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流式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17200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对流式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暖设备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对流式电暖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暖器作为冬季家庭辅助取暖电器已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电暖器主要分为光辐射式与对流式两种,而对流电暖器由于安全性好,工作宁静,室内升温不干燥等优点,更受顾客的青睐。现有的对流式电暖器由于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或内部空间利用率低等原因,使得电暖器的厚度一般较大,各部件的组装也比较麻烦,而且由于自然对流在空气流通方面比较慢,容易出现室内局部温升较快但整体温升缓慢的现象,影响了自然对流式电暖器的使用效果,于是市面上的对流式电暖器,多数设有多个风扇来加强对流效果,如专利号为:CN201083440Y,专利名称为“一种超薄静音加湿暖风机”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超薄静音加湿暖风机,其采用多个直流风机纵向排列以加强空气对流,这就造成以下问题:1、单个风机出风口送风的范围小,为增大送风范围需多增加风机的数量,造成噪音上升,功耗增加;2、风机数量增加,造成设备安装结构变复杂,增加生产成本;3、外观设计容易受限,机身厚度和体积增大,不能满足时尚需求。此外,现有的对流式电暖器所使用的发热体,主要是以油汀加热、云母发热架以及PTC波纹发热体为主,这些发热体都存在一定的缺点:油汀电暖器存在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是机内的油容易泄漏,电热管先对油加热后,再由油对散热片加热,散热片最后对空气加热,如此经过层层热交换,效率较低;云母发热体采用裸露的发热丝通电加热,在出现故障时容易存在漏电、起火等安全隐患;PTC波纹发热体虽然能够自动恒温,无明火隐患等优点,但也存在热转换效率不高,热衰减比较大等缺点。另外,现有的发热体没有设计安装位,导致使用上存在以下问题:1、发热体主体为铝制材料,表面温度最高能达到350°C,一般的塑料安装支架无法承受这么高的温度;2、金属材质导热性好,因此金属材质的安装支架很容易将发热体的热量传导到其它地方,产生不必要的热损失与安全隐患;3、发热体在工作时有热胀冷缩现象,使发热体的尺寸发生变化,主要是沿长度方向发生伸长或缩短,这种现象称之为“热胀延展”,而长度方向则为“延展方向”,传统的固定式安装装置无法满足此类发热体的热胀延展要求,使发热体易受限而产生弯曲变形,影响发热体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装方便的对流式电暖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对流式电暖器,包括外壳、发热体、控制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外壳由面罩和底板组成,所述面罩的底部开设有进风口格栅,所述面罩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格栅和显示窗口,所述底板上设有接线端子和电源开关,所述接线端子与外界电源电连接,所述发热体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电源控制板,所述电源控制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并分别与所述发热体、接线端子和电源开关电连接,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控制板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控制板与所述电源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显示控制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显示控制板上电连接有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正对所述显示窗口,所述显示面板嵌设于所述显示窗口中,所述显示面板上设有控制按键和透明区域,所述控制按键对应于所述显示控制板的控制区域,所述透明区域与所述液晶显示屏相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对流式电暖器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所需部件少,各个部件之间易于组装成型,不仅降低了安装难度,而且有利于优化内部结构,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从而使电暖器的厚度更薄、体积更小;2、可以实时监测并调整电暖器的工作状态,使电暖器使用更方便安全,室内温度控制更精确可靠。