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91877阅读:781来源:国知局
烘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燥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烘房。



背景技术:

烘房又称烘干固化房,通常用于对涂料、化学用品、等各类类产品进行水分烘干。烘房通过热源使烘房室体内达到一定的温度,去除烘房内的水水气,以达到干燥效果使得放置在烘房内的物品达到一定温度,实现干燥、固化等目的。

目前烘房的加热方式有电加热和蒸汽加热等多种方方式,电加热的方法是:在烘室内设置加热器,在烘室外设置电控箱和温度测量仪表,电控箱与加热器电连接。使用时,先开启烘室并将需要烘干的物品移动到烘室内部,接着将烘室关闭,之后在烘室外的电控箱上控制加热器开启,并调节设置好温度,随后就可以对进行正常的烘干作业。在完成烘干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将烘室内的物品移出,此时先通过电控箱将烘室内的加热器关闭,接着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温度测量仪表上的温度显示为常温,之后再进入烘室将物品移出,完成烘干作业。

在将物品移出烘室的操作过程中,需要等待烘室内的温度回复到常温,由于此时是直接等待烘室自然散热,烘室内的热量被浪费,而在下次进行烘干作业时,需要再一次对烘室进行升温,从而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增加使用成本。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烘房,可以减小烘房升降温时的能源浪费,从而减小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烘房,包括烘室和设置在烘室内的加热器,所述烘室内部设置有若干导热水管,若干所述导热水管相互连通,所述烘室外侧设置水箱,所述水箱上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贯穿烘室连通至导热水管,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双向泵,所述烘室上部设置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贯穿烘室且连通至导热水管,所述通气管远离导热水管一端呈开口结构,所述通气管开口处铰接有相适应的第一橡胶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在需要将烘房内的物品移出时,使用者可以开启双向泵通过连接管朝向导热水管内进水,使得位于烘室内的导热水管中充满温度低的冷水,以便吸取烘室内的热量,对烘室快速降温,并将热量存储在水中;在使用者将烘干的物品移出烘室,并放进新的一批物品后,使用者开启加热器再一次对烘室进行升温,由于此时导热水管内的水流具有一定温度,因此会不断朝向烘室释放热量,使得烘室再一次升温所消耗的能量减小,即减小了烘室升降温时的能源消耗,减小烘室的使用成本;在烘室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接近导热水管内水流的温度)时,使用者开启双向泵将导热水管内的水抽出排入水箱内,等待下一次再使用,避免烘室升温还需加热水流,增加能耗;同时由于导热水管设置有通气管,通气管的开口铰接第一橡胶盖,所以在导热水管内进水和排水时,不会因为完全密封,受压强影响而无法进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烘房设置有用于检测导热水管内水流温度和烘室内温度,并控制双向泵排水的自动排水装置,所述自动排水装置包括,检测结构,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烘室内和连接管靠近一端导热水管内部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分别检测烘室和导热水管内的温度,并分别输出第一温度检测信号和第二温度检测信号;

