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7980发布日期:2020-03-24 14:0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炊具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家用电器,是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电气烹饪器具,由高频感应线圈盘(即励磁线圈)、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单元组成,使用时,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穿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

目前,现有的电磁炉为便于用户在使用时,能够清楚的知道电磁炉的使用状态(例如,关机、开机等)或者电磁炉的工作模式(例如,加热、保温、爆炒、烧水等),并及时对电磁炉的工作模式以及功率、温度等状态进行控制,通常会在电磁炉面板的前端部位设置操控界面,使用时,锅具直接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上,通过位于一侧的操控界面进行电磁炉的控制。

然而,现有的操控界面通常设置在一侧,如在多人聚餐等情景下,处于其他方位的人不便于对电磁炉进行调控操作,存在使用便利性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的烹饪器具其操控界面常设置在一侧导致不便于其他方位上的人操控,存在便利性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控制板;

还包括:触控带,所述触控带环绕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所述触控带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触控带用于对所述烹饪器具进行控制。

通过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控制板,还包括触控带,并使触控带环绕设置在壳体的内侧壁上,触控带与控制板电连接,触控带用于对烹饪器具进行控制,即在壳体内环绕壳体的内侧壁设置有触控带,使用者通过触控带即可对烹饪器具进行操控,这样位于壳体四周的任意方位处均可通过触控带实现对烹饪器具的操控,从而解决了仅能在一侧进行操控使用的局限性,便于位于不同方位的使用者进行操控,提高了烹饪器具的使用便利性,解决了现有的烹饪器具其操控界面常设置在一侧导致不便于其他方位上的人操控,存在便利性不足的问题。另外,将触控带设置在壳体的内侧壁上,与将其设置在如面板上相比,由于面板上放置有锅具,线圈盘与面板相对应以对锅具进行加热,在面板上进行操控时,手臂很容易与锅具触碰而发生烫伤,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触控带环绕设置在壳体的内侧壁上,壳体较加热区域位置相对较远,可避免在操控时于锅具接触而发生烫伤的问题,同时,触控带设置在壳体的内侧壁上,使用者触碰滑动壳体的外壁即可实现操控,无需在壳体上通过打孔等设置操控件,这样壳体内就不容易发生进水积污的现象,有助于提高对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延长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上盖,所述底壳内设置有加热盘,所述上盖上盖设有面板,待加热的器具设置在所述面板上;

所述触控带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壳的内侧壁上和/或所述触控带固定设置在所述上盖的内侧壁上。

通过使壳体包括底壳和上盖,上盖围设在底壳上,在底壳内设置有加热盘,面板盖设在上盖上,加热盘用于对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进行加热,该加热盘可以是线圈盘等。使触控带固定设置在底壳的内侧壁上,和/或,触控带固定设置在上盖的内侧壁上,其中,触控带设置在上盖的内侧壁上时,由于上盖位于底壳的上方,便于使用者观察,可便于使用者的操控,也可避免使用者在操控时与锅具接触发生烫伤的现象,而底壳距离面板以及锅具的位置较远,能够更加有效的避免操控时的烫伤。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壳包括分体设置的底盖和中框;

所述触控带固定设置在所述底盖的内侧壁上和/或所述触控带固定设置在所述中框的内侧壁上。

通过使底壳包括分体设置的底盖和中框,触控带固定设置在底盖的内侧壁上和/或触控带固定设置在中框的内侧壁上,中框与底盖和锅具间均具有相对较远的设置距离,因此,将触控带设置在中框和底盖的内侧壁上,可有效的避免在操控时与锅具的接触而发生烫伤的问题,同时,中框的设置位置相对较高,可便于使用者在操控时进行观察,更加的便于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外壁上与所述触控带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操控区域,所述操控区域位于所述底盖、中框和所述上盖的其中一个或多个的外壁上。

