共存的原料在直塔中熔化并将可挥发的元素,锌、砷、硫等挥发到收尘系统后再回收, 通过还原熔炼反射炉中设的放金属口及放渣口将原料中的锡、铅或铜等金属还原熔炼为粗 锡、粗铅或粗铜等从放金属口放出,渣从放渣口放出,烟气进入收尘系统中。直塔和反射炉 炉体均用耐温和保温隔热材料制成。
权利要求一种熔化挥发直塔组合式反射炉,由熔化挥发直塔和还原熔炼反射炉炉膛组成,其特征在于直塔顶端设有进料口、热源主喷嘴和防爆孔,直塔底端与反射炉连接,在直塔的外侧壁以及直塔与反射炉炉膛连接段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组热源辅助喷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化挥发直塔组合式反射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熔炼反 射炉炉膛中的外侧壁上还设有观察门、放金属口及放渣口,尾部为烟气出口。
专利摘要一种熔化挥发直塔组合式反射炉,由熔化挥发直塔和还原熔炼反射炉炉膛组成,其特征在于直塔顶端设有进料口、热源主喷嘴和防爆孔,直塔底端与反射炉炉膛连接,在直塔的外侧壁以及直塔与反射炉炉膛连接段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组热源辅助喷嘴;熔化、焙烧、挥发过程在直塔中完成,还原熔练的过程在反射炉中完成;本实用新型将冶炼、焙烧、挥发和还原熔炼炉融合为一体,有色金属“熔化、挥发、熔炼、还原、粗炼”四道工序同步进行,熔炼受热面积大,升温快,熔炼还原时间短,多金属共存中的可挥物挥发效果好,与传统的熔炼还原反射炉相比,可降低能耗50%以上。
文档编号F27B3/20GK201697446SQ20102024694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5日
发明者张仁轩 申请人:张仁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