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00627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地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热系统,特别是一种利用地下土壤恒温环境对室内进行温 度调节的地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建筑中,特别是在南方,建筑在修建时一般未考虑地热系统,通常是在室 内配备空调器等设备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以达到改善居住舒适度的目的,然而空调耗电 量非常大,而且为强化效果,一般要求室内处于封闭状态,对空气质量会造成影响。而有的 建筑按每户作为建设单位,独立设置一套地暖系统,采用电力加热或制冷调节室内温度,这 样建设成本高,能耗也高。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目前出现了利用地下土壤在一定深度下温度环境基本为恒温 (20°C 26°C)的特性,在建筑物的基础下部土壤里水平埋入经过防腐处理的直通式或盘管 式换热管,通过管内热介质在其中流动完成热交换,从而实现室内的冬暖夏凉。然而现有的 直通式换热管,其热交换面积小,换热介质在管道中流动时,存在较为明显的内外层温度分 布差异,因此其换热效率很低;盘管式换热管采用管道来回分布的结构,虽然提高了热交换 的面积,使换热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在水平单位面积上的热交换面积始终是有限的,而且换 热介质在管道中流动时,其换向阻力较大,通常需要施加较大的压力以使换热介质在管道 中流动,其辅助动力的能源消耗较大。而且上述两种换热管,其必须和建筑基础与主体施工 同时进行,施工周期漫长,同时一部分换热系统需设置在建筑物底部基础中,对建筑物整体 的稳固性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在热交换系统中采 用了竖向埋设双螺旋换热管的地热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地热系统,包括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热交换系统包括换热系统A和换热系统B,所述换热系统A和换热系统B的热交换 过程相反,所述换热系统A和换热系统B通过管道连通形成一循环系统,所述换热系统A由 若干双螺旋换热管A组成,所述双螺旋换热管A之间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热系统,其所述双螺旋换热管A竖直的设置于建筑物基础四 周设置的孔洞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热系统,其所述孔洞垂直于地平面,所述孔洞等间距的分布 在建筑物基础四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热系统,其在所述孔洞顶端设置有管道井。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热系统,其在所述连通换热系统A和换热系统B的管道上设 置有动力系统。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热系统,其所述换热系统B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B,所述换热管B通过管道与换热系统A连通。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热系统,其所述多个换热管B之间相互并联,并分别通过管 道与换热系统A连通。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热系统,其所述换热管B呈等间距的连续U型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热系统,其所述换热管B由一直管道弯制而成。本实用新型利用一定深度下的土壤恒温的特性,在建筑物基础四周竖向埋设双螺 旋换热管,同时在建筑的楼地面中也铺设与双螺旋换热管连通的换热管道,以水作为换热 介质,辅以一定动力,让水以一定速度在管道中缓慢流动,在室内完成冷热交换,从而实现 建筑内部冬暖夏凉的效果,改善居住舒适度,减少或杜绝使用空调器,从而较低能耗、减少 碳排放。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利用地下土壤在一定深度下温度环境基本为恒温(20°C 26°C)的特性,采用 两套热交换过程相反的换热系统,实现建筑内部的冷热交换,能源循环利用,极大降低因使 用空调器产生的电能消耗和杜绝制冷剂对大气的破坏,完全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能源战 略。2、在整个系统中,以水为换热介质,不排放任何废弃物,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3、除辅助动力系统使用少量电力外,无其他强制制冷制热设施,整体能耗十分低 廉,费效比高。4、不需要在建筑物基础施工前埋设热交换管,缩短了工期,避免了不同工种之间 的配合,有利于施工管理。5、加大了水平单位面积的热交换面积,提高了热交换效率,避免了热交换饱和现 象的出现6、整个系统构造简单,结构合理,避免了因构造和结构复杂索带来的质量隐患。7、避免对建筑物基础的不良影响,施工简单,综合造价低廉。8、埋设深度可无限加深,充分利用土壤的恒温特性,保障热交换的效果。