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4696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特别涉及一种室外风扇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像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那样,机壳内除了安装有压缩机以外,还安装有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外风扇。所述室外机组的机壳在俯视图中呈矩形形状,在左右两侧面和背面形成有吸气口。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沿着所述吸气口布置,在俯视图中呈字形。所述室外风扇布置在机壳的上部。—驱动所述室外风扇,室外空气即被从吸气口吸入机壳内,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制冷剂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之后,所述室外空气经室外风扇吹到机壳外。·专利文献I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9 - 127991号公报
发明内容一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所述室外机组中的室外风扇包括风扇主体和位于该风扇主体下方的风扇用马达。所述风扇主体布置在从机壳的顶板突出的圆筒部上,另一方面,所述风扇用马达布置在室外热交换器的上端的上方。因此所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所述风扇用马达位于风扇主体下方,所以室外热交换器和风扇主体之间的空气通路增长,送风阻力增大。其结果是,存在所述风扇的风量增大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减小送风阻力以谋求风扇的风量下降。—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是一种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包括机壳20、室外热交换器30以及室外风扇40,该室外热交换器30安装在该机壳20内,以沿上下方向直立之状态设置,该室外风扇40安装在所述机壳20的上部且具有风扇主体41、风扇用马达42和喇叭状部件43。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构成为跨越所述机壳20的全部侧面的折弯型热交换器,所述风扇用马达42连结在所述风扇主体41的下部,所述风扇用马达42经支撑部件70被所述机壳20支撑,以使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下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上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且所述喇叭状部件43的下端位于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上下端之间。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因为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下端比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还在下,所以风扇主体41离室外热交换器30就近了,风扇主体41和室外热交换器30之间的空气通路变短。其结果是,空气能够平稳地流动。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部件70包括水平的两侧部位的安装部72和中央部位的马达固定部73。该水平的两侧部位的安装部72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上方,安装在机壳20上;中央部位的马达固定部73接着该安装部72且凹陷得所述安装部72更往下方,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在上述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因为在所述室外风扇40的支撑部件70的中央部位形成有位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的马达固定部73,所以利用一个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将风扇用马达42布置在与现有技术相比更低的位置上。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一部分附近,设置有位于该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方的电气电子兀器件单元60。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因为将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布置在室外热交 换器30的上方,所以室外风扇40周围的空间能够被有效利用。一实用新型的效果一在本实用新型中,由所述机壳20支撑着所述室外风扇40,以使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下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上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上方。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缩短室外热交换器30和风扇主体41之间的空气通路,从而能够减小通风阻力。其结果是,能够使所述室外风扇40的风扇的风量减小。因为所述风扇用马达42位于喇叭状部件43的中央部位,所以能够降低通风阻力。根据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因为所述支撑部件70包括比两侧的安装部72凹陷得更往下方的马达固定部73,所以能够减小空气流的阻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使风扇用马达42的位置更低。根据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因为所述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布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方,所以能够对室外风扇40周围的无用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特别是,因为所述室外风扇40也能够可靠地从位于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下方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部分吸引空气,所以能够抑制室外热交换器30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图I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删除了机壳的一部分之后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删除了机壳的一部分和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之后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上半部为剖视图的室外机组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风扇用马达和风扇用撑条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省略了顶板之后的室外机组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删除了机壳的一部分之后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删除了机壳的一部分和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之后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0031]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省略了顶板之后的室外机组的俯视图。