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自动闪蒸烘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9435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闪蒸装置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节能自动闪蒸烘干系统。



背景技术:

闪蒸烘干系统是集干燥、粉碎、筛分于一体的连续式干燥设备,在工业应用中较为广泛。但是现有的闪蒸烘干系统普遍存在扬尘污染较高,物料在运送过程中容易出现散落及无法准确计量的问题;在闪蒸系统的使用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因物料的湿度不一而热风炉不能自动调节温度造成的干燥程度不稳定、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随着当今社会对环保理念的重视,传统的闪蒸烘干系统需要进行升级改造,在降低能源消耗的情况下实现环保性能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自动闪蒸烘干系统,其能够实现闪蒸烘干系统对能源的消耗降低,而且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对生产过程进行精确控制,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中所述的节能自动闪蒸烘干系统,包括干燥塔、热风炉、旋风筒、除尘器、风机,还包括自动控制器、进料装置,所述干燥塔、旋风筒、除尘器、风机依次通过管道连接,风机位于出风口处,所述热风炉、进料装置分别与干燥塔连接,所述自动控制器分别与热风炉、进料装置连接;所述进料装置采用螺旋输送机,在进料装置的一端设有进料电机,进料电机与自动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进料装置上设有湿度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均与自动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旋风筒和/或除尘器的下方设有出料口。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自动控制器为PLC可编程控制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进料装置的结构,减少物料在运送过程中造成的散落及扬尘,同时能够通过自动控制器对螺旋输送机进行精确控制,实现对输送量的精确监控。

2、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料装置安装的湿度传感器及流量传感器,在自动控制器的作用下调整热风炉的工作状态,实现对物料的连续烘干、干燥程度稳定可靠。

3、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合理的热风量控制,节省至少40%的能源消耗,提高系统的节能环保的性能。

4、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原有的设备上进行升级改造,且升级改造成本较少,性能稳定可靠,具有推广普及的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图中:1、自动控制器;2、进料电机;3、进料装置;4、干燥塔;5、热风炉;6、旋风筒;7、出料口;8、除尘器;9、风机;10、管道;11、出风口;12、湿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描述说明。

实施例1:一种节能自动闪蒸烘干系统,包括干燥塔4、热风炉5、旋风筒6、除尘器8、风机9,还包括自动控制器1、进料装置3,所述干燥塔4、旋风筒6、除尘器8、风机9依次通过管道10连接,风机9位于出风口11处,所述热风炉5、进料装置3分别与干燥塔4连接,所述自动控制器1分别与热风炉5、进料装置3连接;所述进料装置3采用螺旋输送机,在进料装置3的一端设有进料电机2,进料电机2与自动控制器1连接。

实施例2:一种节能自动闪蒸烘干系统,其中所述进料装置3上设有湿度传感器12和流量传感器13,所述湿度传感器12和流量传感器13均与自动控制器1连接。所述旋风筒6和/或除尘器8的下方设有出料口7。所述自动控制器1为PLC可编程控制器。其余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同。

鉴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将自动控制器1来实现对进料装置3的进料控制。为了达到更好地控制效果及减少升级改造的成本,本实用新型中选用PLC可编程控制器与螺旋输送机来配合实现对物料的精确控制。螺旋输送机采用进料电机2来实现驱动,进料电机2与PLC可编程控制器连接。

在螺旋输送机上还安装有湿度传感器12及作为辅助作用的流量传感器13,湿度传感器12能够对所送物料的湿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的反馈至自动控制器1中,也就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PLC可编程控制器中。自动控制器1通过对上述湿度数值进行分析处理后,将处理的控制信号传递至热风炉5及进料装置3,通过控制进料装置3的进料速度及伺服阀对热风炉5的风门开口角度进行调节。热风炉5开口角度的大小决定了热风炉5内的温度。例如当进口物料湿度越大,自动控制器1会控制进料装置3的进料速度降低,同时增加热风炉5的风门开口角度,以实现物料的连续烘干,保证烘干程度的稳定可靠。同时,上述过程能够自动平衡热风炉5的热风量,达到节省40%能源消耗的目的。

在干燥塔4内经过热风炉5烘干后的物料,依次经过旋风筒6、除尘器8来实现对物料的粉碎及后续烟尘的处理,并且在风机9的作用下经出风口11送至下一处理环节。旋风筒6、除尘器8的下方设有出料口7,能够对收集的物料或烟尘进行排出。但除经过出料口7排出物料或烟尘外,其它的排出物料或烟尘的方式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基础上依旧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描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