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洗浴水余热回收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2010发布日期:2019-06-19 01:53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洗浴水余热回收盘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卫浴的装置,尤其是一种利用洗浴水余热的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基座、换热管和顶盖,换热管路设在基座的洗浴水槽内,顶盖覆盖基座的上开口。存在问题是:换热效率低,而且基座内易滋生细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洗浴水余热回收盘,它具有换热效率高,清洁方便的特点。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洗浴水余热回收盘,包括换热管路、冷水进水管和热水出水管,冷水进水管与换热管路的进水端连通,热水出水管与换热管路的出水端连通;其特殊之处在于:还包括主体,主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换热管路,上表面设有容置洗浴水的上开口的容置腔、下表面设有支撑座。

所述的一种洗浴水余热回收盘,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主体包括基体、前端边和后端边,所述基体后端的一侧设置有冷水进水口、另一侧设有热水出水口;基体的两侧设有前后方向的凸起;基体的下表面设置前后方向的纵向支撑板,

前端边上设置有后开口的前插接腔,后开口和下开口的前支撑腔;前插接腔左右两端的形状与基体两侧的形状相适应;

后端边上设置有前开口的后插接腔,前开口和下开口的后支撑腔;后插接腔左右两端的形状与基体两侧的形状相适应;后支撑腔的后壁板上设有冷水管孔和热水管孔;后插接腔两端的底板上设有冷水进水孔和热水出水孔;冷水进水孔和热水出水孔分别与后插接腔的两端相通;

基体的前端插入前插接腔内、纵向支撑板插入前支撑腔内,基体的后端插入后插接腔内,纵向支撑板另一端插入后支撑腔内;所述冷水进水管穿过冷水管孔与冷水进水孔连通,热水出水管穿过热水管孔与热水出水孔连通;前端边、后端边和凸起构成所述容置腔。

所述的一种洗浴水余热回收盘,其特殊之处在于:还包括导水座;

导水座包括座体和接口管,座体上的导水孔与接口管垂直;

一导水座的座体与冷水进水孔处的后端边固定连接,接口管与冷水进水管的出水端插接;

另一导水座的座体与热水出水孔处的后端边固定连接,接口管与热水出水管的进水端插接。

所述的一种洗浴水余热回收盘,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基体包括左基体和右基体,左基体的左侧设置有凸起,右基体的右侧设有凸起,左、右基体对接;

左基体设有左换热管路,左换热管路的热水出水口设在后端的左侧、右串联进水口设在左基体的前端的右侧;右基体设有右换热管路,左串联出水口设有左基体前端左侧、所述冷水进水口在右基体的后端的右侧;

所述前端边的前插接腔的底板上设置有与底板垂直的串联孔;

右串联进水口和左串联出水口与串联孔的上端相通,底盖板覆盖串联孔的下端。

所述的一种洗浴水余热回收盘,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左基体的左换热管路包括由前端到后端的两端开口的往管路、后端到前端的两端开口的返管路、前端盖和后端盖;

往管路、返管路、往管路、返管路和往管路的排列方式自右到左依次设置,往管路的出水端和返管路的进水端设有后接口,返管路出水端和往管路的进水端设有前接口;所述右串联进水孔位于右侧的往管路的进水端,所述热水出水口位于左侧的往管路的出水端;

前端盖的后表面上设有前塞体,右侧设有导水孔;后端盖的前表面上设置后塞体,左侧设有导水孔;前塞体插入前接口内,后塞体插入后接口内;前端盖的导水孔与左基体右侧的往管路的进水端相对构成右串联进水孔;后端盖的导水孔与左基体的左侧的往管路的出水端相对构成热水出水口;

所述右基体的右换热管路包括由后端到前端的两端开口的往管路、前端到后端的两端开口的返管路、前端盖和后端盖;

往管路、返管路、往管路、返管路和往管路的排列方式自右到左依次设置,往管路的出水端和返管路的进水端设有后接口,返管路出水端和往管路的进水端设有前接口;所述左串联进水孔位于左侧的往管路的进水端,所述冷水进水孔位于左侧的往管路的进水端;

前端盖的后表面上设有前塞体,右侧设有导水孔;后端盖的前表面上设置后塞体,左侧设有导水孔;前塞体插入前接口内,后塞体插入后接口内;前端盖的导水孔与右基体的左侧往管路的出水端相对应构成串联进水孔,后端盖的导水孔与右基体右侧的往管路的进水端相对应构成热水出水口。

所述的一种洗浴水余热回收盘,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基体由金属铝制成。

本发明一种洗浴水余热回收盘,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洗浴水直接通过基体与换热管路的水进入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基体表面清洁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视图。

图3是图1的B—B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之一。

图6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之二。

图7是本发明的后端边的立体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后端边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前端边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基体的立体图之一。

图11是本发明基体的立体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洗浴水余热回收盘,包括换热管路1、冷水进水管2和热水出水管3,冷水进水管2与换热管路1的进水端连通,热水出水管3与换热管路1的出水端连通;

