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外机安装结构与室外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7960发布日期:2019-04-29 11:57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外机安装结构与室外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外机安装结构与室外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当前,空调室外机的冷凝器固定通常在冷凝器的侧边设置固定板,通过固定板与室外机的左侧板或者右侧板固定,间接实现冷凝器的固定。但是通过端板进行冷凝器的固定,虽然可以将冷凝器固定在左侧板或者右侧板之上,但是该连接方式并不稳固,尤其是在出现多个冷凝器的时候,通过端板的固定之后,当空调运转发生振动时,多个冷凝器之间会出现散架或者晃动的情况,造成安装的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室外机安装结构与室外机及空调器,以解决多个冷凝器固定不稳固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室外机安装结构,所述室外机安装结构包括:

上角架,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一基板的任意三边的边缘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基板垂直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同侧的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和第三折边;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腰形孔,所述第一腰形孔的大小能够使换热管插入,并与所述换热管伸出的U形结构形成卡接配合;所述第一折边和所述第二折边平行并将所述冷凝器卡住;所述第三折边与冷凝器的上表面接触;

下角架,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二基板任意三边的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基板垂直且位于所述第二基板同侧的第四折边、第五折边和第六折边;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若干第二腰形孔,所述第二腰形孔的大小能够使换热管插入,并与所述换热管伸出的U形结构形成卡接配合;所述第四折边和所述第五折边平行并将所述第四折边和所述第五折边将所述冷凝器卡住;所述第六折边与所述冷凝器的下表面接触;

中部固定架,包括第三基板,所述第三基板相对两侧的边缘,设置有垂直且位于所述第三基板同侧的所述第七折边和所述第八折边,所述第七折边和所述第八折边将所述冷凝器卡住,所述第三基板与所述冷凝器的下表面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边和所述第二折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冷凝器的厚度d1;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冷凝器有换热管伸出的侧面接触,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冷凝器的左端面接触;

所述第四折边和所述第五折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冷凝器的厚度d1;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冷凝器有换热管伸出的侧面接触,所述第四折边与所述冷凝器的外表面接触;

所述第七折边和所述第八折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冷凝器的厚度d1;所述第八折边与所述冷凝器的内表面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室外机安装结构还包括:

中部连接件,包括第四基板、第九折边和第十折边,所述第四基板为矩形状,所述第九折边和所述第十折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四基板相对的两边的边缘,所述第九折边和所述第十折边位于所述第四基板同侧且与所述第四基板垂直;所述第九折边和所述第十折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冷凝器的厚度d1;

所述第九折边和所述第十折边将所述冷凝器卡住,所述第四基板与所述冷凝器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九折边与所述冷凝器的内表面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边和所述第二折边上开设有若干第一换热孔;所述第一换热孔的形状为倾斜的矩形状;所述第四折边和所述第五折边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换热孔;所述第二换热孔的形状为倾斜的矩形状;任一所述第一换热孔的矩形的其中一边缘设置有第一固定片,所述第一固定片与所述第一折边垂直;任一所述第二换热孔的矩形的其中一边缘设置有第二固定片,所述第二固定片为所述第二换热孔的边缘垂直向外延伸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基板上开设有第一矩形缺口,所述第一矩形缺口的一边与所述第一折边重合,所述第一矩形缺口与所述第一折边重合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安装片,所述第一安装片与所述第一折边平行,所述第一安装片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孔,所述第一卡接孔为腰形孔,所述第一卡接孔的平行边的方向为上下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基板上开设有第二矩形缺口,所述第二矩形缺口的一边与所述第四折边重合,所述第二矩形缺口与所述第四折边重合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二安装片,所述第二安装片与所述第四折边平行,所述第二安装片上设置有第二卡接孔,第二卡接孔为腰形孔,第二卡接孔的平行边的方向为上下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第八折边上设置有第三矩形缺口,所述第三矩形缺口的一边与所述第三基板重合,所述第三矩形缺口与所述第三基板重合的一边设置有第三安装片,所述第三安装片与所述第三基板垂直;所述第三安装片上设置有第三腰形孔,所述第三腰形孔的平行边与所述第八折边所在平面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九折边上设置有第四矩形缺口,所述第四矩形缺口的一边与所述第四基板重合,所述第四矩形缺口与所述第四基板重合的一边设置有第四安装片,所述第四安装片与所述第九折边垂直;所述第四安装片上设置有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片用于与室外机的电机支架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室外机安装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所述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增大了上角架与所述冷凝器之间的贴合面积,所述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对所述冷凝器的厚度方向进行限位,使多个冷凝器不易散架。通过所述上角架和所述下角架的配合使用,在所述冷凝器的上下部位均进行紧固,使多个冷凝器的固定更加稳固。

