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27594阅读:97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空调室内机,其能够转瞬间改变风向并产生自然风那样的不规则的风。根据空调室内机(10),控制部(40)能够执行风向自动切换模式。风向自动切换模式是在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而将其向规定的方向引导的附壁效应利用状态和不产生附壁气流的通常状态之间自动地进行切换的模式。因而,根据空调室内机(10),能够转瞬间改变风向。
【专利说明】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0002]通常,通过使配置在吹出口处的风向调整叶片上下地倾斜,从而调整空调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此外,由于使吹出空气对着人这样的风向给人带来不快感,因此关于风向的研究趋势在于专注于使整个房间的温度分布均匀。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1938号公报)公开的空调机,前面面板的前面倾斜部形成朝向天花板而平稳地倾斜的形状。在从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通过上下风向板而向前面倾斜部偏向时,该调和空气沿着前面倾斜部而被引导向天花板方向。其结果是,能够使调和空气沿着天花板面而到达更远处,使整个房间的温度分布均匀。

【发明内容】

[0003]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4]但是,近年来,想要产生自然风那样的不规则(突然的)风的需求增长,根据上述那样的空调机,即使使风向调整叶片自动地动作,也是风逐渐靠近并逐渐远离的吹法,未能满足该需求。
[0005]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转瞬间改变风向并产生自然风那样的不规则的风的空调室内机。
[000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7]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利用附壁效应将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气流向规定的方向引导,其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执行风向自动切换模式。风向自动切换模式是在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而将其向规定的方向引导的附壁效应利用状态和不产生附壁气流的通常状态之间自动地进行切换的模式。
[0008]根据该空调室内机,通过产生使吹出空气附着于规定的面的附壁效应,从而能够转瞬间改变风向。在例如对着人的气流和不对着人的气流之间进行切换时等有用。
[0009]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附壁叶片。附壁叶片设置在吹出口的附近,所述附壁叶片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自己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
[0010]根据该空调室内机,由于能够将偏下的风向切换成水平或偏上的风向,因此例如对着人的气流和不对着人的气流的切换变得容易。
[0011]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控制附壁叶片的姿势,在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通常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0012]根据该空调室内机,由于附壁叶片改变姿势,因此在例如附壁叶片位于比吹出口靠上侧处的情况下,能够将下吹的吹出空气转瞬间切换成水平吹附壁气流、或者将水平吹吹出空气转瞬间切换成上吹附壁气流。[0013]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设置在吹出口的附近。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控制可动部件的姿势,在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通常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0014]根据该空调室内机,由于可动部件改变姿势,因此在例如附壁叶片位于比可动部件靠上侧处的情况下,在将吹出空气从下吹逐渐地改变成上吹的过程中,吹出空气转瞬间被切换成水平吹的附壁气流、或者被切换成上吹的附壁气流。
[0015]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设置在吹出口的附近。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控制可动部件和附壁叶片的姿势,在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通常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0016]根据该空调室内机,由于可动部件和附壁叶片改变姿势,因此在例如附壁叶片位于比可动部件靠上前方处的情况下,在将吹出空气从下吹逐渐地改变成上吹、并且附壁叶片逐渐地靠近吹出空气的过程中,吹出空气转瞬间被切换成水平吹的附壁气流、或者被切换成上吹的附壁气流。
[0017]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停止可动部件的动作,将附壁叶片的姿势改变成跨越附壁叶片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
[0018]根据该空调室内机,通过改变附壁叶片的姿势,从而附壁叶片的位置和倾斜角改变。例如,在一边改变附壁叶片的姿势一边向吹出空气靠近时,在某种程度上与吹出空气接近的位置处吹出空气被吸引到附壁叶片的表面(下表面)并被切换成沿着该表面的附壁气流。相反地,在向从原吹出空气离开的方向改变附壁叶片的姿势时,在某种程度上离开的位置处附壁气流转瞬间消灭而被切换成原吹出空气。
[0019]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停止附壁叶片的动作,将可动部件的姿势改变成跨越可动部件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
[0020]根据该空调室内机,在利用可动部件使吹出空气以向附壁叶片靠近的方式偏向时,在某种程度上靠近附壁叶片时吹出空气被吸引到附壁叶片的表面而被切换成沿着该表面的附壁气流。相反地,在将可动部件的姿势改变成使吹出方向从附壁叶片离开时,在离开某种程度的位置处附壁气流转瞬间消灭而被切换成吹出空气。
[0021]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将可动部件和附壁叶片的姿势改变成跨越可动部件和附壁叶片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
[0022]根据该空调室内机,在将可动部件和附壁叶片的姿势控制成使经可动部件而调整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和附壁叶片相互接近时,在吹出空气某种程度上靠近附壁叶片时吹出空气被吸引到附壁叶片的表面而被切换成沿着该表面的附壁气流。相反地,在将可动部件和附壁叶片的姿势控制成使基于可动部件的吹出方向和附壁叶片相互远离时,在相互远离某种程度的位置处附壁气流转瞬间消灭而被切换成吹出空气。
[0023]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不规则地进行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通常状态之间的切换。根据该空调室内机,能够产生自然风那样的不规则的风。[0024]本发明第十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定期地进行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通常状态之间的切换。根据该空调室内机,能够定期地产生自然风那样的突然的风。
[0025]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对人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人位置检测传感器。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在通常状态下吹出空气的风向大致是地面方向。根据来自人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能够确定风向。根据该空调室内机,能够自动地检测是否有人而将近似于自然风的风自动地向人送出。
[0026]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风向调整叶片改变吹出空气相对于水平面的吹出角度。附壁叶片设置在吹出口的附近,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自己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附壁叶片能够改变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在执行风向自动切换模式时,控制部在使附壁叶片静止在规定的静止位置的状态下借助于风向调整叶片而使吹出空气的方向在上下的规定范围内连续变动,使得附壁效应利用状态和通常状态交替地出现。
