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室外新鲜空气与室内循环空气进风比例的取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8816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室外新鲜空气与室内循环空气进风比例的取暖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取暖装置,具体是一种可调节室外新鲜空气与室内循环空气进风比例的取暖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取暖装置在加热室内空气时是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加热,不能同时向室内空间补充新鲜空气,造成闷热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取暖装置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加热时不能同时向室内空间补充新鲜空气缺陷,提供一种可调节室外新鲜空气与室内循环空气进风比例的取暖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室外新鲜空气与室内循环空气进风比例的取暖装置,其特征是包括:

箱体,其具有内腔,其上设有新风进口、室内侧出风口、室内侧回风口;

第一风机,其装配在所述箱体的内腔,其包括第一蜗壳、第一离心风轮、第一电机,所述的第一蜗壳具有第一进风口和连通所述室内侧出风口的第一风道;

换位风门,其由风门电机驱动并在隔断所述新风进口与第一进风口的第一位置与隔断所述室内侧回风口与第一进风口的第二位置之间换位,变换所述换位风门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来调节所述新风进口与第一进风口的开度及所述室内侧回风口与第一进风口的开度;

电加热装置,其布设在所述第一风机的排气路径上。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第一进风口为圆形,所述的换位风门呈半圆形并与其端口邻接。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内腔由隔离壁分隔出第一腔、第二腔,所述的新风进口敞开在所述的第一腔,所述的室内侧回风口经回风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二腔,所述的换位风门与所述的隔离壁配合来实现所述开度的调节。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回风通道上布设有净化装置。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布设在所述的第一风道上。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内腔设有第二风机,所述的第二风机包括第二蜗壳、第二离心风轮、第二电机,所述的第二蜗壳具有敞开在所述内腔的第二进风口,所述的箱体上设有经所述第二蜗壳与所述的第二进风口连通的室外侧出风口。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箱体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换气进风口。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电加热装置为PTC加热器,其装配在所述的第一风道与室内侧出风口之间。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室内侧出风口内配置有摆叶,所述的摆叶由摆叶电机驱动。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箱体包括壳体、后盖、蜗壳、集风板、面板,所述的后盖装配在所述壳体的后侧,所述的蜗壳装配在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集风板配合在所述蜗壳的前侧,所述的面板装配在所述集风板的前侧,所述的内腔形成在所述的壳体与集风板之间,所述室内侧出风口的端口位于所述的面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第一风机促使室内空气循环,为第一风机的第一蜗壳配置换位风门,换位风门由风门电机驱动换位来来调节新风进口与第一进风口的开度及室内侧回风口与第一进风口的开度,使得新风进口、室内侧回风口的空气能同时进入第一风机并从室内侧出风口流出,由电加热装置加热,从而实现在加热室内空气的同时引入室外的新鲜空气,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提高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取暖装置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取暖器移除面板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结构处于净化、取暖工作模式的示意图(移除集风板);

图5为图2所示结构处于新风工作模式的示意图(移除集风板);

图6为图2所示结构处于混合工作模式的示意图(移除集风板);

图中标号说明:

01-箱体:11-新风进口,12-室内侧出风口,13-室内侧回风口,14-第一腔,15-第二腔,16-室外侧出风口,17-壳体,18-后盖,19-蜗壳,110-集风板,111-面板,112-隔离壁;

02-第一风机:21-第一蜗壳,22-第一离心风轮,23-第一电机,24-第一进风口;

03-换位风门:31-风门电机;

04-电加热装置;

05-净化装置;

06-第二风机:61-第二蜗壳,62-第二离心风轮,63-第二电机,64-第二进风口;

07-摆叶:71-摆叶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室外新鲜空气与室内循环空气进风比例的取暖装置,包括:

箱体01,其具有内腔,其上设有新风进口11、室内侧出风口12、室内侧回风口13;箱体包括壳体17、后盖18、蜗壳19、集风板110、面板111,后盖18装配在壳体17的后侧,蜗壳19装配在壳体17内,集风板110配合在蜗壳19的前侧,面板111装配在集风板110的前侧,内腔形成在壳体17与集风板110之间,室内侧出风口12的端口位于面板111上;

