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止冷热介质串漏的带泄流通道的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92069发布日期:2019-09-29 18:59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防止冷热介质串漏的带泄流通道的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冷却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防止冷热介质串漏的带泄流通道的冷却器。



背景技术:

冷却器是换热设备的一种,其用以冷却流体,通常用水或者水的混合物为冷却剂来除去热量。目前,常规的冷却器只包含冷介质通道及热介质通道,若发生破损时,冷热介质相互发生串漏,导致主设备发生故障,无法适用于安全性、可靠性较高的行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可防止冷热介质串漏的带泄流通道的冷却器,通过增加泄流夹层,其可避免冷热介质之间相互串漏,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防止冷热介质串漏的带泄流通道的冷却器,包括芯体,于所述芯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开设有进油封头的进油管及开设有出油封头的出油管,在所述芯体的一侧还分别设置开设有出水封头的出水管及开设有进水封头的进水管,所述芯体包括上下布置的盖板,于上下布置的盖板之间自上而下设置多层冷介质层、热介质层及泄流夹层,所述冷介质层与泄流夹层之间、热介质层与泄流夹层之间以及各泄流夹层与盖板之间还设置隔板,于所述芯体内,在各冷介质层及热介质层的外围还设置泄流通道。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泄流夹层布置于相邻冷介质层及热介质层之间、最上层的盖板与最上层冷介质层之间以及在最下层的盖板与最下层的冷介质层之间;

所述冷介质层的具体结构如下:

由一对第一内封条、第二内封条及第三内封条围合形成冷介质通道,于所述冷介质通道内设置冷介质层换热翅片;在所述冷介质通道上开设一对用于连通出水管及进水管的第一开口;

所述第三内封条的长度小于第二内封条的长度;

在各第一内封条的外侧均设置第一外封条,所述第一外封条与第一内封条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泄流层,在第一泄流层内设置第一泄流层换热翅片;

所述热介质层的具体结构如下:

由一对间隔布置的第四内封条构成,相邻第四内封条之间形成热介质通道,所述热介质通道分别和出油管及进油管连通;

在靠近出水管、进水管处的第四内封条的外侧还设置第二外封条,所述第二外封条与第四内封条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泄流层,所述第二泄流层内设置第二泄流层换热翅片;

所述泄流夹层的具体结构如下:

由第五内封条、第六内封条及一对第七内封条围合构成泄流通道,于第六内封条表面的两侧分别开设第二开口,在所述泄流通道内还设置泄流夹层换热翅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将泄流夹层与冷介质层、热介质层交替布置,使得隔板发生破损时冷热介质不易串流,同时在冷介质层、热介质层中设置泄流通道避免同层封条破损时,冷热介质串流,在泄流夹层及泄流通道内均布置翅片起到导热、引流及提高结构强度的作用,利用本发明可有效避免因串漏导致的主设备故障问题,适用于安全性、可靠性高的行业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在i-i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冷介质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热介质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泄流夹层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出水管;101、出水封头;2、进水管;201、进水封头;3、出油管;301、出油封头;4、进油管;401、进油封头;5、芯体;501、盖板;502、隔板;503、冷介质层;5031、第一内封条;5032、第一泄流层;5033、第二内封条;5034、冷介质层换热翅片;5035、第三内封条;5036、第一开口;5037、第一泄流层换热翅片;5038、第一外封条;504、热介质层;5041、第四内封条;5042、第二外封条;5043、第二泄流层;5044、第二泄流层换热翅片;5045、热介质层换热翅片;505、泄流夹层;5051、第五内封条;5052、泄流夹层换热翅片;5053、第六内封条;5054、第二开口;5055、第七内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可防止冷热介质串漏的带泄流通道的冷却器包括芯体5,于芯体5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开设有进油封头401的进油管4及开设有出油封头301的出油管3,在芯体5的一侧还分别设置开设有出水封头101的出水管1及开设有进水封头201的进水管2,如图3所示,芯体5包括上下布置的盖板501,于上下布置的盖板501之间自上而下设置多层冷介质层503、热介质层504及泄流夹层505,冷介质层503与泄流夹层505之间、热介质层504与泄流夹层505之间以及各泄流夹层505与盖板501之间还设置隔板502,于芯体5内,在各冷介质层503及热介质层504的外围还设置泄流通道。

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说明选择将冷介质层503标为a层,热介质层504标为b层、泄流夹层505标为c层。

如图3所示,上述泄流夹层505布置于相邻冷介质层503及热介质层504之间、最上层的盖板501与最上层冷介质层503之间以及在最下层的盖板501与最下层的冷介质层503之间。

如图4所示,冷介质层503的具体结构如下:

由一对第一内封条5031、第二内封条5033及第三内封条5035围合形成冷介质通道,于冷介质通道内设置冷介质层换热翅片5034;在冷介质通道上开设一对用于连通出水管1及进水管2的第一开口5036。第三内封条5035的长度小于第二内封条5033的长度。在各第一内封条5031的外侧均设置第一外封条5038,第一外封条5038与第一内封条5031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泄流层5032,在第一泄流层5032内设置第一泄流层换热翅片5037,上述第一泄流层5032以冷介质通道为中心对称分布。

如图5所示,热介质层504的具体结构如下:

由一对间隔布置的第四内封条5041构成,相邻第四内封条5041之间形成热介质通道,热介质通道分别和出油封头3及进油封头4连通。在靠近出水封头1、进水封头2处的第四内封条5041的外侧还设置第二外封条5042,第二外封条5042与第四内封条5041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泄流层5043,第二泄流层5043内设置第二泄流层换热翅片5044。

泄流夹层505的具体结构如下:

由第五内封条5051、第六内封条5053及一对第七内封条5055围合构成泄流通道,于第六内封条5053表面的两侧分别开设第二开口5054,在泄流通道内还设置泄流夹层换热翅片5052。

本发明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1至图6所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进水封头201向进水封头2内注水,以及通过进油封头401向进油封头4内注油,水流入冷介质层503中,油流入热介质层504中,由此实现换热。在换热过程中假设其中一层冷介质层503的隔板破损,破损后的介质进入下一层泄流夹层505的泄流通道中,通过第二开口5054流出到结构外部。同理若热介质层504中隔板破裂,其也是进入下一层泄流夹层505的泄流通道中,通过第二开口5054流出到结构外部。而在同一层通道中,油与水的通道均通过封条隔开,假设在冷介质层503中,第一外封条5038破损,则油介质通过第一泄流层5032流出至结构外部。同理若在热介质层504中,第二外封条5042破损,则水介质通过第二泄流层5043流出结构外部。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将泄流夹层与冷介质层、热介质层交替布置,使得隔板发生破损时冷热介质不易串流,同时在冷介质层、热介质层中设置泄流通道避免同层封条破损时,冷热介质串流,在泄流夹层及泄流通道内均布置翅片起到导热、引流及提高结构强度的作用,利用本发明可有效避免因串漏导致的主设备故障问题,适用于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的行业使用。

以上描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不是对发明的限定,本发明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发明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