为了加强空气对流效果和满足低成本、低功耗、低噪音、轻薄时尚的要求,还包括风道总成,所述风道总成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并位于所述发热体的下方,所述风道总成有以下两种设计方案:方案1:所述风道总成包括微型离心直流风机和风道,所述底板上对应于所述微型离心直流风机的进风口 A处开设有进风孔,所述风道包括壳体、风腔、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腔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分别开设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风腔相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微型离心直流风机的出风口 A相连接,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发热体,所述出风口大于所述进风口,所述风腔内设置有多个由进风口延伸至出风口的导向风叶,所述导向风叶将所述风腔分隔为多个彼此独立的空气通道。方案2:所述风道总成包括风机和风道,所述风机为无蜗壳的微型离心直流风机,所述风道包括壳体、风机容置腔、风腔、进风口 A、进风口 B和出风口,所述风机容置腔与风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进风口 A开设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风机容置腔相连通,所述底板上对应于所述进风口 A开设有进风孔,所述风机容置于所述风机容置腔内,所述风机的进风面正对所述进风口 A,所述风机的出风面正对于所述风机容置腔的腔壁,所述进风口 B开设在所述风机容置腔的腔壁上且与所述风腔相连通,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风腔相连通,所述出风口正对所述暖风机的发热体,所述风腔内设置有多个由进风口 B延伸至出风口的导向风叶,所述导向风叶将所述风腔分隔为多个彼此独立的空气通道。为了便于成型和加工风道,所述风道以所述导向风叶的中截面为对称面分为相互对称的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有相互匹配的连接件,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通过所述连接件的可拆连接组成所述风道。为了避免发热体因热胀延展而弯曲变形,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发热体左右两端的发热体固定装置,所述发热体的左右两端设有卡槽,所述发热体固定装置包括支架和底座,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一卡钩、滑槽和第二卡钩,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滑轨和与所述第二卡钩卡扣连接的定位槽,所述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卡钩与卡槽的卡扣连接与所述发热体相连接,所述支架通过所述滑槽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通过所述第二卡钩与定位槽的卡扣连接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发热体的延展方向一致,且当第二卡钩与定位槽卡合时,发热体左右两端中至少有一端设置的第二卡钩与定位槽之间在所述滑动方向上留有间隙。为了减少安装工时,降低安装难度和劳动强度,所述底座上设有扣位和螺纹孔,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扣位相扣合的卡扣和与所述螺纹孔相对应的螺纹凹槽,所述底座通过所述扣位和螺纹孔固定在所述底板上。为了保证发热体使用安全和具备高的热转换效率,以及满足不同的加热要求,所述发热体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片状铝翅发热体组成。为了精确控制发热体的工作状态,确保室内温度在需要的设置温度范围内,所述电源控制板上设有多个用于检测进风口格栅处和外壳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为了加强整机的电绝缘性能和起到隔热保护作用,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罩设在所述接线端子、电源开关、控制装置和显示装置上。为了保证电源控制板工作的稳定性,还包括用于给所述电源控制板散热的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为微型离心直流风机,所述散热风机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并位于所述电源控制板的下方,所述底板上对应于所述散热风机的进风口处设有进风孔,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电源控制板。为了进一步加强空气对流效果,所述底板上设有多个排气孔。

图1所示为带有设计方案I所述的风道总成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图2所示为带有设计方案2所述的风道总成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图3所示为图1中的风道总成的爆炸图。图4所示为图2中的风道总成的爆炸图。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热体固定装置与发热体的装配示意图。图6所示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A。图7所示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B。