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建筑隔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2394阅读:1753来源:国知局
集装箱建筑隔热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使室内降温的集装箱建筑隔热系统。



背景技术:

集装箱建筑通常是以集装箱为主体结构搭建的简易房屋,大多装载于车辆、安放于流动场所等使用,以其拆装方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我国南方的炎热气候,常年平均气温偏高,集装箱建筑的室内热空气不流动,导致室内散热不畅通,给人体带来不舒适感,于是需要一种适于南方气候的集装箱建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适合我国南方气候的集装箱建筑隔热系统,通过室内空气流动达到降温和换气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建筑隔热系统,包括集装箱,沿集装箱的顶框设有出风机,沿集装箱的顶面设有吸顶风机和自然进风口,沿集装箱的底框设有进风机,出风机、进风机、吸顶风机、自然进风口均连通于集装箱的内部,沿集装箱的侧面设有温度感应开关,出风机、进风机对应连接温度感应开关,出风机所在集装箱的顶面、进风机所在集装箱的侧面均设有导向管,导向管设有散热孔。

进风机从室外吸入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再通过吸顶风机、自然进风口吸进室内热空气,通过导向管的散热孔增强吸风的指向性,并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最后通过出风机排出室内热空气,从而实现室内空气交换和快速降温,上述空气交换过程中,温度感应开关根据室内空气温度控制进风机、出风机工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风机包括第一内盒、第一外壳、进风扇、第一网垫固定盒和第一内壳,第一内盒内置有第一网垫固定盒、进风扇,第一内盒的一侧设有第一进风格栅,第一网垫固定盒、第一进风格栅位置相对,第一网垫固定盒内置第一防虫网垫、第一防尘网垫、第一防潮网垫,第一内盒的另一侧设有第一出风口,进风扇、第一出风口位置相对,第一外壳套装于第一内盒,第一外壳安装于集装箱的底框,第一外壳的一侧通过卡扣连接第一百叶,第一百叶、第一进风格栅位置相对,第一外壳的另一侧通过卡扣连接第一内壳,第一内壳、第一出风口位置相对,第一内壳的外侧设有出风格栅,第一内盒的另一侧、第一内壳的外侧通过第一插头及第一插座连接,第一插头、进风扇连接。由此,室外空气在进风扇的作用下从第一百叶吸入第一进风格栅,第一进风格栅进行第一次空气过滤,由第一防虫网垫、第一防尘网垫、第一防潮网垫进行第二次空气过滤,然后从出风格栅吸入室内,从而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清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风机包括第二内盒、第二外壳、排风扇、第二网垫固定盒和第二内壳,第二内盒内置有第二网垫固定盒、排风扇,第二内盒的一侧设有第二进风格栅,排风扇、第二进风格栅位置相对,第二网垫固定盒内置第二防虫网垫、第二防尘网垫、第二防潮网垫,第二内盒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二网垫固定盒、第二出风口位置相对,第二外壳套装于第二内盒,第二外壳安装于集装箱的顶框,第二外壳的一侧通过卡扣连接第二百叶,第二百叶、第二进风格栅位置相对,第二外壳的另一侧通过卡扣连接第二内壳,第二内壳、第二出风口位置相对,第二内壳的外侧设有出风框,第二内盒的另一侧、第二内壳的外侧通过第二插头及第二插座连接,第二插头、排风扇连接。由此,室内热空气在排风扇的作用下从第二百叶吸入第二进风格栅,第二进风格栅进行第一次空气过滤,由第二防虫网垫、第二防尘网垫、第二防潮网垫进行第二次空气过滤,然后从出风框排出室外,从而避免污染室外空气环境。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并且安装方便,采用自动化温度控制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集装箱建筑隔热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集装箱建筑隔热系统的A-A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集装箱建筑隔热系统的B-B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集装箱建筑隔热系统的进风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集装箱建筑隔热系统的出风机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3所示,该集装箱建筑隔热系统包括集装箱1,为了描述的方便,将集装箱1的内部称为室内,将集装箱1的外部称为室外。集装箱1的侧面及顶面通过波纹板和硅钙板安装,波纹板与硅钙板之间通过轻钢龙骨支撑,集装箱的底面通过地板安装。

