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7339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通常采用贯流风扇进行送风。贯流风扇分为扇叶与转动轴线平行延伸的直齿贯流风扇以及扇叶与转动轴线夹持锐角的斜齿贯流风扇。斜齿贯流风扇因噪音较低且音质较好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斜齿贯流风扇往往使空调室内机出现哨音或者风速不稳的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消除或减小应用斜齿贯流风扇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哨音,并使风速更加稳定。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蒸发器,设置在壳体内,用于与从进风口进入壳体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形成热交换风;

风道组件,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将热交换风从蒸发器处引导至出风口处;

斜齿贯流风扇,转动轴线沿横向延伸地设置在风道组件内,其每个扇叶与其转动轴线夹持锐角,以使热交换风的风向偏向横向一侧;且

风道组件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均从内向外偏向横向一侧倾斜延伸,以利于热交换风沿风道组件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向外流动。

可选地,风道组件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相互平行。

可选地,风道组件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相比于前后延伸的竖直面的偏斜角度在10°~15°之间。

可选地,斜齿贯流风扇的全部扇叶相互平行。

可选地,斜齿贯流风扇的每个扇叶与其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在10~15°之间。

可选地,风道组件的左侧壁相比于前后延伸的竖直面的偏斜角度、风道组件的右侧壁相比于前后延伸的竖直面的偏斜角度均等于斜齿贯流风扇的扇叶与其转动轴线的夹角。

可选地,风道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风道组件在壳体内沿横向方向排列;且斜齿贯流风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斜齿贯流风扇各自设置在一个风道组件内。

可选地,两个斜齿贯流风扇的扇叶与其转动轴线的夹角相同。

可选地,两个斜齿贯流风扇的风偏向横向同一侧;且两个斜齿贯流风扇的长度不同。

可选地,左侧的斜齿贯流风扇的驱动电机位于该斜齿贯流风扇的左端部;且右侧的斜齿贯流风扇的驱动电机位于该斜齿贯流风扇的右端部。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风道组件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均从内向外偏向横向一侧倾斜延伸,使其与斜齿贯流风扇的风向平行或接近平行,以利于热交换风沿风道组件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向外流动,可解决应用斜齿贯流风扇带来的哨音以及风速不稳的问题,提升用户的体验效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置了两个斜齿贯流风扇,使用过程中能够仅开启其中一个或同时开启两个斜齿贯流风扇,因此具备至少三种送风模式,提升了送风模式的可选择性。在制冷/制热需求小时,可仅开启其中一个斜齿贯流风扇,减小风量,起到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骨架以及两个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以及斜齿贯流风扇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5是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骨架140以及两个风道组件400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400以及斜齿贯流风扇300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5是风道组件4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100、蒸发器200、风道组件400以及斜齿贯流风扇300。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与室外机一同构成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制冷和制热。如图1所示,壳体100限定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1可设置在壳体100的上侧,出风口102可设置在壳体100的下侧,并朝向前下方。壳体100可包括骨架140以及面板150。骨架140构成壳体100的整体支撑结构,用于安装室内机的各个部件。面板150用于构成室内机的外观。

如图1所示,蒸发器200设置在壳体100内,用于与从进风口101进入壳体10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形成热交换风(具体地,制冷时为冷风,制热时为热风)。

如图1所示,风道组件400设置在壳体100内,用于将热交换风从蒸发器200处引导至出风口102处。如图1至图5所示,风道组件400包括上侧壁420、下侧壁410、左侧壁430和右侧壁440,其共同限定出风的流通通道。斜齿贯流风扇300的转动轴线沿横向(即图2标示的左右方向)延伸地设置在风道组件400内。如图3和图4,斜齿贯流风扇300包括多个扇叶310,其每个扇叶310与斜齿贯流风扇300的转动轴线X夹持锐角γ,以使热交换风的风向偏向横向一侧,例如图4用箭头指示了风向,风偏向左侧。出风口102处设置有导风板500,用于引导风向。