[0027]根据该空调室内机,由于吹出空气的方向上下地变动,因而居住者感到风逐渐地靠近并逐渐地远离。此外,由于吹出空气与静止的附壁叶片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并朝向不对着居住者的方向,因此突然感到风停止。并且,在吹出空气从静止的附壁叶片离开时,附壁气流消除,忽然感到风吹过来。
[0028]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十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吹出空气的方向的变动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控制部移开附壁叶片的静止位置。
[0029]根据该空调室内机,由于吹出空气与附壁叶片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的时间与上次不同,因此风吹向居住者的时间变得不规则,该不规则感使风更接近自然风。
[0030]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风向调整叶片改变吹出空气相对于水平面的吹出角度。附壁叶片设置在吹出口的附近,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自己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附壁叶片能够改变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在执行风向自动切换模式时,控制部在使风向调整叶片静止在规定的静止位置的状态下借助于附壁叶片而使吹出空气的方向在上下的规定范围内连续变动,使得附壁效应利用状态和通常状态交替地出现。
[0031]根据该空调室内机,由于在利用风向调整叶片使吹出空气朝向居住者的状态时附壁叶片的倾斜角度上下地变动,因而吹出空气与附壁叶片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并朝向不吹向居住者的其它方向,因此居住者突然感到风停止。然后,由于附壁叶片远离吹出空气,因此附壁气流消除,吹出空气再次对着居住者,因而忽然感到风吹过来。
[0032]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十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附壁叶片的倾斜角度的变动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控制部移开吹出空气的方向。
[0033]根据该空调室内机,由于吹出空气与附壁叶片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的时间与上次不同,因此风吹向居住者的时间变得不规则,该不规则感使风更接近自然风。
[0034]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风向调整叶片改变吹出空气相对于水平面的吹出角度。附壁叶片设置在吹出口的附近,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自己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附壁叶片能够改变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在执行风向自动切换模式时,控制部借助于风向调整叶片而使吹出空气的方向在上下的规定范围内连续变动,并且使附壁叶片的倾斜角度在上下的规定的范围内连续变动,使得附壁效应利用状态和通常状态交替地出现。
[0035]根据该空调室内机,由于吹出空气的方向上下地变动,因而居住者感到风逐渐地靠近并逐渐地远离。此外,由于吹出空气与附壁叶片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并朝向不对着居住者的方向,因此突然感到风停止。并且,在吹出空气从附壁叶片离开时,附壁气流消除,忽然感到风吹过来。
[0036]发明效果
[0037]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通过产生使吹出空气附着于规定的面的附壁效应,从而能够转瞬间改变风向。在例如对着人的气流和不对着人的气流之间进行切换时等有用。
[0038]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能够将偏下的风向切换成水平或偏上的风向,因此例如对着人的气流和不对着人的气流的切换变得容易。
[0039]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附壁叶片改变姿势,因此在例如附壁叶片位于比吹出口靠上侧处的情况下,能够将下吹的吹出空气转瞬间切换成水平吹附壁气流、或者将水平吹吹出空气转瞬间切换成上吹附壁气流。
[0040]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可动部件改变姿势,因此在例如附壁叶片位于比可动部件靠上侧处的情况下,在将吹出空气从下吹逐渐地改变成上吹的过程中,吹出空气转瞬间被切换成水平吹的附壁气流、或者被切换成上吹的附壁气流。
[0041]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可动部件和附壁叶片改变姿势,因此在例如附壁叶片位于比可动部件靠上前方处的情况下,在将吹出空气从下吹逐渐地改变成上吹、并且附壁叶片逐渐地靠近吹出空气的过程中,吹出空气转瞬间被切换成水平吹的附壁气流、或者被切换成上吹的附壁气流。
[0042]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通过改变附壁叶片的姿势,从而附壁叶片的位置和倾斜角改变。例如,在一边改变附壁叶片的姿势一边向吹出空气靠近时,在某种程度上与吹出空气接近的位置处吹出空气被吸引到附壁叶片的表面(下表面)并被切换成沿着该表面的附壁气流。相反地,在向从原吹出空气离开的方向改变附壁叶片的姿势时,在某种程度上离开的位置处附壁气流转瞬间消灭而被切换成原吹出空气。
[0043]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利用可动部件使吹出空气以向附壁叶片靠近的方式偏向时,在某种程度上靠近附壁叶片时吹出空气被吸引到附壁叶片的表面而被切换成沿着该表面的附壁气流。相反地,在将可动部件的姿势改变成使吹出方向从附壁叶片离开时,在离开某种程度的位置处附壁气流转瞬间消灭而被切换成吹出空气。
[0044]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将可动部件和附壁叶片的姿势控制成使经可动部件而调整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和附壁叶片相互接近时,在吹出空气某种程度上靠近附壁叶片时吹出空气被吸引到附壁叶片的表面而被切换成沿着该表面的附壁气流。相反地,在将可动部件和附壁叶片的姿势控制成使基于可动部件的吹出方向和附壁叶片相互远离时,在相互远离某种程度的位置处附壁气流转瞬间消灭而被切换成吹出空气。
[0045]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空调室内机,能够产生自然风那样的不规则的风。
[0046]根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定期地产生自然风那样的突然的风。[0047]根据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能够自动地检测是否有人而将近似于自然风的风自动地向人送出。
[0048]根据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吹出空气的方向上下地变动,因而居住者感到风逐渐地靠近并逐渐地远离。此外,由于吹出空气与静止的附壁叶片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并朝向不对着居住者的方向,因此突然感到风停止。并且,在吹出空气从静止的附壁叶片离开时,附壁气流消除,忽然感到风吹过来。
[0049]根据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吹出空气与附壁叶片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的时间与上次不同,因此风吹向居住者的时间变得不规则,该不规则感使风更接近自然风。
[0050]根据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在利用风向调整叶片使吹出空气朝向居住者的状态时附壁叶片的倾斜角度上下地变动,因而吹出空气与附壁叶片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并朝向不吹向居住者的其它方向,因此居住者突然感到风停止。然后,由于附壁叶片远离吹出空气,因此附壁气流消除,吹出空气再次对着居住者,因而忽然感到风吹过来。
[0051]根据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吹出空气与附壁叶片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的时间与上次不同,因此风吹向居住者的时间变得不规则,该不规则感使风更接近自然风。
