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烟机降噪结构及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60646发布日期:2019-12-10 19:59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烟机降噪结构及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烟机降噪结构及油烟机。



背景技术:

油烟机为净化厨房环境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并在家庭厨房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中国用户厨房环境油烟普遍较大,所以油烟机使用条件比较恶劣,而且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油烟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油烟机性能需要满足用户的基础需求,即大风压和大风量;其次,要有好的用户体验,低噪音;最后,在重油污的环境中要保证产品质量。

如图1和图2所示,目前的油烟机主要由集烟腔1、油网2及风道总成组成,风道总成则包括蜗壳3、电机4、叶轮5、主箱6等部件,在主箱6的外侧再安装有一层罩壳7,气流通过集烟腔1、油网2后直接进入风道,从风道顶部的排风口10排出。其中,蜗壳3由前侧板、后侧板及围板焊接组成,叶轮5安装在蜗壳3内。蜗壳3的后侧板通过蜗壳支架8固定在主箱6的后板上,电机4通过电机支架9固定在后侧板上,电机4容置在叶轮5的内部,在蜗壳3的下方安装导油件。

目前油烟机的降噪方法,主要有几下个方面:一是,在主箱前侧的检修盖板内表面上敷设一层吸音棉,并用穿孔板通过螺钉进行固定;二是,在主箱壁的内表面粘贴一层吸音棉,但这种方法消声效果不明显,并且不能抑制气流对蜗壳引起的振动;三是,在蜗壳的围板上布满小孔,并在其上面粘贴一层吸音棉,这种方式能够达到良好的消声效果,但蜗壳内部因容易积油易造成小孔堵塞,进而影响消声效果,同时此种设计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另外,目前的油烟机主箱和蜗壳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隙,此空隙的存在易产生噪声和振动,降低了用户体验,而且结构稳定性较差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降低噪音,且结构简单、成本低的油烟机降噪结构及油烟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烟机降噪结构,包括罩壳、主箱和蜗壳,所述罩壳安装在主箱外侧,所述主箱由前板、后板和顶板组成,所述蜗壳安装在前板和后板之间,在所述主箱及蜗壳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有吸声和减振材料,所述吸声和减振材料利用所述罩壳包裹。

进一步,所述吸声和减振材料为泡沫和/或消音棉。

进一步,所述前板的前端固定连接一块检修盖板,由前板、顶板及检修盖板围成排风风道,在检修盖板的内侧表面粘贴一层吸声和减振材料,或所述前板的前端与罩壳固定连接,由前板、顶板及罩壳围成排风风道,在所述罩壳的内侧表面粘贴一层吸声和减振材料。

进一步,所述主箱的前板作为蜗壳的前侧板,所述主箱的后板作为蜗壳的后侧板,所述蜗壳的围板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前板和后板固定连接,吸声和减振材料填充在前板、后板及围板之间的空隙内。

进一步,在所述蜗壳的下方安装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由前向后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导流板前后两端分别与主箱的前板和后板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板下方形成进烟通道引导气流进入蜗壳的进风侧。