(2)采用倾斜设置的固定片,摒弃了传统的螺钉紧固,减少了打螺钉的工艺过程,直接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形成定位,防止冷凝器在空调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导致的散架;只需要在左侧板上不同位置开设与所述第一固定片和第二固定片相匹配的定位斜孔,即可实现不同长度的冷凝器的固定。

(3)折边上换热孔的设置,增加所述冷凝器与外界的直接接触面积,加快所述冷凝器的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具有上述所述的室外机安装结构。

所述室外机与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具有上述所述的室外机。

所述室外机与室外机安装结构和/或室外机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上角架的轴测图;

图2为下角架的轴测图;

图3为冷凝器的轴测图;

图4为左侧板的示意图;

图5为中部固定架的轴测图;

图6为中部连接件的轴测图;

图7为室外机外壳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一卡边与第二卡边定位局部放大图;

图9为第二卡边与第二卡孔定位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室外机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前面板、顶盖板与隔风立板装配局部放大图;

图12为设置斜边的室外机轴测图一;

图13为设置斜边的室外机轴测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1-顶盖板,111-顶盖板本体,112-第二卡边,113-第一卡边,118- 第十一折边,119-第十五折边,13-前面板,135-第一凸台,136-第二连接部,137-凹陷底部,138-第二卡孔,139-第十六折边,14-中部固定架,141-第七折边,142-第三换热孔,144-第三腰形孔,145-第八折边,146-第三基板,15-冷凝器,151-第一冷凝器,152-第二冷凝器, 153-换热管,16-上角架,161-第一换热孔,162-第一固定片,163-第一腰形孔,164-第一折边,165-第三折边,166-第一基板,168-第一卡接孔,169-第一安装片,17-左侧板,170-定位斜孔,177-第一连接部,178-第一卡孔,179-第十二折边,1791-第十三折边,1792-第十四折边,18-下角架,181-第二换热孔,182-,183-第四折边,184-第五折边,185-第二基板,186-第二腰形孔,188-第二安装片,189-第二卡接孔,19-中部连接件,191-第九折边,193-第十折边,194-第四换热孔,195-第四基板,196-第四安装片,197-第四安装孔,23-隔风立板,2311-隔板翻边,239-第二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所有方向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的位置关系,附图中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坐标系,仅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便于描述,将构成空调室外机外壳的五个面分别称为:底盘、顶盖板、前面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其中,前面板是空调室外机出风口所在板体;左侧板是正视于空调室外机前面板时,前面板左侧的板体;右侧板是正视于空调室外机前面板时,前面板右侧的板体;底盘是空调室外机正常放置时位于底部的板体;顶盖板是空调室外机正常放置时位于顶部的板体。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是相对于图1 至图3中的位置而言,仅限于本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外机安装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

上角架16,包括第一基板166,所述第一基板166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一基板166的任意三边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第一折边164、第二折边和第三折边165;所述第一折边164,所述第二折边和所述第三折边165均与所述第一基板166垂直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66的同侧;所述第一折边164和所述第二折边平行;

所述第一基板166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腰形孔163,所述第一腰形孔163的平行边为上下方向,所述第一腰形孔163在所述第一基板 166上的位置与所述换热管153在所述冷凝器15的侧面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腰形孔163的大小能够使换热管153插入,所述换热管 153伸出的U形结构与所述第一腰形孔163形成卡接配合;