图8所示为发热体固定装置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为发热体固定装置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0、面罩; 100、进风口格栅; 101、出风口格栅; 11、底板;110、接线端子; 111、电源开关; 112、排气孔;2、发热体; 20、卡槽; 30、电源控制板;40、显示控制板; 400、液晶显示屏; 41、显示面板;5、风道总成; 50、风机; 51、风道;500、出风口 A; 501、凸耳; 502、支架;510、壳体; 511、风腔; 512、进风口; 513、出风口;514、风机容置腔; 515、进风口 A ; 516、进风口 B ;517、安装口; 518、导风圈; 519、第一凹陷部; 520、第二凹陷部;5100、上盖板; 5101、下盖板; 5102、连接件;5103、加强筋; 5110、导向风叶; 5180、外环; 5181、内环;[0044]6、发热体固定装置; 60、支架; 61、底座;600、第一^^钩; 601、滑槽; 602、第二卡钩; 603、支撑脚;610、滑轨; 611、定位槽; 612、镂空区; 613、斜坡;614、扣位; 615、螺纹孔; 6000、间隙;7、防护罩; 8、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或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对流式电暖器,包括外壳、发热体2、控制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外壳由面罩10和底板11组成,所述面罩10的底部开设有进风口格栅100,所述面罩10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格栅101和显示窗口(图上未示出),所述底板11上设有接线端子110和电源开关111,所述接线端子110与外界电源电连接,所述发热体2固定在所述底板11上,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电源控制板30,所述电源控制板30固定在所述底板11上并分别与所述发热体2、接线端子110和电源开关111电连接,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控制板40和显示面板41,所述显示控制板40与所述电源控制板30电连接,所述显示控制板40固定在所述底板11上,所述显示控制板40上设有液晶显示屏400,所述液晶显示屏400正对所述显示窗口,所述显示面板41固定在所述显示控制板40上并嵌设于所述显示窗口中,所述显示面板41上设有控制按键和透明区域,所述控制按键对应于所述显示控制板40的控制区域,所述透明区域与所述液晶显示屏400相对应。使用过程中,空气从外壳底部的进风口格栅100进入机体内部,通过发热体2加热后从顶部的出风口格栅101送出,如此对流循环加热室内空气。所述电源控制板30用于控制电暖器的工作状态(包括发热体2、显示控制板40及其他与电源控制板30电性连接的装置如温度传感器的工作状态),所述显示控制板40用于控制液晶显示屏400的工作状态并将由控制按键上所感应到的用户指令反馈给电源控制板30,通过显示面板41上的透明区域可以看到液晶显示屏400上的显示内容,从而可以实时监测电暖器的工作状态,更直观地对电暖器进行操作。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加强空气对流效果和满足低成本、低功耗、低噪音、轻薄时尚的要求,还包括风道总成5,所述风道总成5固定在所述底板11上并位于所述发热体2的下方,所述风道总成5有以下两种设计方案:设计方案I请参照图1与图3所示,所述风道总成5包括风机50和风道51,所述风机50为微型离心直流风机,所述底板11上对应于所述风机50的进风口 A处开设有进风孔,所述风道51包括壳体510、风腔511、进风口 512和出风口 513,所述风腔511位于所述壳体510内,所述进风口 512与出风口 513分别开设在所述壳体510上且与所述风腔511相连通,所述进风口 512与所述风机50的出风口 A500相连接,所述出风口 513正对所述发热体2,所述出风口 513大于所述进风口 512,所述风腔511内设置有多个由进风口 512延伸至出风口 513的导向风叶5110,所述导 向风叶5110将所述风腔511分隔为多个彼此独立的空气通道。进一步的,为了将风道总成5做得更薄,以更好的满足电暖器轻薄的要求,所述风道51的外形呈平板状,其厚度等于或小于所述风机50的厚度,从而使风道总成5的总体厚度不超过风机50的厚度,实现超薄的目的。当然,这并不因此限制风道51的形状,在符合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情况下,任何形状的风道51均可采用。进一步的,为了使风机50送出的风能完全导入风腔511内,所述进风口 512的形状与所述出风口 A500的形状相同,且所述进风口 512与出风口 A500之间紧密配合并采取一定的密封措施,如涂覆密封胶或贴密封胶布等。进一步的,为了使出风口 513的风量平均分布,所述导向风叶5110分别沿所述进风口 512的长度方向和出风口 513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从而使进入各个空气通道的风量均相同,而从各个出风口 513导出的风量也相同。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成型和加工风道51,所述风道51以所述导向风叶5110的中截面为对称面分为相互对称的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所述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分别由工程塑料注塑成型。所述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上分别对应设置有相互匹配的连接件5102,所述连接件5102可以采用带有直通孔的圆柱体,用自攻螺丝进行螺纹连接;或者采用设有螺纹通孔的圆柱体,用积牙螺丝进行螺纹连接;还可以采用其他任何已知的可拆连接的连接件。本实施例的连接件5102优选采用设有直通孔的圆柱体,所述圆柱体对应设置在所述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的周边,所述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通过穿设于所述圆柱体中的固定螺丝螺纹连接而组成所述风道51。