进一步,在所述导流板上对应蜗壳的滴油口设置向背离蜗壳方向凹陷的凹陷部分,在所述凹陷部分的尾部设置有漏油口,所述凹陷部分沿气流的运动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所述前板的横截面为u形,由中间的第一主板、两侧向前方延伸的第一侧板及顶部的第一翻边组成,所述第一翻边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后板的横截面为u形,由中间的第二主板、第二主板两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二侧板、顶部的第二翻边组成,所述第二翻边与顶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两侧的所述第一侧板底部相对于中间的第一主板具有向下伸出的伸出部,第一主板和第一侧板的伸出部与蜗壳下方的导流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后板的底部设置有向下伸出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安装边,所述安装边与蜗壳下方的导流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烟机,具有如上所述的降噪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烟机降噪结构及油烟机,主箱省略了现有技术中的两侧的侧板,在主箱与蜗壳的空隙中填充吸声和减振材料,不但降低气流运动对蜗壳产生的噪声和振动,而且易于加工,也节省了材料,降低了油烟机的生产和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油烟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蜗壳与主箱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油烟机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油烟机背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油烟机去掉罩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降噪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主箱与蜗壳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安装电机后的主箱与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导流板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机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10所示,集烟腔1,油网2,蜗壳3,围板31,法兰32,电机4,外转子41,定子42,电机轴43,固定螺纹孔44,定位销45,连接螺纹46,叶轮5,主箱6,前板61,第一主板611,第一侧板612,第一翻边613,侧翻边614,伸出部615,后板62,第二主板621,第二侧板622,第二翻边623,安装边624,顶板63,罩壳7,安装边71,蜗壳支架8,电机支架9,排风口10,出风罩11,止逆阀12,导流板13,上板131,下侧板132,下端板133,翻边134,加强筋槽135,排风风道14,出风口15,进风圈16,连接板17,安装件18,安装板19,安装卡槽20,凹陷部分21,漏油口22,延伸部分23,保护盖24,凹槽25,电控盒26,卡合突起27,检修盖板28,吸声和减振材料2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烟机,包括集烟腔1、油网2和风道总成,风道总成整体安装在集烟腔1的上方,在风道总成的顶部设置排风口10。烹调产生的油烟通过集烟腔1、油网2后直接进入风道总成,最终从风道总成顶部的排风口10排出。在排风口10处安装有出风罩11,在出风罩11内安装有止逆阀12,防止烟道中的烟气倒灌。

风道总成包括蜗壳3、电机4、叶轮5、主箱6和罩壳7,罩壳7安装在主箱6的外侧,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叶轮5安装在蜗壳3的内部,电机4驱动叶轮5转动,主箱6与罩壳7和集烟腔1的壳体固定连接。

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主箱6由前板61、后板62及顶板63组成。顶板63通过螺钉与前板61和后板62的顶部固定连接,在顶板63上开设排风口10,出风罩11固定安装在顶板63上。所述“前”、“后”可以是相对于油烟机安装平面(如墙面)垂直方向上的前后,也可以是相对于与安装平面平行方向上的前后。

蜗壳3由前侧板、后侧板、中间的围板31及顶部的法兰32组成,本实施例中,将主箱6的后板62与蜗壳3的后侧板合为一体,即利用主箱6的后板62作为蜗壳3的后侧板,同时,将主箱6的前板61与蜗壳3的前侧板合为一体,即利用主箱6的前板61作为蜗壳3的前侧板,蜗壳3的围板31安装在主箱6的后板62和前板61之间,由主箱6的后板62、前板61及围板31共同形成蜗壳,在主箱6的前板61上通过螺钉安装进风圈16。主箱6的顶板63同时通过螺钉与法兰32固定连接,顶板63上的排风口10与蜗壳3的出风口15对应设置。

蜗壳3中的围板31与主箱6的后板62和前板61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或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围板31与后板62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围板31与前板61之间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这样既可以方便拆卸检修维护,也可以保证蜗壳3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为了方便围板31与前板61之间的拆装,本实施例中,在围板31的侧边上间隔设置若干个卡合突起27,卡合突起27为向外突出的长条形的结构,与围板31之间一体设置或焊接连接,在前板61上对应设置若干个卡口(图中未示出)。组装时将卡合突起27对应穿过前板61上的卡口,然后将卡合突起27向一侧掰弯,进而将围板31l固接到主箱6的前板61上。为了防止蜗壳内部漏油,在围板31与前板61之间的连接处涂打密封胶密封连接。当然,围板31与后板62之间也可以采用上述的安装结构,在蜗壳围板31与主箱6的后板62之间打胶密封。围板31与后板62和前板61之间也可以设置翻边的结构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主箱6的前板61的横截面呈u形,由中间的第一主板611、第一主板611两侧向前方延伸的第一侧板612及顶部的第一翻边613组成,第一翻边613与顶板63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第一主板611、第一侧板612及顶部的第一翻边613由金属板一体折弯形成。在第一侧板612的前端固定连接一块检修盖板28,在检修维护时拆下。由前板61、顶板63及检修盖板28围成油烟机的排风风道14。第一侧板612的前端部具有向中心折弯的侧翻边614,侧翻边614的横截面呈l形,检修盖板28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侧翻边614上,方便检修维护时将检修盖板28拆下。检修盖板28全部或部分遮盖前板61的前部开口,罩壳7紧贴检修盖板28安装,检修盖板28有利于提高主箱6的结构强度,同时也方便拆卸利于内部叶轮5、蜗壳3等部件的日常维护和检修。