所述第一折边164和第二折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冷凝器15的厚度d1;所述上角架16与所述冷凝器15装配后,所述第一折边164 和第二折边将所述冷凝器15卡住,所述第三折边165与冷凝器15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基板166与所述冷凝器15有换热管153伸出的侧面接触,所述第一折边164与所述冷凝器15的左端面1521接触。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所述第一折边164和第二折边增大了上角架与所述冷凝器15之间的贴合面积,所述第一折边164和第二折边对所述冷凝器15的厚度方向进行限位,使多个冷凝器配合而成的冷凝器组不易散架。

较佳的,所述第一折边164和所述第二折边相对立且整体形状相同,所述第一折边164和所述第二折边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166和所述第三折边165 相邻;所述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开设倒角,去掉锐角,防止划伤零件或者皮肤。

较佳的,所述冷凝器15包括第一冷凝器151和第二冷凝器152,所述第一腰形孔163为两列。

较佳的,所述第一腰形孔163边缘设置有向外的翻边,防止对所述换热管153的划伤。

实施例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是相对于图1 至图3中的位置而言,仅限于本实施例。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室外机安装结构包括:

下角架18,包括第二基板185,所述第二基板185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二基板185任意三边的边缘设置有第四折边183、第五折边184 和第六折边,所述第四折边183、所述第五折边184和所述第六折边均与所述第二基板185垂直且位于所述第二基板185的同侧;所述第四折边183和所述第五折边184平行;

所述第二基板185上设置有若干第二腰形孔186,所述第二腰形孔186的平行边为上下方向,所述第二腰形孔186在所述第二基板 185上的位置与所述换热管153在所述冷凝器15的侧面的位置一致,所述第二腰形孔186的大小能够使换热管153插入,所述换热管153 伸出的U形结构与所述第二腰形孔186形成卡接配合;

所述第四折边183和所述第五折边184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冷凝器15的厚度d1;所述第四折边183和所述第五折边184将所述冷凝器15卡柱,所述第六折边与冷凝器15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基板 185与所述冷凝器15有换热管153伸出的侧面接触,所述第四折边 183与所述冷凝器15的左端面1521接触。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所述上角架16和所述下角架18的配合使用,在所述冷凝器15的上下部位均进行紧固,使多个冷凝器的固定更加稳固。

较佳的,所述第四折边183和所述第五折边184相对立且整体形状相同,所述第四折边183和所述第五折边184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的两边分别于所述第二基板185和所述第六折边相邻;所述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开设倒角,去掉锐角,防止划伤零件或者皮肤。

较佳的,所述冷凝器15包括第一冷凝器151和第二冷凝器152,所述第二腰形孔186为两列。

较佳的,所述第二腰形孔186边缘设置有向外的翻边,防止对所述换热管153的划伤。

实施例三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第一折边164和所述第二折边上开设有若干第一换热孔161,所述第一换热孔161的形状为圆形、三角形或者矩形,增加所述冷凝器15与外界的直接接触面积,加快所述冷凝器15的散热。

所述第四折边183和所述第五折边184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换热孔 181,所述第二换热孔181的形状为圆形、三角形或者矩形,增加所述冷凝器15与外界的直接接触面积,加快所述冷凝器15的散热。

较佳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换热孔161的形状为倾斜的矩形。

较佳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换热孔181的形状为倾斜的矩形。

实施例四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是相对于图1 至图3中的位置而言,仅限于本实施例。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换热孔 161为倾斜的矩形状,所述第一折边164上任一所述第一换热孔161 的矩形的其中一边缘设置有第一固定片162,所述第一固定片162与所述第一折边164垂直。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换热孔181为倾斜的矩形状,所述第四折边183上任一所述第二换热孔181的矩形的其中一边缘设置有第二固定片182,所述第二固定片182与所述第四折边183垂直。

左侧板17设置于冷凝器15的左端面1521的外侧,所述左侧板 17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片162和所述第二固定片182相匹配的定位斜孔170;

当所述上角架16和所述下角架18安装于所述冷凝器15时,所述第一固定片162和所述第二固定片182分别插入所述左侧板17的所述定位斜孔170,形成定位,同时,将所述第一固定片162和所述第二固定片182翻折90度,实现所述冷凝器15与所述左侧板的紧固。