进一步的,为了使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具备足够的强度而不易损坏,所述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的外表面设有加强筋5103。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拆装和固定风道总成5,所述风机50的壳体上还设有带通孔的凸耳501,通过在底板11的相应位置上设置螺纹孔,即可将风机50螺纹连接在底板11上,而风道51也可通过穿设于所述圆柱体中的固定螺丝固定在底板11上。为了适应不同发热体的送风要求,风道总成5还可以多组左右对称组合使用,如图1所示。该设计方案的风道总成5,具有以下优点:1、使用微型离心直流风机送风,因此体积小、噪音小,功耗低;2、将风机出口小范围的送风状态,通过风道转变为较大范围的送风,从而减少了风机的使用量,降低了电暖器的噪音、功耗和生产成本,简化了电暖器的内部结构,减小了电暖器的体积和重量,使电暖器更加轻薄时尚;3、可通过调整出风口与进风口的相对位置以及导向风叶的结构,使风机送出的风导向实际需要的出风方向,实现了改变送风方向的目的,导向风叶的数量、高度以及所需的送风方向可跟据实际的设计需求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电暖器内部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达到了优化电暖器的结构布局和外观设计,提高电暖器内部空间利用率的目的,使本实用新型的电暖器更轻薄时尚。设计方案2请参阅图2与图4所示,所述风道总成5包括风机50和风道51,所述风机50为无蜗壳的微型离心直流风机,所述风道51包括壳体510、风机容置腔514、风腔511、进风口A515、进风口 B516和出风口 513,所述风机容置腔514与风腔511设置在所述壳体510内,所述进风口 A515开设在所述壳体510上且与所述风机容置腔514相连通,所述底板11上对应于所述进风口 A515开设有进风孔,所述风机50容置于所述风机容置腔514内,所述风机50的进风面正对所述进风口 A515,所述风机50的出风面正对所述风机容置腔514的腔壁,所述进风口 B516开设在所述风机容置腔514的腔壁上且与所述风腔511相连通,所述出风口 513开设在所述壳体510上且与所述风腔511相连通,所述出风口 513正对所述发热体2,所述风腔511内设置有多个由进风口 B516向出风口 513延伸的导向风叶5110,所述导向风叶5110将所述风腔511分隔为多个彼此独立的空气通道。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固定和拆装风机50,所述壳体510上还设有一个与风机容置腔514相连通的安装口 517,如图3和图4所示,风机50可通过所述安装口 517置入风机容置腔514内,并通过在风机50的支架502和安装口 517的周边壳体上设置对应的通孔和螺纹孔,使风机50通过支架502与壳体510的螺纹连接而固定在壳体510上。进一步的,为了减小风阻,从而增大出风口 513的风力,所述导向风叶5110由进风口 B516沿所述风机50在该导向风叶5110处的送风方向直线延伸一段距离后再沿平滑曲线延伸至所述出风口 513,且该平滑曲线位于出风口 53处的端点的切线垂直于所述出风口513。由于导向风叶5110的直线段的延伸方向与风机50的送风方向一致,因此风从进风口 B516进入空气通道时不会受到导向风叶5110的阻挡,减小了风阻;而当风进入空气通道后,导向风叶5110的平滑曲线段可以逐渐改变风向将风导向出风口 513并最终使风正对发热体2吹出,从而减小了风向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如此设计的导向风叶5110,大大提高了出风口 513的风力。进一步的,为了使出风口 513的风量平均分布,所述导向风叶5110分别沿所述进风口 B516的长度方向和出风口 513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从而使进入各个空气通道的风量均相同,而从各个出风口 513导出的风量也相同。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成型和加工,所述风道51采用组合成型的方式,所述风道51以所述导向风叶5110的中截面为对称面分为相互对称的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所述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分别由工程塑料注塑成型。所述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上分别对应设置有相互匹配的连接件5102,所述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通过所述连接件5102的可拆连接组成所述风道5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5102为卡扣,所述卡扣对应设置在所述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的周边,所述上盖板5100和下盖板5101通过所述卡扣的扣合连接而组成所述风道51。进一步的,为了使风机50的进风更集中,所述风道51还包括导风圈518,所述导风圈518包括外环5180和内环5181,所述外环5180固定在所述进风口 A515处的壳体510上,所述内环5181凸耳设于所述外环5180的一侧并嵌入所述进风口 A515,所述内环5181的外径与所述进风口 A515的口径相匹配。