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热交换便携式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22735发布日期:2018-11-30 23:23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全热交换便携式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夏季或是在冬季都是人们最依赖空调的时候,但是目前使用的空调还是更多地只能在自己家里使用,而且每个房间都只能够固定的安装一台空调,传统的空调不能像风扇一样随时移动和随身携带,这对于在外活动的人(如野外露营、临时居住)来说非常不方便。

虽然当下已经出现了一些所谓便携式帐篷空调。例如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220082795.1,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公开了一种便携空调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部的蒸发器、送风扇、冷凝器、排风扇、电气盒和压缩机,壳体内部形成第一风道空间和第二风道空间,第一风道空间与第二风道空间相互隔离且上下设置;蒸发器和送风扇位于第一风道空间内,壳体上设置与第一风道空间连通的第一风道进风口和第一风道出风口,第一风道进风口和第一风道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前侧;冷凝器和排风扇位于第二风道空间内,壳体上设置与第二风道空间连通的第二风道进风口和第二风道出风口,第二风道进风口和第二风道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后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空调器,制冷、散热各自独立分开,互不影响;充分利用了空间,使空调器外观小巧精美,携带方便。它也能够携带在外,具有制冷能力,但是也仅仅只有制冷能力,功能单一,并不适于在冬季使用,而且它不具有全热交换,热回收功能,对于户外活动的人来说,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空调,更多的是一种满足节能和通风的多功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空调体积庞大,功能单一,制冷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便携式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它可以实现将制冷、散热各自独立分开,而且可以引入室外新风和减少了室内的冷量的流失,并且充分利用了空间,空调携带方便。

2.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全热交换便携式新风空调,包括壳体,壳体内的中部设置有全热交换滤芯,所述壳体内部形成送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与排风风道相互隔离且交叉设置,送风风道与排风风道都通过全热交换滤芯进行送风和排风。

更进一步的,壳体一侧上部设置有送风口,下部设置有回风口,送风口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排风口,回风口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新风口,壳体的送风口内侧设置有送风机,壳体的排风口内侧设置有排风机。

更进一步的,新风口、全热交换滤芯、送风机、送风口构成送风风道;排风口、排风机、全热交换滤芯、回风口构成了排风风道。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送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排风换热器设置在排风机和排风口之间,送风换热器设置在送风机和送风口之间。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压缩机及冷媒管道,压缩机通过冷媒管道与送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连接,送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更进一步的,送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冷媒节流装置。

更进一步的,壳体内设置有电气盒,电气盒与壳体的用电装置连接,电气盒内设置有交流/直流电源变压器。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2个吸排风保温软管和2个磁吸式软管接头,一个吸排风保温软管通过磁吸式软管接头与新风口连接,一个吸排风保温软管通过磁吸式软管接头与排风口连接。

更进一步的,壳体上设置有便携式提手。

更进一步的,壳体外部和/或外部设置有夜光灯。

一种全热交换便携式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步骤如下:送风风道在制冷时,由送风机通过新风口吸入室外高温的空气经过全热交换滤芯经过能量交换变成中温的空气,再经过送风换热器,吸入空气的热量被冷媒吸收变成低温的空气,最后通过送风口被送入到室内;

所述排风风道在制冷时,由排风机通过回风口排出室内低温的空气经过全热交换滤芯经过能量交换变成中温的空气,再经过排风换热器,排出的空气吸收了冷媒的热量变成高温的空气,最后通过排风口和吸排风保温软管被排到室外;

所述送风风道在制热时,由送风机通过新风口吸入室外低温的空气经过全热交换滤芯经过能量交换变成中温的空气,再经过送风换热,吸入空气的吸收冷媒的热量变成高温的空气,最后通过送风口被送入到室内;