[0052]根据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吹出空气的方向上下地变动,因而居住者感到风逐渐地靠近并逐渐地远离。此外,由于吹出空气与附壁叶片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并朝向不对着居住者的方向,因此突然感到风停止。并且,在吹出空气从附壁叶片离开时,附壁气流消除,忽然感到风吹过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53]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0054]图2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0055]图3A是吹出空气是通常前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0056]图3B是吹出空气是通常前方下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0057]图3C是附壁气流向前方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0058]图3D是附壁气流向天花板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0059]图3E是下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0060]图4A是示出吹出空气的方向和附壁气流的方向的概念图。
[0061]图4B是示出风向调整叶片与附壁叶片的打开角度的一例的概念图。
[0062]图5A是附壁气流向前方吹时的涡旋件的终端F的切线与附壁叶片所成的内角和涡旋件的终端F的切线与风向调整叶片所成的内角的比较图。
[0063]图5B是附壁气流向天花板吹时的涡旋件的终端F的切线与附壁叶片所成的内角和涡旋件的终端F的切线与风向调整叶片所成的内角的比较图。
[0064]图6A是示出附壁叶片采取第一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0065]图6B是示出附壁叶片采取第二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0066]图6C是示出附壁叶片采取第四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0067]图7A是示出控制部与遥控器的关系的框图。
[0068]图7B是示出“附壁风向设定”菜单的子菜单的显示部的主视图。
[0069]图8A是附壁叶片采取第三姿势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0070]图SB是附壁叶片采取第五姿势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0071]图9A是示出由于风向调整叶片上下摆动而产生的吹出空气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0072]图9B是示出风向调整叶片向下时的吹出空气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0073]图9C是示出附壁叶片的姿势为第二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0074]图1OA是显示风向选择菜单的显示部的主视图。
[0075]图1OB是示出“自然风设定”菜单的子菜单的显示部的主视图。
[0076]图1lA是以跨越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的方式移动的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0077]图1lB是以跨越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的方式移动的风向调整叶片的侧视图。
[0078]图12是示出控制部、人检测传感器和遥控器之间的关系的框图。
[0079]图13A是第二变形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0080]图13B是将图13A中的附壁叶片的静止位置稍向下方移开的状态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0081]图14A是第三变形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0082]图14B是将图14A中的风向调整叶片的静止位置稍向下方移开的状态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0083]图15是第四变形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4]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例,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085](I)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
[0086]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此外,图2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在图1和图2中,空调室内机10是壁挂式室内机,其安装有主体壳体11、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底框16和控制部40。
[0087]主体壳体11具有顶面部I la、前面面板I lb、背面板Ilc和下部水平板lld,其内部收纳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底框16和控制部40。
[0088]顶面部Ila位于主体壳体11的上部,在顶面部Ila的前部设置有吸入口(未图示)O
[0089]前面面板Ilb构成室内机的前面部,其形成无吸入口的平坦的形状。此外,前面面板Ilb的上端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于顶面部11a,前面面板Ilb能够以铰链式进行动作。
[0090]室内热交换器13和室内风扇14安装于底框16。室内热交换器13与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从侧面观察时,室内热交换器13形成两端朝向下方而弯曲的倒V字状的形状,室内风扇14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3的下方。室内风扇14是横流扇,使从室内摄入的空气碰到室内热交换器13而通过后向室内吹出。
[0091]在主体壳体11的下部设置有吹出口 15。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吹出口 15,风向调整叶片31对从吹出口 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方向进行变更。通过马达(未图示)驱动风向调整叶片31,风向调整叶片31不仅能够变更吹出空气的方向,还能够开闭吹出口 15。风向调整叶片31能够采取倾斜角不同的多个姿势。
[0092]此外,在吹出口 15的附近设置有附壁叶片32。附壁叶片32能够借助于马达(未图示)而采取向前后方向倾斜的姿势,并且在运转停止时被容纳在设置于前面面板Ilb的容纳部130中。附壁叶片32能够采取倾斜角不同的多个姿势。
[0093]此外,吹出口 15借助于吹出流路18而与主体壳体11的内部相连。从吹出口 15沿着底框16的涡旋件17而形成有吹出流路18。
[0094]室内空气借助于室内风扇14的运转经吸入口、室内热交换器13而被室内风扇14吸入,并从室内风扇14经吹出流路18而从吹出口 15吹出。
[0095]从前面面板Ilb观察主体壳体11,控制部40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3和室内风扇14的右侧方,其进行室内风扇14的转速控制、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动作控制。
[0096](2)详细结构
[0097](2-1)前面面板 Ilb
[0098]如图1所示,前面面板Ilb从主体壳体11的上部前方起一边描绘流畅的圆弧曲面一边朝向下部水平板Ild的前方边缘而延伸。在前面面板Ilb的下部存在有朝向主体壳体11的内侧而凹陷的区域。该区域的凹陷深度设定成与附壁叶片32的厚度尺寸相符,形成容纳附壁叶片32的容纳部130。容纳部130的表面也是流畅的圆弧曲面。
[0099](2-2)吹出口 15
[0100]如图1所示,吹出口 15形成于主体壳体11的下部,是以横向(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为长边的长方形的开口。吹出口 15的下端与下部水平板Ild的前方边缘相接,将吹出口 15的下端和上端连结起来的假想面向前方向上倾斜。
[0101](2_3)涡旋件 I7
[0102]涡旋件17是弯曲成与室内风扇14对置的隔壁,是底框16的一部分。涡旋件17的终端F到达至吹出口 15的周缘附近。通过吹出流路18的空气沿着涡旋件17行进,并沿着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方向被送出。因此,若在吹出口 15没有风向调整叶片31,则从吹出口 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是大致沿着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LO的方向。
[0103](2-4)垂直风向调整板20
[0104]如图1和图2所示,垂直风向调整板20具有多个翼片201和将多个翼片201连结起来的连结杆203。此外,垂直风向调整板20在吹出流路18中配置在比风向调整叶片31靠室内风扇14附近处。
[0105]通过连结杆203沿着吹出口 15的长度方向而进行水平往复移动,从而多片翼片201以相对于该长度方向垂直的状态为中心向左右摆动。另外,连结杆203借助于马达(未图示)而进行水平往复移动。
