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立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6354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流立式空调。



背景技术:

传统的立式空调工作时,外部空气自进风口进入空调内部完成热交换再由空调前侧的出风口吹出,并且,通过设置在出风口的导风板实现风向的调节变换。但出风口的气流与室内环境温差较大,易造成体感不适。混合出风空调能够通过负压引流得到体感更为舒适的自然风,其在近年得到了业内进一步重视及市场认可。

中国专利cn103307661a公开一种立式空调,壳体上部形成有前后贯穿的贯通风道,其后侧形成非热交换空气进口,能够加速室内空气流动,提高空调出风的柔和性,改善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中国专利cn105698261a公开一种柜式空调,利用射流原理将经过热交换的气流与未经热交换的气流在送风通道中混合后再向外吹出,营造亲近自然风,提高舒适度。但前述空调可能存有热交换气流不够均匀,风向调节不易,且整机结构装配较为复杂等问题。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引流立式空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流立式空调,能够减小空调出风与环境温差,提高舒适度,且造型新颖美观。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引流立式空调,包括底座及并列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方且相互独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上分别形成有第一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且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前后贯穿的风道,所述风道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送风口及引风口,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朝向风道一侧还分别开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分别设置有第一导风机构及第二导风机构,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具有用以遮挡第一出风口并可向后收容至第一壳体内侧的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机构具有用以遮挡第二出风口并可向后收容至第二壳体内侧的第二导风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均沿竖直方向呈长条状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机构还具有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内的若干上下依次排布的第一导风叶;所述第二导风机构还具有设置于第二出风口内的若干上下依次排布第二导风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风叶及第二导风叶均呈矩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立式空调还具有可活动连接至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后侧并用以遮蔽所述引风口的遮风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风板的一侧枢转铰接至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后侧,且所述遮风板具有贴合在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第一状态及朝向风道翻转以遮蔽所述引风口的第二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立式空调还具有收容于第一壳体内的第一贯流风扇与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收容于第二壳体内的第二贯流风扇及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位于第一贯流风扇与第一进风口之间,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位于第二贯流风扇与第二进风口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均呈u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立式空调还具有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的发光组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光组件包括贴近第一出风口的前缘设置的第一灯带及贴近第二出风口的前缘设置的第二灯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均呈圆筒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引流立式空调通过混风营造类自然风,减少空调制冷运行时空调出风与室内环境温差,提高人体舒适度;并且突破立式空调的传统设计,造型新颖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引流立式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引流立式空调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引流立式空调的右视图;

图4是本发明引流立式空调的后视图;

图5是本发明引流立式空调工作出风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引流立式空调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引流立式空调遮风板翻转至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引流立式空调的第一导风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引流立式空调的第一导风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引流立式空调工作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引流立式空调的发光组件及其照射区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阅图1至图1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本发明提供的引流立式空调100包括底座10及并列安装于所述底座10上方且相互独立的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所述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之间形成前后贯穿的风道30。所述风道30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送风口31及引风口32。

所述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上分别形成有第一进风口211与第二进风口221;所述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朝向风道30一侧还分别开设有第一出风口212、第二出风口222。所述第一进风口211与第二进风口221处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滤网41及第二滤网42,所述第一滤网41及第二滤网42上还分别设有助力把手以便于第一滤网41及第二滤网42的拆装。所述第一出风口212及第二出风口222分别设置有第一导风机构及第二导风机构。

所述引流立式空调100还具有收容于第一壳体21内的第一贯流风扇51与第一热交换器61、以及收容于第二壳体22内的第二贯流风扇52及第二热交换器62。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61位于第一贯流风扇51与第一进风口211之间,所述第二热交换器62位于第二贯流风扇52与第二进风口221之间。如图5所示,所述引流立式空调100工作时,流经第一热交换器61及第二热交换器62的气流分别自第一出风口212及第二出风口222吹入风道30并向送风口31朝前送风;同时,带动室内空气形成自引风口32进入风道30,并朝前在送风口31之前与流经第一热交换器61及第二热交换器62的气流形成混风气流,进而减小送风口31出风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差,提高人体舒适度。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61与第二热交换器62均呈u型。

如图6与图7所示,所述引流立式空调100还具有可活动连接至第一壳体21或第二壳体22后侧并用以遮蔽所述引风口32的遮风板33。所述遮风板33的一侧枢转铰接至第一壳体21或第二壳体22的后侧,且所述遮风板33具有贴合在所述第一壳体21或第二壳体22的第一状态及朝向风道30翻转以遮蔽所述引风口32的第二状态。

所述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均呈圆筒状,此处圆筒并非几何意义上的限定,而是本发明基于外观及产品结构的需求对第一壳体21及第二壳体22的外部轮廓所做出的任何类圆筒状设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风板33铰接于第一壳体21后方靠近所述风道30的一侧,当所述遮风板33处于贴合至第一壳体21上的第一状态时,所述遮风板33与第一进风口211相邻设置;所述遮风板33还能朝向风道30翻转至与第二壳体22相接触固定,此时,所述风道30后端的引风口32被遮蔽。当然,所述遮风板33与第一壳体21或第二壳体22亦可采取如滑动配合等其它连接方式。

一般地,所述引流立式空调100开启制冷工作时,所述遮风板33处于第一状态,提高送风口31的出风温度,避免人体不适;反之,所述引流立式空调100制热工作时,所述遮风板33可调节至第二状态,提高制热效率。

参看图8至图10,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具有用以遮挡第一出风口212并可向后收容至第一壳体21内侧的第一导风板711;所述第二导风机构具有用以遮挡第二出风口222并可向后收容至第二壳体22内侧的第二导风板721。所述第一出风口212及第二出风口222均沿竖直方向呈长条状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机构还具有设置于第一出风口212内的若干上下依次排布的第一导风叶712及用以固定安装所述第一导风叶712的第一固定架713;所述第二导风机构还具有设置于第二出风口222内的若干上下依次排布第二导风叶722及用以固定安装所述第二导风叶722的第二固定架723。所述第一导风叶712及第二导风叶722均呈矩形且所述第一导风叶712及第二导风叶722分别与第一固定架713及第二固定架723可枢转连接。

如图11所示,所述引流立式空调100还具有设置于第一出风口212及第二出风口222的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贴近第一出风口212的前缘设置的第一灯带81及贴近第二出风口222的前缘设置的第二灯带82。所述第一灯带81及第二灯带82能够朝侧后方投射不同颜色的灯光以直观显示所述引流立式空调100的工作状态,亦能通过流光照射方式提升美感,改善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本发明引流立式空调100通过前后贯通的风道30混风营造类自然风,减少制冷运行时送风口31吹出的气流与室内环境温差,提高人体舒适度;亦可在制热运行时,通过遮风板遮蔽引风口32以提高制热效率。除此,所述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分别组装,减小装配及维护难度;并且该引流立式空调100突破立式空调的传统设计,造型新颖美观。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