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冷式家用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3760阅读:7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冷式家用风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冷式家用风扇。



背景技术:

电风扇以其质美价优的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只能具有简单的吹风功能,在炎热的夏季由于电风扇有时候吹出来的风都是热风,反而起不到降温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办法,都是在电风扇的背后放置一盆冷水的办法,从而达到吹出来的风是冷风的目的,但是这样做不但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而且降温效果不怎么理想。

市面上出售的水冷风扇,大多采用雾化式喷雾风扇,需要源源不断的往水箱内加水,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内部电器较多,比较费电,且雾化式的风扇感受不到水珠,只是将水改成了喷雾,降温的效果不明显,在冷风扇工作过程中,水会随着蒸发而逐渐减少,当水低于临界水位时水泵便停止工作,此时就不得不向水箱中加水。由于现有冷风扇的结构限制,向水箱中加水的过程都是人为的使用容器盛水再向水箱中添加,很是麻烦,无法做到自动注水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冷式家用风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针对水、电资源浪费,降温效果不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冷式家用风扇,包括底座、风扇头、上水管、控制按钮和固定转钮,所述底座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装饰灯与水位观测装置,且其上方固定连接有伸缩升降杆,所述伸缩升降杆的后方活动连接有锁紧栓,所述风扇头的内部安装有吸水石棉与电机,所述上水管与水箱和注水口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水箱固定连接有回水管,所述控制按钮的上方对称安置有夜视灯,所述固定按钮转动连接有扇叶,且其外部安装有风罩,所述电机线路连接有水泵。

优选的,所述扇叶共设有六片,且其为活动装置。

优选的,所述上水管与回水管为T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下方安装有移动滑轮。

优选的,所述电机与水泵安装于水箱后方的机箱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水冷式家用风扇设有吸水石棉与电机和水泵,自动化程度较高,而且装有上水管与回水管,可以自动加水至水箱内,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吸水石棉吸水后,都是水珠式敷在上面,吹出来的风很凉爽,降温效果好,可以感受到风与水蒸汽的存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水石棉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装饰灯与水位观测装置,3、伸缩升降杆,4、风扇头,5、吸水石棉,6、电机,7、水箱,8、上水管,9、锁紧栓,10、注水口,11、控制按钮,12、夜视灯,13、固定转钮,14、扇叶,15、风罩,16、水泵,17、回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冷式家用风扇,包括底座1、装饰灯与水位观测装置2、伸缩升降杆3、风扇头4、吸水石棉5、电机6、水箱7、上水管8、锁紧栓9、注水口10、控制按钮11、夜视灯12、固定转钮13、扇叶14、风罩15、水泵16和回水管17,底座1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装饰灯与水位观测装置2,底座1的下方安装有移动滑轮,且其上方固定连接有伸缩升降杆3,伸缩升降杆3的后方活动连接有锁紧栓9,风扇头4的内部安装有吸水石棉5与电机6,电机6与水泵16安装于水箱7后方的机箱内,上水管8与水箱7和注水口10的内部相连通,上水管8与回水管17为T形结构,水箱7固定连接有回水管17,控制按钮11的上方对称安置有夜视灯12,固定按钮13转动连接有扇叶14,扇叶14共设有六片,且其为活动装置,且其外部安装有风罩15,电机6线路连接有水泵16。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水冷式家用风扇时,首先需对整个水冷式家用风扇有一个简单的结构上的了解,在使用时能够更加便捷的使用,将上水管8的一端通过注水口10安置于水龙头或盛水装置内,插入外部电源,操作控制按钮11开启风扇,电机6与水泵16开始工作,水通过上水管8进入水箱7内,然后被吸附到吸水石棉5上,电机6带动风扇头4与扇叶14转动,利用水蒸发吸热的原理实现水冷制冷目的,若使用者忘记向水箱7内注水,水源到达水源底线后,自动切断水泵16抽水工作,只开启风扇转动,不会造成电机6的损坏。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