[0106](2-5)风向调整叶片31
[0107]风向调整叶片31具有能够将吹出口 15堵塞住的那样的面积。在风向调整叶片31将吹出口 15关闭的状态下,其外侧面31a被加工成如处于前面面板Ilb的曲面的延长上的那样的向外侧凸出的流畅的圆弧曲面。此外,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参照图2)也形成与外表面大致平行的圆弧曲面。
[0108]在风向调整叶片31的下端部具有转动轴311。转动轴311在吹出口 15的下端附近与固定于主体壳体11的步进马达(未图示)的旋转轴连结。
[0109]通过转动轴311向图1中正面观察时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风向调整叶片31的上端以远离吹出口 15的上端侧的方式动作而将吹出口 15打开。相反地,通过转动轴311向图1中正面观察时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风向调整叶片31的上端以向吹出口 15的上端侧靠近的方式动作而将吹出口 15关闭。
[0110]在风向调整叶片31将吹出口 15打开的状态下,从吹出口 15吹出的吹出空气大致沿着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而流动。即,大致沿着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方向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借助于风向调整叶片31而变更成稍稍向上。
[0111](2-6)附壁叶片 32
[0112]在空调运转停止期间及在后述的通常吹出模式下的运转中,附壁叶片32被收纳在容纳部130中。附壁叶 片32通过进行转动而从容纳部130中离开。附壁叶片32的转动轴321设置在容纳部130的下端附近且在主体壳体11的内侧的位置(吹出流路18上壁的上方的位置)处,附壁叶片32的下端部与转动轴321保持规定的间隔地被连结。因此,以如下方式进行旋转:转动轴321越进行转动而使附壁叶片32从室内机前面部的容纳部130离开,附壁叶片32的下端的高度位置越低。此外,附壁叶片32旋转而打开时的倾斜比室内机前面部的倾斜平缓。
[0113]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部130设置在送风通道之外,在容纳时整个附壁叶片32被容纳在送风通道的外侧。代替上述结构,也可以构成为仅附壁叶片32的一部分被容纳在送风通道的外侧,其余部分被容纳在送风通道内(例如送风路径的上壁部)。
[0114]此外,通过转动轴321向图1中的正面观察时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附壁叶片32的上端和下端均在描绘圆弧的同时从容纳部130离开,但此时上端与比吹出口靠上方的室内机前面部的容纳部130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下端与容纳部130之间的最短距离。即,附壁叶片32被控制成随着向前方行进而从所述室内机前面部离开那样的姿势。并且,通过转动轴321向图1中的正面观察时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附壁叶片32向容纳部130靠近,并最终被容纳在容纳部130中。作为附壁叶片32的运转状态的姿势,有如下姿势:在被收纳在容纳部130中的状态下,进行旋转而向前方向上倾斜的姿势、进而旋转而大致水平的姿势、进而旋转而向前方向下倾斜的姿势。
[0115]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被加工成:在附壁叶片32容纳在容纳部130中的状态下,如处于前面面板Ilb的流畅的圆弧曲面的延长上那样的向外侧凸出的流畅的圆弧曲面。此外,附壁叶片32的内侧面32b被加工成沿着容纳部130的表面那样的圆弧曲面。
[0116]此外,附壁叶片3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设定成风向调整叶片3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以上。这是因为利用附壁叶片32承受所有经风向调整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其目的是防止来自附壁叶片32的侧方的吹出空气发生短路。
[0117](3)吹出空气的方向控制
[0118]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中,作为对吹出空气的方向进行控制的手段,具有如下模式:通常吹出模式,仅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来调整吹出空气的方向;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使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转动,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以及下吹模式,使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各自的前端朝前方向下而将吹出空气向下方引导。
[0119]由于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在上述各模式下按空气吹出方向而变化姿势,因此,参照图3A至图3E对各姿势进行说明。另外,使用者能够借助于遥控器等进行吹出方向的选择。此外,模式的变更及吹出方向还能够控制成自动地变更。
[0120](3-1)通常吹出模式
[0121]通常吹出模式是仅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来对吹出空气的方向进行调整的模式,包括“通常前吹”和“通常前方下吹”。
[0122](3-1-1)通常前吹
[0123]图3A是吹出空气为通常前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A中,在使用者选择“通常前吹”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成为大致水平的位置。另外,在如本申请实施方式这样地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形成圆弧曲面的情况下,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l处的切线成为大致水平为止。其结果是,吹出空气成为前吹状态。
[0124](3-1-2)通常前方下吹
[0125]图3B是吹出空气为通常前方下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B中,使用者想使吹出方向朝向比“通常前吹”靠下方时,选择“通常前方下吹”即可。
[0126]此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l处的切线成为比水平靠前下为止。其结果是,吹出空气成为前方下吹状态。
[0127](3-2)附壁效应利用模式
[0128]附壁(效应)是指,当气流或液流旁存在壁时,即使流的方向与壁的方向不同也会向沿着壁面的方向流动的现象(朝仓书店《法则辞典》)。附壁利用模式包括利用该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前方吹”和“附壁气流天花板吹”。
[0129]此外,关于吹出空气的方向和附壁气流的方向,由于根据基准位置的采取方法而定义的方法不同,因此下面示出一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图4A是示出吹出空气的方向和附壁气流的方向的概念图。在图4A中,为了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侧产生附壁效应,经风向调整叶片31变更的吹出空气的方向(Dl)的倾斜需要接近附壁叶片32的姿势(倾斜)。若二者过于分开,则不产生附壁效应。因此,在本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需要附壁叶片32和风向调整叶片31在规定的打开角度以下,使两调整板(31、32)形成该范围内,使上述的关系成立。由此,如图4A所示,在吹出空气的风向经风向调整叶片31变更成Dl后,进而利用附壁效应而变更成D2。
[013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优选附壁叶片32处于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吹出的下游侧)且上方的位置处。
[0131]此外,关于风向调整叶片31与附壁叶片32的打开角度,由于根据基准位置的采取方法而定义的方法不同,因此下面示出一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图4B是示出风向调整叶片31与附壁叶片32的打开角度的一例的概念图。在图4B中,设将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后端连结起来的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角度为风向调整叶片31的倾斜角Θ1,设将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后端连结起来的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角度为附壁叶片32的倾斜角Θ 2,则风向调整叶片31与附壁叶片32的打开角度Θ = Θ2-Θ1。另外,Θ I和Θ 2不是绝对值,在图4B的正面观察时比水平线靠下方的情况下为负值。