进一步的,为了适应不同发热体的送风要求,本实施例的风道总成5可以多组组合使用,如图2所示,而为了减小组合后的风道总成5之间存在的风场死角,所述风道51靠近所述风机50的一端设有第一凹陷部519,所述风道51远离所述风机5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凹陷部520,组合使用时,将一个风道总成5的第一凹陷部519与另一个风道总成5的第二凹陷部520对位配合,使两个风道总成5的出风口 513连续排列,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风场死角,加大了对发热体2的送风范围。[0075]本设计方案的风道总成5,与设计方案I所述的风道总成相比,还具备以下优点:1、将风机整合到风道内,使风道总成的体积更小;2、导向风叶配合风机的送风方向设计,风阻更小,出风口的风力更大;3、多个风道总成依次并排排列使用时,风场死角小;4、在风机的进风口(即进风口 A)增设导风圈,使进风更集中。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发热体2因热胀延展而弯曲变形,请参照图1、图2、图5 图9所示,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发热体2左右两端的发热体固定装置6,所述发热体2的左右两端设有卡槽20,所述发热体固定装置6包括支架60和底座61,所述支架60上设有第一卡钩600、滑槽601和第二卡钩602,所述底座61上设有与所述滑槽601相匹配的滑轨610和与所述第二卡钩602卡扣连接的定位槽611,所述支架60通过所述第—^钩600与所述发热体2卡扣连接,所述支架60通过所述滑槽601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610上并通过所述第二卡钩602与定位槽611的卡扣连接固定在所述底座61上,所述底座61与所述底板11固定连接,所述支架 60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发热体2的延展方向一致,且当第二卡钩602与定位槽611卡合时,发热体2左右两端中至少有一端设置的第二卡钩602与定位槽611之间在所述滑动方向上留有间隙6000。所述发热体固定装置6由于底座61与支架60之间可沿发热体2的延展方向相对滑动,且至少有一端的第二卡钩602与定位槽611之间在所述滑动方向上留有间隙6000,使得在发热体2工作受热而热胀延展时不会受限顶死而弯曲变形,满足了发热体2的热胀延展要求;由于支架60与发热体2之间为卡扣连接,接触面只有扣接部分的一点,根据接触面积越小,导热越慢的原理,可使发热体2上的高温,尽量少和慢地传导到支架60上,从而减少了热损失,提高了使用安全性。进一步的,为了同时满足发热体2的安装定位要求和发热体2工作时的热胀延展要求,当第二卡钩602与定位槽611卡合时,位于发热体2 —端的第二卡钩602与定位槽611之间在所述滑动方向上留有间隙6000,位于发热体2另一端的第二卡钩602与定位槽611之间则紧密贴合。如图3至图5所示,发热体2左端的第二卡钩602与定位槽611之间在所述滑动方向上留有间隙6000,发热体2右端的第二卡钩602与定位槽611之间紧密贴合,使得发热体2无法左右滑动而保持位置不变,满足了发热体2的安装定位要求,而当发热体2因工作受热而产生热胀延展时,由于左端的支架60可以沿滑轨610向左滑动相当于间隙6000宽度的距离,因此发热体2可以向左延展而不会受限顶死发生弯曲变形,从而满足了发热体2的热胀延展要求,所述间隙6000的大小可视发热体2的延展性而定。进一步的,为了满足发热体2不同高度的安装要求,所述支架60朝向所述发热体2的一面凸出设置有多个支撑脚603,所述支撑脚603上由自由端向固定端呈阶梯状分布有多个所述第一卡钩600。如图6所示,所述支撑脚603上设有两个第一卡钩600,则当发热体2安装得离底座61较远(即安装高度较大时),所述发热体2与靠近自由端的第一卡钩600卡扣连接,反之,当发热体2安装得离底座61较近(即安装高度较小时),所述发热体2与靠近固定端的第—^钩600卡扣连接。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滑轨610呈L形,滑轨610的一端竖直设置在所述底座61上,滑轨610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61的底面平行,所述底座61上对应于所述滑轨610另一端的区域为镂空区612。在采用模具成型时,滑轨610可在分模方向上顺利出模,避免模具侧抽芯,从而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成型难度和模具制造成本。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定位槽611位于所述滑动方向上的两侧的底座61上分别设有用于所述第二卡钩602滑入或滑出所述定位槽611的斜坡613。当支架60要固定到底座61上时,第二卡钩602沿所述斜坡613向定位槽611滑动而发生弹性变形,第二卡钩602滑入定位槽611时,第二卡钩602恢复原状而卡合在定位槽611内,从而使支架60与底座61固定;当支架60与底座61分离时,第二卡钩602受到斜坡613的挤压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从定位槽611内滑出。进一步的,第二卡钩602的外侧面设有过渡弧形,以提高滑出的顺畅性。进一步的,为了减少安装工时,降低安装难度和劳动强度,如图6所示,所述底座61上设有扣位614和螺纹孔615,所述底板11上设有与所述扣位614相扣合的卡扣和与所述螺纹孔615相对应的螺纹凹槽,所述底座61通过所述扣位614和螺纹孔615固定在所述底板11上。安装时先利用扣位614将底座61定位在底板11上,再向螺纹孔615中拧入螺丝即可将底座61紧固在底板11上,既可以减少安装工时,又可以降低安装难度和劳动强度。进一步的,所述支架60的材质为导热系数小于30W/ Cm K)的金属,优选为不锈钢。这样既可以保证支架60具备足够的高温承受能力,又可以减缓热量的传递,从而减少热损失,提高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61的材质为导热系数小于2W/ (m !()的非金属,优选为导热系数为0.5W/ Cm K)工程塑料。