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湿角度可调的智能加湿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409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湿角度可调的智能加湿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在的加湿设备中,放置在室内的时候,加湿的喷射口都是朝着一个方向,需要通过用户对加湿设备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来对喷射口的方向进行调节;即使用部分加湿设备具有对加湿的角度进行调节的功能,但是仅仅是对其进行周期性的周向运行控制,无法满足更大范围和更多角度的调节加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种加湿角度可调的智能加湿设备,包括桶体、加湿喷头和控制加湿喷头的角度调节机构,加湿喷头设置在桶体的上端面;

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动组件和调节组件,转动组件包括电机、驱动轴和连接杆,电机设置在桶体的内部,电机通过驱动轴与连接杆传动连接,连接杆的一端与驱动轴铰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加湿喷头固定连接;

调节组件包括椭圆凸轮、调节单元和支撑轴,驱动轴与椭圆凸轮同轴设置,椭圆凸轮位于调节单元的内部,支撑轴的一端设置在调节单元上,支撑轴的另一端设置在连接杆上;

调节单元包括两个弧形板,两个弧形板镜像设置,弧形板与桶体之间设有第二弹簧,弧形板的圆心与椭圆凸轮的基准圆的圆心重合,两个弧形板之间设有连接单元,连接单元包括两个套筒和导向杆,两个套筒分别设置在两个弧形板的一端,导向杆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套筒的内部,导向杆与套筒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弹簧。

作为优选,为了使得支撑轴移动可靠,由于支撑轴在控制连接杆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会因为弧形板之间的位移而发生位移,从而,连接杆与支撑轴的连接处设有导向槽。

作为优选,为了使得加湿喷头的朝向向上,同时,为了支撑轴在同一平面上移动,驱动轴的高度小于弧形板的高度,弧形板、导向杆和套筒均位于同一高度。

作为优选,第一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

作为优选,为了使得椭圆凸轮在转动的过程中,实现两个弧形板之间的可靠开合,两个弧形板之间最大距离小于椭圆凸轮的长轴的长度,两个弧形板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椭圆凸轮的短轴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能够实现加湿喷头周向加湿的时候,实现加湿喷头角度的变化,从而提高了加湿的范围,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加湿角度可调的智能加湿设备,包括桶体12、加湿喷头5和控制加湿喷头5的角度调节机构,加湿喷头5设置在桶体12的上端面;

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动组件和调节组件,转动组件包括电机1、驱动轴2和连接杆3,电机1设置在桶体12的内部,电机1通过驱动轴2与连接杆3传动连接,连接杆3的一端与驱动轴2铰接,连接杆3的另一端与加湿喷头5固定连接;

调节组件包括椭圆凸轮6、调节单元和支撑轴4,驱动轴2与椭圆凸轮6同轴设置,椭圆凸轮6位于调节单元的内部,支撑轴4的一端设置在调节单元上,支撑轴4的另一端设置在连接杆3上;

调节单元包括两个弧形板7,两个弧形板7镜像设置,弧形板7与桶体12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1,弧形板7的圆心与椭圆凸轮6的基准圆的圆心重合,两个弧形板7之间设有连接单元,连接单元包括两个套筒8和导向杆10,两个套筒8分别设置在两个弧形板7的一端,导向杆10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套筒8的内部,导向杆10与套筒8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弹簧9。

作为优选,为了使得支撑轴4移动可靠,由于支撑轴4在控制连接杆3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会因为弧形板7之间的位移而发生位移,从而,连接杆3与支撑轴4的连接处设有导向槽。

作为优选,为了使得加湿喷头5的朝向向上,同时,为了支撑轴4在同一平面上移动,驱动轴2的高度小于弧形板7的高度,弧形板7、导向杆10和套筒8均位于同一高度。

作为优选,第一弹簧9始终处于压缩状态。

作为优选,为了使得椭圆凸轮6在转动的过程中,实现两个弧形板7之间的可靠开合,两个弧形板7之间最大距离小于椭圆凸轮6的长轴的长度,两个弧形板7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椭圆凸轮6的短轴的长度。

当加湿喷头开始加湿的时候,此时,电机通过驱动轴控制连接杆发生转动,则连接杆一端的加湿喷头就能够实现周向的加湿;同时,驱动轴控制椭圆凸轮转动,椭圆凸轮在转动的过程中,配合第二弹簧和连接单元,会控制两个弧形板不断的开合,则支撑柱在弧形板上移动的时候,会发生水平位置的移动,从而能够控制连接杆与水平面的夹角,实现了加湿喷头的角度的变化。

在连接单元中,弧形板发生移动的时候,就会控制两个套筒发生移动,随后套筒在开合的时候,通过导向杆能够控制两个套筒开合,同时通过第一弹簧能够实现两个套筒的复位。

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