9、热交换过程每时每刻持续进行,不会产生突变温差,对人体和建筑的温差冲击 非常缓和,居住舒适性极大改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双螺旋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为换热系统A,2为换热系统B,3为双螺旋换热管A,4为孔洞,5为换 热管B,6为上行管道、7为下行管道,8为动力泵,9为建筑物的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0030] 如图1所示,一种地热系统,包括热交换系统,所述热交换系统包括换热系统Al和 换热系统B2,所述换热系统Al和换热系统B2的热交换过程相反,所述换热系统Al和换热 系统B2通过管道连通形成一循环系统。 如图2所示,所述换热系统Al由若干双螺旋换热管A3组成,所述双螺旋换热管A3 之间通过连接件和水平管相互连通,换热系统B2包括多个相互并联的换热管B5,由若干双 螺旋换热管A3组成的换热系统Al的出水口通过上行管道6分别与多个换热管B5的进水 口连通,所述多个换热管B5的出水口通过下行管道7与由双螺旋换热管A3组成的换热系 统Al的进水口连通,形成一循环系统,在所述上行管道6和下行管道7上均设置有动力系 统,动力系统采用动力泵8。在运作中,由于循环系统中换热介质的冷热不均,则形成冷水下 行、热水上行的状态,自然形成一个循环系统,无需启动动力系统,但是在春秋季节,由于冷 热温差不大,管道内的换热介质无法自行循环,这时则开启动力系统,确保管道及换热管内 热交换介质正常流动。其中,所述双螺旋换热管A3竖直的埋设于建筑物基础9四周设置的孔洞4中,所 述孔洞4垂直于地平面且等间距的分布在建筑物基础9四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孔洞的 数量,埋设于孔洞中的双螺旋换热管A通过连接件和水平管相互连通,所述水平管采用非 金属材质的管材;为了便于安装和今后在必要时的更换维修,在所述孔洞4顶端还设置有 管道井。同时,考虑管道受力状况和使用环境,换热系统A的双螺旋换热管A采用优质无缝 热镀锌钢管,在其连接处作防腐处理,管径及长度根据热工计算取值确定,作为热交换介质 的水在其中缓慢流动,完成热交换过程,夏季实现热到冷的交换,冬季实现冷到热的交换。所述换热系统B2采用换热管B5,其交换过程与换热系统Al的热交换过程相反,夏 季实现冷到热的交换,冬季实现热到冷的交换,其敷设于各层楼板中靠上表面位置,主体施 工时敷设,也可在主体完成后在室内装饰阶段楼地面找平层施工时埋设,所述换热管B5采 用小管径硬质PVC管,平面连续U型布置,间距不超过100mm,管径小于10mm。所述换热管B 由一直管道弯制而成,其弯角处没有接头,保证换热管B的密封性能,有效避免出现漏水现 象;在连通双螺旋换热管A和换热管B的上行管道和下行管道上均设置有管道检测器,便于 定时对管道的各种状况进行检测,出现故障时,利用检测器检测故障点。在整个系统中热交换介质可以是顺时针的循环流动,也可以是逆时针的循环流 动。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地热系统,包括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系统包括换热系统A(1)和换热系统B(2),所述换热系统A(1)和换热系统B(2)的热交换过程相反,所述换热系统A(1)和换热系统B(2)通过管道连通形成一循环系统,所述换热系统A(1)由若干双螺旋换热管A(3)组成,所述双螺旋换热管A(3)之间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螺旋换热管A(3)竖直的设 置于建筑物基础(9)四周设置的孔洞(4)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4)垂直于地平面,所述孔 洞(4)等间距的分布在建筑物基础(9)四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地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孔洞(4)顶端设置有管道井。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地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通换热系 统A (1)和换热系统B (2)的管道上设置有动力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B(2)包括至少一个 换热管B (5),所述换热管B (5)通过管道与换热系统A (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换热管B(5)之间相互并 联,并分别通过管道与换热系统A (1)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B(5)呈等间距的连续U 型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B(5)由一直管道弯制 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热系统,包括热交换系统,所述热交换系统包括换热系统A和换热系统B,所述换热系统A和换热系统B的热交换过程相反,所述换热系统A和换热系统B通过管道连通形成一循环系统,所述换热系统A由若干双螺旋换热管A组成,所述双螺旋换热管A之间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利用一定深度下的土壤恒温的特性,在建筑物基础四周竖向埋设双螺旋换热管,同时在建筑的楼地面中也铺设与双螺旋换热管连通的换热管道,以水作为换热介质,辅以一定动力,让水以一定速度在管道中缓慢流动,在室内完成冷热交换,从而实现建筑内部冬暖夏凉的效果,改善居住舒适度,减少或杜绝使用空调器,从而较低能耗、减少碳排放。
文档编号F24J3/08GK201680533SQ20102029379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7日
发明者张晓武 申请人:张晓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