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47440发布日期:2019-07-24 09:27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设备的送风距离调节主要是通过改变其风机的转速来实现的,例如挂壁式空调器,在其远距离送风时,往往需要提高其风机转速,导致空调设备的耗电及噪音增大;相反的,在空调设备近距离送风时,由于其风机转速低,风速低,使空调设备吹射出的风向不汇聚,导致空调设备的出风很难送到指定的需要区域;这样,降低了空调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空调设备近距离送风过程中其出风无法准确吹送到指定的需要区域,以及空调设备在远、近距离送风过程中使用舒适度差等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方面。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包括:第一导风机构,置于所述空调出风口处的第一工作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机构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空调出风口形成间隙,且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形成有朝向所述空调出风口外侧凸起的第一凸起部。

其优点在于,本发明充分利用康达效应——流体(水流或气流)有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使空调出风口的风从相对的两个方向随着第一凸起部的凸起面流动并汇聚成为具有确定流向的风,也就是沿着第一设定流向的风,从而可以明确的吹射到空调近距离范围内,通常是空调附近2m范围内,使空调近距离范围内的用户感受到空调的吹风而提高对空调的使用舒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机构还可移动的置于所述空调出风口外的上侧的第二工作位置,所述第二工作位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调出风口吹出的风的流动的路径;其中,所述空调出风口吹出的风沿着第二设定流向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部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外表面为弧面。

其优点在于,当风附着在外表面为弧面的第一凸起部上并流动时,一方面,弧面引导第一凸起部相对两侧流出的风进行交汇。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凸起部为凸起状,使得风在流向第一凸起部的凸起顶部时会受到第一凸起部外表面的阻碍作用,而弧面恰好可以减小风在流向第一凸起部的凸起顶部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减小风交汇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部的横截面的圆弧半径为30m至100m。

其优点在于,由于康达效应的产生要求流体附着的表面曲率半径不能过大,否则康达效应将失效而使风无法附着在第一凸起部的表面,而圆弧半径保持在30m至100m的范围内,恰好可以保证风可以附着在第一凸起部的表面,因此为康达效应的顺利应用提供了有效保证。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出风口为长条状,所述第一导风机构为长条状并沿着所述空调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风机构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空调出风口形成间隙,所述第一凸起部呈长条状并沿着所述第一导风机构的长度方向延伸。

其优点在于,考虑到本发明的导风装置是对现有的空调设备的改造并具体安装在空调出风口处,而现有的空调出风口普遍采用长条状或长方形结构;例如,挂壁式空调器及中央空调的出风口均为水平延伸的长条状或长方形结构,立式空调的出风口可以是竖立设置或多个沿着水平方向相互平行设置的长条状。因此,第一导风机构的结构及相对出风口的布置形式,可以广泛的用于现有的多种不同类型的空调;而第一凸起部的结构形式及相对第一导风机构的布置形式可以保证交汇后的风沿着第一设定流向而形成为面状的气流,从而对空调近距离范围内的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送风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机构还形成有第二凸起部,在所述第二工作位置下,所述第二凸起部向下凸起且其凸起方向与所述第二设定流向相交叉。

其优点在于,本发明中再次利用康达效应,使风经过第二凸起部后向更高的方向吹射,从而使风吹射的更远;这样,在空调进行远距离送风,若送风距离相同,则通过本发明中的第一导风机构的第二凸起部,可以减小空调风机的工作载荷,从而降低其能耗及产生的噪音对用户的干扰,从而提高了空调远距离送风工况下用户的舒适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起部呈长条状并沿着所述第一导风机构的长度方向延伸。

