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膜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872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加湿膜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膜组件和包括该加湿膜组件的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应对环境变化,人们对空气处理装置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空气处理装置中,有的具有加湿功能,这种加湿功能有时是通过如图9A~9D所示的包括相互紧贴的多片加湿膜片10X的加湿膜组件而实现的,其中,多片加湿膜片10X分别包括框架11X以及隔开间隔地固定于框架11X的两片加湿薄膜12X,且分别在框架11X的底部开设有沿加湿膜片10X的厚度方向(图9D中的左右方向)贯穿框架11X的通孔111X以及沿加湿膜片10X的高度方向(图9D中的上下方向)贯穿框架11X并与通孔111X连通的透水口WPX,并且,多片加湿膜片10X通过相互对齐后借助焊接或粘接剂等相互固定,从而形成加湿水排放用的蓄水部WS。在使用时,通过从设于框架11X底部外壁的接口213X向加湿膜组件的底部供水,如图9D中箭头所示,水可从通孔111X经由透水口WPX向加湿膜片10X的高度方向传递,然后传递至各加湿薄膜12X。

不过,上述加湿膜组件存在以下问题:1)在组装加湿膜组件时需要对齐多片加湿膜片,因此,组装难度大,效率低下;2)在利用粘接剂将多片加湿膜片相互固定时,粘接剂的溢出会导致多片加湿膜片贴合形成的蓄水部的表面变得不光滑,进而导致加湿废水无法彻底排放干净而积存于蓄水部,容易滋生细菌、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膜组件,其能容易地进行组装,提高组装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包括多片加湿膜片,所述加湿膜片的下端设有透水口,所述加湿膜组件还包括中空的容器,在所述容器上设有插接部,所述加湿膜片的下端插入所述插接部,以使所述透水口与所述容器的中空空间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通过将多片加湿膜片的下端分别插入容器的插接部,能方便地实现加湿膜片相互间的对齐和固定,组装容易,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加湿膜片设有卡合部,所述插接部设有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加湿膜组件,通过使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能方便地实现加湿膜片相对于容器的定位和固定,且容易更换加湿膜片。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卡合部是突片,所述被卡合部是贯通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加湿膜组件,能方便地形成卡合部和被卡合部,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容器的内底面形成为越靠近所述容器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则越低的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加湿膜组件,能使加湿废水集中于容器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便于将加湿废水排出。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容器的内底面形成为斜面状、阶梯状以及由斜面和阶梯组合而成的形状中的任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加湿膜组件,能方便地形成容器的内底面,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插接部供所述加湿膜片相对于所述容器的长度方向倾斜地插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加湿膜组件,在加湿膜组件的高度相同的情况下,能增大加湿膜片的面积,容易提高加湿膜组件的加湿能力,另一方面,在加湿能力相同的情况下,能降低加湿膜组件的高度,实现薄型化。

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容器的外壁设有接口,该接口与所述容器的中空空间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加湿膜组件,能利用接口将容器内的加湿废水排出或将加湿用的水补充到容器内。

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接口与所述容器的中空空间的最低位置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有助于容器内的加湿废水彻底排出。

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容器的内底面形成有用于将水朝所述接口引导的导水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更有助于容器内的加湿废水彻底排出。

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容器的内顶面和内底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加强肋。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加湿膜组件,能确保容器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容器包括底盘和覆盖在该底盘上的盖部,由所述底盘和所述盖部围成所述容器的中空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通过将底盘和盖部分解,能方便地对容器的内部进行清扫,维护方便,并且,在底盘和盖部中的一方损坏时,只需更换损坏的一方即可,便于降低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十二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底盘与所述盖部通过焊接或胶水而水密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二方面的加湿膜组件,能避免因水从底盘与盖部之间泄漏而产生安全性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十三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加湿膜片具有并排设置的两片加湿薄膜,在两片所述加湿薄膜之间形成有构成所述透水口的空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三方面的加湿膜组件,加湿膜片的结构简单,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十四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加湿膜片包括框架和多片加湿薄膜,所述加湿薄膜通过超声波焊接或粘接剂而与所述框架相互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四方面的加湿膜组件,加湿膜片的结构和制造工艺简单,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十五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十四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框架是树脂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五方面的加湿膜组件,能方便地制造框架,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十六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十四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框架设有加强筋和定位部,该定位部使相邻的所述加湿薄膜隔开间隙地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六方面的加湿膜组件,能利用加强筋加强框架的强度,并且,通过利用定位部使相邻的加湿薄膜隔开间隙,能方便地利用该间隙形成透水口。