[0132]“附壁气流前方吹”和“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均优选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采取满足如下条件的姿势: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与附壁叶片32所成的内角大于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与风向调整叶片31所成的内角。
[0133]另外,关于内角,参照图5A(附壁气流前方吹时的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LO与附壁叶片32所成的内角R2和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LO与风向调整叶片31所成的内角Rl的比较图)以及图5B(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时的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LO与附壁叶片32所成的内角R2和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LO与风向调整叶片31所成的内角Rl的比较图)。
[0134]此外,如图5B所示,根据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下的附壁叶片32,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位于比水平靠前方向上且比吹出口 15靠外侧上方处。其结果是,不仅附壁气流到达更远方,而且能够抑制在附壁叶片的上侧通过的那样的强气流产生,不易阻碍向上方引导附
壁气流。
[0135]此外,由于附壁叶片32的后端部的高度位置变得比运转停止时低,因此容易生成在上游侧的基于附壁效应 的附壁气流。
[0136](3-2-1)附壁气流前方吹
[0137]图3C是附壁气流前方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C中,在选择“附壁气流前方吹”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l处的切线LI比水平靠前下为止。
[0138]然后,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转动至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成为大致水平的位置。另外,在如本申请实施方式这样地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形成圆弧曲面的情况下,使附壁叶片32转动至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成为大致水平为止。即,如图5A所示,切线LO与切线L2所成的内角R2变得大于切线LO与切线LI所成的内角Rl。
[0139]经风向调整叶片31被调整成向前方下吹的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成为附着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气流,并变化成沿着该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
[0140]因此,即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端El处的切线LI方向是前方下吹,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水平的,因此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水平方向吹出。
[0141]这样,附壁叶片32从室内机前面部离开而倾斜变得平缓,吹出空气在比前面面板Ilb靠前方变得容易受到附壁效应。其结果是,即使经风向调整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是前方下吹,也会由于附壁效应而成为水平吹的空气。这意味着:与以往(专利文献I)的使刚通过吹出口后的空气靠近前面面板而利用前面面板的附壁效应成为向上的方法相比,在风向调整叶片31的通风阻力造成的压损得到抑制的同时风向改变。
[0142](3-2-2)附壁气流天花板吹[0143]图3D是附壁气流向天花板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D中,在选择“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l处的切线LI成为水平为止。
[0144]然后,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转动至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成为前方向上为止。即,如图5B所示,切线LO与切线L2所成的内角R2变得大于切线LO与切线LI所成的内角R1。经风向调整叶片31被调整成水平吹的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成为附着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气流,并变化成沿着该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
[0145]因此,即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端El处的切线LI方向是前方吹,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前方上吹,因此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天花板方向吹出。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比吹出口 15向外侧突出,因此附壁气流到达更远方。并且,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位于比吹出口 15靠上方,因此能够抑制在附壁叶片的上侧通过的那样的气流产生,不易阻碍向上方引导附壁气流。
[0146]这样,附壁叶片32从室内机前面部离开而倾斜变得平缓,吹出空气在比前面面板Ilb靠前方变得容易受到附壁效应。其结果是,即使经风向调整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是前方吹,也会由于附壁效应而成为向上吹的空气。这意味着:与以往(专利文献I)的使刚通过吹出口后的空气靠近前面面板而利用前面面板的附壁效应成为向上的方法相比,在风向调整叶片31的通风阻力造成的压损得到抑制的同时风向改变。
[0147]其结果是,与产生沿着前面面板的气流的专利文献I所述的发明相比,在吹出口15稍微打开的状态下,吹出空气被向天花板方向引导。即,在通风阻力保持低的状态下吹出空气被向天花板方向引导。
[0148]另外,附壁叶片3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在风向调整叶片3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以上。因此,利用附壁叶片32能够承受所有经风向调整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还能够起到防止吹出空气从附壁叶片32的侧方发生短路这样的效果。
[0149](3-3)下吹模式
[0150]图3E是下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E中,在选择“下吹”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l处的切线向下为止。
[0151 ] 然后,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转动至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向下为止。其结果是,吹出空气通过风向调整叶片31与附壁叶片32之间,并向下吹出。
[0152]特别是,即使在风向调整叶片31变得比涡旋件17的终端部的切线角度向下时,通过控制部40执行下吹模式,从而也能够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接触而生成向下的气流。
[0153](4)动作
[0154]下面,参照附图对利用了上述那样的吹出空气的方向控制的空调室内机的动作进行说明。
[0155](4-1)附壁风向设定
[0156](4-1-1)附壁叶片32的第一姿势
[0157]图6A是示出附壁叶片32采取第一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在图6A中,空调室内机10设置在室内侧壁的上方。附壁叶片32是被收纳在收纳部130中的状态(下面,称为第一姿势)。通过在附壁叶片32为第一姿势时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比水平向上,从而在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被调整风向后的吹出空气离开该内侧面31b后,以被牵引到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方式改变方向,成为第一附壁气流而以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和前面面板Ilb的方式流动。
[0158]这里,对使用者选择附壁气流的方法进行说明。图7A是示出控制部40与遥控器50的关系的框图。在图7A中,遥控器50通过无线发送红外线信号。遥控器50具有用于切换风向的切换单元。具体而言,为了使用者能够选择风向,具有显示风向选择菜单的显示部52 ;以及用于指定各风向选择菜单的光标52a。
