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生产原料用氮气双推板循环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2759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电池生产原料加工设备,具体是一种锂电池生产原料用氮气双推板循环炉。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1912年锂金属电池最早由Gilbert N. Lewis提出并研究。20世纪70年代时,M. S. Whittingham提出并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

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现在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

锂电池的电极材料一般为合金金属加工生产而成,电极的好坏一和电极材料有关,第二和电极材料的加工方式有关,一般电极加工时需要对合金属原料反复的脱水、研磨、烧结、粉碎研磨,才能完成电极的质量要求,现在的烧结炉不能满足锂电池生产原料的烧结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电池生产原料用氮气双推板循环炉,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电池生产原料用氮气双推板循环炉,包括炉架,所述炉架上装有炉体,炉体内设有燃烧腔,燃烧腔内设有烧结室,烧结室内通过抽屉滑架装有推板,推板末端装有密封门,炉架下设有预热箱,预热箱内装有预热螺旋管,预热螺旋管连接进气调节阀,进气调节阀连接氮气罐,预热螺旋管连通烧结室,预热箱连接燃烧腔上端的出气管接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燃烧腔下端设有燃烧喷头,燃烧喷头上设有煤气管接头和空气管接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烧结室上端连通出气模块,出气模块上装有排气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预热箱连接炉体上端的排烟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推板设有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运行稳定,通过氮气保护的烧结方式,保证锂电池生产原料的质量要求,满足了现在的加工和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锂电池生产原料用氮气双推板循环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架、2-抽屉滑架、3-密封门、4-推板、5-炉体、6-排烟管、7-排气管、8-排气模块、9-出气管接头、10-燃烧腔、11-烧结室、12-燃烧喷头、13-空气管接头、14-氮气罐、15-进气调节阀、16-煤气管接头、17-预热箱、18-预热螺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锂电池生产原料用氮气双推板循环炉,包括炉架1,炉架1上装有炉体5,炉体5内设有燃烧腔10,燃烧腔10内设有烧结室11,烧结室11内通过抽屉滑架2装有推板4,推板4末端装有密封门3,炉架1下设有预热箱17,预热箱17内装有预热螺旋管18,预热螺旋管18连接进气调节阀15,进气调节阀15连接氮气罐14,预热螺旋管18连通烧结室11,预热箱17连接燃烧腔10上端的出气管接头9,燃烧腔10下端设有燃烧喷头12,燃烧喷头12上设有煤气管接头16和空气管接头13,烧结室11上端连通出气模块8,出气模块8上装有排气管7,预热箱17连接炉体5上端的排烟管6,推板4设有两个。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运行稳定,通过预热箱和预热螺旋管的设计,实现燃烧腔内排出的废气热回收,实现对氮气的加热,通过氮气排入烧结室内,实现氮气保护烧结原料,保证原料不会发生氧化,保证质量,本实用新型通过氮气保护的烧结方式,保证锂电池生产原料的质量要求,满足了现在的加工和使用要求。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