其优点在于,一方面,考虑到本发明的导风装置是对现有的空调设备的改造并具体安装在空调出风口处,而现有的空调出风口普遍采用长条状或长方形结构;例如,挂壁式空调器及中央空调的出风口均为水平延伸的长条状或长方形结构,立式空调的出风口可以是竖立设置或多个沿着水平方向相互平行设置的长条状。因此,第一导风机构的结构及相对出风口的布置形式,可以广泛的用于现有的多种不同类型的空调;而第一凸起部的结构形式及相对第一导风机构的布置形式可以保证交汇后的风沿着第一设定流向而形成为面状的气流,从而对空调近距离范围内的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送风体验。另一方面,利用第二凸起部呈长条状并沿着第一导风机构的长度方向延伸,扩大了第二凸起部与风的接触面积,保证对沿着第二设定流向的风进行尽可能的附着,以扩大康达效应而使风尽可能的长时间保持沿着高于第二设定流向的方向,也就是第三设定流向而流动,从而保证并扩大了空调远距离送风的有效范围,并进一步的实现在相同的远距离送风情况下,降低空调风机的能耗及噪音的功效,从而进一步提升空调使用的舒适度,并利用长条状的结构特点来缩小第一凸起部及第二凸起部的体积和相应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起部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外表面为弧面。

其优点在于,当风附着在外表面为弧面的第二凸起部上并流动时,由于第二凸起部为凸起状,使得风在流向第二凸起部的凸起顶部时会受到第二凸起部外表面的阻碍作用,而圆弧面恰好可以减小风在流向第二凸起部的凸起顶部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减小风交汇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进一步地,所述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还包括:第二导风机构,所述第二导风机构设置在所述空调出风口的边缘,所述第二导风机构用于引导所述空调出风口吹射出的风向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相对两侧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风机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空调出风口处上侧的第一导风部;

所述第一导风部形成向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上侧凹陷的第一凹陷部,或者所述第一导风部形成向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下侧凸起的第一凸起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风机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空调出风口处下侧的第二导风部;

所述第二导风部形成向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下侧凹陷的第二凹陷部,或者所述第二导风部形成向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上侧凸起的第二凸起部。

其优点在于,由于第一导风机构处于空调的出风口处而阻碍了风的流动,使得空调出风口吹出的风大部分被第一凸起部的背面阻碍,而利用第二导风机构设置的位置及结构特点,使得在第一凸起部的背面被阻碍的风的流向可以顺利的经过反转而吹向第一凸起部的表面,从而保证了第一凸起部表面“康达效应”的顺利进行,以及第一设定流向的风的顺利交汇。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装置还包括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机构连接,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空调连接,以通过所述连接臂转动而使所述第一导风机构移动到所述第一工作位置或所述第二工作位置。

其优点在于,一方面,通过连接臂实现了第一导风机构相对空调出风口的可移动,而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通过连接臂与空调内的电机形成机械传动,实现连接臂的自动转动或摆动,从而实现第一导风机构在空调出风口与空调出风口外的自动往复移动,使空调使用更加方便。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安装有所述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

而所述空调器安装有所述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后,使所述空调器的技术优势与所述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的技术优势相同,所以在此不再绕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的一个示意性剖视侧视图;

图2为所述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的另一个示意性剖视侧视图;

图3为所述第一导风机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导风机构,101-第一凸起部,102-第二凸起部,103-连接臂,201-凹陷部,202-凸檐,300-空调出风口,301-第一设定流向,302-第二设定流向,303-第三设定流向,箭头a-空调出风口外侧,箭头b-第二凸起部凸起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包括:第一导风机构100,第一导风机构100置于所述空调出风口300处的第一工作位置,可移动的置于空调出风口300处,第一导风机构100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空调出风口300形成间隙,第一导风机构100形成有朝向空调出风口300外侧,也就是箭头a,凸起的第一凸起部101。

其工作过程为,空调在近距离送风过程中,其风机转速低,空调出风口300吹出的风速度低,当风从第一导风机构100的相对两侧流出时,根据康达效应,风会由第一导风机构100的相对两侧沿着第一凸起部101的表面流动,由于第一导风机构100的相对两侧是从两个不同方向流动,因此风会在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顶部交汇并聚集形成向空调出风口300外第一设定流向301流动的风,第一设定流向301通常是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方向。

