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温控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1985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建筑用温控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用温控板。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建筑用复合板,仅有保温层,主要通过保温层来对室内温度进行保持,多属于被动保温,这样,致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难度较大,最终使得保持效果也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建筑用温控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建筑用温控板,所述建筑用温控板包括:粘结层;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设置于所述粘结层的下侧;主体层,所述主体层设置于所述保温层的下侧;以及装饰板层,所述装饰板层设置于所述主体层的下侧;其中,所述主体层内设置多个彼此连接的具有供暖或供冷功能的温控组件,每个所述温控组件包括:多个热交换管;第一集水管,所述第一集水管设置于所述热交换管的上端,多个所述热交换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水管连通;第二集水管,所述第二集水管设置于所述热交换管的下端,多个所述热交换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水管连通;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水管的一端;以及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水管远离所述进水口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建筑用温控板,因主体层内设置多个温控组件,温控组件通过进水口进水或进冷媒,经第一集水管,流经多个热交换管,到第二集水管,经出水口流到下一个温控组件,这样,通过多个彼此相连的温控组件,根据进水口的热水或冷媒温度,来对室内供暖或供冷,实现对室内的主动供暖或供冷的温度保持,综合提高温度保持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主体层内还设置有多个钢骨架,每个所述钢骨架包括第一钢梁和第二钢梁,所述第一钢梁和所述第二钢梁彼此贯通交叉设置。

优选地,所述主体层由混凝土构成,所述装饰板层由石材或玻璃板材构成。

优选地,所述热交换管内设置有多个翅片装置,每个所述翅片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直径与所述热交换管的直径相适配;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连接于所述本体上;第二翅片,所述第二翅片连接于所述第一翅片上;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由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翅片包络形成;以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由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二翅片包络形成。

优选地,每个所述翅片装置还包括: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由所述第二翅片包络形成。

优选地,每个所述翅片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翅片通过第一连接架连接于所述本体上;以及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翅片通过第二连接架连接于所述第一翅片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翅片的断面形状为菱形,所述第二翅片的断面形状亦为菱形。

优选地,所述第二翅片的包络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翅片的包络面积。

优选地,所述建筑用温控板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

多个温度传感器,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出水口处;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接收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以及

水泵开关,所述水泵开关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的温度信号控制水泵开关的开启或关闭。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架设置为四个,所述第二连接架亦设置为四个,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三通孔的数量为一个。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温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翅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 温控板,110粘结层,120保温层,130主体层,140装饰板层,

131 温控组件,1310 第一集水管,1311 进水口,1312 第二集水管,1313 出水口,1314 热交换管,

132 钢骨架,

1315 翅片装置,13151 本体,13152 第一翅片,13153 第二翅片,13154 第一连接架,13155 第二连接架,13156 第一通孔,13157 第二通孔,13158 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用温控板100,该建筑用温控板100包括粘结层110,保温层120,主体层 130,装饰板层1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建筑用温控板,该建筑用温控板包括:粘结层110;保温层120设置于粘结层的下侧;主体层130设置于保温层的下侧;以及装饰板层140,装饰板层设置于主体层的下侧;其中,主体层130内设置多个彼此连接的具有供暖或供冷功能的温控组件131,每个温控组件包括:多个热交换管1314、第一集水管1310、进水口1311、第二集水管1312、出水口1313。

多个热交换管1314,第一集水管1310设置于热交换管的上端,多个热交换管1314的一端与第一集水管连通;第二集水管1312设置于热交换管的下端,多个热交换管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水管连通;进水口1311设置于第一集水管的一端;以及出水口1313设置于第二集水管远离进水口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建筑用温控板,因主体层内设置多个温控组件,温控组件通过进水口进热水或进冷媒,经第一集水管,流经多个热交换管,到第二集水管,经出水口流到下一个温控组件,这样,通过多个彼此相连的温控组件,根据进水口的热水或冷媒温度,来对室内供暖或供冷,实现对室内的主动供暖或供冷的温度保持,综合提高温度保持的效果。

进一步地,主体层130内还设置有多个钢骨架132,每个钢骨架包括第一钢梁和第二钢梁,第一钢梁和第二钢梁彼此贯通交叉设置。

这样,多个钢骨架有效地增强整个温控板100的强度以及稳定性。

进一步地,主体层130由混凝土构成,装饰板层140由石材或玻璃板材构成。

这样,将多个温控组件、多个钢骨架先进行预埋,此处应注意的是,多个温控组件中的相邻的两个温控组件,一个温控组件的出水口连通另一个温控组件的进水口,多个钢骨架中相邻的两个钢骨架,一个钢骨架中的多个第一钢梁和多个第二钢梁和另一个钢骨架中的多个第一钢梁和多个第二钢梁彼此贯通交叉连接,这样,钢骨架进一步增强了该温控板的强度以及稳定性,同时,将温控组件通过先预埋再浇筑的方式将其嵌套在主体层内,可主动实现供暖或供冷。

进一步地,热交换管1314内设置有多个翅片装置1315,每个翅片装置包括:本体13151,第一翅片13152,第二翅片13153,第一通孔13156,第二通孔13157。本体的直径与热交换管的直径相适配;第一翅片13152连接于本体上;第二翅片13153,第二翅片连接于第一翅片上;第一通孔13156由本体与第一翅片包络形成;以及第二通孔13157由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包络形成。

优先地,翅片装置被压装到热交换管内,每个热交换管内可压装多个翅片装置,亦可将翅片装置与热交换管一起通过模塑铸造一体成型。

这样,热水或冷媒流经热交换管时,由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构成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流经,增强了供热或供冷的扩散效果。

进一步地,每个翅片装置还包括:第三通孔13158,第三通孔由第二翅片包络形成。

进一步地,每个翅片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架13154和第二连接架13155,第一翅片13152通过第一连接架连接于本体13151上;以及第二翅片13153通过第二连接架13155连接于第一翅片13152上。

进一步地,第一翅片13152的断面形状为菱形,第二翅片13153的断面形状亦为菱形。

进一步地,第二翅片13153的包络面积小于第一翅片13152的包络面积。

进一步地,建筑用温控板还包括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多个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出水口处;控制器,控制器与多个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控制器接收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以及水泵开关,水泵开关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根据接收的温度信号控制水泵开关的开启或关闭。

这样,控制组件通过控制器接收多个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当然,应将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取平均值,然后,控制器根据其预设的阈值进一步地控制水泵开关的开启或关闭,进而调节热水或冷媒的输送流量,同时,针对冷媒,本控制组件中还应包括压缩机,以使得回收的冷媒经过压缩机后重复循环利用。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架13154设置为四个,第二连接架13155亦设置为四个,第一通孔13156的数量为四个,第二通孔13157的数量为四个,第三通孔13158的数量为一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过程如下:

使用者将该温控板用于室内装饰中,同时,将进水口或出水口连接家中的供热或供冷设备上,将水泵亦连接到管路上,控制器或温度传感器需要电源的应该外接电源,当连接上供热或供冷设备后,热水或冷媒经过第一集水管,流经多个热交换管,到第二集水管,经出水口流到下一个温控组件,这样,通过多个彼此相连的温控组件,根据进水口的热水或冷媒温度,来对室内供暖或供冷,实现对室内的主动供暖或供冷的温度保持,综合提高温度保持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