[0159]首先,使用者通过光标52a从显示于显示部52上的菜单中选择“附壁风向设定”。另外,由于用于通过遥控器50进行菜单选择及确定的技术已被广泛地公开,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160]图7B是示出“附壁风向设定”菜单的子菜单的显示部52的主视图。在图7B中,在“附壁风向设定”菜单的子菜单中预先准备有第一至第五附壁角度,通过利用光标52a指定第一附壁角度来进行确定,从而附壁叶片32采取图6A所示的第一姿势,产生与第一附壁角度相应的第一方向的附壁气流。
[0161](4-1-2)附壁叶片32的第二姿势和第三姿势
[0162]接下来,图6B是示出附壁叶片32采取第二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通过在图7B中利用光标52a指定第二附壁角度并进行确定而能够形成图6B中的附壁叶片32的第二姿势。在附壁叶片32为第二姿势时产生的附壁气流相当于在“(3-2-2)附壁气流天花板吹”的段落中说明的附壁气流。在选择第二附壁角度时,如图3D所示,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l处的切线LI成为水平为止,然后,使附壁叶片32转动至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成为前方向上为止。因此,即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端El处的切线LI方向是前方吹,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前方上吹,因此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天花板方向吹出。
[0163]另外,若一旦产生附壁气流,则能够不活动风向调整叶片31而仅使附壁叶片32的角度变动来调整附壁气流的风向。例如,图8A是附壁叶片32采取第三姿势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8A中,附壁叶片32的第三姿势比第二姿势向下。另夕卜,在图8A中,为了进行比较,用双点划线描绘出第二姿势的附壁叶片32,用实线描绘出第三姿势的附壁叶片32。
[0164]若在第二姿势时可靠地产生附壁气流、并且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不变,则显然在比第二姿势向下的第三姿势时附壁气流不会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剥离。这样,在想要实施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时,通过在图7B中利用光标52a选择第二附壁角度或第三附壁角度而能够达成。
[0165]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在想使调和空气吹向远方时选择附壁叶片32的第二姿势和第三姿势。例如,在从吹出口 15到天花板的高度距离和从吹出口 15到其对面壁的对面距离均较大的情况下,优选附壁叶片32的姿势为第二姿势。另一方面,在从吹出口 15到天花板的高度距离小、但从吹出口 15到其对面壁的对面距离大时等,优选附壁叶片32的姿势为第三姿势。这样,由于使用者能够借助于遥控器50而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来选择附壁叶片32的姿势,因此使用方便,并且能够使调和空气均匀地遍及至空调对象空间中。
[0166](4-1-3)附壁叶片32的第四姿势和第五姿势
[0167]并且,图6C是示出附壁叶片32采取第四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通过在图7B中利用光标52a指定第四附壁角度并进行确定而能够形成图6C中的附壁叶片32的第四姿势。在附壁叶片32为第四姿势时产生的附壁气流相当于在“(3-2-1)附壁气流前方吹”的段落中说明的附壁气流。在选择第四附壁角度时,如图3C所示,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l处的切线LI成为比水平向前下为止,然后,使附壁叶片32转动至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成为大致水平的位置为止。因此,即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端El处的切线LI方向是前方下吹,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水平的,因此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水平方向吹出。
[0168]另外,若一旦产生附壁气流,则能够不活动风向调整叶片31而仅使附壁叶片32的角度变动来调整附壁气流的风向。例如,图8B是附壁叶片32采取第五姿势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SB中,附壁叶片32的第五姿势比第四姿势向下。另夕卜,在图SB中,为了进行比较,用双点划线描绘出第四姿势的附壁叶片32,用实线描绘出第五姿势的附壁叶片32。
[0169]若在第四姿势时可靠地产生附壁气流、并且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不变,则显然在比第四姿势向下的第五姿势时附壁气流不会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剥离。这样,在想要实施附壁气流前方吹时,通过在图7B中利用光标52a选择第四附壁角度或第五附壁角度而能够达成。
[0170]另外,根据上述的说明可知,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分别相对于附壁叶片32的第一姿势、第二姿势和第四姿势而不同。换言之,通过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与附壁叶片32的姿势的组合而使基于附壁叶片32的附壁气流能够送向任何方向。
[0171](4-2)风向自动切换动作
[0172]图9A是示出由于风向调整叶片31上下摆动而产生的吹出空气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此外,图9B是示出风向调整叶片31向下时的吹出空气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并且,图9C是示出附壁叶片32的姿势为第二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0173]首先,图9A中的风向调整是在以往制品中也实施的利用所谓的自动风向变更功能进行的风向调整,其作为使风吹向人体400的动作、不吹向人体400的动作的重复单元而使用。但是,由于风的吹法是风相对于人体400而逐渐地靠近并逐渐地远离的吹法,因此不是自然界那样的突然地风向人吹的那样的方式。
[0174]相对于此,利用附壁效应而将图9B中那样的朝向人体400的风变更成图9C中的那样的向上的附壁气流,然后进行其相反的动作,从而能够制造出突然向人吹的那样的自然风。这里,对使用者选择自然风的方法进行说明。图1OA是显示风向选择菜单的显示部52的主视图。在图1OA中,首先,使用者用光标52a从显示于显示部52上的菜单中选择“自然风设定”菜单60。
[0175]图1OB是示出“自然风设定”菜单60的子菜单的显示部52的主视图。在图1OB中,“自然风设定”菜单60的子菜单中预先准备有“通常”模式和“随机”模式。
[0176]例如,使用者通过光标52a指定“随机”而进行确定,从而风向调整叶片31被固定成稍向下姿势,附壁叶片32按不规则的周期以跨越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的方式移动。由此,附壁气流反复地产生和消灭,制造出突然向人体400吹的风。
[0177](4-2-1)仅基于附壁叶片32的动作
[0178]图1lA是以跨越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的方式移动的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1lA中,风向调整叶片31是向下姿势。此时,若附壁叶片32处于为第一姿势的PO位置(被收纳在容纳部130中的状态),则通过吹出口15的吹出空气沿着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而吹出。
[0179]然后,附壁叶片32越过Pl位置和P2位置而降下到P3位置,然后返回到Pl位置。由此,吹出空气被吸引到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并成为沿着外侧面32a而流动的附壁气流。若设Pl位置为附壁叶片32成为第二姿势的位置,则由于附壁气流朝向天花板从而不吹向人体400。此时,使用者感觉到刚才吹向自己的风突然消失。
[0180]另外,在上述情况下,PO位置不是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但附壁叶片32通过的Pl位置和P2位置包括在可靠地产生附壁效应的附壁发生区域中,附壁叶片32 —定跨越附壁非产生区域与附壁产生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
[0181]在经过任意时间后,若附壁叶片32返回到成为第一姿势的PO位置,则附壁效应转瞬间消灭,被切换成沿着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吹出空气。此时,使用者突然感觉到风吹来。
