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机构和电暖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9595发布日期:2019-03-14 00:1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导流机构和电暖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流机构和电暖器装置。



背景技术:

电暖器是一种能够提供热气流的生活电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电暖器一般具有两种出风方式,其一为电暖器顶部出风,其二为前方出风。采用顶部出风的方式具有出风顺畅,冷热空气流通较快,且电暖器整体机身温度较低的特点。但是顶部输出的热风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够被前方用户感受到,从而导致用户体验较差。而对于前方出风的方式,虽然能够使用户较快感受到热量,但是基于电暖器的结构特点,在电暖器顶端容易出现高温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基于两种出风方式各有利弊,不同情况下用户主要需求不同,而一般的电暖器无法满足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导流机构和电暖器装置,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用户的主要需求,扩大适用范围。

一种导流机构,包括与电暖器上方的出风口匹配的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能够设置在与所述出风口对应的位置,且能够相对于出风口运动,使导流件存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导流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导流件能够将所述出风口的热气流引导至向前方输送,当所述导流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出风口的热气流向上传输。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导流机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所述导流件与电暖器出风口之间的相对位置,若需要采用向上出风的方式,则将所述导流机构调整到第二状态,若需要采用向前出风的方式,则将所述导流件调整到第一状态,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主要需求,扩大适用范围。具体地,所述导流件安装在所述电暖器上与所述出风口对应的位置,且能够相对于出风口运动,从而实现导流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转动设置在电暖器上,所述导流件通过相对于电暖器转动实现所述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包括导流板和与所述导流板匹配的框架结构,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中,所述框架结构与电暖器转动连接,所述导流板为弯折板,当所述导流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弯折板与电暖器形成开口向前的导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弯折板包括成夹角设置的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当所述导流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导流板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二导流板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后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结构包括两组由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组成的侧边支撑结构,第一导流板夹持在两个第一悬臂之间,所述第二导流板夹持在两个第二悬臂之间,所述第二悬臂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悬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悬臂另一端与电暖器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机构还包括支撑件,当所述导流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板连接或抵接,所述支撑件另一端与电暖器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为支撑板,当所述导流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电暖器相对的端面为支撑面,所述支撑面设有让位缺口,所述电暖器上与所述支撑面对应的部分为支撑位,所述让位缺口与所述支撑位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悬臂连接,当所述导流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板向后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悬臂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一导流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导流板转动折叠至与所述第一导流板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端部,所述支撑件能够向第一导流板的内侧翻折至与所述第一导流板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机构还包括衣架组件,所述衣架组件悬设在所述导流件上,当所述导流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衣架组件悬设在所述导流件的前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衣架组件包括衣架杆,所述衣架杆与所述导流件转动连接,使得所述衣架杆存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在使用状态下,所述衣架杆转动至悬设在所述导流件上,在收纳状态下,所述衣架杆转动至折叠到所述导流件上。

一种电暖器装置,包括电暖器和上述的导流机构,所述电暖器的出风口朝上,所述导流件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且能够相对于出风口运动。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电暖器装置,主要通过在电暖器上设置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流机构,使得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调整导流件与出风口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使得所述导流件存在前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即既能够使得所述电暖器装置的热气流向上输送,也可以将热气流的方向调整为向前,从而扩大所述电暖器装置的适用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与所述电暖器转动连接,当所述导流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导流件转动至位于所述电暖器的后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导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导流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施例所述电暖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至图7为导流机构在电暖器上折叠过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暖器装置,11、电暖器,111、出风口,20、导流机构,21、导流件,211、导流板,2111、第一导流板,2112、第二导流板,212、框架结构,2121、第一悬臂,2122、第二悬臂,22、支撑件,221、让位缺口,30、衣架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导流机构20,包括与电暖器11上方的出风口111匹配的导流件21,所述导流件21能够设置在与所述出风口111对应的位置,且能够相对于出风口111运动,使导流件21存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导流件2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导流件21能够将所述出风口111的热气流引导至向前方输送,当所述导流件21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出风口111的热气流向上传输。本文中所述向上是指图3中电暖器11出风口111的出风方向,所述向前是指图3中出风口111输出的热气流被导流件21改向后的出风方向。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导流机构20,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所述导流件21与电暖器11出风口111之间的相对位置,若需要采用向上出风的方式,则将所述导流机构20调整到第二状态,若需要采用向前出风的方式,则将所述导流件21调整到第一状态,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扩大适用范围。具体地,所述导流件21安装在所述电暖器11上与所述出风口111对应的位置,且能够相对于出风口111运动,从而实现导流件21在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