第一风机02,其装配在箱体的内腔,其包括第一蜗壳21、第一离心风轮22、第一电机23,第一电机23固定在后盖18壳体17上,第一蜗壳21形成在蜗壳19上,第一蜗壳21具有第一进风口24和连通室内侧出风口12的第一风道,第一离心风轮22由第一电机23驱动而在第一蜗壳内转动,第一离心风轮转动时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24吸入,从第一风道、室内侧出风口12排出,经加热后即实现室内取暖;

换位风门03,其由风门电机31驱动并在隔断新风进口11与第一进风口24的第一位置(参见图4)与隔断室内侧回风口13与第一进风口24的第二位置(参见图5)之间换位,变换换位风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来调节新风进口与第一进风口的开度及所述室内侧回风口与第一进风口的开度;参见图6,换位风门03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

电加热装置04,其布设在第一风机02的排气路径上,具体的,图示的电加热装置布设在第一风道与室内侧出风口12之间,具体实施时可以设在第一风道的延伸路径上。

第一进风口24为圆形,换位风门03呈半圆形并与其端口邻接。

内腔由隔离壁112分隔出第一腔14、第二腔15,新风进口11敞开在第一腔14,室内侧回风口13经回风通道连通第二腔15,回风通道为室内侧空气经室内侧回风口13进入第二腔的流经路径,换位风门03与隔离壁112配合来实现开度的调节,具体的,是改变换位风门03的角度来改变换位风门与隔离壁之间缝隙大小实现。

为了净化空气,回风通道上布设有净化装置05,用以令室内空气流经净化装置得以净化,为了便于拆换净化装置,在箱体上设置对应净化装置的可开启的门,将门打开即可更换净化装置,而门的设置方式可以通过紧固件(如螺钉)装配,也可以卡接在箱体上。

为了排出室内空气,内腔设有第二风机06,第二风机包括第二蜗壳61、第二离心风轮62、第二电机63,第二电机63固定在后盖18壳体17上,第二蜗壳61形成在蜗壳19上,第二蜗壳具有敞开在内腔的第二进风口64,箱体上设有经第二蜗壳与第二进风口连通的室外侧出风口16,箱体上设有连通第二进风口的换气进风口,如在面板与集风板之间保持缝隙作为换气进风口,同样的,室内侧回风口设在集风板上,借用面板与集风板之间的缝隙来流通。而且,换气进风口与室内侧回风口彼此隔离为宜,隔离方式可以采用隔离壁结构,避免换气时室内空气流经净化装置。

电加热装置04为PTC加热器,其装配在第一风道与室内侧出风口12之间。

室内侧出风口12内配置有摆叶07,摆叶07由摆叶电机71驱动,通过摆叶可以调节出风方向。

如图2所示,开启第二风机06,室内空气经换气进风口、第二进风口64、第二蜗壳61、室外侧出风口16排出,取暖装置工作换气模式。

如图4所示,旋转风门03位于左侧且其两端边缘与隔离壁112邻接,从而将新风进口11与第一进风口24隔断,此时启动第一风机02,则室内空气流经室内侧回风口13、净化装置05、第一进风口24、第一蜗壳21、电加热装置04、室内侧出风口12回到室内,其间经电加热装置实现取暖,从而令取暖装置工作于净化、取暖模式。

如图5所示,旋转风门03位于右侧且其两端边缘与隔离壁112邻接,从而将室内侧回风口13与第一进风口24隔断,此时启动第一风机02,则室外空气流经新风进口11、第一进风口24、第一蜗壳21、电加热装置04、室内侧出风口12至室内,为室内补充新鲜空气,从而令取暖装置工作于新风模式。该模式下,根据需求可以开启或者关闭电加热装置。

如图6所示,旋转风门03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因此新风进口11、室内侧回风口13均与第一进风口24连通,根据旋转风门的位置不同,新风进口、室内侧回风口与第一进风口连通的开度不同;此时启动第一风机02,则室内空气流经室内侧回风口13、净化装置05、第一进风口24、第一蜗壳21、电加热装置04、室内侧出风口12回到室内,而室外空气流经新风进口11、第一进风口24、第一蜗壳21、电加热装置04、室内侧出风口12至室内,为室内补充新鲜空气,其间经电加热装置实现取暖,从而令取暖装置工作于净化、取暖、补充新鲜空气的混合模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