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53340发布日期:2020-06-09 21:27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制冷行业的水冷空调干式机组配套的蒸发器有固定管板式和u形管两种主要类型,u形管蒸发器的蒸发管组件可以方便的抽出清洗,并且节省了一组管板和冷媒室,同时胀管数量减少50%,相应的泄漏的风险也降低50%。因此u形管换热器在中小冷量的水冷螺杆和风冷涡旋机组中应用极为广泛。

这种u形管结构,将管程自然地分成了两个流程。随着u形管蒸发器单机冷量越来越大,尾部的u形管弯曲半径也越来越大,换热器尾部的无支撑跨距增大将逐渐触及管束振动的临界值,造成产品使用寿命下降。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水冷机组满负荷运行时间短,通常为长时间维持部分负荷运行,换热器的两流程导致制冷剂流速低,制冷剂流速低不利于管路中的油回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中的管束容易振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筒体,筒体内的腔体被预设水平面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沿筒体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均为半圆形;换热管束,换热管束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内的第一管组、第二管组以及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的第三管组、第四管组,第一管组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二管组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三管组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四管组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二管组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三管组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的第二端连通;其中,第一管组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管组在竖直方向的尺寸,第二管组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管组在水平方向的尺寸。

进一步地,第一管组位于第二管组的下方,第一管组中的换热管呈多行排列,第二管组中的换热管呈多行排列,且第一管组中的换热管的行数大于第二管组中的换热管的行数。

进一步地,第一管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一行换热管、第二行换热管、第三行换热管和第四行换热管,第二管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五行换热管、第六行换热管和第七行换热管;其中,第一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小于第二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数量,第七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大于第六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

进一步地,第二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小于第三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数量,第三行换热管、第四行换热管、第五行换热管以及第六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均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行换热管中的全部换热管与第七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二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与第六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二行换热管中的另一部分换热管与第七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三行换热管中的第一部分换热管与第五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三行换热管中的第二部分换热管与第六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三行换热管中的其余换热管与第七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四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与第五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四行换热管中的另一部分换热管与第六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

进一步地,在任意一行换热管中,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管的之间的间距相等。

进一步地,第一管组与第四管组相对预设水平面对称设置,第二管组与第三管组相对预设水平面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筒体内的腔体被预设竖直面划分为对称设置的两部分,换热管束为两组,两组换热管束对称设置地分布在预设竖直面的两侧。

进一步地,第一管组中的换热管、第二管组中的换热管、第三管组中的换热管以及第四管组中的换热管均平行于筒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管组、第二管组、第三管组以及第四管组由多个管路弯曲成型;或,第一管组通过多个u形弯头与第二管组连通,第二管组通过多个u形弯头与第三管组连通,第三管组通过多个u形弯头与第四管组连通。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换热器的筒体内的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换热管束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内的第一管组、第二管组以及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的第三管组、第四管组,第一管组与第二管组连通,第二管组与第三管组连通,第三管组与第四管组连通,其中,第一管组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管组在竖直方向的尺寸,第二管组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管组在水平方向的尺寸。这样该换热管束为四流程结构,连接相邻管组的管路的弯曲半径减小,从而可以提高换热管束的稳定性,减小管束振动。管组的布置方式占用了筒体内的腔体的较大空间,换热管分布比较均匀,减小了筒体内的空腔体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从而避免了水侧短路的问题,提高了换热效果。而且,采用该方案可提高换热器的安全冷量范围以及使用范围,四流程的设计使得换热器更加适用于长期部分负荷运行的机组以及中低温冷冻机组。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管束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筒体;11、第一腔体;12、第二腔体;20、第一管组;30、第二管组;40、第三管组;50、第四管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筒体10,筒体10内的腔体被预设水平面分为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沿筒体10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均为半圆形;换热管束,换热管束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的第一管组20、第二管组30以及设置在第二腔体12内的第三管组40、第四管组50,第一管组2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二管组3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10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三管组4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四管组5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10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二管组3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三管组4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10的第二端连通;其中,第一管组2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管组3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第二管组3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管组2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换热器的筒体10内的腔体分为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换热管束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的第一管组20、第二管组30以及设置在第二腔体12内的第三管组40、第四管组50,第一管组20与第二管组30连通,第二管组30与第三管组40连通,第三管组40与第四管组50连通,其中,第一管组2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管组3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第二管组3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管组2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这样该换热管束为四流程结构,连接相邻管组的管路的弯曲半径减小,从而可以提高换热管束的稳定性,减小管束振动。管组的布置方式占用了筒体10内的腔体的较大空间,换热管分布比较均匀,减小了筒体10内的空腔体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从而避免了水侧短路的问题,提高了换热效果。而且,采用该方案可提高换热器的安全冷量范围以及使用范围,四流程的设计使得换热器更加适用于长期部分负荷运行的机组以及中低温冷冻机组。可选地,第二管组3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三管组4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10的第二端一一对应地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组20位于第二管组30的下方,第一管组20中的换热管呈多行排列,第二管组30中的换热管呈多行排列,且第一管组20中的换热管的行数大于第二管组30中的换热管的行数。上述设置使得第一管组20与第二管组30的分布与第一腔体11的形状匹配,可进一步便于换热管在筒体10的腔体内分布均匀。