通过使壳体外壁上与触控带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操控区域,操控区域位于底盖、中框和上盖的其中一个或多个的外壁上。具体的,壳体的内侧壁上环绕设置有触控带,与触控带相对应的壳体的外壁上可以划分有操控区域,即操控区域环绕壳体的外壁设置,这样位于壳体四周的任意方位处的使用者均能够在操控区域上对烹饪器具进行操控,解决了仅能在一侧进行操控使用的局限性,便于位于不同方位的使用者进行操控,提高了烹饪器具的使用便利性。其中,使操控区域位于底壳、中框以及上盖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外壁上,在操控时由于与面板以及锅具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能够避免在操控时与锅具的接触而导致使用者烫伤的问题,同时也可避免锅具在加热过程中产生水汽以及油污等沾染操控区域,导致触控不灵敏的问题,提高操控的准确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操控区域为环绕所述壳体外壁形成的封闭区域。

通过使操控区域为环绕外壁的封闭区域,进一步保证了在壳体外周上的任何一个角度区域都能够对操控区域进行操作,从而对烹饪器具进行操控,进一步提高了烹饪器具使用的便利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操控区域相对应的所述壳体外壁向外凸起。

通过使操控区域相对应的壳体外壁向外凸起,即在壳体外壁上与操控区域相对应的壳体外壁向外凸起,这样就形成了凸起的操控区域,使用者可通过在该凸起上进行滑动来对烹饪器具进行操控,使操控区域相对应的壳体外壁向外凸起,可便于操控者对操控区域进行定位,更加便于操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烹饪器具的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带为封闭的环形。

通过使触控带为封闭的环形,即设置在壳体内侧壁上的触控带为封闭的环形,而壳体外壁上的操控区域与触控带相对应,也就实现了壳体外壁上的操控区域为封闭的环形,从而便于在壳体的任意角度对触控带进行触控以进行烹饪器具的调控。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带朝向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5mm。

通过使触控带朝向壳体的一端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5mm,触控带为触摸式触控带,使其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5mm,这样就能够保证在壳体上进行滑动等接触性操作时,触控带能够感应到使用者的动作,以实现对烹饪器具的调控,从而保证对烹饪器具操控的准确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带上设置有多个触控件,所述触控件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通过使触控带上设置有多个触控件,该触控件与控制板电连接。具体的,触控带上设置有多个与控制板电连接的触控件,通过触控件感应使用者的操作动作,从而通过控制板实现对烹饪器具的操控,该触控件可以是电容感应的触摸片,具体的,可以为触摸弹簧、薄片等。需要说明的是,如在进行功率、温度等功能调节时,至少需要滑动触摸两个触控件才能起到增大或减小温度、功率等的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件的成型材料为金属,所述触控件的面积大于等于19.5mm2,相邻两个所述触控件之间的间隙为2mm-30mm。

通过使触控件的成型材料为金属,触控件的面积大于等于19.5mm2,相邻两个触控件之间的间隙为2mm-30mm,即触控件的成型材料为金属,对其形状并无其他要求,使其面积不小于19.5mm2,可保证便于使用者进行滑动触摸,而当相邻的两个触控件之间的间隙小于2mm时,在操作时容易对相邻的触控件进行误操作,降低操控的精准度,当相邻的两个触控件之间的间隙大于30mm时,则不便于使用者进行滑动触摸,因此,使相邻两个触控件之间的间隙保持在2mm-30mm之间,在保证操控的精准度的同时便于使用者进行操控。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中触控带与壳体的拆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中触控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烹饪器具;

10-壳体;

11-底壳;

12-上盖;

13-面板;

20-控制板;

30-触控带;

31-触控件;

40-加热盘;

50-风机;