还包括主体4,主体4设置有所述换热管路1,上表面设有空置洗浴水的上开口的容置腔4A、下表面设有支撑座4B。

所述主体4包括基体5、前端边6和后端边7,所述基体5后端的一侧设置有冷水进水口51、另一侧设有热水出水口52,即冷水进水口51设有右侧、热水出水口52设在左侧;基体5的两侧设有前后方向的凸起53;基体5的下表面设置前后方向的纵向支撑板,

如图9所示,前端边6上设置有后开口的前插接腔61,后开口和下开口的前支撑腔62;前插接腔6左右两端的形状与基体5两侧的形状相适应;

如图7、图8所示,后端边7上设置有前开口的后插接腔71,前开口和下开口的后支撑腔72;后插接腔72左右两端的形状与基体两侧的形状相适应;后支撑腔72的后壁板上设有冷水管孔721和热水管孔722;后插接腔71两端的底板上设有冷水进水孔73和热水出水孔74;冷水进水孔73和热水出水孔74分别与后插接腔71的两端相通;纵向支撑板、前支撑腔62和后支撑腔72构成支撑座4B;

基体5的前端插入前插接腔6内、纵向支撑板插入前支撑腔62内,基体5的后端插入后插接腔72内,纵向支撑板另一端插入后支撑腔72内;所述冷水进水管2穿过冷水管孔721与冷水进水孔73连通,冷水进水孔73与冷水进水口51连接;热水出水管3穿过热水管孔722与热水出水孔74连通,热水出水口52与热水出水孔74连通;前端边6、后端边7和凸起53构成所述容置腔。洗浴水落入容置腔内,热能通过基体5直接与换热管路1中的水换热,换热快,升降温;而且表面清洁方便。水源的水经冷水进水管2、冷水进水孔73、冷水进水口51、换热管路1、热水出水口2、热水出水孔74至热水出水管3流出。

所述基体由金属铝制成。

还包括导水座8;进水座8包括座体81和接口管82,座体81上的导水孔与接口管82垂直;

一导水座8的座体81与冷水进水孔73处的后端边7固定连接,接口管82与冷水进水管2的出水端插接;

如图2所示,另一导水座8的座体81与热水出水孔74处的后端边7固定连接,接口管82与热水出水管3的进水端插接。

如图1、图4、图10、图11所示,基体5包括左基体54和右基体55,左基体54的左侧设置有沿前后方向的凸起53,右基体55的右侧设有凸起53,左基体54的右侧和右基体55的左侧对接;热水出水口52

左基体54设有左换热管路,左换热管路的热水出水口52设在左基体54后端的左侧、右串联进水口561设在左基体54的前端的右侧;右基体55设有右换热管路,左串联出水口562设有右基体前端左侧、所述冷水进水口51在右基体55的后端的右侧;

所述前端边6的前插接腔61的底板上设置有与底板垂直的串联孔63;

右串联进水口561和左串联出水口562与串联孔63的上端相通,底盖板9覆盖串联孔63的下端。

如图1、图5、图6所示,所述左基体54的左换热管路包括由前端到后端的两端开口的往管路541、后端到前端的两端开口的返管路542、前端盖543和后端盖544;

往管路541、返管路542、往管路541、返管路542和往管路541的排列方式自右到左依次设置,往管路541的出水端和返管路542的进水端设有后接口54A,返管路542出水端和往管路541的进水端设有前接口54B;所述右串联进水孔561位于右侧的往管路541的进水端,所述热水出水口52位于左侧的往管路541的出水端;

前端盖543的后表面上设有前塞体,右侧设有导水孔5431;后端盖544的前表面上设置后塞体,左侧设有导水孔;前塞体插入前接口54B内,后塞体插入后接口54A内;前端盖543的导水孔与左基体54右侧的往管路541的进水端相对构成右串联进水孔561;后端盖544的导水孔与左基体54的左侧的往管路541的出水端相对构成热水出水口52;

所述右基体的右换热管路包括由后端到前端的两端开口的往管路、前端到后端的两端开口的返管路、前端盖和后端盖;

往管路、返管路、往管路、返管路和往管路的排列方式自右到左依次设置,往管路的出水端和返管路的进水端设有后接口,返管路出水端和往管路的进水端设有前接口;所述左串联进水孔位于左侧的往管路的进水端,所述冷水进水孔位于左侧的往管路的进水端;

前端盖的后表面上设有前塞体,右侧设有导水孔;后端盖的前表面上设置后塞体,左侧设有导水孔;前塞体插入前接口内,后塞体插入后接口内;前端盖的导水孔与右基体的左侧往管路的出水端相对应构成左串联进水孔562,后端盖的导水孔与右基体右侧的往管路的进水端相对应构成冷水出水口51。左基体54和右基体55对接处为镜面,左基体54和右基体55为镜像关系,或称对称关系,右基体55描述没有标识。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先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