现有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应用斜齿贯流风扇时,空调室内机常常出现哨音,以及风速不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通过研究和测试发现,出现此类问题是因为目前的空调室内机中,斜齿贯流风扇的风向朝横向一侧偏斜,而风道组件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往往沿前后延伸的竖直面延伸(垂直于贯流风扇的转动轴线)。例如,假设风朝左侧偏斜,而风道组件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面延伸,将使风道组件的左侧壁的风阻较大,影响整体风量。而风道组件的右侧壁附近的风压较低甚至形成无风区域,风道组件的外部空气会在压差的作用下回流至该无风区域,引起风道组件以及贯流风扇内部的气流不稳,使风声忽大忽小,以至产生哨音。

为此,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道组件400的左侧壁430和右侧壁440均从内向外偏向横向一侧倾斜延伸(与风偏向同一侧),以利于热交换风沿风道组件400的左侧壁430和右侧壁440向外流动。如此可使左侧壁430和右侧壁440能够更好地顺应风的流向,减少一侧的风阻,提升风量;并使另一侧没有无风区域,消除回流现象,避免因回流产生的风速不稳以及哨音问题。

如图4所示,风道组件400的左侧壁430与竖直平面A1的夹角为α,风道组件400的右侧壁440与竖直平面A2的夹角为β。具体地,可使α与β相等或不等。但是,对于一个斜齿贯流风扇300而言,其左右两侧的风向理论上相同,因此优选使α=β,也即是使风道组件400的左侧壁430和右侧壁440相互平行,以取得更好的增风量和除哨音效果。

发明人经测试得知,风道组件400的左侧壁430相比于前后延伸的竖直面A1的偏斜角度α设置在10°~15°之间,优选为13°;风道组件400的右侧壁440相比于前后延伸的竖直面A2的偏斜角度β设置在10°~15°之间,优选为13°。斜齿贯流风扇300的全部扇叶310相互平行,每个扇叶310与其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L扇叶310所在直线L与X轴的夹角γ)可设置在10~15°之间。如此可既具备斜齿贯流风扇本身具有的噪音低、音质好的特点,又不会出现哨音问题或风量减小的问题。

优选使风道组件的左侧壁430相比于前后延伸的竖直面A1的偏斜角度α、风道组件的右侧壁440相比于前后延伸的竖直面A2的偏斜角度β均等于斜齿贯流风扇300的扇叶310与其转动轴线的夹角γ。如此使得左侧壁430和右侧壁440与风向完全相同,使风恰好顺着左侧壁430和右侧壁440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风道组件4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风道组件400在壳体100内沿横向方向排列。与之相对应地,斜齿贯流风扇3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斜齿贯流风扇300各自设置在一个风道组件400内,两个斜齿贯流风扇300在机壳内可共线设置。图2仅示意了两个风道组件400和骨架,两个斜齿贯流风扇300被隐藏。每个风道组件400的左侧壁430和右侧壁440均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将左侧壁430和右侧壁440设置为倾斜结构。

两个斜齿贯流风扇300的扇叶310与转动轴线的夹角可设置为相同。可使两个斜齿贯流风扇300的风分别偏向横向两侧,例如使左侧的斜齿贯流风扇的风偏向左侧,使右侧的斜齿贯流风扇的风偏向右侧,如此能够使空调室内机的风整体上向横向两侧扩散吹出,扩大送风角度。

当然,也可使两个斜齿贯流风扇300的风偏向横向同一侧,以使两者的方向相平行,以便于朝向同一区域强力送风。

两个斜齿贯流风扇300的长度可设置为相同,也可设置为不同。例如,可使位于左侧的斜齿贯流风扇300的长度较小,以使其额定风量较小。如此可实现多种送风模式。当送风量需求较小时,可以仅开启左侧的斜齿贯流风扇300,当送风量需求偏大时,可以仅开启右侧的斜齿贯流风扇300。仅开启一个斜齿贯流风扇,可以减小风扇耗能。在送风量需求更大时,可同时开启两个斜齿贯流风扇300,以实现快速制冷/制热以及大风量制冷/制热。

在附图未示意的实施例中,位于左侧的斜齿贯流风扇的驱动电机可设置在该斜齿贯流风扇的左端部,位于右侧的斜齿贯流风扇的驱动电机可设置在该斜齿贯流风扇右端部,以使两个斜齿贯流风扇的中间连接部位较短,使两个风扇的风更加连续,提升送风效果。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