所述导流件21相对于出风口111的运动过程可以是转动,也可以是移动。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导流件21转动设置在电暖器11上,所述导流件21通过相对于电暖器11转动实现所述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

如图4至图7所示,在使用的过程中,若需要电暖器11的热气流向上传输,则将所述导流件21转动至第二状态,即脱离出风口111不会对热气流进行导向的状态;若需要电暖器11的热气流向前输送,则将所述导流件21翻转至图3所示状态,此时导流件21遮挡在出风口111的上方,将出风口111输出的热气流向前引导输出。如此既能够满足不同出风方向的要求,同时基于向前输送时,是通过所述导流件21将原本向上输送的热气流进行导向而实现的,因此电暖器11上方的出风口111处的温度相对较低,而所述导流件21的设置也有效避免了电暖器11出风口111过热烫伤事故的发生。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导流件21包括导流板211和与所述导流板211匹配的框架结构212,所述导流板211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212中,所述框架结构212与电暖器11转动连接,所述导流板211为弯折板,当所述导流件2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弯折板与电暖器11形成开口向前的导流通道。通过所述框架结构212的转动过程,带动设置在框架结构212中的导流板211运动,实现导流件2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可选的,也可以直接将所述弯折板转动连接在电暖器11上。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弯折板包括成夹角设置的第一导流板2111和第二导流板2112,当所述导流件2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位于所述出风口111的上方,所述第二导流板2112位于所述出风口111的后方。使用过程中,从电暖器11上方出风口111输出的热气流在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和所述第二导流板2112的导向作用下,将热气流向前输送。可选地,所述导流板211可以为一体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能够与电暖器11之间形成出口向前的导流通道。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框架结构212包括两组由第一悬臂2121和第二悬臂2122组成的侧边支撑结构,第一导流板2111夹持在两个第一悬臂2121之间,所述第二导流板2112夹持在两个第二悬臂2122之间,所述第二悬臂2122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悬臂212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悬臂2122另一端与电暖器11转动连接。

当所述弯折板包括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和所述第二导流板2112时,通过将所述框架结构212设置为包括所述第一悬臂2121和所述第二悬臂2122的形式,使得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旋转所述第一悬臂2121则能够将位于出风口111上方的第一导流板2111调整至其他位置,使得热气流输送方向向上。

而且,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7所示,当不需要使用所述导流件21对热气流导向时,还可以将所述导流件21翻转到电暖器11的背面。具体地,如图5所示,先相对于第二导流板2112翻转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将第一导流板2111调整至脱离出风口111上方,然后再如图6所示翻转夹持在两个第二悬臂2122之间的第二导流板2112,使得第二导流板2112和第一导流板2111翻转至与电暖器11的背面贴合。从而使得在不使用导流件21导向的情况下,所述导流件21收纳在于电暖器11的背面,且与电暖器11背面贴合的状态,占用空间小,同时也便于包装运输。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导流机构20还包括支撑件22,当所述导流件2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件22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连接或抵接,所述支撑件22另一端与电暖器11抵接。

基于前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悬臂2121与第二悬臂212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悬臂2122与电暖器11转动连接,为提高整体导流件21的稳定性,设置所述支撑件22。使得当所述导流件2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能够在所述支撑件22的支撑作用下位于出风口111的上方。而具体地,所述支撑件22可以为支撑杆,也可以是支撑板。

