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壁挂炉的改进型换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39256发布日期:2020-09-15 19:50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壁挂炉的改进型换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壁挂炉的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电壁挂炉的改进型换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使用方便且供暖效果好的电壁挂炉在城乡普通家庭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电壁挂炉一般采用烧热水的方式对室内进行散热供暖,市场上大部分电壁挂炉的加热体都是置于水中,加热体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容易结上水垢,影响加热体的加热效果。此外,现有的电壁挂炉一般都是需要往其中注满水之后才能使用,这样就导致每次壁挂炉在关机后,炉内会残留大量的热水,这些热水中储存的大量能量被白白浪费,在下次开机时,又需要将大量的冷水再次烧开,不仅浪费电能,而且由于水量多,烧开的时间慢,对室内的供暖不够及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用于电壁挂炉的改进型换热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电壁挂炉的改进型换热结构,包括外套筒、电加热器、换热水箱、蒸汽换热管、散热翅片和冷凝水箱,所述外套筒的内部间隔设有第一内套筒,第一内套筒的内部间隔设有第二内套筒,在第一内套筒和第二内套筒之间的位置设有电加热器,电加热器顶端和底端均连接有导线;所述第二内套筒的内部穿插设有一根第一导流管,在第一内套筒和外套筒之间均布阵列有多根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上下两端均设有集流罩,位于第一导流管顶端的集流罩顶端与出水管的后端连接,位于第一导流管顶端的集流罩顶端设有进水管,位于第一导流管底端的集流罩底端与回水管的后端连接;所述出水管的前端与换热水箱的顶端连接,换热水箱的底端与回水管的前端连接;所述换热水箱的顶端与蒸汽出管的后端连接,蒸汽出管的前端与蒸汽换热管的顶端连接;所述换热水箱的前端穿插设有多块散热翅片;所述蒸汽换热管的底端设有冷凝水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电加热器与第一内套筒的内侧壁和第二内套筒的外侧壁接触,在第一内套筒、第二内套筒与电加热器的缝隙处填充有导热材料,第一导流管与第二内套筒的内侧壁接触,第二导流管与外套筒的内侧壁和第一内套筒的外侧壁接触,在外套筒、第一内套筒和第二导流管之间的缝隙中填充有导热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外套筒由隔热材料制成,第一内套筒、第二内套筒均为铜制圆柱套筒,第一导流管和第二导流管均为铜制圆形管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在所述的蒸汽出管的中间位置设有安全阀,在安全阀的顶端设有第一排气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散热翅片为竖直设置的金属片,蒸汽换热管为蛇形管道,蒸汽换热管穿插设置在散热翅片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在所述的冷凝水箱的内部设有集水槽,蒸汽换热管的底端设置在集水槽的内部,在蒸汽换热管的底端与排气管的左端连接,排气管的右端倾斜向上设置,排气管的右端设有第二排气口,在排气管的管道上设有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第一内套筒和第二内套筒,使得电热器和待加热水分离,有效的防止了电加热器表面出现水垢的情况,设置了第一导流管和第二导流管全方位的包裹住电加热器受热,有效防止了热量的浪费;本实用新型利用了热虹吸效应,使用者每次使用前不需要将这个装置内注满水,并且能够达到与注满水相同的效果,而且在每次停机后装置内残留的热水量较少,浪费的热量较少,在每次开机时,由于需要烧开的水量少,因此烧开的时间快,能够对室内及时的进行供暖;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散热翅片,通过换热水箱和蒸汽换热管,使得热水和蒸汽同时向外散热,散热的效率高,供暖快,并且设置了排气管能够利用低温蒸汽对室内进行加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电壁挂炉的改进型换热结构的立体结构后视图。

图2为一种用于电壁挂炉的改进型换热结构的立体结构前视图。

图3为一种用于电壁挂炉的改进型换热结构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用于电壁挂炉的改进型换热结构中冷凝水箱位置的放大图。

