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箱自动补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4070阅读:66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箱自动补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集中预热机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液位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供热系统中,补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无论是供热初始启动,还是供热运行中,供热系统中的水压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供热管道内的水会丢失,造成水压降低,这时就需要就行补水。也因此,水箱是供热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水箱中必须要保证有足够的存水,才能随时供给供热站的补水系统。如果水箱中存水量不够,会导致供热系统水压降低,循环泵因为水压低而保护停泵,造成停暖。

供热系统丢水属于不可预见事件,随时有可能发生,需要人员时时注意水箱内水位,如设置专人负责监控水箱内的液位。对于无人值守换热站来说,设置专人监控水箱的液位,浪费人力物力,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水箱自动补水系统,以解决现有的水箱由于不能自动补水,造成的人力浪费、易出现事故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水箱自动补水系统,包括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其与电源电连接;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包括安装于水箱内,且位于液位上限和液位下限之间的重锤,重锤通过电缆连接有浮球;补水电磁阀,其安装于伸入水箱内的补水管上;补水电磁阀与继电器的触点串联后接入电源,且继电器的线圈与所述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串联。

进一步,所述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的所在电路还串联有控制开关。

进一步,所述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的浮球的两端分别固接有一个导向环,两个导向环之间安装有刷壳,刷壳围绕导向环的轴线旋转;刷壳上安装有与浮球的外表面相抵的刷毛,刷壳上还安装有内部中空的浮力仓。

进一步,所述导向环通过连接管与所述浮球的端部固接,所述液位开关的电缆穿过连接管与浮球连接。

进一步,所述导向环上设有贯通的弧形孔,每个所述刷壳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短导杆,每个短导杆分别通过弧形孔与一个导向环滑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刷壳至少设有两个,且前后对称设置。

进一步,所述刷壳为弧形壳体,且其中部较宽,两端较窄。

进一步,两个所述刷壳之间设有拉簧,且拉簧位于两个刷壳的下部相邻位置。

进一步,所述浮力仓固接于所述刷壳的下部,浮力仓的材质为低密度疏水材料。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液位开关控制的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液位开关控制的水箱液位控制系统,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通过设置于水箱内的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实现了水箱内水位的自动控制,避免因向二次管网中补水不足而导致停暖的问题,同时也不需要专门人员时刻监控,解放了劳动力。此外,本实用新型控制水箱内的水位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保证水箱内的储水不会缺少或溢出的前提下,降低了电磁阀的开关频率,提高了设备的运行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水箱自动补水系统的主视向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水箱自动补水系统的电路连接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水箱自动补水系统的浮球及电缆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水箱自动补水系统的浮球的右视向半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水箱自动补水系统的浮球在清理状态时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浮球;2-导向环;201-弧形孔;3-浮力仓;4-拉簧;5-刷壳;501-短导杆;502-刷毛;6-电缆;7-连接管;8-水箱;9-补水管;10-重锤。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箱自动补水系统,包括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LW,其与电源电连接;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LW包括安装于水箱8内,且位于液位上限和液位下限之间的重锤10,重锤10通过电缆6连接有浮球1;补水电磁阀M,其安装于伸入水箱8内的补水管9上;补水电磁阀M与继电器KA的触点串联后接入电源,且继电器KA的线圈与所述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LW串联。

电缆浮球液位计是利用重力与浮力的原理设计而成。基本部件由浮球1、电缆6、重锤10等组成,干簧管发讯组全部内藏在密封的浮球1内。干簧管置于浮球1根部,磁环与动锤为一体,套在滑管上可自由滑动。当浮球1顶部朝下时,动锤滑到浮球1顶部,干簧管远离磁环,此时干簧管开路;当浮球1根部朝下时,动锤滑到浮球1根部,干簧管靠近磁环,干簧管吸合。