这样既能够保证底座61具备足够的强度和便于成型,又能够进一步减少发热体支架60上的热量传导给其它部件,从而减少热损失,提高使用安全性。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发热体2使用安全和具备高的热转换效率,以及满足不同的加热要求,请参照图2所示,所述发热体2由多个从下到上平行排列的片状铝翅发热体组成。所述片状铝翅发热体是指在铝合金发热体两侧的散热板上,排列冲有与散热板成90度角小翅片的发热体。所述铝合金发热体是指中部设有发热管,两侧为铝合金材质的散热板的发热体。采用片状铝翅发热体可以直接对空气加热,无漏油、漏电等安全隐患,使用安全可靠,且由于翅片的存在,加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空气流通通道,使空气能更快的被加热,因此热转换效率高。而片状铝翅发热体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增减,使用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按键使全部或部分的片状铝翅发热体工作,以便满足不同功率和不同环境下的加热要求,由于从下到上依次排布,因此可以对空气进行多次升温加热,空气的温升也更快,从而实现快速加热的目的。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精确控制发热体2的工作状态,确保室内温度在需要的设置温度范围内,所述电源控制板30上设有多个用于检测进风口格栅100处和外壳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采用传统温控器与微电脑板相配合,电子调温更精准,温控保护更安全。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加强整机的电绝缘性能和起到隔热保护作用,请参照图1所示,还包括防护罩7,所述防护罩7罩设在所述接线端子110、电源开关111、控制装置和显示装置上。所述防护罩7的材质优选为工程塑料。通过设置防护罩7,将电子控制部分全部保护在内,从而加强整机的电绝缘性能,并且防护罩7还具有隔热保护作用,可以有效防止发热体2的高温对电子元件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电暖器工作更稳定。[0092]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电源控制板30工作的稳定性,请参照图1所示,还包括用于给所述电源控制板30散热的风机8,所述风机8为微型离心直流风机,所述风机8固定在所述底板11上并位于所述电源控制板30的下方,所述底板11上对应于所述风机8的进风口处设有进风孔,所述风机8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电源控制板30。通过设置一个微型离心直流风机单独对电源控制板30进行送风散热,可以有效保证电源控制板30工作的稳定性,从而使电暖器工作更稳定。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加强空气对流效果,所述底板11上设有多个排气孔112。采用上述结构的对流式电暖器,其厚度可达到50mm以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对流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发热体、控制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外壳由面罩和底板组成,所述面罩的底部开设有进风口格栅,所述面罩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格栅和显示窗口,所述底板上设有接线端子和电源开关,所述接线端子与外界电源电连接,所述发热体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电源控制板,所述电源控制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并分别与所述发热体、接线端子和电源开关电连接,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控制板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控制板与所述电源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显示控制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显示控制板上电连接有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正对所述显示窗口,所述显示面板嵌设于所述显示窗口中,所述显示面板上设有控制按键和透明区域,所述控制按键对应于所述显示控制板的控制区域,所述透明区域与所述液晶显示屏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道总成,所述风道总成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并位于所述发热体的下方,所述风道总成包括微型离心直流风机和风道,所述底板上对应于所述微型离心直流风机的进风口 A处开设有进风孔,所述风道包括壳体、风腔、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腔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分别开设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风腔相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微型离心直流风机的出风口 