沿集装箱1的顶框安装有四个均匀分布的出风机2,沿集装箱1的顶面安装有两个均匀分布的吸顶风机3和一个自然进风口4,吸顶风机3、自然进风口4面向室内安装,沿集装箱1的底框安装有四个均匀分布的进风机5,各个出风机2与进风机5位置对应地设置。出风机2所在集装箱1的顶面、进风机5所在集装箱1的侧面均设有导向管6,导向管6设有散热孔7。

如图2、4所示,进风机5包括第一内盒51、第一外壳52、进风扇53、第一网垫固定盒54和第一内壳55,第一内盒51内置有第一网垫固定盒54、进风扇53,第一内盒51的一侧设有第一进风格栅511,第一网垫固定盒54、第一进风格栅511位置相对,第一网垫固定盒54内置第一防虫网垫541、第一防尘网垫542、第一防潮网垫543,第一内盒51的另一侧设有第一出风口512,进风扇53、第一出风口512位置相对,第一外壳52套装于第一内盒51,第一外壳52安装于集装箱1的底框,第一外壳52的一侧通过卡扣连接第一百叶56,第一百叶56、第一进风格栅511位置相对,第一外壳52的另一侧通过卡扣连接第一内壳55,第一内壳55、第一出风口512位置相对,第一内壳55的外侧设有出风格栅551,第一内盒51的另一侧、第一内壳55的外侧通过第一插头57及第一插座58连接,进风扇53通过第一插头57连接电源。第一百叶56面向室外安装,出风格栅551面向室内安装。

如图1、5所示,出风机2包括第二内盒21、第二外壳22、排风扇23、第二网垫固定盒24和第二内壳25,第二内盒21内置有第二网垫固定盒24、排风扇23,第二内盒21的一侧设有第二进风格栅211,排风扇23、第二进风格栅211位置相对,第二网垫固定盒24内置第二防虫网垫241、第二防尘网垫242、第二防潮网垫243,第二内盒21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出风口212,第二网垫固定盒24、第二出风口212位置相对,第二外壳22套装于第二内盒21,第二外壳22安装于集装箱1的顶框,第二外壳22的一侧通过卡扣连接第二百叶26,第二百叶26、第二进风格栅211位置相对,第二外壳22的另一侧通过卡扣连接第二内壳25,第二内壳25、第二出风口212位置相对,第二内壳25的外侧设有出风框251,第二内盒21的另一侧、第二内壳25的外侧通过第二插头27及第二插座28连接,排风扇23通过第二插头27连接电源。第二百叶26面向室内安装,出风框251面向室外安装。

如图1、2、3、4、5所示,沿集装箱1的侧面设有温度感应开关8,进风扇53、排风扇23对应连接温度感应开关8,温度感应开关8连接电源。室内及室外空气交换时,温度感应开关8根据室内空气温度控制进风扇53、排风扇23的开启和关闭。室外新鲜空气在进风扇53的作用下从第一百叶56吸入第一进风格栅511,第一进风格栅511进行第一次空气过滤,由第一防虫网垫541、第一防尘网垫542、第一防潮网垫543进行第二次空气过滤,然后从出风格栅551吸入室内,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清洁,再通过吸顶风机3、自然进风口4从室内底部吸入室内热空气,在室内进行空气循环,且通过导向管6的散热孔7增强吸风的指向性,并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同时室内热空气从室内顶部在排风扇23的作用下从第二百叶26吸入第二进风格栅211,第二进风格栅211进行第一次空气过滤,由第二防虫网垫241、第二防尘网垫242、第二防潮网垫243进行第二次空气过滤,然后从出风框251排出室外,避免污染室外空气环境,从而实现室内空气交换和快速降温。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