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驱动机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8540发布日期:2020-06-26 22:16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叶片驱动机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叶片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使室内温度分布均匀、提高人们的舒适度,风管机出风口的导风叶片多需要进行相关调节,用于改变导风叶片的出风方向,使导风叶片转动一定的角度。现有技术中,对导风叶片的调节大多是通过手动调节,来实现导风叶片出风方向的调节。但手动调节方式使得出风方向单一、不能连续改变风向,无法实现自动摆风。为了改进手动调节存在的问题,则通过多个步进电机来驱动多个导风叶片转动的结构,来实现对导风叶片的出风角度的调整。但在这种调节结构中,每个导风叶片对应有一个电机进行驱动调节,多个导风叶片则需要多个电机,使得成本较高,并且在具有多个导风叶片的出风面板中,每个导风叶片运动容易不同步。

针对上述问题,现有的风管机采用一个步进电机同时驱动多个导风叶片转动的结构,来实现对导风叶片的出风角度的调整。其中,步进电机输出轴与输入齿轮连接,每个导风叶片与一个输出齿轮连接,输入齿轮与传动齿轮相啮合,传动齿轮再与各个输出齿轮相啮合,则输入齿轮通过传动齿轮与各个输出齿轮传动连接,以将电机的动力由输入齿轮经传动齿轮传递到各个输出齿轮、再传递至对应的各个导风叶片,从而进行导风叶片的驱动调节。但是,这种调节方式中电机的动力通过多级齿轮传递才到达导风叶片处,齿轮传递次数较多,在齿轮间传递时增加了动力损耗,造成电机负载急剧增加,降低了电机使用寿命。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机同时驱动多个导风叶片时电机动力经由多级齿轮从输入侧传递到输出侧,传递次数较多,增加齿轮间传递损耗,造成电机负载加重,降低电机使用寿命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片驱动机构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机同时驱动多个导风叶片时电机动力经由多级齿轮从输入侧传递到输出侧,传递次数较多,增加齿轮间传递损耗,造成电机负载加重,降低电机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叶片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至少两个导风叶片摆动的导风叶片驱动装置,所述导风叶片驱动装置包括导风叶片驱动电机以及用于驱动导风叶片摆动的主动齿轮和至少一个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导风叶片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以使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导风叶片驱动电机同步转动从而带动导风叶片摆动,且所述主动齿轮能够带动各个所述从动齿轮转动、以使所述从动齿轮带动导风叶片摆动。

优选地,所述导风叶片驱动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主动齿轮相啮合、用于将所述主动齿轮的动力传递至各个所述从动齿轮的传动啮合件。

优选地,所述传动啮合件为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相啮合、并与各个所述从动齿轮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主动齿轮设有供所述导风叶片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插入的第一多边形卡槽,所述导风叶片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主动齿轮相连接的一端的外轮廓和所述第一多边形卡槽的内轮廓相一致。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主动齿轮和各个所述从动齿轮的齿轮安装盒以及与所述齿轮安装盒相连接的支板,所述导风叶片驱动电机与所述支板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板上设有供所述导风叶片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主动齿轮、各个所述从动齿轮均设有用于固定连接导风叶片的转轴,所述齿轮安装盒上设有供各个所述转轴穿过的第二通孔。

优选地,所述导风叶片驱动装置至少为两个。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驱动至少两个扫风叶片摆动的扫风叶片驱动装置,所述扫风叶片驱动装置包括扫风叶片驱动电机、与所述扫风叶片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扫风曲柄以及与所述扫风曲柄相连接、用于带动各个扫风叶片摆动的扫风连杆。

优选地,所述扫风曲柄设有供所述扫风叶片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插入的第二多边形卡槽,所述扫风叶片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扫风曲柄相连接的一端的外轮廓和所述第二多边形卡槽的内轮廓相一致。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扫风叶片驱动电机的电机安装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至少两个导风叶片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叶片驱动机构,其中所述导风叶片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至少两个所述导风叶片摆动。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且与所述导风叶片相垂直的至少两个扫风叶片,所述叶片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至少两个所述扫风叶片摆动的扫风叶片驱动装置,所述扫风叶片驱动装置包括扫风叶片驱动电机、与所述扫风叶片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扫风曲柄以及与所述扫风曲柄相连接、用于带动各个所述扫风叶片摆动的扫风连杆。