A相连接,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发热体,所述出风口大于所述进风口,所述风腔内设置有多个由进风口延伸至出风口的导向风叶,所述导向风叶将所述风腔分隔为多个彼此独立的空气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道总成,所述风道总成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并位于所述发热体的下方,所述风道总成包括风机和风道,所述风机为无蜗壳的微型离心直流风机,所述风道包括壳体、风机容置腔、风腔、进风口 A、进风口 B和出风口,所述风机容置腔与风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进风口 A开设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风机容置腔相连通,所述底板上对应于所述进风口 A开设有进风孔,所述风机容置于所述风机容置腔内,所述风机的进风面正对所述进风口 A,所述风机的出风面正对于所述风机容置腔的腔壁,所述进风口 B开设在所述风机容置腔的腔壁上且与所述风腔相连通,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风腔相连通,所述出风口正对所述暖风机的发热体,所述风腔内设置有多个由进风口 B延伸至出风口的导向风叶,所述导向风叶将所述风腔分隔为多个彼此独立的空 气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对流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以所述导向风叶的中截面为对称面分为相互对称的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有相互匹配的连接件,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通过所述连接件的可拆连接组成所述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发热体左右两端的发热体固定装置,所述发热体的左右两端设有卡槽,所述发热体固定装置包括支架和底座,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一卡钩、滑槽和第二卡钩,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滑轨和与所述第二卡钩卡扣连接的定位槽,所述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卡钩与卡槽的卡扣连接与所述发热体相连接,所述支架通过所述滑槽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通过所述第二卡钩与定位槽的卡扣连接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发热体的延展方向一致,且当第二卡钩与定位槽卡合时,发热体左右两端中至少有一端设置的第二卡钩与定位槽之间在所述滑动方向上留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流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扣位和螺纹孔,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扣位相扣合的卡扣和与所述螺纹孔相对应的螺纹凹槽,所述底座通过所述扣位和螺纹孔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片状铝翅发热体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板上设有多个用于检测进风口格栅处和外壳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罩设在所述接线端子、电源开关、控制装置和显示装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给所述电源控制板散热的散热风机,所述 散热风机为微型离心直流风机,所述散热风机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并位于所述电源控制板的下方,所述底板上对应于所述散热风机的进风口处设有进风孔,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电源控制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流式电暖器,包括外壳、发热体、控制装置和显示装置,外壳的底部开设有进风口格栅,顶部开设有出风口格栅和显示窗口,发热体固定在外壳内,控制装置与发热体电性连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控制板和显示面板,显示控制板上设有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屏朝向所述显示窗口,显示面板设置在显示窗口处,其上设有控制按键和透明区域,控制按键与显示控制板电性连接,透明区域与液晶显示屏相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对流式电暖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快速加热,满足低成本、低功耗、低噪音、轻薄时尚的要求,同时可以实时监测并调整电暖器的工作状态,使电暖器使用更方便安全,室内温度控制更精确可靠。
文档编号F24D19/00GK203052813SQ20122072373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5日
发明者陈建亮 申请人:福州斯狄渢电热水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