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加湿的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7925发布日期:2019-04-29 11:57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以加湿的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加湿的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在使用移动空调对室内进行温度调控,尤其是制热时,空调内部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该部分冷凝水来自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水蒸气冷凝后室内空气湿度下降,严重时会引起人体不适,同时冷凝水在冷凝后会收集起来倒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用移动空调时,室内湿度下降,空调内的冷凝水会被浪费掉,同时,湿度下降会引起人体不适,影响人体的生产生活。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以加湿的移动空调,包括空调底座、安装在所述空调底座上的空调外壳、固定在所述空调底座上的冷凝器、安装在所述冷凝器上的加湿风机以及设置在所述空调底座内的打水组件,所述空调外壳内固定安装有加水管道,所述加水管道的下端与所述空调底座相对应连通,所述加水管道的上端与外接水源连接,所述打水组件包括设在所述空调底座上的打水电机和设于所述打水电机转轴上的打水齿轮,所述加湿风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冷凝器的一侧,所述打水齿轮在所述打水电机的带动下将冷凝水击打至所述冷凝器上,所述加湿风机将所述冷凝器附近的水雾吹出空调外,所述加湿风机外固定安装有保护外壳,所述保护外壳包括安装底座和保护盘,所述安装底座固定安装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空调外壳上,所述保护盘螺纹密封安装在所述安装底座上。所述加湿风机的机体设在所述保护盘的中心位置,所述加湿风机的扇叶设在所述安装底座内,所述保护外壳上开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加湿风机扇叶转动方向相同的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底座内开有储水空腔,所述加水管道的底部的出水口对应储水空腔。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底座内还安装有储水组件,所述储水组件包括漂浮在所述空调底座内冷凝水上的悬浮气囊、卡接在所述悬浮气囊上的转动板、穿插在所述转动板上的转动柱、固定安装在所述空调底座内的控制板以及安装在所述控制板上的压力开关,所述转动板的上端处在所述压力开关之间,所述悬浮气囊漂浮在冷凝水上,所述转动板受所述悬浮气囊控制,在所述压力开关之间转动施加不同方向的压力,从而控制所述加水管道的闭合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开关是两个型号为PT124G-210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开关分设在所述转动板的两端,所述压力开关固定安装在所述控制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打水组件还包括罩设在所述打水电机外部的防水罩,所述防水罩将所述打水电机和所述冷凝水隔离。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罩固定安装在所述空调底座上,所述防水罩将所述打水电机的运行环境密封,所述打水齿轮悬空安装在所述冷凝器的底部,所述打水齿轮将所述空调底座内的水分击打至所述冷凝器上。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外壳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的型号为HS1100-HS1101,所述湿度传感器控制所述打水电机和所述加湿风机的开启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湿度控制器来检测室内的湿度,利用空调上的打水组件和加湿风机来控制室内湿度,即当室内湿度下降时,打水电机和加湿风机启动,将冷凝器上的水分吹送至室内,湿度达到湿度控制器的设定值时,打水电机和加湿风机先后关闭,保护冷凝器的使用,同时加湿组件还能对冷凝水进行二次利用,节省一部分水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最优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移动空调的的爆炸图;

图3是图1所示底盘和打水电机组装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移动空调的立体图(省略加水管道以及储水组件);

图5是图4所示移动空调的另一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移动空调中空调底盘、出水组件和加水管道的立体图;

图7是图1所示移动空调中储水组件的立体图;

图中:空调底座-1、冷凝器-2、加湿风机-3、保护外壳-31、安装底座-311、保护盘-312、出风口-313、储水组件-4、悬浮气囊-41、转动板-42、转动柱-43、控制板-44、压力开关-45、打水组件-5、打水电机-51、打水齿轮-52、防水罩-53、加水管道-6、进水管道-6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相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加湿的移动空调,包括空调底座1、固定安装在空调底座1上的冷凝器2、贴合安装在冷凝器2上的加湿风机3、设置在空调底座1内的储水组件4和打水组件5,使用冷凝器2进行冷凝散热时,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该部分冷凝水通过打水组件5将冷凝水击打至冷凝器2的翅片上,通过加湿风机3将冷凝水吹送至室内,调节室内湿度。

空调底座1上还固定有空调外壳(图未示),空调外壳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加水管道6,加水管道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进水管道61,进水管道61设置在空调外壳的外部,进水管道61和空调外部的外接水源连接,加水管道6通过进水管道61向管道内注入水分,从而向空调底座1内注入水分,加水管道6的底端设置在空调底座1的上方,空调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储水空腔(图未标),加水管道6的底部出水口和储水空腔相对应,当储水空腔内的冷凝水水平面低于打水组件5时,通过加水管道6向空调底座1内补入水分,提升空调底座1内水平面的高度,从而方便打水组件5将水分击打到冷凝器2。