较佳的,所述左侧板17上,沿前后方向同一水平面设置有多个所述定位斜孔170。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采用倾斜设置的固定片,摒弃了传统的螺钉紧固,减少了打螺钉的工艺过程,直接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形成定位,防止冷凝器在空调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导致的散架。只需要在左侧板上不同位置开设与所述第一固定片和第二固定片相匹配的定位斜孔,即可实现不同长度的冷凝器的固定。

较佳的,所述第一固定片162所处的第一换热孔161的边缘为靠近所述第一折边164的斜边的边缘。

较佳的,所述第二固定片182所处的第二换热孔181的边缘为靠近所述第四折边183的斜边的边缘。

实施例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是相对于图1 至图3中的位置而言,仅限于本实施例。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基板166 上开设有第一矩形缺口,所述第一矩形缺口的一边与所述第一折边 164重合,所述第一矩形缺口与所述第一折边164重合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安装片162,所述第一安装片169与所述第一折边164平行,所述第一安装片169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孔168,所述第一卡接孔168 为腰形孔,所述第一卡接孔168的平行边的方向为上下方向。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基板185上开设有第二矩形缺口,所述第二矩形缺口的一边与所述第四折边183重合,所述第二矩形缺口与所述第四折边183重合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二安装片188,所述第二安装片188与所述第四折边183平行,所述第二安装片188上设置有第二卡接孔189,第二卡接孔189为腰形孔,第二卡接孔189的平行边的方向为上下方向。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当上角架和下角架安装于所述冷凝器时,通过安装片与左侧板连接,进一步对固定结构进行加强,增加了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开设腰形孔,也便于螺钉位的调节。

实施例六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室外机安装结构包括:

中部固定架14,包括第三基板146,所述第三基板146为矩形状,所述第三基板146的边缘设置有所述第七折边141和所述第八折边 145,所述第七折边141和所述第八折边145均与所述第三基板146 垂直且位于所述第三基板146同侧;所述第七折边141和所述第八折边145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冷凝器15的厚度d1;

所述第七折边141和所述第八折边145将所述冷凝器15卡住,所述第三基板146与所述冷凝器15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八折边145 与所述冷凝器15的内表面1511接触。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中部固定架14对所述冷凝器的前后方向进行限位,使所述冷凝器不易散架。

较佳的,所述第八折边145上设置有第三矩形缺口,所述第三矩形缺口的一边与所述第三基板146重合,所述第三矩形缺口与所述第三基板146重合的一边设置有第三安装片143,所述第三安装片143 与所述第三基板146垂直;所述第三安装片143上设置有第三腰形孔 144,所述第三腰形孔144的平行边与所述第八折边145所在平面平行。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第三安装片143与空调的底板固定,实现对所述冷凝器15的固定,防止所述冷凝器15在前后方向的晃动;设置腰形孔,可以便于螺钉位的调节。

较佳的,所述第七折边141和所述第八折边145的形状为三角形、半圆形或者矩形,所述第七折边141和所述第八折边145上设置有第三换热孔142,所述第三换热孔142的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或者矩形。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增加所述冷凝器与外界的直接接触面积,增强换热对流。

实施例七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室外机安装结构包括:

中部连接件19,包括第四基板195、第九折边191和第十折边 193,所述第四基板195为矩形状,所述第九折边191和所述第十折边19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四基板195相对的两边的边缘,所述第九折边191和所述第十折边193位于所述第四基板195同侧且与所述第四基板195垂直;所述第九折边191和所述第十折边193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冷凝器15的厚度d1;

所述第九折边191和所述第十折边193将所述冷凝器15卡住,所述第四基板195与所述冷凝器15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九折边191 与所述冷凝器15的内表面1511接触。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中部固定架14对所述冷凝器的前后方向进行限位,防止所述冷凝器散架。

较佳的,所述第九折边191上设置有第四矩形缺口,所述第四矩形缺口的一边与所述第四基板195重合,所述第四矩形缺口与所述第四基板195重合的一边设置有第四安装片196,所述第四安装片196 与所述第九折边191垂直;所述第四安装片196上设置有第四安装孔 197,所述第四安装片196用于与室外机的电机支架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十折边193的形状为三角形、半圆形或者矩形,第十折边193上设置有第四换热孔194,第四换热孔194的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或者矩形。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增加所述冷凝器与外界的直接接触面积,增强换热对流。