检修盖板28的下方设置有连接板17,连接板17可以用于遮挡检修盖板28下方的空隙,同时也提供了前板61与集烟腔1壳体之间的连接,连接板17的两端与前板61的两个侧翻边614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连接板17的底边同时与集烟腔1的壳体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围绕排风风道14的进烟口还可以设置一呈环形的可拆卸的安装件18,安装件18与壳体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同时连接板17与安装件18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便于拆卸。

两个第一侧板612的底部相对于中间的第一主板611具有向下伸出一定长度的伸出部615,形成与导流板13的连接接口,与导流板13固定连接。

主箱6的后板62横截面同样为u形,由中间的第二主板621、第二主板621两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二侧板622及顶部的第二翻边623组成,第二翻边623与顶板63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罩壳7的横截面为u形,前端面封闭,后端面开口,在开口处的两侧边缘具有向中心折弯的安装边71。安装边71与第二侧板622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进而将罩壳7与主箱6之间固定连接。

后板62的底部向下延伸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安装边624,导流板13与安装边62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安装边624呈向内弯折的结构,以避开下方的在集烟腔1上设置的导油槽等结构与导流板13固定连接。第二主板621、第二侧板622、顶部的第二翻边623及安装边624由金属板一体折弯形成。

为了稳固定主箱6与罩壳7之间的固定连接,在罩壳7的开口侧设置有一横向的安装板19,安装板19两端与罩壳7之间可焊接可螺钉连接,安装板19再通过螺钉或铆钉与主箱6的后板62通过过渡连接件进行固定连接。集烟腔1的壳体上还具有安装卡槽20,罩壳7的底部插入安装卡槽20内固定,安装卡槽20对罩壳7起到限位的作用。

如图3、图5和图8所示,导流板13倾斜安装在蜗壳3与集烟腔1之间,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3由上板131、两侧的下侧板132和后端的下端板133组成。上板131由前向后向下倾斜设置,下侧板132和下端板133相对于上板131垂直向下伸出,两侧的下侧板132与前板61的两个第一侧板612向下伸出的伸出部615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下侧板132同时与集烟腔1的壳体或上述的安装件18固定连接,下端板133通过螺钉与后板62底部的安装边62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导流板13的上板131的前端部具有向上的翻边134,翻边134与前板61的第一主板611的底部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导流板13下方形成进烟通道引导气流进入蜗壳3前端的进风侧,进烟通道由上板131、两侧的下侧板132和后端的下端板133围成。

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3的上板131的中央具有向背离蜗壳3方向凹陷的凹陷部分21,凹陷部分21沿气流运动方向延伸设置,凹陷部分21的下表面向下突出,该突出部分正位于进烟通道中。

本实施例中,优选,向下突出的部分(即凹陷部分21)采用整体向下凹陷的弧形结构,同时该凹陷部分21的深度由前端部至尾部逐渐减少,且宽度由前端部至尾部逐渐缩窄。不但可以引导进烟通道内的气流平稳地进入上方的排风风道14内,保证给油烟机提供尽可能大的进风量,同时气流在流过进烟通道时,受凹陷部分21的作用将气流分流,使排风风道14内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平稳,降低了气流运动时引起的气动噪音。另外,油烟流动至该区域后,由于向下突出的部分使通道界面减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油烟流动的速度,提升了油烟机的排烟效率。

