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4083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蓄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量在不断的上升,尤其在用电高峰时段会出现电力供应不足,而用电低峰时又会出现电力供应过剩的现象。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峰平谷电价差的客观情况,因而为了节约电力资源,目前通过在晚上用电低峰时通过在空调内的蓄冰装置来制冰,而在白天通过该蓄冰装置内蓄存的冰来制冷的方法,可以移峰填谷、完美错开用电高峰期,从而不仅为国家降低了电网的用电压力,也为用户节省了电费。

目前,现有的蓄冰装置内的制冰盘管多由焊接或者铜丝等金属丝固定,不仅安装固定时费时费力,浪费金属材料,而且因为长期泡在水中,固定效果和使用寿命还很有限。蓄冰装置作为一种开式系统,存在系统内水体温差变化大 (-5~10℃)、水流冲击振动强,使用环境复杂多变的特点,同时由于制冰盘管在蓄冰装置运行时长期泡在冰水中,且制冰盘管固定支架之间的连接部位一般又比较薄弱,因此非常容易出现焊缝脱焊或者支架生锈,进而导致蓄冰管道受损的情况,这对制冰盘管及蓄冰装置的使用寿命造成很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化制冰盘管固定程序、避免了繁复的绑定铜管的工作浪费人力和金属资源问题、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蓄冰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冰装置,用于空调内,其包括:框架、以及多根制冰盘管;所述框架内设有多根横梁,至少一根制冰盘管固定在每个所述横梁上;所述横梁上设有多个卡槽,所述制冰盘管固定在多个所述卡槽内。

优选地,每个横梁上固定两根制冰盘管。

优选地,所述卡槽与横梁一侧边贯穿。

优选地,还包与制冰盘管一端连接的集气器、以及与制冰盘管另一端连接的分液器。

优选地,每个制冰盘管固定在依序排列的个卡槽内,固定一根制冰盘管的 4个卡槽依序为:第一卡槽、第二卡槽、第三卡槽、以及第四卡槽。

优选地,每个制冰盘管包括:插入第一卡槽内的第一管、插入第二卡槽内的第二管、连接在第一管一端和第二管一端之间的第一连接管、插入第三卡槽内的第三管、连接在第二管另一端和第三管一端之间的第二连接管、插入第四卡槽内的第四管、以及连接在第三管另一端和第四管一端之间的第二连接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和第四管均呈直线状且相互平行。

优选地,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均为弧形管。

优选地,所述框架包括多根横杆、以及与横杆正交布置的多根竖杆;所述横梁连接在相对的2根横杆之间、且位于2根竖杆之间。

优选地,所述制冰盘管直径为4mm至8mm。

本实用新型提供蓄冰装置,其包括多根制冰盘管、分别与用于支撑制冰盘管的框架固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冰装置,通过改变制冰盘管的固定方式,用以简化制冰盘管与固定盘管的工作,从而避免了繁复的绑定铜管的工作浪费人力和金属资源问题,同时还间接提高了制冰盘管及蓄冰装置的使用寿命,且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冰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蓄冰装置的制冰盘管的单独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制冰盘管固定在横梁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蓄冰装置的俯视视角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蓄冰装置主视图视角的剖视图;

图6为图5所示蓄冰装置在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局部放大图;

图8图1所示蓄冰装置又一角度的左视图视角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框架、11-横杆、12-竖杆、20-横梁、30-制冰盘管、40-集气器、50-分液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附图1至附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蓄冰装置用于空调内,其包括:框架10、固定在框架10内的多根横梁20、固定在每个横梁20上的两根呈M 型的制冰盘管30、与制冰盘管30一端连接的集气器40、以及与制冰盘管30 另一端连接的分液器50。

其中,框架10包括多根横杆11、以及与横杆11正交布置的多根竖杆12。框架10整体为长方体结构,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场使用产地的不同情况,可以采用其他形状,如方型体、圆柱体等等几何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横杆11和竖杆 12均设有相对设置的2根,2根横杆11和2根竖杆12连接组成一个呈长方体型的框架10。

框架10上设有多个固定孔13,在本实施中,每根横杆11上设有2个固定孔13,每根竖杆12上设有1个固定孔13。本实用新型蓄冰装置还包括与每个固定孔13适配连接的固定螺丝60,通过固定螺丝60和固定孔13的组合将本蓄冰装置固定在待固定装置上。

横梁20连接在相对的2根横杆11之间、且位于2根竖杆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横梁20与框架10一体成型。

优选地,横杆11、竖杆12、横梁20均采用强度较高的不锈钢制成。

如图2和图3所示,每根横梁20上设有8个卡槽21,该卡槽21与横梁20 一侧边贯穿。

每个制冰盘管30固定在依序排列的4个卡槽21内,固定一根制冰盘管30 的4个卡槽21依序为:第一卡槽211、第二卡槽212、第三卡槽213、以及第四卡槽214。

每个制冰盘管30包括:插入第一卡槽211内的第一管31、插入第二卡槽 212内的第二管33、连接在第一管31一端和第二管33一端之间的第一连接管 32、插入第三卡槽213内的第三管35、连接在第二管33另一端和第三管35一端之间的第二连接管34、插入第四卡槽214内的第四管37、以及连接在第三管 35另一端和第四管37一端之间的第二连接管36,其中第一管31、第二管33、第三管35、和第四管37均呈直线状且相互平行;第一连接管32、第二连接管 34、和第二连接管36均为弧形管。

制冰盘管30直径为4mm至8mm。

本实用新型制冰盘管30穿插在横梁20上,从而将制冰盘管30可以较好地固定在预设区域内。

本实施例中,制冰盘管30为能够弯曲的金属管道。优选地,集气器40、分液器50及制冰盘管30均为铜管,之所以采用铜管,是因为其不仅具有优异的延展性,同时还具有优异的传热性能。一般来说,同样体积条件下,采用制冰盘管30采用铜管的制冷效率远高于其他材质的冷制冰盘管30。当然,出于成本及其他因素的考虑,也可以考虑采用铝、镀锌管、不锈钢等其他金属材质。

如图4所示,所有制冰盘管30的第一管31另一端连接至固定螺丝70,固定螺丝70连接至集气器40,所有制冰盘管30的第四管31另一端连接至另一固定螺丝,另一固定螺丝连接至分液器5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冰装置通过进口管(图未示) 和出口管(图未示)与外部的制冷主机(未图示)相连。制冷主机可将载冷剂,例如乙二醇或氟利昂,通过进口管泵入至蓄冰装置的分液器50内,载冷剂随之进入到蓄冰装置内的制冰盘管30中,由此与制冰盘管30外的液态水进行热交换,进而使制冰盘管30的外表层上形成冰层。经过热交换后的载冷剂回流至集液器40内,并通过出口管最终返回至制冷主机内并开始进行下一个热力循环。

本实用新型提供蓄冰装置,其包括多根制冰盘管、分别与用于支撑制冰盘管的框架固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冰装置,通过改变制冰盘管的固定方式,用以简化制冰盘管与固定盘管的工作,从而避免了繁复的绑定铜管的工作浪费人力和金属资源问题、且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