如图1所示,第一管组20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一行换热管、第二行换热管、第三行换热管和第四行换热管,第二管组30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五行换热管、第六行换热管和第七行换热管;其中,第一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小于第二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数量,第七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大于第六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通过上述设置,便于第一管组20和第二管组在第一腔体11中均布。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小于第三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数量,第三行换热管、第四行换热管、第五行换热管以及第六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均相同。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行换热管中的全部换热管与第七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二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与第六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二行换热管中的另一部分换热管与第七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三行换热管中的第一部分换热管与第五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三行换热管中的第二部分换热管与第六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三行换热管中的其余换热管与第七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四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与第五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四行换热管中的另一部分换热管与第六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通过上述设置,便于实现第一管组2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二管组30中的多个换热管一一对应地连接,并且使多个换热管尽量均匀地分布在筒体10内。

在本实施例中,在任意一行换热管中,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管的之间的间距相等。这样可使得不同位置的换热效果比较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组20与第四管组50相对预设水平面对称设置,第二管组30与第三管组40相对预设水平面对称设置。通过上述设置便于换热管布置以及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筒体10内的腔体被预设竖直面划分为对称设置的两部分,换热管束为两组,两组换热管束对称设置地分布在预设竖直面的两侧。通过上述设置便于换热管布置以及均匀分布。将换热管束设置为对称的两组便于制造和装配。

如图2所示,第一管组20中的换热管、第二管组30中的换热管、第三管组40中的换热管以及第四管组50中的换热管均平行于筒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这样便于换热管布置以及实现均匀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组20、第二管组30、第三管组40以及第四管组50由多个管路弯曲成型;或,第一管组20通过多个u形弯头与第二管组30连通,第二管组30通过多个u形弯头与第三管组40连通,第三管组40通过多个u形弯头与第四管组50连通。上述两种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换热器的筒体10内的腔体分为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换热管束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的第一管组20、第二管组30以及设置在第二腔体12内的第三管组40、第四管组50,第一管组20与第二管组30连通,第二管组30与第三管组40连通,第三管组40与第四管组50连通,其中,第一管组2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管组3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第二管组3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管组2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这样该换热管束为四流程结构,连接相邻管组的管路的弯曲半径减小,从而可以提高换热管束的稳定性,减小管束振动。管组的布置方式占用了筒体10内的腔体的较大空间,换热管分布比较均匀,减小了筒体10内的空腔体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从而避免了水侧短路的问题,提高了换热效果。而且,采用该方案可提高换热器的安全冷量范围以及使用范围,四流程的设计使得换热器更加适用于长期部分负荷运行的机组以及中低温冷冻机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