该凹陷部分21对准蜗壳3上的滴油口设置,在凹陷部分21的尾部设置有漏油口22,漏油口22对准集烟腔1的油杯,可以有效引导油滴进入后端的油杯内,防止油滴乱流,保证导油效果。

为了保证油滴能全部滴落至凹陷部分21内,该凹陷部分21的前端部具有向前延伸凸出于蜗壳3进风圈16的延伸部分23,该延伸部分23可确保将全部油滴接住,有效防止油滴乱流。虽然该凹陷部分21的深度由前端部至尾部逐渐减少,但由于上板131是倾斜向下设置的,凹陷部分21的内部依然可以保证其向上倾斜,进而保证油滴顺利于由前部流向尾部的漏油口22,凹陷部分21的前端部较深,可以有效避免油滴滴落时飞溅出凹陷部分21。同时,凹陷部分21的宽度由前端部至尾部逐渐缩窄,不但可以有效避免油滴飞溅出导流板13,同时也有利于将油滴引导至尾端,加快油滴的流动速度。

该导流板13将导流、分流和导油等多功能集成在一体,大大简化了油烟机风道系统的结构,降低了材料及生产成本。为了达到最优的导油、导流及分流效果,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3中的上板131的倾斜角度优选为0-60°之间,导流板13中间凹陷部分21的弧形半径优选为200-400mm,深度优选为5-50mm,宽度优选为60-140mm。

在导流板13下端板133和/或下侧板132上还可以设置有多个垂向延伸的加强筋槽135,以提高导流板13与主箱6和集烟腔1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使导流板13的结构更加稳固。

本实施例中,油烟机采用的降噪结构是,在主箱6的前板61、后板62、蜗壳3的围板31之间的缝隙中均填充有吸声和减振材料29,如泡沫、消音棉等,并直接利用罩壳7将吸声和减振材料29进行包裹和固定,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气流对蜗壳产生的噪声和振动,降低主箱6的振动和噪声,同时也降低了油烟机的生产成本,节省了材料,简化油烟机的结构,减轻了重量,并且该结构也易于加工。在罩壳7的内壁和检修盖板28的内壁上还可以另外再粘贴一层吸声和减振材料,以进一步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提高用户体验。

如图3、图4、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机4采用外转子电机,固定安装在主箱6后板62的外侧表面上。

如图10所示,电机4包括外转子41、中间的定子42和电机轴43,外转子41包裹在定子42的外侧,在定子42的中心具有中心通孔,电机轴43穿过中心通孔后其端部与外转子41固定连接,使电机轴43随外转子41转动。

定子42包括定子线圈、定子磁极以及将其固装为一体的定子骨架,定子骨架的前端部具有端盖,在端盖上设置有固定螺纹孔44,电机4通过定子42上的固定螺纹孔44固定安装在后板62上,便于拆卸和维修清洗。在定子骨架的中心孔内沿轴向设置有两个轴承,电机轴43穿过两个轴承的内圈孔安装,以保证电机轴43平稳运转。电机轴43在伸出定子42的外部上设置有定位销45和连接螺纹46,叶轮5的安装板上具有中心孔,连接螺纹46穿过中心孔后用螺母拧紧固定,实现叶轮5与电机轴43之间的固定安装。电机轴43上的定位销45向侧部突出,呈“一”字形,在叶轮5的安装板上对应设置有卡槽(图中未示出),安装时,定位销45对应卡入卡槽内,实现叶轮5与电机轴43之间的安装定位。