60-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的内容,现有的电磁炉为提高用户的人机交互体验,通常会在电磁炉面板的一侧设置操控界面,具体的,通常在电磁炉的前端设置有该操控界面,以供用户对电磁炉的工作模式、功率以及温度等进行操控调节,然而,在如多人火锅或烧烤等聚餐时,处在电磁炉其他方位,如电磁炉的两侧面以及电磁炉后端上的人就不便于对电磁炉进行操控,只能请求处于操控界面一侧的人进行操控,或者越过电磁炉进行操控,使用多有不便,且容易发生烫伤等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100,该烹饪器具100包括电磁炉、电烤炉以及电煮锅等,具体示例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中触控带与壳体的拆分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爆炸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中触控带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100,以电磁炉为例,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内的控制板20,其中,壳体10上可盖设有面板13,使面板13与壳体10形成容纳的空腔,控制板20等设置在该容纳空腔内,控制板20用于对电磁炉的工作模式(如加热、保温、蒸煮、烧水等)、使用状态(如开机、关机等)以及当前加热状态(如功率、温度、时间等)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该烹饪器具100还包括:触控带30,触控带30环绕设置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触控带30与控制板20电连接,触控带30用于对烹饪器具100进行控制。具体的,如图2至图4所示,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环绕设置有触控带30,触控带30与控制板20电连接,使触控带30能够用于对烹饪器具100进行控制,即在壳体10内环绕壳体10的内侧壁设置有触控带30,使用者通过触控带30即可对烹饪器具100进行操控,具体的,使用者可在壳体10外壁上与触控带30相对应的位置处进行滑动触摸即可对触控带30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对烹饪器具100的操控,这样位于壳体10四周的任意方位处的使用者均可通过触控带30实现对烹饪器具100的操控,从而解决了仅能在一侧进行操控使用的局限性,便于位于不同方位的使用者进行操控,提高了烹饪器具100的使用便利性。另外,将触控带30设置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与将其设置在如面板上相比,由于面板上放置有锅具,线圈盘与面板相对应以对锅具进行加热,在面板上进行操控时,手臂很容易与锅具触碰而发生烫伤,因此,本实施例中,将触控带30环绕设置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壳体10较加热区域位置相对较远,可避免在操控时与锅具接触而发生烫伤的问题,同时,触控带30设置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使用者触碰滑动壳体10的外壁即可实现操控,无需在壳体10上通过打孔等设置操控件,这样壳体10内就不容易发生进水积污的现象,有助于提高烹饪器具100的使用安全性,延长烹饪器具10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带30环绕设置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相应的,在壳体10的外侧壁上与触控带30相对应的位置处可设置操控区域,使用者可在该操控区域内对触控带30进行操作,以通过触控带30对烹饪器具100进行操控。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该触控带30可以为电容感应式的触摸带,触控带30设置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通过手指等触摸壳体10的外侧壁,即可对触控带30进行操控,具体的,如在壳体10侧壁上向左或向右滑动指,就可以通过触控带30调控电磁炉的功率或温度大小等,如在壳体10侧壁上向左滑动,则电磁炉的功率变大,向右滑动则电磁炉的功率变小等。触控带30也可同时实现对功率以及温度等不同状态的设置,如触控带30数量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如其中一个触控带用于控制温度,其中另一个触控带用于控制功率,两个触控带并排上下设置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在使用时,可在上下两个触控带分别对应的壳体10侧壁上滑动,实现对温度以及功率的调节,或者触控带30也可分为不同的区域,如触控带30有上下两个区域,其中触控带30的上区域用于温度控制,触控带30的下区域用于功率控制,在使用时,在上下两个区域分别对应的壳体10侧壁上滑动,即可实现对温度以及功率的调节。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带30可与壳体10尽量的贴近,以提高触控的精准度。