优选地,还包括与各个所述导风叶片和各个所述扫风叶片相连接的出风面板框架,所述主动齿轮、各个所述从动齿轮均设有与所述导风叶片相连接的转轴,所述出风面板框架上设有供各个所述转轴穿过的第三通孔,所述扫风叶片驱动电机与所述出风面板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出风面板框架上还设有供所述扫风连杆穿过的第四通孔。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遮挡所述导风叶片驱动装置和所述扫风叶片驱动装置、且与所述出风面板框架相连接的外罩。

优选地,当所述导风叶片摆动至水平面上方、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时,所述导风叶片处于第一位置;当所述导风叶片摆动至水平面下方、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时,所述导风叶片处于第二位置;所述导风叶片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摆动。

优选地,当所述扫风叶片摆动至竖直面左侧、并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时,所述扫风叶片处于第三位置;当所述扫风叶片摆动至竖直面右侧、并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时,所述扫风叶片处于第四位置;所述扫风叶片能够在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摆动。

优选地,所述外罩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导风叶片驱动电机和所述扫风叶片驱动电机的电线的走线孔。

优选地,各个所述导风叶片上设有供所述转轴插入、且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的连接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一种叶片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至少两个导风叶片摆动的导风叶片驱动装置,导风叶片驱动装置包括导风叶片驱动电机以及用于驱动导风叶片摆动的主动齿轮和至少一个从动齿轮,主动齿轮与导风叶片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以使主动齿轮与导风叶片驱动电机同步转动从而带动导风叶片摆动,且主动齿轮能够带动各个从动齿轮转动、以使从动齿轮带动导风叶片摆动。如此设置,驱动电机直接与主动齿轮连接,直接带动一个导风叶片运动,又将驱动力传递到从动齿轮带动另一个导风叶片,从而实现带动多个导风叶片运动,主动齿轮作为输入齿轮同时又是输出齿轮,电机的动力直接输入到驱动装置中带动叶片摆动、没有经过齿轮传递,减少齿轮的传递次数,有效降低齿轮间传递的损耗,充分利用电机输出的动力,减小电机负载,延长电机使用寿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机同时驱动多个导风叶片时电机动力经由多级齿轮从输入侧传递到输出侧,传递次数较多,增加齿轮间传递损耗,造成电机负载加重,降低电机使用寿命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未安装外罩);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叶片驱动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安装外罩);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轴与导风叶片组装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向的导风叶片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安装电机);

图6为图1中a向的导风叶片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未安装电机);

图7为图1中a向的出风面板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齿轮安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扫风叶片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机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4中b向的外罩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扫风叶片摆动位置示意图;

图15为图2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1-图15中:

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主动齿轮-2、从动齿轮-3、传动齿轮-4、第一多边形卡槽-5、齿轮安装盒-6、支板-7、第一通孔-8、转轴-9、第二通孔-10、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扫风曲柄-12、扫风连杆-13、电机安装架-14、导风叶片-15、扫风叶片-16、出风面板框架-17、第三通孔-18、第四通孔-19、外罩-20、走线孔-21、第一位置-22、第二位置-23、第三位置-24、第四位置-25、凸块-26、卡口-27、固定孔-28、凸起结构-29、螺栓孔-30、卡爪结构-31、电机安装位-32、外罩安装孔-33、支板安装孔-3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叶片驱动机构及空调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机同时驱动多个导风叶片时电机动力经由多级齿轮从输入侧传递到输出侧,传递次数较多,增加齿轮间传递损耗,造成电机负载加重,降低电机使用寿命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请参考附图1-15,本实施例提供的叶片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至少两个导风叶片摆动的导风叶片驱动装置,导风叶片驱动装置包括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以及用于驱动导风叶片摆动的主动齿轮2和至少一个从动齿轮3,以实现一个电机同时带动多个叶片,降低设备成本,解决了导风叶片出风方向单一、不能连续改变风向、运动不同步的问题,而且齿轮传动控制精度高、传动效率高。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可为步进电机,也可以根据需求选用其它电机,只要可以满足实现正反方向换向和摆动即可。主动齿轮2与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使得主动齿轮2与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同步转动从而带动导风叶片摆动,并且主动齿轮2能够带动各个从动齿轮3转动,以实现从动齿轮3带动导风叶片摆动。如此设置,驱动电机直接与主动齿轮连接,直接带动相应的导风叶片运动,又将驱动力传递到从动齿轮带动另一导风叶片运动,从而实现带动多个导风叶片运动。而针对现有技术中“电机位于输入侧,导风叶片位于输出侧,二者之间需要通过多级齿轮传动,才能实现电机驱动导风叶片”这种状况存在的弊端,在本实用新型中,主动齿轮作为输入齿轮同时又是输出齿轮,电机的动力直接输入到驱动装置中带动叶片摆动、没有经过齿轮传递,减少齿轮的传递次数,有效降低齿轮间传递的损耗,充分、直接地利用电机输出的动力,减小了电机负载,延长了电机使用寿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机同时驱动多个导风叶片时电机动力经由多级齿轮从输入侧传递到输出侧,传递次数较多,增加齿轮间传递损耗,造成电机负载加重,降低电机使用寿命的问题。