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22为支撑板,当所述导流件2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件22与所述电暖器11相对的端面为支撑面,所述支撑面设有让位缺口221,所述电暖器11上与所述支撑面对应的部分为支撑位,所述让位缺口221与所述支撑位匹配。

正如前述所示,第一悬臂2121与第二悬臂212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悬臂2122与电暖器11转动连接,因此当第一导流板2111翻转至位于出风口111上方时,利用所述支撑板对第一导流板2111进行支撑。而所述让位缺口221的设置则进一步保障了支撑板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确保了导流件21整体的稳定性,即所述让位缺口221与电暖器11上对应的位置配合,使得支撑板被稳定的限位在电暖器11上,从而保障了第一悬臂2121和第二悬臂2122相对位置的固定。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悬臂2121连接,当所述导流件2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板向后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悬臂2111抵接。对第二悬臂2122起到一定的定位效果,保障整个导流件21的形状固定。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支撑件22与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件22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转动折叠至与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贴合。

从而方便在不使用所述导流件21的情况下,能够将所述支撑件22收纳折叠到与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贴合,减少空间的占用,方便包装运输和储存。而所述支撑件22的折叠方向则基于其安装位置而合理设置。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支撑件22位于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的端部,所述支撑件22能够向第一导流板2111的内侧翻折至与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贴合。

为最大限度保障所述导流件21的导向作用,一般将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的长度设置的与出风口111的长度一致,为减少所述支撑件22对热气流的传导的阻碍过程,同时保障支撑件22的支撑作用,将所述支撑件22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的端部,如图7所示,当不需要使用导流件21进行导流时,将所述支撑件22向内翻折,减少空间的占用。

而且,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22为两个,两个支撑件2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的两端,对第一导流板2111的两端均进行支撑,提高整体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7所示,所述支撑件22为支撑板,导流件21还包括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所述第二导流板2112、所述第一悬臂2121和所述第二悬臂2122。当需要采用向前出风的方式时,将所述第一悬臂2121和所述第二悬臂2122旋转至如图3和图4所示状态,使得第一导流板2111位于出风口111的上方,第一导流板2111、第二导流板2112和电暖器11形成出口向前的导流通道,从而将出风口111输处的热气流引导至向前输送。当需要采用向上出风的方式时,即不需要所述导流件21进行导流时,如图4至图7所示,通过旋转所述第一悬臂2121和第二悬臂2122,将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和第二导流板2112翻折至电暖器11的背面,使得第一导流板2111和第二导流板2112贴在电暖器11的背面,然后将所述支撑板向内侧翻折贴合在所述第一导流板2111上,整体将导流件21收纳到电暖器11的背面,且占用空间较小。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导流机构20还包括衣架组件30,所述衣架组件30悬设在所述导流件21上,当所述导流件2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衣架组件30悬设在所述导流件21的前方。

当需要采用向前出风的方式时,基于所述衣架组件30悬设在所述导流件21的前方,因此晾晒在所述衣架组件30上的衣物能够较快干燥,提高整体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衣架组件30包括衣架杆,所述衣架杆与所述导流件21转动连接,使得所述衣架杆存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在使用状态下,所述衣架杆转动至悬设在所述导流件21上,在收纳状态下,所述衣架杆转动至折叠到所述导流件21上。即使导流件21处于第一状态时,也可以选择是否使用所述衣架杆晾晒衣物,进一步提高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7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暖器装置10,包括电暖器11和上述的导流机构20,所述电暖器11的出风口111朝上,所述导流件21与所述出风口111对应设置,且能够相对于出风口111运动。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电暖器装置10,主要通过在电暖器11上设置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流机构20,使得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调整导流件21与出风口111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使得所述导流件21存在前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即既能够使得所述电暖器装置10的热气流向上输送,也可以将热气流的方向调整为向前,从而扩大所述电暖器装置10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21与所述电暖器11转动连接,当所述导流件21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导流件21转动至位于所述电暖器11的后方。从而在采用出风向上的方式时,可以将所述导流件21收纳在电暖器11的后方,提高整体的视觉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