在组装时,可先将叶轮5与电机轴43安装为一体结构,之后再将与叶轮5组装为一体后的电机轴43插装在电机4的中心通孔内与电机4的外转子41固定相连接,此时电机轴43与外转子41的安装孔之间通过花键连接。这种电机4的结构不仅方便现场组装,还可以轻松的组装和拆卸叶轮5,提高组装效率,对用户来说拆卸清洗更加方便。当然,电机轴43的端部与外转子41的安装孔之间也可以直接固定在一起,组装时,将与定子42和外转子41组装在一起的电机轴43穿过主箱后板62的中心孔后与叶轮5固定连接。

该电机4的结构有利于在保证风量的前提下大幅减小电机4的厚度,电机4占用风道的内部空间就会减小,进而使得进风面积增大。同时,电机4的拆装非常方便,便于日常维护检修。该电机4的结构既解决内转子电机占用风道系统空间大的缺陷,同时也解决了外转子电机不利于拆卸和不适用于单层叶轮的缺点。

由于电机4安装在主箱6的外侧,为了保护电机4,在电机4的外侧还安装有一个保护盖24,保护罩24通过螺钉固定在后板62上。

为了进一步减少电机4所占用的空间同时使电机4固定更为稳固,在后板62上设置有向叶轮5方向凹陷的凹槽25,将电机4安装在主箱6外侧的凹槽25内,定子42与凹槽25贴合,电机定子42与主箱后板62之间有橡胶垫(图示未示出),橡胶垫起到减振密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用于隔绝油烟,减少油烟对电机4的侵害,进而保证电机4的使用寿命。

将电机4放置在主箱6的外侧并固定在后板62上,可以减少现有技术中的蜗壳支架8和电机支架9等结构,使风道总成的制造工艺简单,节省了成本,而且这种安装方式可以减少风道占用面积,增大主箱6内部的进风面积,进而可以提升进风量,降低噪音,提升油烟机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同时电机4放在主箱5的外侧,可以减少油烟对电机4的侵害,保证电机4的使用寿命。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将油烟机的电控盒26安装在主箱后板62外侧电机4下方的由后板62围成的u形空间内,在电控盒26的周向设置多个向外伸出的安装翼(图中未示出),安装翼通过螺钉固定在主箱后板62上。电控盒26可以靠近一侧的第二侧板622安装,电控盒26同时与第二主板621和第二侧板622固定连接。控制板和电机等部件的线束从主箱6的下侧连接到电控盒26上。此种安装方式不但合理利用了空间,降低了主箱6高度,降低了油烟机的高度尺寸,同时也减少了线束的长度,节省了油烟机的材料和制造成本。另外,将电控盒26安装在主箱后板62上也可以防止儿童或者用户触碰电控盒26而触电,提高了油烟机的使用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中,蜗壳3的后部紧贴主箱6的后板62安装,电机4采用厚度较薄的外转子电机并安装在主箱6的外侧,利用蜗壳3前部的空间作为排风风道14,利用导流板13将进烟引导至蜗壳3前部的排风风道14中,再通过叶轮5从顶部的排风口10排出。该结构布局大大增加了风道总成的进风面积,进而大幅提升了进风风量,提升了排烟效果。

本实施例中,将风道蜗壳3的后侧板与主箱6的后板62做成一体,同时将蜗壳3的前侧板与主箱6的前板61做成一体,去掉了现有技术中蜗壳的上后侧板,由主箱6的前板61和后板62代替,无需电机支架和蜗壳支架,不但减少了零部件,降低了成本,减轻了整个风道总成结构的重量,而且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增加了主箱6的结构强度,同时蜗壳3不用作为单独的模块安装,而是同主箱6的部件一起安装到油烟机上,安装快捷方便。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不设置检修盖板28,而是直接将主箱6的前板61的前端部通过螺钉与罩壳7固定,利用罩壳7、前板61和顶板63围成排风风道14。使结构更加简单,为了降低噪音,可以罩壳7的内壁上粘贴一层吸声和减振的材料。日常维护时只需要拆装罩壳7即可。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