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961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太阳能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换气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以太阳能为电力来源的太阳能
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加与人类活动的聚集,不论在哪一个国家,其人口集中的趋势一直是只增不减。为了容纳这么多的人,各国都在人类活动、聚集的地方盖了越来越多的建筑物;例如家庭房屋、学校、工厂、大楼等,都是人口聚集、建筑物林立的最佳写照。在上述建筑物中,为了消除众多人口产生的热量,使室内与室外的空气互相流通, 通常会在建筑物的屋顶或墙壁上装置换气装置。然而,换气装置内的风扇需要靠电力才能转动,以驱动室内与室外的空气流通。但使用电源带来能源的消耗与排碳量的增加,不利于环保与节能。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以较经济的成本,较环保的方法,使建筑物内部的空气能够与室外互相流通。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换气装置,包括一固定壳体、至少一风扇、至少一太阳能电池及至少一通风孔。其中,固定壳体包括有一进出风口,进出风口设置于固定壳体其中一侧边,风扇设置于固定壳体内的进出风口之处,太阳能电池供电至风扇,些通风孔设置于固定壳体的另一侧边。藉此,当风扇转动时,可驱动空气流通于进出风口、固定壳体内部与通风孔之间。如上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太阳能电池通过一外接的电缆线连接至风扇。如上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风扇可改变设置的方向。如上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风扇驱动空气的流动方向为由进出风口,依序流经固定壳体内部与通风孔;或者,由通风孔,依序流经固定壳体内部与进出风口。如上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太阳能电池枢设于固定壳体上方,可相对于固定壳体转动;固定壳体上方还包括有一适配凹槽,适配凹槽用以容置太阳能电池。如上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进出风口外侧延伸有一凸出筒,使进出风口通过凸出筒与外界相连通。如上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通风孔周边还设置有一朝外突出的挡雨板。藉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可视需求调整成为抽出空气或吸入空气,用以达到建筑物室内的通风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依照纬度而调整太阳能电池的位置, 或依照上午、下午的日照而调整太阳能电池接收阳光的角度,具有经济有效、节能减碳的功效。为使熟悉项技艺人士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兹藉由下述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之图式,对本实用新型详加说明如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换气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换气装置的使用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换气装置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换气装置的使用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换气装置的安装示意图。标识说明1、2:太阳能换气装置11、21:固定壳体12、22:进出风口13、23 风扇14,24 太阳能电池15、25 通风孔17 适配凹槽18、28:凸出筒26 电缆线9 墙壁91 孔洞92 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1与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换气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换气装置的使用示意图。如图1与图2所示,一太阳能换气装置1,其包括有一个固定壳体11、一个风扇13、一个太阳能电池14、一个适配凹槽17、一个凸出筒18及多个通风孔15。其中,固定壳体11为三角柱状。太阳能电池14 为一板状结构,可于吸收太阳光后输出电能。如图2所示,太阳能换气装置1可设置于墙壁 9的孔洞91上。太阳能换气装置1的固定壳体11包括一个进出风口 12,进出风口 12设置于固定壳体11的左侧边,即朝向墙壁9内侧的部分。通风孔15设置于固定壳体11的右侧边,即朝向墙壁9外侧的部分。进出风口 12外侧延伸有一凸出筒18,凸出筒18为一水平贯通的筒状结构,因此进出风口 12可通过凸出筒18与外界相连通。凸出筒18设置于墙壁9 的孔洞91内,因此,墙壁9的左边即可透过孔洞91、凸出筒18、进出风口 12与多个通风孔 15,与墙壁9的右边相通。风扇13设置于固定壳体11内的进出风口 12之处。太阳能电池 14供电至风扇13,可藉由马达(未绘示)驱动风扇13转动。太阳能电池14枢设于固定壳体11上方的适配凹槽17内,因此可相对于固定壳体11转动,如此,太阳能电池14可随着太阳的移动调整其接收阳光的角度,增加电力的产生;适配凹槽17用以容置、固定太阳能电池14。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一通风孔15周边还可设置一朝外突出的挡雨板(未绘示),用以挡住墙壁9外侧的雨水,防止雨水由通风孔15进入屋内。另外,固定壳体11可透过螺丝 92紧锁固定在墙壁9上,防止台风、地震等因素而松动、脱落。[0034]当风扇13转动时,即可驱动空气流通于进出风口 12、固定壳体11的内部与通风孔 15之间。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扇13驱动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墙壁9的左侧到右侧, 即空气依序流经孔洞91、凸出筒18、进出风口 12、固定壳体11的内部,最后由通风孔15排出。