如图7所示,加水管道6受储水组件4的控制确定开启时间,储水组件4包括设置在储水空腔内的悬浮气囊41、卡接在悬浮气囊41上的转动板42、穿插在转动板42上的转动柱43、固定在空调底座1内的控制板44以及固定安装在控制板44上的压力开关45,转动柱43固定安装在控制板44上,转动板42以转动柱43为界,转动板42的下端卡接在悬浮气囊41上,转动板42的上端贴合至控制板44的侧面,压力开关45是和加水管道6电性连接的压力传感器,型号为PT124G-210,转动板42的上端设置在压力开关45内,悬浮气囊41悬浮在储水空腔内的冷凝水水面上,转动板42受悬浮气囊41的控制,冷凝水上升时悬浮气囊41随之上升,悬浮气囊41带动转动板42绕转动柱43转动,转动板42的上端对压力开关45的一侧产生压力,将加水管道6内部的进水管路封闭,而冷凝水减少后,悬浮气囊41随之下降,转动板42反向转动,对压力开关45的反向产生压力,加水管道6内部的进水管路打开,加水管道6中控制方式可以采取电磁阀控制,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结构,此处不做具体限制。

打水组件5包括打水电机51、安装在打水电机51的输出轴上的打水齿轮52、罩设在打水电机51外部的防水罩53以及固定安装在空调外壳上的湿度控制器(图未示),打水电机51安装在空调底座1上,打水电机51设置在冷凝器2的底部,打水电机51和湿度控制器之间电性连接,湿度控制器控制打水电机51的运转,防水罩53固定安装在空调底座1上,将打水电机51的运行环境隔水密封,打水齿轮52和冷凝器2对应,打水齿轮52悬空安装在冷凝器2的底部,打水齿轮52将储水空间内的冷凝水或者补入的水分击打至冷凝器2上,通过加湿风机3排出水分,向空调外部的工作空间内补入水分,提高空间内的水分,使得空间内的湿度上升,湿度控制器使用型号为HS1100-HS1101的湿度感应器为启动条件,即湿度感应器对室内湿度进行监控,当室内湿度达到或超过设定值时,湿度控制器制止打水电机51的运转,而室内湿度没有到达湿度传感器的设定值时,打水电机51持续击打冷凝水至冷凝器2上。

加湿风机3包括保护外壳31和机体(图未标),机体固定安装在保护外壳31内,机体的扇叶靠近冷凝器2的表面,保护外壳31固定在冷凝器2和空调外壳上,保护外壳31包括安装底座311和保护盘312,安装底座311固定在冷凝器2和空调外壳上,保护盘312螺纹密封安装在安装底座311上,机体设在保护盘312的中心位置,而机体的扇叶设置在安装底座311内,保护外壳31上开有出风口313,加湿风机3将冷凝器2附近的水雾从出风口313中排出。

加湿风机3同样电性连接至湿度控制器上,湿度控制器控制加湿风机3的启停状态,加湿风机3的启动时间在打水电机51之后,加湿风机3的停止时间在打水电机51之后,即在加湿风机3和打水电机51之间连接有延时电路,所述延时电路可以为延时电容控制,也可以为延时继电器控制,也可以为人为定时启动,此处不做具体限制,打水电机51向冷凝器2上补充水分之后,加湿风机3启动,节省加湿风机3的能量使用,打水电机51停止打水后,加湿风机3继续将冷凝器2上的水分除去,保护冷凝器2的使用寿命。

上述移动空调在具体使用时,利用加水管道6向空调底盘内的储水空腔中补入水分,配合储水组件4中悬浮气囊41在冷凝水上的的上下浮动,借助转动板42和压力开关45之间的联动,控制加水管道6内补水时间,直至冷凝水的水平面高于打水齿轮52的最低端,调节空调外壳上的湿度控制器至需要的数值,当室内湿度低于设定值时,打水电机51启动,通过打水齿轮52将水分击打至冷凝器2上,在延时电路的控制下,加湿风机3延时后启动,通过出风口313将冷凝器2附近的水雾吹送至室内,提高室内的湿度,直至室内的湿度达到室内湿度控制器的控制值,打水电机51停止,加湿风机3延迟后停止,借此控制室内湿度。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