在本实施例中,当触控带30感应到不同方位的触控信息时,控制板20可根据感应到触控信息的前后顺序来对电磁炉进行操控,如,触控带30感应到在电磁炉前端的触控信息,随后触控带30感应到后端的触控信息,则控制板20根据前端的触控信息对电磁炉进行调控。或者控制板20也可根据预设的优先顺序来进行控制,如控制板20对不同方位进行顺序的区分,如位于壳体10前端优先于后端,当同时对前端和后端的触控带30进行触控时,控制板20可根据触控带30感应到的前端的触控信息对电磁炉进行调控。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带30环绕设置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环绕设置的触控带30可以为封闭的环形,或者也可以在如两个侧面连接的拐角处存在间隙,能够满足不同方位的使用者通过触控带30对电磁炉进行操控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具体形状可以是常见的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或者其他形状,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为圆形,环绕设置在壳体10内侧壁上的触控带30为圆环形。触控带30可以通过打胶的方式固定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或者触控带30也可以通过如螺钉、铆接等方式固定在壳体10上。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100,通过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内的控制板20,还包括触控带30,并使触控带30环绕设置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触控带30与控制板20电连接,触控带30用于对烹饪器具100进行控制,即在壳体10内环绕壳体10的内侧壁设置有触控带30,使用者通过触控带30即可对烹饪器具100进行操控,这样位于壳体10四周的任意方位处均可通过触控带30实现对烹饪器具100的操控,从而解决了仅能在一侧进行操控使用的局限性,便于位于不同方位的使用者进行操控,提高了烹饪器具100的使用便利性,解决了现有的烹饪器具100其操控界面常设置在一侧导致不便于其他方位上的人操控,存在便利性不足的问题。另外,将触控带30设置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与将其设置在如面板上相比,壳体10较加热区域位置相对较远,可避免在操控时与锅具接触发生烫伤的问题,同时无需在壳体10上通过打孔等设置操控件,壳体10内就不容易发生进水以及积污的现象,有助于提高烹饪器具100的使用安全性,延长烹饪器具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壳体10包括底壳11和上盖12,上盖12围设在底壳11上,面板13盖设在上盖12上,在底壳11内设置有加热盘40,加热盘40用于对放置在面板13上的锅具进行加热,该加热盘40可以是线圈盘等。触控带30固定设置在底壳11的内侧壁上,和/或,触控带30固定设置在上盖12的内侧壁上,其中,触控带30设置在上盖12的内侧壁上时,由于上盖12位于底壳11的上方,便于使用者观察,可便于使用者的操控,也可避免使用者在操控时与锅具接触发生烫伤的现象,而底壳11距离面板13以及锅具的位置较远,能够更加有效的避免操控时的烫伤。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带30可以固定设置在底壳11的内侧壁上,或者也可以固定设置在上盖12的内侧壁上。或者触控带30为多个时,分别固定设置在上盖12和底壳11的内侧壁上,可以通过多个触控带30实现对不同功能的调控。或者触控带30可以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设置在上盖12内侧壁上,其中另一部分设置在底壳11的内侧壁上,有助于对操控功能的区分,并提高操控的娱乐性以及烹饪器具的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10内还可以设置有风机50,以对壳体10内的加热盘40等部件进行散热,在壳体10上还可设置旋钮60,以供使用者通过旋钮60对电磁炉进行开关以及模式设置等。该烹饪器具100还可包括有其他的部件,具体的,可参照现有的烹饪器具,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带30设置的位置可根据实际的操控需求以及壳体10的具体形状进行选择。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1可以包括底盖和中框,底盖和中框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分体设置。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1包括分体设置的底盖和中框,即底盖和中框分别成型后,将中框固定围设在底盖上面,以形成底壳11。触控带30固定设置在底盖的内侧壁上和/或触控带30固定设置在中框的内侧壁上,中框与底盖均和锅具之间具有较远的设置距离,因此,将触控带30设置在中框和底盖的内侧壁上,可有效的避免在操控时与锅具接触而烫伤的问题,同时,中框的设置位置相对较高,可便于使用者在操控时进行观察,更加的便于使用。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带30可以固定设置在中框的内侧壁上,或者也可以固定设置在底盖的内侧壁上。或者触控带30为多个时,分别固定设置在中框和底盖的内侧壁上,可以通过多个触控带30实现对不同功能的调控。或者触控带30可以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设置在底盖内侧壁上,其中另一部分设置在中框的内侧壁上,有助于对操控功能的区分,并提高操控的娱乐性以及烹饪器具100的美观性。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带30在底壳11上设置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的操控需求以及底壳11的具体形状进行选择,如为便于使用者的观察操控,就可以将触控带30设置在中框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外壁上与触控带30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操控区域,操控区域位于底盖、中框和上盖12的其中一个或多个的外壁上。具体的,壳体10的内侧壁上环绕设置有触控带30,与触控带30相对应的壳体10的外壁上可以划分有操控区域,即操控区域环绕壳体10的外壁设置,这样位于壳体10四周的任意方位处的使用者均能够在操控区域上对烹饪器具100进行操控,解决了仅能在一侧进行操控使用的局限性,便于位于不同方位的使用者进行操控,提高了烹饪器具100的使用便利性。其中操控区域可以位于底盖的外壁上,或者也可以位于中框的外壁上,或者也可以位于上盖12的外壁上,或者操控区域可以位于底盖、中框和上盖12的其中两个或三个的外壁上,使操控区域位于底盖、中框以及上盖12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外壁上,在操控时由于与面板13以及锅具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能够避免在操控时与锅具的接触而导致使用者烫伤的问题,同时也可避免锅具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汽以及油污等沾染操控区域,导致触控不灵敏的问题,提高操控的准确性。