上述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LW的所在电路还串联有控制开关QF。

上述电磁阀M需选用直动式电磁阀,该电磁阀M的控制类型为常闭,采用AC220电源标准。当通电时,电磁阀M的电磁线圈产生电磁力把关闭件从阀座上提起,电磁阀M打开;断电时,电磁力消失,弹簧把关闭件压在阀座上,电磁阀M关闭。

如图1,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LW的浮球1最高设计高度为H位置,最低设计高度为L位置。水箱8内的液位设计高度是由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LW的电缆6在液体中的长度及重锤10在电缆6上的位置决定的,可根据现场的水箱8实际高度进行调节。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先闭合控制开关QF(如图2所示)。

当水箱8内的水位过低,使得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LW的浮球1位于图1中的L位置时,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LW的常开触点闭合,继电器KA的线圈得电,继电器KA的常开触点闭合,电磁阀M通电打开,补水管9向水箱8内注水。注水过程中,水箱8内的液位上升。

当水箱8内的液位上升到使上液位开关MB1的浮球到达H1位置时,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LW的常开触点断开,电磁阀KA的线圈失电,电磁阀KA的触点复位,电磁阀M断电闭合,补水管9停止向水箱8内注水。

由于二次管网的消耗,水箱8内的水向二次管网补充后,其内部液位下降使浮球1回落到L位置以下时,重复上述过程,补水管9向水箱8内注水。

上述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LW的的浮球1的两端分别固接有一个导向环2,两个导向环2之间安装有刷壳5,刷壳5围绕导向环2的轴线旋转;刷壳5上安装有与浮球1的外表面相抵的刷毛502,刷壳5上还安装有内部中空的浮力仓3。

如图3,浮球1的纵截面为椭圆形,两个导向环2同时与浮球1同轴。刷壳5的材质可选用不锈钢或轻质耐腐蚀的材料,如聚四氟乙烯等。

上述导向环2通过连接管7与上述浮球1的端部固接,上述液位开关的电缆6穿过连接管7与浮球1连接。

上述导向环2上设有贯通的弧形孔201,每个上述刷壳5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短导杆501,每个短导杆501分别通过弧形孔201与一个导向环2滑动连接。上述刷壳5至少设有两个,且前后对称设置(如图3所示)。上述刷壳5为弧形壳体,且其中部较宽,两端较窄(如图3、4所示)。刷壳5的数量可参照浮球1的外表面积和刷壳5的内表面积(靠近浮球1的一侧)进行选择。刷壳5沿两个导向环2上相对应的弧形孔201移动,并通过刷毛502对浮球1的外表面进行清理。

两个上述刷壳5之间设有拉簧4,且拉簧4位于两个刷壳5的下部相邻位置(如图4所示)。上述浮力仓3固接于上述刷壳5的下部,浮力仓3的材质为低密度疏水材料(如图4所示)。

当浮球1在L位置与H位置之间变化的过程中,水箱8中的液体会在液面产生波动。由图4可知,位于刷壳5下部的浮力仓3接触液体的面积(即排水量)比浮球1接触液体的面积更大。两个浮力仓3受到浮力后会带动各自的刷壳5向上转动,即两个刷壳5相互分离(如图5所示)。两个浮力仓3分离后,浮球1与液体接触的面积变大,其受到的浮力也会在瞬间变大,迫使其上升。同时在拉簧4的作用下,两个刷壳5也被迫使着重新下降聚拢,复位为图4所示状态。

在两个刷壳5分离聚拢的过程中,刷壳5内的刷毛502即可实现对浮球1表面的灰尘及其他附着物的清理,实现浮球1自清理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液位开关控制的水箱液位控制系统,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通过设置于水箱8内的电缆浮球式液位开关LW,实现了水箱8内水位的自动控制,避免因向二次管网中补水不足而导致停暖的问题,同时也不需要专门人员时刻监控,解放了劳动力。此外,本实用新型控制水箱内的水位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保证水箱内的储水不会缺少或溢出的前提下,降低了电磁阀M的开关频率,提高了设备的运行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