一符号说明一10 —室外机组;20 —机壳;25 —吸气口 ;26 —出风口 ;30 —室外热交换器;3a —开口 ;40 —室外风扇;41 一风扇主体;42 —风扇用马达;43 —喇叭状部件;50_压缩机构;60 一电气电子兀器件单兀;70 —风扇用撑条;72 —安装部;73 —马达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I 图4所示,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10用在制冷装置即空调装置上。室内单元相连接构成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但未图示。所述室外机组10例如设置在大楼的屋顶上等,包括机壳20、室外热交换器30、风扇机构4A以及压缩机构50。所述机壳20在俯视图中呈矩形,包括四根柱子21、底面框架22、侧面面板23以及顶板24。所述四根柱子21设置在四个角部,底面框架22固定在四根柱子21的下部。所述侧面面板23包括形成机壳20的上半部分四个面的上侧面面板23a、形成机壳20的下半部分的前面左半部分的前侧面面板23b以及形成机壳20的下半部分的左侧面(第一侧面)前半部分的左侧面面板23c。在所述机壳20的侧面,也就是说,在下半部分的前面右半部分、下半部分的右侧面(第二侧面)、下半部分的背面以及下半部分的左侧面(第一侧面)后半部分形成有吸气口 25。所述顶板24固定在柱子21的上端。顶板24上形成有出风口 26,顶板24包括覆盖出风口 26的格栅24a。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是管片型热交换器,其构成为使室外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且,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以上下竖立的状态设置好,构成为跨越所述机壳20的全部侧面的折弯型热交换器。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两侧端部之间夹着机壳20的前左角部形成有规定的开口 3a。也就是说,与室外热交换器30的开口 3a相对应,在所述机壳20设置有所述前侧面面板23b和左侧面面板23c。所述底面框架22上安装有所述压缩机构50、油气分离器51以及气液分离器52,所述压缩机构50由两台压缩机5a、5b构成。所述机壳20位于用来安装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下部空间2a和用来安装室外风扇40的上部空间2b之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撑条(stay) 20a、20b、20c、20d安装于四面。所述室外风扇4A包括两台室外风扇40,该各台室外风扇40包括风扇主体41、风扇用马达42以及喇叭状部件43,且所述室外风扇4A安装在所述撑条20a、20c上。所述机壳20内安装有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用于控制压缩机构50等的电气电子元器件装在该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内。该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布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面上方、上侧面面板23a和室外风扇40的喇叭状部件43之间且离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非常近。接下来,对所述室外风扇40的构造做详细的说明。[0048]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室外风扇40通过安装板71安装在是支撑部件的风扇用撑条70上。该风扇用撑条70被接着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且位于该上端的机壳20的前撑条20a和后撑条20c撑住。所述风扇用撑条70形成为“井”字形状,包括两侧部位的安装部72和中央部位的马达固定部73。所述安装部72水平形成,其在俯视图中呈“ 口 ”字形,安装在机壳20的前撑条20a和后撑条20c上。也就是说,所述安装部72被安装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方。所述马达固定部73包括接着所述安装部72从所述安装部72朝着中央倾斜的倾斜部74和接着该倾斜部74的水平的水平部75。该水平部75上形成有用来将风扇用马达42插入的马达孔75a。在所述风扇用撑条70的两侧部位形成有空气孔76,该空气孔76从安装部72经倾 斜部74到达水平部75。所述安装板71上形成有风扇用马达42贯穿其中的中央孔71a,所述安装板71安装在所述风扇用撑条70的中央部位。所述风扇用马达42和安装板71共同被固定在所述风扇用撑条70的中央部位。特别是,所述马达固定部73的中央部位凹陷得比安装部72更往下方,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所述风扇用马达42由所述机壳20支撑,以使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下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上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上方。所述风扇主体41是轴流式风扇,位于风扇用马达42的上方与该风扇用马达42相连结。也就是说,所述风扇主体41布置在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的上下高度范围内。所述喇叭状部件43安装在机壳20上,以覆盖风扇主体41的外周部。所述喇叭状部件43包括圆筒状的导向部43a和护罩部43b。该护罩部43b接着该导向部43a的上端,朝着上方往外侧逐渐扩大。所述喇叭状部件43安装在机壳20,以使该喇叭状部件43的下端即导向部43a的下端位于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上下端之间。也就是说,所述风扇用马达42布置在导向部43a的中央部位。如图6所示,所述室外风扇40布置在该风扇机构中心A从所述机壳20的俯视中心B朝着远离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开口 3a的方向偏移后所处的位置上。具体而言,所述风扇机构中心A就是在俯视图中连接两台室外风扇40的风扇主体41的轴的中心FC(参照图4)而形成的线的中心。所述机壳20在俯视中心B是连接该机壳20的四个角而形成的对角线的交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风扇机构中心A偏移到机壳20的俯视中心B的后侧。进一步详细而言,如图I所示,所述室外风扇40的位置偏移到所述机壳20的通过其俯视中心B的左右方向的横切线SL的后侧面方向,在俯视图中偏移到被室外热交换器30包围的空间一侧。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室外风扇40由机壳20支撑,以使在所述室外机组10的侧视图中,所述风扇主体41的轴中心FC偏移到所述机壳20的通过其俯视中心B的垂直中心BC的后侧。所述室外风扇40靠近室外热交换器30而设。因为室外风扇40的位置偏移到后方,所以所述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就被布置在所述机壳20的前侧面和所述室外风扇40的喇叭状部件43之间。所述出风口 26形成为位于中央的后侧。[0059]—运转动作一接下来,对所述室外机组10的工作情况做说明。首先,驱动所述压缩机构50并驱动室外风扇40以后,室外空气便被从吸气口 25吸入机壳20的下部空间2a。因为室外空气在流入下部空间2a的途中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0,所以室外空气会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中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所述下部空间2a里的室外空气流入上部空间2b,通过室外风扇40的风扇主体41,从出风口 26吹向外部。另一方面,在所述压缩机构50中已被压缩的制冷剂例如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中冷凝,之后流入室内单元,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蒸发后返回压缩机构50,重复进行该制冷剂循环以进行制冷运转等。一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一如上所述,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由所述机壳20支撑着所述室外风扇40,以使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下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上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上方。因此,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能够缩短室外热交换器30和风扇主体41之间的空气通路,从而能够减小通风阻力。