本实用新型第十七方面的加湿膜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的基础上,所述加湿膜片的上端也设有透水口,所述加湿膜组件还包括中空的另一个容器,在所述另一个容器上设有插接部,所述加湿膜片的上端插入至设于所述另一个容器的插接部,以使设于所述加湿膜片的上端的所述透水口与所述容器的中空空间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七方面的加湿膜组件,能利用上方的容器承接加湿用水以对加湿膜片进行加湿,并利用下方的容器承接加湿废水以将加湿废水排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十八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至第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加湿膜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八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将多片加湿膜片的下端分别插入插接部,能方便地实现加湿膜片相互间的对齐和固定,组装容易,效率高。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膜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将多片加湿膜片的下端分别插入容器的插接部,能方便地实现加湿膜片相互间的对齐和固定,组装容易,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布局的平面图。

图2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所使用的加湿膜组件的立体图。

图2B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所使用的加湿膜组件的侧视图。

图3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所使用的加湿膜组件的分解图。

图3B是用于说明图3A的圆圈处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其中,为便于理解,省略了部分加湿膜片和部分插接部。

图4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所使用的加湿膜组件的分解图,其中,仅示出了一个加湿膜片。

图4B是用于说明图4A的上侧方框处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4C是用于说明图4A的下侧方框处的结构的局部俯视图。

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加湿膜组件所包括的加湿膜片的结构的侧剖图。

图6是示意表示加湿膜组件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A是示意表示加湿膜组件的第二变形例的侧视图,其中,省略了底盘。

图7B是用于说明图7A的圆圈处的结构的局部侧视图,其中,为便于理解,省略了部分加湿膜片和部分插接部。

图8A是示意表示加湿膜组件的第三变形例的侧视图,其中,仅示出了底盘。

图8B是示意表示加湿膜组件的第四变形例的侧视图,其中,仅示出了底盘。

图8C是示意表示加湿膜组件的第五变形例的侧视图,其中,仅示出了底盘。

图8D是示意表示加湿膜组件的第六变形例的立体图,其中,仅示出了底盘。

图8E是示意表示加湿膜组件的第六变形例的主视图,其中,仅示出了底盘。

图8F是示意表示加湿膜组件的第六变形例的侧视图,其中,仅示出了底盘。

图8G是示意表示加湿膜组件的第七变形例的仰视图。

图9A是示意表示现有的加湿膜组件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9B是表示图9A所示的加湿膜组件的侧视图。

图9C是表示图9A所示的加湿膜组件所包括的加湿膜片的图。

图9D是表示图9A所示的加湿膜组件所包括的加湿膜片的侧剖图。

(符号说明)

100 壳体

101 进风口

102 出风口

FU 风扇组件

HE 热交换器

HM 加湿膜组件

10 加湿膜片

10a 加湿膜片的下端

11 框架

111 加强筋

112 定位部

12A、12B 加湿薄膜

WPa 透水口

EPA 卡合部

20A 容器

21A 底盘

212A 外壁

213A、213B 接口

22A 盖部

CPA 插接部

NEPA 被卡合部

ENA 加强肋

SA 中空空间

FD1 过滤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5,以实际安装时的状态为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布局的平面图,图2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所使用的加湿膜组件的立体图,图2B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所使用的加湿膜组件的侧视图,图3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所使用的加湿膜组件的分解图,图3B是用于说明图3A的圆圈处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其中,为便于理解,省略了部分加湿膜片和部分插接部,图4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所使用的加湿膜组件的分解图,其中,仅示出了一个加湿膜片,图4B是用于说明图4A的上侧方框处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4C是用于说明图4A的下侧方框处的结构的局部俯视图,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加湿膜组件所包括的加湿膜片的结构的侧剖图。另外,为方便说明,此处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

如图1所示,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00和风扇组件FU,所述壳体100具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所述风扇组件FU用于在所述壳体100内形成从所述进风口101流向所述出风口102的气流,并且,在所述壳体100内设置有热交换器HE、过滤装置FD1和加湿膜组件HM,所述热交换器HE、所述过滤装置FD1和所述加湿膜组件HM设置在由所述风扇组件FU形成的气流路径上。

此外,如图2A~图3B所示,所述加湿膜组件HM包括多片加湿膜片10和中空的容器20A,其中,在所述加湿膜片10的下端10a设有透水口WPa(参照图5),在所述容器20A上设有插接部CPA,所述加湿膜片10的下端10a插入所述插接部CPA,以使所述透水口WPa与所述容器20A的中空空间SA连通。

此处,所述插接部CPA供所述加湿膜片10相对于所述容器20A的长度方向(图中的Y方向)垂直地插入(即图3B中的α为9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图3B所示,所述容器20A包括底盘21A和盖部22A,该盖部22A覆盖在所述底盘21A上,且设有所述插接部CPA,由所述底盘21A和所述盖部22A围成所述容器20A的中空空间SA。此处,所述底盘21A与所述盖部22A可通过焊接或胶水而水密地连接。

此外,如图2A~图3A所示,所述容器20A的外壁212A设有接口213A,该接口213A与所述容器20A的中空空间SA连通。此处,所述容器20A的内底面211A形成为越靠近所述容器20A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图3A中的右侧)则越低的形状(在图3A中是斜面状),所述接口213A与所述容器20A的中空空间SA的最低位置连通。