在较佳实施例中,凸出筒18可与孔洞91呈紧配合状态(过盈配合),太阳能换气装置1 与墙壁9之间不会有其它隙缝,因而风扇13的抽风效果也会较好。还有,风扇13可根据孔洞91的大小或凸出筒18的直径而改变其设置的数量;太阳能电池14也可以增加其数量, 用以增加其供电量。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3与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换气装置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换气装置的使用示意图。如图3与图4所示,太阳能换气装置2,其包括有一个固定壳体21、一个进出风口 22、一个风扇23、一个太阳能电池对、一根电缆线沈、一个凸出筒28及多个通风孔25。其中,本实施例与前述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M通过一根外接的电缆线沈连接至风扇23,因此,太阳能电池M即可设置于距离较远的位置,或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增加其设置上的灵活性。另外,风扇23可改变设置的方向,使空气流动的方向变为墙壁9的右侧到左侧,即空气依序流经通风孔25、固定壳体21的内部、进出风口 22、凸出筒观,最后由孔洞91进入室内。前述改变风扇23的设置方向,指风扇23可以相反的“转动向量”与驱动的马达(未绘示)相结合;因此,当马达以固定转向旋转时,风扇23即可呈现出进气或排气两种完全相反的换气效果。最后,为了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明确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方式,在此进一步地说明前述两种实施例的使用方式。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换气装置的安装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房屋的右边墙壁9上装有图1、图2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1, 在左边墙壁9上装有图3、图4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2。若太阳常年位于房屋的右边,可在房屋右边安装太阳能换气装置1,太阳能电池14可视上午、下午的日照角度而微调转动其接收的角度;房屋的左边因为纬度的关系,无论上午或下午均不会有直接的日照,故可将其太阳能电池M拉至屋顶处,用以直接面对阳光,再通过电缆线沈而将产生的电力传送至太阳能换气装置2。这样太阳能换气装置1与太阳能换气装置2均可获得太阳光的照射而工作。此外,太阳能换气装置1与太阳能换气装置2的风扇都是可改变设置方向的,因此可视需求调整成为抽出空气或吸入空气。如图5所示,左边的太阳能换气装置2吸入空气,右边的太阳能换气装置1抽出空气,因此室内的空气即可不断地更新,避免室内温度过高或废气过多。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能够视需求调整成为抽出空气或吸入空气,用以达到建筑物室内的通风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依照纬度调整太阳能电池的位置,或依照上午、下午的日照调整太阳能电池接收阳光的角度,具有经济有效、节能减碳的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所揭露的具体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其更动与润饰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1.太阳能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壳体(11、21),该固定壳体包括有一进出风口(15),该进出风口设置于该固定壳体其中一侧边;至少一风扇(13、23),所述风扇设置于该固定壳体内的所述进出风口之处;至少一太阳能电池(14、M ),所述太阳能电池供电至所述风扇;至少一通风孔(15、25),所述通风孔设置于该固定壳体的另一侧边;所述风扇的转动可驱动空气在该进出风口、该固定壳体和内部与向述通风孔之间流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通过一外接的电缆线 (26)连接至所述风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所述风扇可改变设置的方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所述风扇驱动空气的流动方向为由该进出风口、依序流经该固定壳体的内部和所述通风孔;或者,由所述通风孔、依序流经该固定壳体的内部和该进出风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枢设于该固定壳体上方,可相对于该固定壳体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该固定壳体上方还包括有一适配凹槽 (17),该适配凹槽用以容置所述太阳能电池。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该进出风口外侧延伸有一凸出筒(18、 观),使该进出风口通过该凸出筒与外界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换气装置,其中,所述通风孔周边还设置有一朝外突出的挡雨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太阳能换气装置,包括有固定壳体(11)、风扇(13)、太阳能电池(14)及通风孔(15)。其中,固定壳体包括有进出风口(12),进出风口设置于固定壳体其中一侧边,风扇设置于固定壳体内的进出风口之处,太阳能电池供电至风扇,这些通风孔设置于固定壳体的另一侧边。当风扇转动时,可驱动空气流通于进出风口、固定壳体内部与通风孔之间,且可视需求调整成为抽出空气或吸入空气,用以达到建筑物室内的通风的效果。
文档编号F24F7/007GK202048641SQ20112014162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6日
发明者许拱辰 申请人:许拱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