在本实施例中,操控区域的大小以及形状可以与触控带30的大小以及形状相对应,或者,两者之间也可以不对应,操控区域的形状以及大小可根据壳体10的外观以及形状等进行选择设置。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操控区域为环绕壳体10外壁形成的封闭区域,使操控区域为环绕外壁的封闭区域,进一步保证了在壳体10外周上的任何一个角度区域都能够对操控区域进行操作,从而对烹饪器具100进行操控,进一步提高了烹饪器具100使用的便利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操控区域相对应的壳体10外壁向外凸起,具体的,在壳体10外壁上与操控区域相对应的壳体10外壁向外凸起,这样就形成了凸起的操控区域,使用者可通过在该凸起上进行滑动来对烹饪器具100进行操控,使操控区域相对应的壳体10外壁向外凸起,可便于操控者对操控区域进行定位,更加便于操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烹饪器具100的美观性。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触控带30为多个以对如温度、功率等进行不同功能调控时,可使多个触控带30对应的操控区域凸起的厚度或者凸起的形状等不相同,以进行区分便于使用者进行操控。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带30为封闭的环形,使设置在壳体10内侧壁上的触控带30为封闭的环形,而壳体10外壁上的操控区域与触控带30相对应,也就实现了壳体10外壁上的操控区域为封闭的环形,从而便于在壳体10的任意角度对触控带30进行触控以进行烹饪器具100的调控。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壳体10外壁为圆形,因此,环绕壳体10内侧壁设置的触控带30可以为封闭的圆环形触控带30。

进一步的,触控带30朝向壳体10的一端与壳体10内壁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5mm,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带30为触摸式触控带30,使其与壳体10内壁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5mm,这样就能够保证在壳体10上进行滑动等接触性操作时,触控带30能够感应到使用者的动作,以实现对烹饪器具100的调控,从而保证对烹饪器具100操控的准确性。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带30上设置有多个触控件31,该触控件31与控制板20电连接。具体的,如图5所示,触控带30上设置有多个与控制板20电连接的触控件31,通过触控件31感应使用者的操作动作,从而通过控制板20实现对烹饪器具100的操控,该触控件31可以是电容感应的触摸片,具体的,可以为触摸弹簧、薄片等。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在进行功率、温度等功能调节时,至少需要滑动触摸两个触控件31才能起到增大或减小温度、功率等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带环绕设置在壳体10内侧壁上,在触控带的周长方向上至少环绕设置有一圈触控件31,以保证能够在壳体10的四周均可以对触控带进行操作。多个该触控件31可以环绕着触控带30的周长方向间隔设置,或者当多个触控件31用于不同实现不同功能调节时,触控件31可以有多圈并列设置在触控带30的周长方向上,如在触控带30周长方向上设置有两圈触控件31,靠近底盖的一圈触控件用于调控温度,另一圈用于调控功率,这样通过滑动触摸靠近底盖的触控件31或者触摸远离底盖的触控件31,就能够分别对温度和功率进行调控,实现不同的调节功能。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触控件31的成型材料为金属,触控件31的面积大于等于19.5mm2,相邻两个触控件31之间的间隙为2-30mm,触控件31的成型材料为金属,对其形状并无其他要求,使其面积不小于19.5mm2,可保证便于使用者进行滑动触摸,而当相邻两个触控件31之间的间隙小于2mm时,在操作时容易对相邻的触控件31进行误操作,降低操控的精准度,当相邻两个触控件31之间的间隙大于30mm时,则不便于使用者进行滑动触摸,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相邻两个触控件31之间的间隙保持在2-30mm之间,在保证操控的精准度的同时便于使用者进行操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