其优点在于,本实施方式充分利用康达效应——流体(水流或气流)有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使空调出风口300的风从相对的两个方向随着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面流动并汇聚成为具有确定流向的风,也就是沿着第一设定流向301的风,从而可以明确的吹射到空调近距离范围内,通常是空调附近2m范围内,使空调近距离范围内的用户感受到空调的吹风而提高对空调的使用舒适度。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空调吹出风的风速通常在1m/s及以下,也就是第一设定流向301的风速。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风机构100可移动的保持在空调出风口300外的上侧的第二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至少部分位于空调出风口300吹出的风的流动的路径;其中,空调出风口300吹出的风沿着第二设定流向302流动。第一导风机构100形成有第二凸起部102,第二凸起部102靠近第二设定流向302布置,也就是说第二凸起部102位于第二设定流向302的上方,第二凸起部102向下凸起并与所述第二设定流向302相交叉,如箭头b所示,也就是说,第二凸起部102与第二设定流向302的位置关系是指除共线和平行以外的交叉形式,而交叉形式包括相互垂直交叉和非垂直交叉,作为优选方式,第二凸起部102垂直于第二设定流向302向下凸起,就是相互垂直交叉。

其工作过程为,空调出风口300的风沿着第二设定流向302流动,而第二凸起部102靠近置于第二设定流向302上方,使风在康达效应作用下与第二凸起部102接触并沿着第二凸起部102的表面流动,由于第二凸起部102凸起方向与第二设定流向302交叉,必然使得第二凸起部302的凸起顶部低于其边缘处,这样使风沿着高于第二设定流向302的第三设定流向303而流动,使风吹的更高,因而吹射的更远。

其优点在于,本实施方式中再次利用康达效应,使风经过第二凸起部102后向更高的方向吹射,从而使风吹射的更远;这样,在空调进行远距离送风,若送风距离相同,则通过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导风机构100的第二凸起部102,可以减小空调风机的工作载荷,从而降低其能耗及产生的噪音对用户的干扰,从而提高了空调远距离送风工况下用户的舒适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在远距离送风时其出风口300吹射出的风速范围可在10m/s至20m/s,而前述的空调远距离送风的范围可以是指10m至18m范围内。

进一步地,空调出风口300为长条状,第一导风机构100为长条状并沿着空调出风口30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导风机构100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空调出风口300形成间隙,第一凸起部101呈长条状并沿着第一导风机构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凸起部102呈长条状并沿着第一导风机构100的长度方向延伸。

其优点在于,一方面,考虑到本实施方式的导风装置是对现有的空调设备的改造并具体安装在空调出风口300处,而现有的空调出风口300普遍采用长条状或长方形结构;例如,挂壁式空调器及中央空调的出风口300均为水平延伸的长条状或长方形结构,立式空调的出风口300可以是竖立设置或多个沿着水平方向相互平行设置的长条状。因此,第一导风机构100的结构及相对出风口300的布置形式,可以广泛的用于现有的多种不同类型的空调;而第一凸起部101的结构形式及相对第一导风机构100的布置形式可以保证交汇后的风沿着第一设定流向301而形成为面状的气流,从而对空调近距离范围内的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送风体验。另一方面,利用第二凸起部102呈长条状并沿着第一导风机构100的长度方向延伸,扩大了第二凸起部102与风的接触面积,保证对沿着第二设定流向302的风进行尽可能的附着,以扩大康达效应而使风尽可能的长时间保持沿着高于第二设定流向302的方向,也就是沿着第三设定流向303而流动,从而保证并扩大了空调远距离送风的有效范围,并进一步的实现在相同的远距离送风情况下,降低空调风机的能耗及噪音的功效,从而进一步提升空调使用的舒适度,并利用长条状的结构特点来缩小第一凸起部101及第二凸起部102的体积和相应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第二凸起部102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第二凸起部102的外表面为弧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提及的弧形一方面包括多个圆弧相互拼接形成的弧形,还包括椭圆弧形,还包括表面光滑的曲面;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中提及的弧形还可以等同于圆弧形;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后文中再次提及的弧形同样适用,而不再绕述。

当风附着在外表面为弧面的第二凸起部102上并流动时,由于第二凸起部102为凸起状,使得风在流向第二凸起部102的凸起顶部时会受到第二凸起部102外表面的阻碍作用,而弧面恰好可以减小风在流向第二凸起部102的凸起顶部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减小风交汇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空调出风口300为长条状,第一导风机构100为长条状并沿着空调出风口30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导风机构100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空调出风口300形成间隙,第一凸起部101呈长条状并沿着第一导风机构100的长度方向延伸。