[0182]通过不规则地重复上述那样的动作,从而能够使自然风那样的突然的风吹向人体400。另一方面,通过每经过一定时间重复上述那样的动作,从而能够使定期的自然风吹向人体400。
[0183](4-2-2)仅基于风向调整叶片31的动作
[0184]图1lB是以跨越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的方式移动的风向调整叶片31的侧视图。在图1lB中,风向调整叶片31处于为向下的姿势的Ql位置。此时,附壁叶片32以第二姿势固定,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而朝向天花板吹出。
[0185]然后,风向调整叶片31降下至QO位置,从而附壁气流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剥离,并转瞬间被切换成沿着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吹出空气,吹向人体400。此时,使用者突然感到风吹过来。
[0186]经过任意时间后,风向调整叶片31从QO位置越过Ql位置和Q2位置而上升到Q3位置,然后返回到Ql位置。此时,吹出空气转瞬间被吸引到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成为沿着外侧面32a流动的附壁气流。附壁叶片32是第二姿势,由于附壁气流朝向天花板,因此不吹向人体400。此时,使用者感受到刚才吹向自己的风突然消失那样的感觉。
[0187]另外,在上述情况下,QO位置不是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但风向调整叶片31通过的Ql位置和Q2位置包括在可靠地产生附壁效应的附壁发生区域中,风向调整叶片31 —定跨越附壁非产生区域与附壁产生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
[0188]通过不规则地重复上述那样的动作,从而能够使自然风那样的突然的风吹向人体400。另一方面,通过每经过一定时间重复上述那样的动作,从而能够使定期的自然风吹向人体400。
[0189]另外,除了仅基于附壁叶片32的动作和仅基于风向调整叶片31的动作以外,还能够使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双方动作来制造出上述那样的自然风。
[0190](5)特征
[0191](5-1)
[0192]根据空调室内机10,控制部40能够执行风向自动切换模式。风向自动切换模式是在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而将其向规定的方向引导的附壁效应利用状态和不产生附壁气流的通常状态之间自动地进行切换的模式。因而,根据空调室内机10,能够转瞬间改变风向。
[0193](5-2)
[0194]根据空调室内机10,附壁叶片32设置在吹出口 15的附近,所述附壁叶片32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自己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此外,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40控制附壁叶片32的姿势,在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通常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此外,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40还能够控制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在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通常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且,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40还能够控制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姿势,在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通常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因而,空调室内机10能够将下吹的吹出空气转瞬间切换成水平吹附壁气流、或者将水平吹吹出空气转瞬间切换成上吹附壁气流。
[0195](5-3)
[0196]根据空调室内机10,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40能够停止风向调整叶片31的动作,将附壁叶片32的姿势改变成跨越附壁叶片32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此外,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40还能够停止附壁叶片32的动作,将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改变成跨越风向调整叶片31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并且,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40还能够将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姿势改变成跨越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
[0197](5-4)
[0198]根据空调室内机10,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40能够不规则地进行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通常状态之间的切换。因而能够产生自然风那样的不规则的风。此外,在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控制部40能够定期地进行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通常状态之间的切换。因而能够定期地产生自然风那样的突然的风。
[0199](6)变形例
[0200](6-1)第一变形例
[0201]通过借助于遥控器50来选择自然风设定,从而开始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风向自动切换动作,但只要使用者不通过遥控器50进行解除,就会重复该动作。因此,优选具有在使用者退出房间时解除风向自动切换动作的功能。
[0202]图12是示出控制部40、人检测传感器44和遥控器50之间的关系的框图。在图12中,使用者能够通过光标52a从显示于显示部52上的菜单中选择“自然风自动设定”菜单62。在使用者确定“自然风自动设定”菜单62后,若人检测传感器44检测到人在室内,则控制部40将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调整成使吹出空气朝向该位置,使附壁叶片32成为第一姿势(收纳在容纳部130中的状态)。由于该方式与图1lA所示的方式相同,因此下面采用图1IA来进行说明。
[0203]然后,附壁叶片32越过Pl位置和P2位置而降下到P3位置,然后返回到Pl位置。由此,吹出空气被吸引到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并成为沿着外侧面32a而流动的附壁气流。若设Pl位置为附壁叶片32成为第二姿势的位置,则由于附壁气流朝向天花板从而不吹向人体400。此时,使用者感觉到刚才吹向自己的风突然消失。
[0204]在经过任意时间后,若附壁叶片32返回到成为第一姿势的PO位置,则附壁效应转瞬间消灭,被切换成沿着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吹出空气。此时,使用者突然感觉到风吹来。
[0205]通过不规则地重复上述那样的动作,从而能够使自然风那样的突然的风吹向人体400。
[0206](6-2)第二变形例
[0207]图13A是第二变形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13A中,附壁叶片32在使前端比水平稍朝向上方的状态下静止。风向调整叶片31在使前端比水平方向稍朝上方的上位置与使前端朝向斜下方的下位置之间进行摆动。
[0208]由于风向调整叶片31进行摆动,因而吹出空气的方向上下地变动,因此居住者感到风逐渐地靠近并逐渐地远离。此外,由于吹出空气与静止的附壁叶片32接触,从而成为附壁气流而朝向不向居住者吹的方向,因此突然感到风停止。并且,在吹出空气从静止的附壁叶片32离开时,附壁气流被解除,会忽然感到风吹过来。
[0209]图13B是将图13A中的附壁叶片32的静止位置稍向下方移开的状态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13B中,每当风向调整叶片31的摆动次数到达规定次数时,附壁叶片32就将静止位置移动到与当前的静止位置不同的位置处。其结果是,吹出空气与附壁叶片32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的时间与前次不同,因此风向居住者吹的时间变得不规则,该不规则感使风进一步接近自然风。
[0210](6-3)第三变形例
[0211]图14A是第三变形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14A中,风向调整叶片31在使前端比水平稍朝向下方的状态下静止。附壁叶片32在使前端比水平方向稍朝向上方的上位置与使前端比水平稍朝向下方的下位置之间进行摆动。