第一控制机构,分别耦接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输出端,用于接收并响应第一温度检测信号和第二温度检测信号,以控制双向泵的启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控制机构根据第一温度检测信号和第二温度检测信号控制双向泵的启闭,当第一温度检测信号等于第二温度检测信号,第一控制机构控制双向泵朝向水箱排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烘室再一次升温时,可以利用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烘室内和导热水管内的温度,如果两者输出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相等,那么第一控制机构自动开启双向泵朝向水箱排水, 从而将导热水管内的水流排出,避免烘室升温还需要加热水流,增加能耗,方便使用者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气管上设置有水满提示装置用于提示使用者导热水管内水已满,所述水满提示装置包括,提示机构,设置于烘室外侧,用于发出提示信号;检测机构,设置在通气管上,用于检测导热水管内的水位,并输出水位检测信号;第二控制机构,耦接于所述检测机构,用于接收并响应水位检测信号,以控制提示机构启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提示机构包括设置在烘室外侧的扬声器,所述第二控制机构控制扬声器启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结构包括设置在通气管内部的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输出端耦接于第二控制机构,并输出水位检测信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控制机构根据水位检测信号控制提示机构启闭,当水位检测信号等于预设值,第二控制机构开启提示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者开启双向泵朝向导热水管进水时,若果导热水管内的水已经装满,并且朝向通气管流动时,水位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水位变化,并输出水位检测信号给控制机构,第二控制机构接收并将水位检测信号和预设值比较,若相同,则第二控制机构开启扬声器发出提示信号,以提示使用者水已经充满,方便使用者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烘室设置有透气管,所述透气管贯穿烘室,且两端呈开口结构,所述透气管延伸出烘室一端的开口铰接有第二橡胶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透气管保持烘室内的气压平衡,避免烘室升降温时,烘室内气压不稳定,影响使用效果;同时可以在透气管开启时,利用其将湿气排出,保证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导热水管设置于烘室各个内壁面上,且所述烘室内底面设置有支板,设置在烘室内底面的所述导热水管位于所述支板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利用各个位置的导热水管进行快速吸热,增加吸热效果;同时因为烘室内底面设置有支板,所有不会影响使用者在烘室内行走和移动物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烘室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支杆,所述支杆一端固定连接于烘室内壁,导热水管固定连接于支杆另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水管的各个面充分接触烘室内空气,从而在需要降温时,能够利用导热水管内的水流进行吸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烘室内设置导热水管,从而在烘室需要降温时,可以利用导热水管内的水流快速对烘室降温,同时将烘室内的热量吸走存储在水流中,从而在烘室需要升温时,利用导热水管内的水流进行一定放热,使得烘室再次升温的能耗减小,进而减小烘室使用成本;设置自动排水装置,从而在烘室内的温度升高到等于导热水管内的水温时,可以自动将水流排出,避免烘室升温还需要对导热水管内的水流进行加热,避免增加能耗;设置水满提示装置,以便在导热水管内的水满时提示使用者停止进水,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用以展示整体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用以展示内部结构;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用以展示通气管和透气管的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图一,用以展示水满提示装置的结构;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三,用以展示第一温度传感器;

图6为图5的B部放大示意图,用以展示第二温度传感器;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图二,用以展示自动排水装置的结构。

图中:1、烘室;11、加热器;12、烘室开口;13、烘室门;2、导热水管;21、水箱;22、连接管;23、双向泵;3、通气管;31、第一橡胶盖;41、第一温度传感器;42、第二温度传感器;43、第一控制机构;5、透气管;51、第二橡胶盖;61、第二控制机构;62、扬声器;63、水位传感器;91、支板;92、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烘房,参照图1,包括烘室1,烘室1为常见烘室,可选择由混凝土制成,在烘室1的侧面开设有烘室开口12用于提供使用者进出烘室1;在烘室开口12内铰接有烘室门13,以便在必要时对烘室1进行闭合,避免烘室1内的热量流失。在烘室1内设置有加热器11用于在必要时对烘室内部进行加热。

参照图2和图3,在烘室1的上部竖直设置有透气管5,透气管5贯穿烘室1室壁,且透气管5上下两端均呈开口结构,在透气管5上端开口铰接有相适应的第二橡胶盖51。在烘室1升温时,烘室1内的空气膨胀,可以使得第二橡胶盖51向上翻折,以进行排气,使得烘室1内的气压正常;在烘室1降温时,烘室1内的空气收缩,使得第二橡胶盖51向下翻折以从外界吸气,再一次保证烘室1内气压正常。在使用时,使用者先将烘室门13打开,接着将物品移动到烘室1内,之后关闭烘室门13,随后开启加热器11(标示于图1)就可以对烘室1内部进行升温,以对烘室1内的物品进行烘干。

参照图2,在烘室1内壁设置有若干导热水管2,若干导热水管2均匀且规律的分布在烘室1的各个内壁面上;在烘室1各个内壁面上垂直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杆92,支杆92呈Y形,其Y形下端钉设在烘室1内壁上,导热水管2卡接于于支杆92的Y形上端之间,以对导热水管2进行固定。

在烘室1内于下部设置有相适应的支板91,支板91各个边沿浇筑于烘室1内壁,且位于设置在烘室1底面的导热水管2上方,以保证导热水管2设置在烘室1底面不会影响使用者在烘室1内行走或是搬运物品。