此外,如图4B所示,所述加湿膜片10设有卡合部EPA,并且,如图4C所示,所述容器20A的所述插接部CPA设有与所述卡合部EPA卡合的被卡合部NEPA。此处,卡合部EPA由突片形成,被卡合部NEPA由贯通口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图4B和图5所示,所述加湿膜片10包括框架11和多片加湿薄膜12A、12B,所述加湿薄膜12A、12B通过超声波焊接或粘接剂而与所述框架11相互连接。此处,所述框架11设有加强筋111和定位部112,该定位部112使相邻的所述加湿薄膜12A、12B隔开间隙地定位。所述加湿膜片10具有并排设置的两片加湿薄膜12A、12B,在两片所述加湿薄膜12A、12B之间形成有构成所述透水口WPa的空隙。并且,所述框架11例如由树脂件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将多片加湿膜片10的下端10a分别插入容器20A的插接部CPA,能方便地实现加湿膜片10相互间的对齐和固定,组装容易,效率高。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使卡合部EPA与被卡合部NEPA卡合,能方便地实现加湿膜片10相对于容器20A的定位和固定,且容易更换加湿膜片1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容器10A的内底面211A形成为越靠近容器10A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则越低的形状,因此,能使加湿废水集中于容器10A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便于将加湿废水排出。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容器10A的内底面211A形成为斜面状,因此,能方便地形成容器10A的内底面211A,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在容器10A的外壁212A设有接口213A,该接口213A与容器10A的中空空间SA连通,因此,能利用接口213A将容器10A内的加湿废水排出或将加湿用的水补充到容器10A内。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接口213A与容器10A的中空空间SA的最低位置连通,因此,有助于容器10A内的加湿废水彻底排出。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容器10A包括底盘21A和覆盖在该底盘21A上的盖部22A,由底盘21A和盖部22A围成容器10A的中空空间SA,因此,通过将底盘21A和盖部22A分解,能方便地对容器10A的内部进行清扫,维护方便,并且,在底盘21A和盖部22A中的一方损坏时,只需更换损坏的一方即可,便于降低使用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底盘21A与盖部22A通过焊接或胶水而水密地连接,因此,能避免因水从底盘21A与盖部22A之间泄漏而产生安全性问题。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加湿膜片10具有并排设置的两片加湿薄膜12A、12B,在两片加湿薄膜12A、12B之间形成有构成透水口WPa的空隙,因此,加湿膜片10的结构简单,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加湿膜片10包括框架11和多片加湿薄膜12A、12B,加湿薄膜12A、12B通过超声波焊接或粘接剂而与框架11相互连接,因此,加湿膜片10的结构和制造工艺简单,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框架11是树脂件,因此,能方便地制造框架11,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框架11设有加强筋111和定位部112,该定位部112使相邻的加湿薄膜12A、12B隔开间隙地定位,因此,能利用加强筋111加强框架11的强度,并且,通过利用定位部112使相邻的加湿薄膜12A、12B隔开间隙,能方便地利用该间隙形成透水口WPa。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在加湿膜片10的下端10a设置了容器10A,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6所示,还可在加湿膜片10的上端也形成透水口,且在加湿膜片10的上端与容器20A上下对称地设置另一个容器20B。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上方的接口213B对加湿膜组件的上部注入水,因此,能提高对加湿膜片上部的供水效率,此外,也可利用上方的接口213B对加湿膜组件的上部注入空气,因此,能利用该空气将加湿膜组件中残留的加湿废水快速排出,还能避免污染。此外,在上述情况下,能利用上方的容器20B承接加湿用水以对加湿膜片10进行加湿,并利用下方的容器20A承接加湿废水以将加湿废水排出。当然,上方的容器20B和下方的容器20A也可设置成不对称。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插接部CPA供加湿膜片10相对于容器20A的长度方向(图中的X方向)垂直地插入,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7A、图7B所示,插接部CPA也可形成为供加湿膜片10相对于容器20A的长度方向(图中的Y方向)倾斜地插入(即图7B中的α大于90°)。在这种情况下,在加湿膜组件的高度相同的情况下,能增大加湿膜片的面积,容易提高加湿膜组件的加湿能力,另一方面,在加湿能力相同的情况下,能降低加湿膜组件的高度,实现薄型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容器20A的内底面211A形成为斜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容器20A的内底面211A也可如图8A所示形成为阶梯状,还可如图8B所示形成为由斜面和阶梯组合而成的形状,还可如图8C所示使形成阶梯的一个面相对于容器20A的长度方向倾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D~图8F所示,还可在容器20A的内底面211A形成有用于将水朝接口213A引导的导水槽2112A。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助于容器20A内的加湿废水彻底排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G所示,还可在容器20A的内顶面和内底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加强肋ENA。在这种情况下,能确保容器20A的强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