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新风机的进出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8485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新风机的进出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家用新风机的进出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得暴露出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蓝天和白云,只剩下灰蒙蒙的天空和浑浊的空气。尤其是雾霾问题已经变得不可忽视。雾霾被称为健康的“隐形杀手”。以前的大气污染主要是降尘,而现在的雾霾,实际上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细菌、病毒,还有细微颗粒—PM2.5等。这些物质能直接进入人体并被人体吸收,引发呼吸道感染并且伤及人体的心脏、血管和大脑,尤其是对于儿童这类群体,他们的呼吸道相对于成年人的抵抗力较低,更容易受到雾霾的伤害。同时雾霾还会影响孩子体内激素的平衡,可能诱发孩子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在雾霾天气,人们应减少外出,尽量留在室内。因此,人们对室内空气清新的呼声越来越高。普通的风机已经不能应对日益恶化的空气污染,所以新风机的出现变得尤为重要,而对新风机进出风装置结构的改进更是迫切需要的。例如,常规的通风管路的进出风口处会设置防雨帽来达到防雨水和排出室内废气的作用,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现在市面上一些家用式风机的出风口和进风口都设计在同一水平面上,不利于气流的正常循环,容易产生气流短路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风机进出风口在雨雪天气的防雨水以及进出风气流短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家用新风机的进出风装置,该装置具有良好的防雨性能,且换热效果佳。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家用新风机的进出风装置,包括外管、内管和防水壳体,防水壳体固定连接在外管的壁面上,防水壳体中设有隔板,隔板将防水壳体内腔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内管的一端伸至隔板,与出风腔连通;外管的一端与进风腔连通;防水壳体的壁面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进风腔相通,出风口和出风腔相通。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进风口为两个,分布在防水壳体的两侧。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出风口为一个,分布在防水壳体的底面。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进风口为百叶窗结构,所述的出风口为格栅结构。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百叶窗的叶片呈45°。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进风口所在的平面与出风口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防水壳体顶部远离外管的边缘呈圆直角结构。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装置具有良好的防雨性能,且换热效果佳。本实施例的进出风装置,外管和内管组成风机的进出风管道。通过设置防水壳体,来实现对外管和内管的防雨水功能。防水壳体内部设有隔板,隔板将防水壳体内腔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进风腔和进风口相通,出风腔和出风口相通,实现了进风和出风的分离。室外新风经由进风口送入外管中,进而进入到风机中。室内废气经由内管通过出风口无阻碍的排到室外。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外管位于内管的外侧,使得内管中的气流和外管中的气流能够实现良好的换热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水壳体的右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水壳体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侧视图,其中箭头为气流方向。

图中有:外管1、内管2、进风口3、出风口4、隔板5、防水壳体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家用新风机的进出风装置,包括外管1、内管2和防水壳体6。防水壳体6固定连接在外管1的壁面上,防水壳体6中设有隔板5,隔板5将防水壳体6内腔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内管2的一端伸至隔板5,与出风腔连通;外管1的一端与进风腔连通;防水壳体6的壁面设有进风口3和出风口4,进风口3和进风腔相通,出风口4和出风腔相通。

上述结构的进出风装置,防水壳体6安装在外管1上。外管1一端和内管2的一端位于防水壳体6中。外管1和内管2组成风机的进出风管道。通过设置防水壳体6,来实现对外管1和内管2的防雨水功能。防水壳体6内部设有隔板5,隔板5将防水壳体6内腔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进风腔和进风口3相通,出风腔和出风口4相通,实现了进风和出风的分离。室外新风经由进风口3送入外管1中,进而进入到风机中。室内废气经由内管2通过出风口4无阻碍的排到室外。隔板5将进风口与出风口分离,避免进出风混合。同时,在本实施例中,风机采用内管2和外管1,外管1位于内管2的外侧,可实现同时进出风,既能节省了空间,又能起到很好的热交换作用。

为实现良好的防水功能,所述的进风口3为两个,分布在防水壳体6的两侧。所述的出风口4为一个,分布在防水壳体6的底面。在防水壳体6的顶部没有设置出风口或进风口,可以避免雨水直接进入防水壳体中。由于进风口3设置在侧部,出风口4设置在防水壳体6的底面,所以,作为优选,进风口3为百叶窗结构,出风口4为格栅结构。百叶窗进风的设计不影响其有效进风面积。百叶窗结构能够实现良好的防水功能。作为优选,所述的百叶窗的叶片向下倾斜,且呈45°。格栅有利于气体的排出,因此将出风口4设置为格栅结构。

进一步,所述的进风口3所在的平面与出风口4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这样,进入进风口3的气流和从出风口4排出的气流不易产生气流短路,即可避免因进风口和出风口风相互混合而造成气流短路。从出风口4排出的气流不易通过进风口3排入防水壳体6中。

进一步,所述的防水壳体6顶部远离外管1的边缘呈圆直角结构。将防水壳体6的边缘设置为圆直角结构。这样,雨水落在防水壳体6顶部时,雨水容易从圆直角处滑落,不会在防水壳体6顶部聚集,对防水壳体6顶部产生腐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既实现了风机进出风口部分的有效挡雨,又可以防止新回风的气流短路,并且构造简单,方便操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