所述排风风道在制热时,由排风机通过回风口排出室内高温的空气经过全热交换滤芯经过能量交换变成中温的空气,再经过排风换热器,排出的空气的热量被冷媒吸收变成低温的空气,最后通过排风口和吸排风保温软管被排到室外。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通过送风风道与排风风道相互隔离且交叉设置,送风风道与排风风道都通过全热交换滤芯进行送风和排风,能够携带在外,具有制冷和制热能力,适于在夏季和冬季使用,而且它具有引入户外新风,排出室内污浊空气,实现能量全热交换,具有热回收功能,功能完善,热效率高,且便于携带,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送风口;2、送风换热器;3、送风机;4、排风机;5、排风换热器;6、排风口;7、冷媒节流装置;8、电器盒;9、新风口;10、壳体;11、压缩机;12、全热交换滤芯;13、回风口;14、便携式提手;15、吸排风保温软管;16、磁吸式软管接头;17、夜光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便携式新风空调,包括壳体10,壳体10内的中部设置有全热交换滤芯12,所述壳体10内部形成送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与排风风道相互隔离且交叉设置,送风风道与排风风道都通过全热交换滤芯12进行送风和排风。由于全热交换滤芯12是内部为交叉结构,送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不会相互影响,有效保证送风和排风的效果,全热交换滤芯12设置于所述送风道和排风道中间使送风和排风进行能量交换,起到节能作用。

壳体10一侧上部设置有送风口1,下部设置有回风口13,送风口1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排风口6,回风口13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新风口9,壳体10的送风口1内侧设置有送风机3,壳体10的排风口6内侧设置有排风机4。新风口9、全热交换滤芯12、送风机3、送风口1构成送风风道;排风口6、排风机4、全热交换滤芯12、回风口13构成了排风风道。

壳体10中还包括送风换热器2和排风换热器5,排风换热器5设置在排风机4和排风口6之间,送风换热器2设置在送风机3和送风口1之间。还包括压缩机11及冷媒管道,压缩机11通过冷媒管道与送风换热器2和排风换热器5连接,送风换热器2和排风换热器5通过冷媒管道连接。送风换热器2和排风换热器5之间设置有冷媒节流装置7。压缩机11、送风换热器2、排风换热器5、冷媒节流装置7及各连接冷媒管道构成一个制冷/制热空调系统。

壳体10内设置有电气盒8,电气盒8与壳体10的用电装置连接,电气盒8内设置有交流/直流电源变压器。可以在野外使用电池直接供电也可以使用家用交流电源。

本方案通过送风风道与排风风道相互隔离且交叉设置,送风风道与排风风道都通过全热交换滤芯进行送风和排风,能够携带在外,具有制冷和制热能力,适于在夏季和冬季使用,而且它具有引入户外新风,排出室内污浊空气,实现能量全热交换,具有热回收功能,功能完善,热效率高,且便于携带,安装方便。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本方案还包括2个吸排风保温软管15和2个磁吸式软管接头16,一个吸排风保温软管15通过磁吸式软管接头16与新风口9连接,一个吸排风保温软管15通过磁吸式软管接头16与排风口6连接。从室外吸入新风并且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室外。可以延伸吸风和排风距离。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还在于,壳体10上设置有便携式提手14。保证了整体装置的便携移动,方便携带搬运。

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还在于,壳体10设置有夜光灯17。在野外可以作为备用照明灯,可以设置在内部或者外部,或者内外都设置。有效保证了便携性能。

实施例5

一种全热交换便携式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基于一种全热交换便携式新风空调,送风风道在制冷时,由送风机3通过新风口9吸入室外高温的空气经过全热交换滤芯12经过能量交换变成中温的空气,再经过送风换热器2,吸入空气的热量被冷媒吸收变成低温的空气,最后通过送风口1被送入到室内;

所述排风风道在制冷时,由排风机3通过回风口13排出室内低温的空气经过全热交换滤芯12经过能量交换变成中温的空气,再经过排风换热器5,排出的空气吸收了冷媒的热量变成高温的空气,最后通过排风口6和吸排风保温软管15被排到室外;

所述送风风道在制热时,由送风机3通过新风口9吸入室外低温的空气经过全热交换滤芯12经过能量交换变成中温的空气,再经过送风换热器2,吸入空气的吸收冷媒的热量变成高温的空气,最后通过送风口1被送入到室内;

所述排风风道在制热时,由排风机3通过回风口13排出室内高温的空气经过全热交换滤芯12经过能量交换变成中温的空气,再经过排风换热器5,排出的空气的热量被冷媒吸收变成低温的空气,最后通过排风口6和吸排风保温软管15被排到室外。

以上示意性地对本发明创造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创造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不应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此外,“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步骤,在元件前的“一个”一词不排除包括“多个”该元件。产品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元件也可以由一个元件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