其结果是,能够使所述室外风扇40的风扇的风量减小。因为所述风扇用马达42位于喇叭状部件43的中央部位,所以能够降低通路阻力。因为所述支撑部件70包括比两侧的安装部72凹陷得更往下方的马达固定部73,所以能够减小空气流的阻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使风扇用马达42的位置更低。因为所述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布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方,所以能够对室外风扇40周围的无用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因为所述室外风扇40布置在远离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开口 3a的位置上,也就是说,所述室外风扇40远离所述机壳20的侧面堵塞部,从而能够是使吸入阻力减小。其结果是,能够使所述室外风扇40的风扇的风量减小。因为所述室外风扇40靠近室外热交换器30,所以通过该室外热交换器30的空气量增大,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热交换效率。因为所述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布置在机壳20的前侧面和室外风扇40之间,所以能够对室外风扇40位置偏了以后所产生的无用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特别是,因为所述室外风扇40也能够可靠地从位于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下方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部分吸引空气,所以能够抑制室外热交换器30的热交换效率下降。(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如图7 图10所不,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50仅包括一台压缩机5a且风扇机构4a仅包括一台室外风扇40,取代了第一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50包括两台压缩机5a、5b且风扇机构4a包括两台室外风扇40。具体而言,所述压缩机构50包括一台压缩机5a,另一方面,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布置在机壳20的左侧面。虽未图不,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室外风扇40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所述风扇用马达42由所述机壳20支撑,以使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下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上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上方,并且所述喇叭状部件43的下端位于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上下端之间。如图10所示,所述室外风扇40布置在轴心FC即风扇机构中心A从所述机壳20的俯视中心B朝着远离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开口 3a的方向偏移后所处的位置上。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所述室外风扇40从所述机壳20的通过其俯视中心B的前后方向的纵切线LL朝着右侧面方向发生了偏移,也就是说,朝着第二侧面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在俯视图中偏移到被室外热交换器30包围的空间一侧。因为室外风扇40偏移到右方,所以所述电气电子元器件单元60布置在所述机壳 20的左侧面和所述室外风扇40的喇叭状部件43之间。所述出风口 26形成为从中央位置偏移到右侧。其它结构、作用以及效果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其它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以下结构。第一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50包括两台压缩机5a、5b,但除此以外,压缩机构50可以包括一台压缩机5a。也就是说,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10中,可以将电气电子兀器件单元60设置在前面一侧不变,而使压缩机5a为一台。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空调装置做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仅对空调装置适用,本发明对于对冷冻库等进行冷却的各种制冷装置都适用。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室外风扇40布置在从机壳20的俯视中心B远离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开口 3a的位置上,但将室外风扇4布置在机壳20的俯视中心B也是可以的。此外,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之例,并没有限制本实用新型、其应用物以及其用途范围的意图。一产业实用性一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包括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外风扇的室外机组有用。
权利要求1.一种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包括机壳(20)、室外热交换器(30)以及室外风扇(40),该室外热交换器(30)安装在该机壳(20)内,以沿上下方向直立之状态设置,该室外风扇(40)安装在所述机壳(20)的上部且具有风扇主体(41)、风扇用马达(42)和喇叭状部件(43),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是跨过所述机壳(20)的所有侧面而形成的折弯型热交换器, 所述风扇用马达(42)连结在所述风扇主体(41)的下部,所述风扇用马达(42)经支撑部件(70)被所述机壳(20)支撑,以使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下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上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上方,且所述喇叭状部件(43)的下端位于所述风扇用马达(42)的上下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70)包括水平的两侧部位的安装部(72)和中央部位的马达固定部(73), 该水平的两侧部位的安装部(72)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上方且安装在机壳(20)上, 该中央部位的马达固定部(73)接着该安装部(72)且凹陷成比所述安装部(72)更往下,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一部分附近,布置有位于该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方的电气电子兀器件单兀(6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包括机壳(20)、安装在该机壳(20)内且上下直立设置的室外热交换器(30)及安装在机壳(20)的上部且具有风扇主体(41)、风扇用马达(42)和喇叭状部件(43)的室外风扇(40)。室外热交换器(30)构成为跨过机壳(20)的所有侧面形成的折弯型热交换器。风扇用马达(42)连结在风扇主体(41)的下部,风扇用马达(42)经支撑部件(70)被机壳(20)支撑,以使风扇用马达(42)的下端位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上端位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上方且喇叭状部件(43)的下端位于风扇用马达(42)的上下端之间。能够减小送风阻力,降低风扇风量。
文档编号F24F1/18GK202792283SQ20122023495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0日
发明者竿尾忠, 贺川幹夫, 小池史朗, 中川裕介, 神谷成毅, 竹内知久, 樱井克敏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