在应用时,若导风叶片之间的距离允许,主动齿轮2可直接与从动齿轮3相啮合,完成叶片驱动。而考虑到导风叶片之间距离以及齿轮大小的限制,若不能直接与主动齿轮2相啮合,则导风叶片驱动装置还包括与主动齿轮2相啮合、用于将主动齿轮2的动力传递至各个从动齿轮3的传动啮合件,这样可实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的传动连接,实现导风叶片联动。如图6所示,传动啮合件为传动齿轮4,传动齿轮4与主动齿轮2相啮合、并与各个从动齿轮3相啮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传动啮合件还可为与主动齿轮2和从动齿轮3均相啮合的齿条,主动齿轮2带动齿条转动,进而带动从动齿轮3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叶片驱动装置至少为两个。如图5所示,导风叶片驱动装置为两个,分别包括一个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主动齿轮2、传动齿轮4和从动齿轮3,用于控制两个导风叶片摆动,这样应用于风管机,驱动装置结构精简,布局合理,能够很好地满足风管机内部安装需求,同时提升空调的使用性能。

如图8所示,主动齿轮2上设有供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插入的第一多边形卡槽5,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与主动齿轮2相连接的一端的外轮廓和第一多边形卡槽5的内轮廓相一致。这样设置,多边形卡槽可有效防止与之配合的输出轴空转,增大摩擦力,二者之间采用紧配合如过盈配合实现紧密连接,保证输出轴无法从卡槽中脱出,从而保证了传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更好地规划布局空调内部空间,如图2所示,叶片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安装主动齿轮2和各个从动齿轮3的齿轮安装盒6以及与齿轮安装盒6相连接的支板7,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与支板7固定连接,且如图10所示,支板7上设有供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穿过的第一通孔8,主动齿轮2、各个从动齿轮3均设有用于固定连接导风叶片的转轴9,如图9所示,齿轮安装盒6上设有供各个转轴9穿过的第二通孔10。这样将齿轮传动装置、电机以及齿轮安装盒巧妙地结合,很好地满足了空调内部装配空间的需求,且齿轮可以先安装在齿轮安装盒内然后整体安装在空调上,既可以提高装配效率,又可以防止单个齿轮装配时发生滑落,并且齿轮安装盒还可以有效防止齿轮硅脂油流出污染空调,满足实现对导风叶片进行有效的调节。

具体地,如图9和10所示,齿轮安装盒6上设有多个凸块26,支板7上设有与凸块26配合且对应设置的卡口27,凸块26插入卡口27中,将二者定位拼装在一起,同时齿轮安装盒6与支板7上还设有相对设置的固定孔28,通过插装在固定孔28中的螺栓,将二者紧固配合,牢牢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叶片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至少两个扫风叶片摆动的扫风叶片驱动装置,扫风叶片驱动装置包括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与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扫风曲柄12以及与扫风曲柄12相连接、用于带动各个扫风叶片摆动的扫风连杆13。这样通过结合导风叶片驱动装置和扫风叶片驱动装置,可以很好地实现三维自动扫风的功能,且结构简单,空间利用率高。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可为步进电机,也可以根据需求选用其它电机,只要可以满足实现正反方向换向和摆动即可。

具体地,扫风曲柄12设有供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插入的第二多边形卡槽,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与扫风曲柄12相连接的一端的外轮廓和第二多边形卡槽的内轮廓相一致。如图11所示,扫风曲柄12上设有凸起结构29,第二多边形卡槽设置在该凸起结构29内,二者通过紧配合的连接方式安装在一起,有效保证扫风曲柄与扫风叶片驱动电机同步运动,保障传动的可靠性。如图15所示,扫风连杆13上设有卡爪结构31,使得扫风连杆13与扫风曲柄12有效连接的同时还可防止二者分离。如图11所示,扫风连杆13通过螺栓与各个扫风叶片相连接。

