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侧吸热腔的取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2843发布日期:2019-01-04 22:49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侧吸热腔的取暖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炉,具体涉及一种排出的烟气热量少,能够有效利用燃烧热量的取暖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取暖炉,多是在燃烧室的后部设置吸热腔,热量经燃烧室的后壁即内壳体后壁传导至吸热腔内,然后风机将吸热腔内的热气吹出。然而,经监测发现,排出的烟气依然温度较高,高温的烟气被排出室外,燃烧热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只在燃烧室后部设置吸热腔时,排出烟气温度较高,燃烧热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热量利用率的取暖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侧吸热腔的取暖炉,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内部设置有燃烧室,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空腔设置有风机。所述内壳体的后部设置有后吸热腔,后吸热腔的进风口与风机的鼓气口相连通。所述内壳体的两侧还设置有侧吸热腔,侧吸热腔与风机的鼓气口相连通;后吸热腔的出风口和侧吸热腔的出风口均与取暖炉的热风排风口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后吸热腔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口,后吸热腔和侧吸热腔之间通过开口相连通。风机鼓出的气体进入后吸热腔,部分在后吸热腔吸热排出,部分进入侧吸热腔吸热后排出,能够将后吸热腔和侧吸热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用一个风机就能够分别费后吸热腔和侧吸热腔供风,降低了取暖炉的制造成本。

再优选的,所述后吸热腔内部设置有空气分流板。所述空气分流板的设置,可以用于对空气进行分流,所述空气分流板可以是倾斜的板条,也可是横向设置在后吸热腔上的多孔板。所述空气分流板的设置,可以用于分流空气,用于分配在后吸热腔吸热的空气和在侧吸热腔吸热的空气,通过调节两吸热腔内空气,提高吸热量。

优选的,所述侧吸热腔内还焊接有多个散热金属条。所述散热金属条的设置,可以增大散热面积,进而增大侧吸热腔内空气的吸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侧吸热腔包括隔热板组件,隔热板组件包括与内壳体侧板相平行的外板,外板的外侧设置有向内壳体延伸的侧向板,侧向板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安装板条,所述安装板条与取暖炉的内壳体相连接。所述外板、侧向板、安装板条和内壳体的侧板围成侧吸热腔,实现侧部吸热的效果。外板、侧向板和安装板条可以通过裁剪和弯折的方式一体成型,制造成本低,且容易安装在内壳体的侧板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一种带有侧吸热腔的取暖炉,与现有技术中只在后部设置后吸热腔相比,在两侧增加了侧吸热腔,增大了吸热面积,提高了吸热效率;与现有技术中只设置一个后吸热腔相比,能够将热效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20%,大大提高了热量利用率。且在取暖路内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侧取暖炉,也可防止取暖炉两侧温度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带有侧吸热腔的取暖炉未安装隔热板组件时的侧视图。

图2是隔热板组件的侧视图。

图3是一种带有侧吸热腔的取暖炉的侧视图。

1后吸热腔的隔热板组件;2散热金属条;3风机;4侧吸热腔的隔热板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侧吸热腔的取暖炉,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内部设置有燃烧室,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空腔设置有风机3。所述内壳体的后部设置有后吸热腔,后吸热腔进风口与风机3的鼓气口相连通。所述内壳体的两侧还设置有侧吸热腔,侧吸热腔内还焊接有多个散热金属条2。后吸热腔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口,后吸热腔和侧吸热腔之间通过开口相连通。后吸热腔的出风口和侧吸热腔的出风口均与取暖炉的热风排风口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后吸热腔内部设置有空气分流板,所述分流板由倾斜的板条制成,板条从进气口上部延伸向后吸热腔的侧壁开口上部。板条的设置,可以将部分空气引导向侧吸热腔,增大侧吸热腔内空气流通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后吸热腔内部设置有空气分流板,所述分流板由设置在后吸热腔上的多孔板制成,所述多孔板位于鼓气口和后吸热腔的侧壁开口上部。所述多孔板的设置,可以减少进入后吸热腔上部空间的流通路径面积,增大进入侧吸热腔内空气比例。多孔板用于分配在后吸热腔吸热的空气和在侧吸热腔吸热的空气,通过调节两吸热腔内空气,提高吸热量。

进一步的,上述一种带有侧吸热腔的取暖炉,如图2所示,所述侧吸热腔包括与内壳体侧板相平行的外板,外板的外侧设置有向内壳体延伸的侧向板,侧向板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安装板条,所述安装板条与取暖炉的内壳体相连接。所述外板、侧向板、安装板条和内壳体的侧板围成侧吸热腔,实现侧部吸热的效果。外板、侧向板和安装板条可以通过裁剪和弯折的方式制成,制造成本低,且容易安装在内壳体的侧板上。

上述一种带有侧吸热腔的取暖炉,空气经风机3鼓入后吸热腔;具体使用时,风机3鼓出的空气一部分在后吸热腔内流通换热,一部分进入侧吸热腔在侧吸热腔内流通换热。增大了空气换热面积,用于换热的空气能够吸收内壳体侧板上的传导出的热量,增大了吸热面积,与现有技术中只设置一个后吸热腔相比,能够将热效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20%,大大提高了热量利用率。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