其优点在于,考虑到本实施方式的导风装置是对现有的空调设备的改造并具体安装在空调出风口300处,而现有的空调出风口300普遍采用长条状或长方形结构;例如,挂壁式空调器及中央空调的出风口300均为水平延伸的长条状或长方形结构,立式空调的出风口300可以是竖立设置或多个沿着水平方向相互平行设置的长条状。因此,第一导风机构100的结构及相对出风口300的布置形式,可以广泛的用于现有的多种不同类型的空调;而第一凸起部101的结构形式及相对第一导风机构100的布置形式可以保证交汇后的风沿着第一设定流向301而形成为面状的气流,从而对空调近距离范围内的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送风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凸起部101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第一凸起部101的外表面为弧面。

其优点在于,当风附着在外表面为圆弧面的第一凸起部101上并流动时,一方面,圆弧面引导第一凸起部101相对两侧流出的风进行交汇。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凸起部101为凸起状,使得风在流向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顶部时会受到第一凸起部101外表面的阻碍作用,而圆弧面恰好可以减小风在流向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顶部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减小风交汇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进一步地,第一凸起部101的横截面的圆弧半径为30m至100m。

其优点在于,由于康达效应的产生要求流体附着的表面曲率半径不能过大,否则康达效应将失效而使风无法附着在第一凸起部101的表面,而圆弧半径保持在30m至100m的范围内,恰好可以保证风可以附着在第一凸起部101的表面,因此为康达效应的顺利应用提供了有效保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起部101的横截面的最小圆弧半径可以是30m,第一凸起部101的横截面的最大圆弧半径可以是100m。

优选地,对于挂壁式空调器,第一凸起部101的横截面的圆弧半径为50m。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还包括:第二导风机构,设置在空调出风口300处,第二导风机构用于引导空调出风口300吹射出的风向第一凸起部101的相对两侧流动。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机构包括形成于空调出风口300处上侧的第一导风部201;

第一导风部201形成向空调出风口300的上侧凹陷的第一凹陷部,或者第一导风部201形成向空调出风口300的下侧凸起的第一凸起部。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机构包括形成于空调出风口300处下侧的第二导风部202;

第二导风部202形成向空调出风口300的下侧凹陷的第二凹陷部,或者第二导风部201形成向空调出风口300的上侧凸起的第二凸起部。

这样,第一导风部201与第二导风部202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组合形式,例如:第一导风部201形成第一凹陷部,第二导风部202形成第二凹陷部;第一导风部201形成第一凸起部,第二导风部202形成第二凸起部;第一导风部201形成第一凸起部,第二导风部202形成第二凹陷部;第一导风部201形成第一凹陷部,第二导风部202形成第二凸起部。

相应的,第一导风部201与第二导风部202的具体形成形式可以根据空调的实际使用情况而定。

优选地,第一导风部201形成第一凹陷部,第二导风部202形成第二凸起部,并用于挂壁式空调器。

其优点在于,由于第一导风机构100处于空调的出风口300处而阻碍了风的流动,使得空调出风口300吹出的风大部分被第一凸起部101的背面阻碍,而利用第二导风机构200设置的位置及结构特点,使得在第一凸起部101的背面被阻碍的风的流向可以顺利的经过反转而吹向第一凸起部101的表面,从而保证了第一凸起部101表面“康达效应”的顺利进行,以及第一设定流向301的风的顺利交汇。

在以上各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风机构100固定有连接臂103,连接臂103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机构100连接,连接臂103的另一端与空调连接,以通过连接臂103转动而使第一导风机构100移动到第一工作位置或第二工作位置。

其优点在于,一方面,通过连接臂103实现了第一导风机构100相对空调出风口300的可移动,而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通过连接臂103与空调内的电机形成机械传动,实现连接臂103的自动转动或摆动,从而实现第一导风机构100在空调出风口300与空调出风口300外的自动往复移动,使空调使用更加方便。

具体地,在第一导风机构100为长条状的情况下,连接臂103可以为两个并分别与第一导风机构10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固定,接着,两个连接臂103再与空调连接。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各个实施例中,为了满足具体的生产及使用需要,可以将“长条状”替换为比“长条状”的宽度更宽的“长方形结构”。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至少包括挂壁式空调器、立式空调器,而空调器安装有前述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后,使空调器的技术优势与前述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的技术优势相同,因此不再绕述。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