此外,叶片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安装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的电机安装架14。电机安装架14可支撑、固定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便于安装电机,并对电机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图12所示,电机安装架14上设有多个用于与空调固定连接的螺栓孔30,保证连接强度与连接可靠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可为风管机,如图1所示,包括出风口、设置在出风口的至少两个导风叶片15以及如上描述的叶片驱动机构,其中导风叶片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至少两个导风叶片15摆动。这样设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机同时驱动多个导风叶片时电机动力经由多级齿轮从输入侧传递到输出侧,传递次数较多,增加齿轮间传递损耗,造成电机负载加重,降低电机使用寿命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出风口、且与导风叶片15相垂直的至少两个扫风叶片16,叶片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至少两个扫风叶片16摆动的扫风叶片驱动装置,扫风叶片驱动装置包括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与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扫风曲柄12以及与扫风曲柄12相连接、用于带动各个扫风叶片16摆动的扫风连杆13。这样,导风叶片驱动装置和扫风叶片驱动装置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实现三维自动扫风功能,且结构简单,空间利用率高。

具体地,空调器还包括与各个导风叶片15和各个扫风叶片16相连接的出风面板框架17,可选地,各个导风叶片15和各个扫风叶片16通过插轴与出风面板框架17连接,可绕轴转动,实现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主动齿轮2、各个从动齿轮3均设有与导风叶片15相连接的转轴9,如图4所示,各个导风叶片15上设有供转轴9插入、且与转轴9固定连接的连接孔,转轴9与连接孔紧配合,从而带动各叶片摆动。如图7所示,出风面板框架17上设有供各个转轴9穿过的第三通孔18。将主动齿轮2、从动齿轮3置于齿轮安装盒6内,齿轮安装盒6与支板7相连,因此,出风面板框架17上还设置支板安装孔34,从而将齿轮安装盒6、支板7固定在出风面板框架17上。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与出风面板框架17固定连接,出风面板框架17上相应设有电机安装位32,出风面板框架17上还设有供扫风连杆13穿过的第四通孔19。

为了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叶片驱动机构中,如图3所示,空调器还包括用于遮挡导风叶片驱动装置和扫风叶片驱动装置、且与出风面板框架17相连接的外罩20,出风面板框架17上设置了外罩安装孔33,可通过插装螺栓将外罩20安装在出风面板框架17上。这样,通过外罩将所有驱动装置包裹起来,可以起到支撑保护作用,还可以起到保温作用,有效防止电机凝露问题产生,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如图13所示,外罩20上设有用于固定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和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的电线的走线孔21,这样便于固定电机走线。

如图5所示,当导风叶片15摆动至水平面上方、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时,导风叶片15处于第一位置22;当导风叶片15摆动至水平面下方、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时,导风叶片15处于第二位置23;导风叶片15能够在第一位置22与第二位置23之间摆动。这样导风叶片的摆动角度为从水平面向上30度至水平面向下45度的范围,吹冷风时导风叶片可以摆动到水平面向上30度的第一位置,可以很好地使冷风向上吹,避免直吹人体。吹热风时导风叶片可以向下摆动到水平面向下45度的第二位置,可以使热风向下吹,避免热风聚顶效应,导致制热效果不明显。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的空调的摆放状态时,导风叶片的长度方向为图中的左右方向,垂直于纸面、且平行于导风叶片的长度方向的平面为上述提到的水平面;那么,图5所示为图1的a向视图,沿图5中上下方向,对于每一个导风叶片,相对位于水平面以上的位置为水平面上方,相对位于水平面以下的位置为水平面下方。

如图14所示,当扫风叶片16摆动至竖直面左侧、并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时,扫风叶片16处于第三位置24;当扫风叶片16摆动至竖直面右侧、并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时,扫风叶片16处于第四位置25;扫风叶片16能够在第三位置24与第四位置25之间摆动。这样可以使扫风叶片左右各45度来回扫风,防止直吹人体。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的空调的摆放状态时,扫风叶片的长度方向为图中的上下方向,垂直于纸面、且平行于扫风叶片的长度方向的平面为上述提到的竖直面;那么,图14所示为图1的俯视图,沿图14中左右方向,对于每一个扫风叶片,相对位于竖直面左边的位置为竖直面左侧,相对位于竖直面右边的位置为竖直面右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不同功能的装置或部件可以进行结合,比如,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叶片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至少两个导风叶片摆动的导风叶片驱动装置和用于驱动至少两个扫风叶片摆动的扫风叶片驱动装置,导风叶片驱动装置至少为两个。各个导风叶片驱动装置均包括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以及用于驱动导风叶片摆动的主动齿轮2和至少一个从动齿轮3,主动齿轮2与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以使主动齿轮2与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同步转动从而带动导风叶片摆动,且主动齿轮2能够带动各个从动齿轮3转动、以使从动齿轮3带动导风叶片摆动。导风叶片驱动装置还包括与主动齿轮2相啮合、用于将主动齿轮2的动力传递至各个从动齿轮3的传动啮合件。传动啮合件为传动齿轮4,传动齿轮4与主动齿轮2相啮合、并与各个从动齿轮3相啮合。扫风叶片驱动装置包括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与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扫风曲柄12以及与扫风曲柄12相连接、用于带动各个扫风叶片摆动的扫风连杆13。