实施例八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下左右均相对于图7而言,只是便于描述,并不构成对产品结构的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壳连接结构,如图7和图8所示,包括:

顶盖板11,包括:顶盖板本体111,呈现为矩形状,所述顶盖板本体111靠近所述左侧板17一侧的边缘设置有第十一折边118,所述第十一折边118与所述顶盖板本体111垂直,所述第十一折边118为矩形状结构;所述第十一折边118上远离所述顶盖板本体一侧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卡边113,所述第一卡边113与所述顶盖板本体111垂直;

所述左侧板17,包括左侧板本体,所述左侧板本体上边缘设置有第十二折边179,所述第十二折边179呈现为台阶状结构,所述第十二折边179包括第十三折边1791和第十四折边1792,所述第十三折边1791和所述第十四折边1792为所述第十二折边179相互平行的两边,且所述第十三折边1791和所述第十四折边1792均与左侧板本体平行,所述第十四折边1792相对于所述第十三折边1791靠近室外机内部;

所述第十三折边1791与所述左侧板本体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 177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77与所述第十三折边1791垂直,所述第一连接部177上开设有第一卡孔178,所述第一卡孔178与所述第一卡边113的位置一致,所述第一卡孔178使所述第一卡边113插入并对其形成限位。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设置第十三折边与第十四折边结合的错位结构,并在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卡孔,通过第一卡孔与第一卡边的配合使顶盖板安装后不易晃动,增强了连接的稳定性,使室外机在剧烈振动时不易散架;同时,第一卡孔的设置也便于顶盖板的安装,通过第一卡边与第一卡孔的配合,对顶盖板进行限位,便于顶盖板上其他位置的螺钉安装孔更容易对齐。

较佳的,所述第十三折边1791和第十四折边1792通过弧形面或者斜面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弧形面或者斜面的过渡,增加了所述第十二折边179的强度。

较佳的,所述第一卡边113的形状为矩形、三角形、半圆形或者 U形。

较佳的,所述第一卡边113至少为两个,所述左侧板17上设置有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边113匹配的所述第一卡孔178。

实施例九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下左右均相对于图7而言,只是便于描述,并不构成对产品结构的限制。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7和图9所示,外壳连接结构包括:

顶盖板11,包括:顶盖板本体111,呈现为矩形状,所述顶盖板本体111位于前面板13一侧的边缘设置有第十五折边119,所述第十五折边119与所述顶盖板本体111垂直,所述第十五折边119为矩形状结构;所述第十五折边119上远离所述顶盖板本体一侧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卡边112,所述第二卡边112与所述顶盖板本体111垂直;

所述前面板13,包括前面板本体,所述前面板本体上边缘设置有第十六折边139,所述第十六折边139与前面板本体平行,所述第十六折边139上设置有向室外机内部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使所述第十六这边139呈现为台阶状结构,所述凹陷部的凹陷底部137与所述第十六折边139平行;

所述凹陷底部137与所述前面板本体通过第二连接部136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36与所述前面板13垂直,所述第二连接部136上开设有第二卡孔138,所述第二卡孔138与所述第二卡边112的位置一致,所述第二卡孔138使所述第二卡边112插入并对其形成限位。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第二卡边与第一卡边的配合使用,使顶盖板在前后左右方位均形成限位,进一步增加了连接的稳定性。

较佳的,所述凹陷底部137与所述第十六折边139通过弧形面或者斜面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弧形面或者斜面的过渡,增加了所述第十六折边139的强度。

较佳的,所述第二卡边112的形状为矩形、三角形、半圆形或者 U形。

较佳的,所述第二卡边112至少为两个,所述前面板1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边112匹配的所述第二卡孔138。

实施例十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十六折边139上朝向室外机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凸台135,所述第一凸台 135上设置有第十一通孔,用于螺栓紧固。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第一凸台的设置可以对顶盖板进行限位,减小所述顶盖板与所述前面板之间的间隙;另一方面,通过螺栓紧固配合第一卡边和第二卡边,对顶盖板六个方向自由度进行限制,使顶盖板的安装更加可靠。

较佳的,所述第一凸台135为薄壁结构。

较佳的,所述第一凸台135至少为一个。

实施例十一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10和图11所示,外壳连接结构包括:

前面板13,包括前面板本体,所述前面板本体上边缘设置有第十六折边139,所述第十六折边139与前面板本体平行,所述第十六折边139上朝向室外机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凸台135,所述第一凸台135 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十一通孔;

隔风立板23,所述隔风立板23靠近所述前面板13一侧的边缘设置有隔板翻边2311,所述隔板翻边2311上设置有第二凸台239,所述第二凸台239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凸台135的内表面相邻或者贴合,所述第二凸台239的外表面上开设有第十二通孔,所述第十一通孔与所述第十二通孔的位置一致;

所述顶盖板11,包括顶盖板本体111,所述顶盖板本体111靠近所述前面板13一侧的边缘设置有第十五折边119,所述第十五折边 119上在所述第十一通孔和所述第十二通孔的位置开设有第十三通孔;

一个螺栓,插入所述第十一通孔、所述第十二通孔和所述第十三通孔对所述顶盖板、所述隔风立板和所述前面板形成固定。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巧妙的设计,使所述顶盖板、所述隔风立板和所述前面板三者同时结合到一个螺钉位,通过一个螺栓同时对所述顶盖板、所述隔风立板和所述前面板进行固定,避免了所述顶盖板、所述隔风立板和所述前面板任两者之间均需要螺栓紧固造成的工作量的提升,简化了安装工艺。

较佳的,所述第二凸台239为薄壁结构。

较佳的,所述第二凸台239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凸台135的内表面的形状相同、面积相等,使所述第一凸台135对所述第二凸台239 形成限位。

较佳的,所述第一凸台135的高度和所述第二凸台239的高度相等。

实施例十二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12和图13所示,外壳结构包括:

顶盖板11,包括顶盖板本体111,所述顶盖板本体111的边缘倾斜设置有折边,所述折边包括靠近所述左侧板一侧的第十一折边118 和靠近所述前面板一侧的第十五折边119,所述折边与所述顶盖板本体111的夹角为β,夹角β即所述折边的折弯角度,其中,15°<β<75°;

前面板13,包括前面板本体,所述前面板本体的上边缘设置有第十六折边139,所述第十六折边139与前面板本体的夹角为α,夹角α即所述第十六折边的折弯角度,其中,15°<α<75°;

左侧板17,包括左侧板本体,所述左侧板本体的上边缘设置有第十二折边179,所述第十二折边179与左侧板本体的夹角为γ,夹角γ即所述第十二折边的折弯角度,其中,15°<γ<75°;

右侧板31,包括右侧板本体,所述右侧板本体的上边缘设置有第十七折边319,所述第十七折边319与右侧板本体的夹角为θ,夹角θ即所述第十六折边的折弯角度,其中,0°<θ<75°;

所述第十一折边118与所述第十二折边179贴合,所述第十五折边119与所述第十六折边139贴合。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设置倾斜的斜边,增加了顶盖板、前面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强度,使顶盖板、前面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等不易被折弯;另一方面,通过斜边的设置增大了顶盖板下边缘的面积,减小了前面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上边缘所包围的面积,使顶盖板更容易被盖上。此外,适当的倾斜设置的折边也符合人体工学,使拧螺钉更为方便。

较佳的,所述折边、所述第十六折边139、所述第十二折边179 和所述第十七折边319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顶盖板11与所述前面板13、所述左侧板17和所述右侧板31通过螺栓或者螺钉紧固连接。

较佳的,夹角α和夹角β之和等于90°,即α+β=90°。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顶盖板安装后,可以与前面板完全贴合。

较佳的,夹角γ和夹角β之和等于90°,即γ+β=90°。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顶盖板安装后,可以与左侧板完全贴合。

较佳的,夹角θ和夹角β之和等于90°,即θ+β=90°。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顶盖板安装后,可以与右侧板完全贴合。

较佳的,夹角α、夹角γ和夹角θ的大小相等,即α=γ=θ。

较佳的,夹角α、夹角γ和夹角θ的大小相等,即α=γ=θ=45°。

实施例十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外机,包括前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室外机安装结构或/和外壳连接结构或/和外壳结构。

实施例十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室外机安装结构或/和外壳连接结构或/和外壳结构或/和室外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