[0212]在通过风向调整叶片31使吹出空气朝向居住者的状态时,附壁叶片32进行摆动,从而吹出空气与附壁叶片32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并朝向不向居住者吹的其它方向,因此居住者突然感到风停止。然后,由于附壁叶片32远离吹出空气,因此附壁气流被解除,吹出空气再次吹向居住者,因此忽然感到风吹过来。
[0213]图14B是将图14A中的风向调整叶片31的静止位置稍向下方移开的状态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14B中,每当附壁叶片32的摆动次数到达规定次数时,风向调整叶片31就将静止位置移动到与当前的静止位置不同的位置处。其结果是,吹出空气与附壁叶片32接触而成为附壁气流的时间与前次不同,因此风向居住者吹的时间变得不规则,该不规则感使风进一步接近自然风。[0214](6-4)第四变形例
[0215]图15是第四变形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15中,风向调整叶片31在使前端比水平方向稍朝向上方的上位置与使前端朝向斜下方的下位置之间进行摆动。此外,附壁叶片32在使前端比水平方向稍朝向上方的上位置与使前端比水平稍朝向下方的下位置之间进行摆动。并且,摆动优选这样的动作:在风向调整叶片31朝向上位置移动时,附壁叶片32朝向下位置进行移动。
[0216]由于风向调整叶片31进行摆动,因而吹出空气的方向上下地变动,因此居住者感到风逐渐地靠近并逐渐地远离。此外,在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接近到成为规定的间隔时,吹出空气与附壁叶片32接触,从而成为附壁气流而朝向不向居住者吹的方向。此时,居住者突然感到风停止。并且,在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分离到成为规定的间隔处、并且吹出空气从附壁叶片32离开时,附壁气流被解除,会忽然感到风吹过来。
[0217]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218]本发明对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是有用的。
[0219]标号说明
[0220]10空调室内机;
[0221]15 吹出口;
[0222]31风向调整叶片(可动部件);
[0223]32附壁叶片;
[0224]32a 下表面;
[0225]40控制部;
[0226]44人检测传感器(人位置检测传感器)。
[0227]现有技术文献
[0228]专利文献
[022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1938号公报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室内机(10),其能够利用附壁效应将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气流向规定的方向引导,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具备控制部(40),所述控制部执行风向自动切换模式,该风向自动切换模式是在使所述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并将其向所述规定的方向引导的附壁效应利用状态和不产生所述附壁气流的通常状态之间自动地进行切换的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附壁叶片(32),所述附壁叶片设置在所述吹出口(15)的附近,所述附壁叶片使所述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自己的下表面(32a)的附壁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控制所述附壁叶片(32)的姿势,在所述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所述通常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可动部件(31),所述可动部件设置在所述吹出口(15)的附近,在所述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控制所述可动部件(31)的姿势,在所述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所述通常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 备可动部件(31),所述可动部件设置在所述吹出口(15)的附近,在所述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控制所述可动部件(31)和所述附壁叶片(32)的姿势,在所述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所述通常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停止所述可动部件(31)的动作,将所述附壁叶片(32)的姿势改变成跨越所述附壁叶片(32)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停止所述附壁叶片(32)的动作,将所述可动部件(31)的姿势改变成跨越所述可动部件(31)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将所述可动部件(31)和所述附壁叶片(32)的姿势改变成跨越所述可动部件(31)和所述附壁叶片(32)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与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不规则地进行所述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所述通常状态的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定期地进行所述附壁效应利用状态与所述通常状态的切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对人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人位置检测传感器(44),在所述风向自动切换模式中,在所述通常状态下所述吹出空气的风向大致是地面方向, 根据来自所述人位置检测传感器(44)的检测信号来确定所述风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 风向调整叶片(31),其改变吹出空气相对于水平面的吹出角度;以及附壁叶片(32),其设置在所述吹出口(15)的附近,使所述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自己的下表面(32a)的附壁气流, 所述附壁叶片(32)能够改变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在执行所述风向自动切换模式时,所述控制部(40)在使所述附壁叶片(32)静止在规定的静止位置的状态下借助于所述风向调整叶片(31)而使所述吹出空气的方向在上下的规定范围内连续变动,以使得所述附壁效应利用状态和所述通常状态交替地出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吹出空气的方向的变动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所述控制部(40)移开所述附壁叶片(32)的静止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 风向调整叶片(31),其改变吹出空气相对于水平面的吹出角度;以及附壁叶片(32),其设置在所述吹出口(15)的附近,使所述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自己的下表面(32a)的附壁气流, 所述附壁叶片(32)能够改变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在执行所述风向自动切换模式时,所述控制部(40)在使所述风向调整叶片(31)静止在规定的静止位置的状态下借助于所述附壁叶片(31)而使所述吹出空气的方向在上下的规定范围内连续变动,以使得所述附壁效应利用状态和所述通常状态交替地出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附壁叶片(32)的倾斜角度的变动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所述控制部(40)移开所述吹出空气的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 风向调整叶片(31),其改变吹出空气相对于水平面的吹出角度;以及附壁叶片(32),其设置在所述吹出口(15)的附近,使所述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自己的下表面(32a)的附壁气流, 所述附壁叶片(32)能够改变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在执行所述风向自动切换模式时,所述控制部(40)借助于所述风向调整叶片(31)而使所述吹出空气的方向在上下的规定范围内连续变动,并且使所述附壁叶片(32)的倾斜角度在上下的规定范围内连续变动,以使得所述附壁效应利用状态和所述通常状态交替地出现。
【文档编号】F24F13/20GK104024750SQ201280053297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安富正直, 镰田正史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