在该实施例中,主动齿轮2设有供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插入的第一多边形卡槽5,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与主动齿轮2相连接的一端的外轮廓和第一多边形卡槽5的内轮廓相一致。扫风曲柄12设有供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插入的第二多边形卡槽,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与扫风曲柄12相连接的一端的外轮廓和第二多边形卡槽的内轮廓相一致。

在该实施例中,叶片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安装主动齿轮2和各个从动齿轮3的齿轮安装盒6、与齿轮安装盒6相连接的支板7,以及用于安装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的电机安装架14。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与支板7固定连接,支板7上设有供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穿过的第一通孔8,主动齿轮2、各个从动齿轮3均设有用于固定连接导风叶片的转轴9,齿轮安装盒6上设有供各个转轴9穿过的第二通孔10。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可为风管机,包括出风口,设置在出风口的至少两个导风叶片15和与导风叶片15相垂直的至少两个扫风叶片16,以及如上描述的叶片驱动机构,其中导风叶片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至少两个导风叶片15摆动,扫风叶片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至少两个扫风叶片16摆动,各个导风叶片15设有供主动齿轮2和从动齿轮3上的转轴9插入、且与转轴9固定连接的连接孔。空调器还包括与各个导风叶片15和各个扫风叶片16相连接的出风面板框架17,出风面板框架17上设有供各个转轴9穿过的第三通孔18。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通过电机安装架14与出风面板框架17固定连接,出风面板框架17上还设有供扫风连杆13穿过的第四通孔19。此外,空调器还包括用于遮挡导风叶片驱动装置和扫风叶片驱动装置、且与出风面板框架17相连接的外罩20,外罩20上设有用于固定导风叶片驱动电机1和扫风叶片驱动电机11的电线的走线孔21。

当导风叶片15摆动至水平面上方、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时,导风叶片15处于第一位置22;当导风叶片15摆动至水平面下方、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时,导风叶片15处于第二位置23;导风叶片15能够在第一位置22与第二位置23之间摆动。当扫风叶片16摆动至竖直面左侧、并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时,扫风叶片16处于第三位置24;当扫风叶片16摆动至竖直面右侧、并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时,扫风叶片16处于第四位置25;扫风叶片16能够在第三位置24与第四位置25之间摆动。

如此设置,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调节控制导风叶片及扫风叶片出风方向的叶片驱动装置,可以实现对导风叶片及扫风叶片出风角度的自动控制,使其转动到合适的位置,具有三维自动扫风功能,且结构简单,空间利用率高。传动装置采用齿轮传动装置,传动效率高、控制精度高。在导风叶片驱动装置中,导风叶片驱动电机直接与主动齿轮连接、直接带动导风叶片运动,主动齿轮既是输入侧齿轮又是输出侧齿轮,电机的动力直接输入到驱动装置中带动叶片摆动、没有经过齿轮传递,又将驱动力传递到从动齿轮带动其余导风叶片,实现多个导风叶片同时摆动。这样减少了齿轮的传递次数,有效降低齿轮间传递的损耗,充分、直接地利用电机输出的动力,减小了电机负载,延长了电机使用寿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机同时驱动多个导风叶片时电机动力经由多级齿轮从输入侧传递到输出侧,传递次数较多,增加齿轮间传递损耗,造成电机负载加重,降低电机使用寿命的问题。同时,将齿轮传动装置安装在齿轮安装盒内,可提前组装后再安装到出风面板框架上,提高装配效率,防止单个齿轮装配时发生滑落以及齿轮硅脂油流出污染出风口。将齿轮传动装置、驱动电机以及齿轮安装盒巧妙结合,很好地满足风管机的内部装配空间的需求,装配简单。通过外罩将所有驱动装置包裹起来,起到防尘、保温作用,有效防止电机凝露问题。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