参照图1和图2,若干导热水管2相互连通;在烘室1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管22,连接管22贯穿烘室1侧壁,且连接管22一端连通导热水管2;在烘室1外侧设置有水箱21,连接管22另一端连通至水箱21;在连接管22上固定连接有双向泵23,从而在需要对烘室1降温时,使用者只需开启双向泵23朝向导热水管2进行充水,就可以利用导热水管2内的水流对烘室1内部进行吸热,以快速降温,同时将烘室1内的热量存储在水流中;在烘室1需要再次升温时,由于位于导热水管2内的水流可以逐渐的对烘室1进行放热,所以此时烘室1升温的能耗会更少,即在烘室1升降温时,热量浪费减少,能耗降低,进而可以减少烘室1使用成本。

参照图2和图3,为避免导热水管2完全密封而影响进水和排水,在烘室1上部设置有通气管3,通气管3一端连通至位于烘室1上部的导热水管2,另一端呈开口结构,且延伸出烘室1;在通气管3上部开口铰接有相适应的第一橡胶盖31,从而在导热水管2进水或是排水时,可以保证导热水管2内部的气压稳定,保证进水或是排水可以顺利进行。

参照图2和图3,为避免在导热水管2进水时,水流过满而从通气管3离开,在通气管3上设置有水满提示装置用于提示使用者导热水管2内水已满,水满提示装置包括提示机构,设置于烘室1外侧,用于发出提示信号;检测机构,设置在通气管3上,用于检测导热水管2内的水位,并输出水位检测信号;第二控制机构61(标示于图4),耦接于所述检测机构,用于接收并响应水位检测信号,以控制提示机构启闭。

参照图1和图4,提示机构包括安装在烘室1顶部的扬声器62,第二控制机构61控制扬声器62启闭。检测结构包括安装在通气管3(标示于图2)内部的水位传感器63,水位传感器63输出端耦接于第二控制机构61,并输出水位检测信号。

在使用者利用双向泵23向导热水管2(标示于图2)进水时,位于导热水管2内的水流逐渐变多并逐渐靠近通气管3,当水流靠近并接触水位传感器63时,水位传感器63输出水位检测信号给第二控制机构61,第二控制机构61可以选择MCU,第二控制机构61接收水位检测信号并和预设值比较,若水位检测信号等于预设值,第二控制机构61开启扬声器62,扬声器62发出提示信号提示使用者水满,从而方便使用者使用。

参照图5、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上还设置有自动排水装置,自动排水装置包括,检测结构,包括两个分别安装在烘室1内和连接管22内部靠近导热水管2一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2,第一温度传感器4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2分别用于检测烘室1和导热水管2内的温度,并分别输出第一温度检测信号和第二温度检测信号;第一控制机构43,可以选择MCU,分别耦接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2输出端,用于接收并响应第一温度检测信号和第二温度检测信号,以控制双向泵23的启闭。

在导热水管2内有水,并且使用者需要对烘室1进行升温时,使用者开启加热器11对烘室1升温的同时,导热水管2内部的水流会同步对烘室1进行放热(该热量为之前降温时吸取),以减小烘室1升温所需的能耗;在第一温度传感器4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2输出给第一控制机构43的第一温度检测信号和第二温度检测信号相同时,第一控制机构43控制双向泵23将导热水管2内的水流抽出,存储在水箱21内,等待下次使用,以避免烘室1升温时还需要加热水流,增加能耗。

在使用时,使用者先将烘室门13打开,接着将物品移动到烘室1内,之后关闭烘室门13,随后开启加热器11就可以对烘室1内部进行升温,以对烘室1内的物品进行烘干。在物品完成烘干作业后,使用者开启双向泵23向导热水管2进行充水,在位于导热水管2内的水流逐渐变多并逐渐靠近并接触水位传感器63时,水位传感器63输出水位检测信号给第二控制机构61,第二控制机构61接收水位检测信号并和预设值比较,若水位检测信号等于预设值,第二控制机构61开启扬声器62,扬声器62发出提示信号提示使用者水满,使用者关闭双向泵23;然后使用者等待一端时间,直到烘室1内温度合适,开启烘室门13,以将物品移出。在新的物品放入烘室1内后,使用者关闭烘室门13,并开启加热器11,在第一温度传感器4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2输出给第一控制机构43的第一温度检测信号和第二温度检测信号相同时,第一控制机构43控制双向泵23将导热水管2内的水流抽出,存储在水箱21内,等待下次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