图5为一种用于电壁挂炉的改进型换热结构中外套筒内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套筒;2、第一内套筒;3、第二内套筒;4、电加热器;5、导线;6、第一导流管;7、第二导流管;8、集流罩;9、进水管;10、出水管;11、回水管;12、换热水箱;13、蒸汽出管;14、安全阀;15、第一排气口;16、蒸汽换热管;17、散热翅片;18、冷凝水箱;181、集水槽;182、排气管;183、第二排气口;184、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5,一种用于电壁挂炉的改进型换热结构,包括外套筒1、电加热器4、换热水箱12、蒸汽换热管16、散热翅片17和冷凝水箱18,所述外套筒1的内部间隔设有第一内套筒2,第一内套筒2的内部间隔设有第二内套筒3,在第一内套筒2和第二内套筒3之间的位置设有电加热器4,电加热器4顶端和底端均连接有导线5,导线5向左穿过第一内套筒2和外套筒1并向左延伸与供电线路连接,电加热器4与第一内套筒2的内侧壁和第二内套筒3的外侧壁接触,在第一内套筒2、第二内套筒3与电加热器4的缝隙处填充有导热材料;所述第二内套筒3的内部穿插设有一根第一导流管6,第一导流管6与第二内套筒3的内侧壁接触,在第一内套筒2和外套筒1之间均布阵列有多根第二导流管7,第二导流管7与外套筒1的内侧壁和第一内套筒2的外侧壁接触,在外套筒1、第一内套筒2和第二导流管7之间的缝隙中填充有导热材料,外套筒1由隔热材料制成,第一内套筒2、第二内套筒3均为铜制圆柱套筒,第一导流管6和第二导流管7均为铜制圆形管道。

所述第一导流管6的上下两端均设有集流罩8,集流罩8使得第一导流管6和第二导流管7内的流体汇流集中在一起,位于第一导流管6顶端的集流罩8顶端与出水管10的后端连接,位于第一导流管6顶端的集流罩8顶端设有进水管9,通过进水管9能够向集流罩8内补充水量,位于第一导流管6底端的集流罩8底端与回水管11的后端连接;所述出水管10的前端与换热水箱12的顶端连接,换热水箱12的底端与回水管11的前端连接,使得第一导流管6、第二导流管7、出水管10、回水管11和换热水箱12形成一个流体的循环通路。

所述换热水箱12的顶端与蒸汽出管13的后端连接,蒸汽出管13的前端与蒸汽换热管16的顶端连接,在蒸汽出管13的中间位置设有安全阀14,在安全阀14的顶端设有第一排气口15,当蒸汽出管13内的气压过大时,安全阀14能够自主开启,使得过量的蒸汽由第一排气口15排出,使得蒸汽出管13内的气压恢复到安全值以内;所述换热水箱12的前端穿插设有多块散热翅片17,散热翅片17为竖直设置的金属片,蒸汽换热管16为蛇形管道,蒸汽换热管16穿插设置在散热翅片17上。

所述蒸汽换热管16的底端设有冷凝水箱18,在冷凝水箱18的内部设有集水槽181,集水槽181能够由冷凝水箱18中取出,蒸汽换热管16的底端设置在集水槽181的内部,在蒸汽换热管16的底端与排气管182的左端连接,排气管182的右端倾斜向上设置,排气管182的右端设有第二排气口183,在排气管182的管道上设有阀门184。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进水管9向第一导流管6和第二导流管7内补充水量,使得电加热器4对第一导流管6和第二导流管7内的水进行加热,使得第一导流管6和第二导流管7内的水受热蒸发变成气水混合物,第一导流管6和第二导流管7内的气水化合物体积膨胀后进入出水管10中,热水由出水管10流入换热水箱12中,蒸汽由蒸汽出管13进入蒸汽换热管16中,换热水箱12中的热水会通过散热翅片17向外传递热量,热水流到换热水箱12的底部时,由于热虹吸效应,第一导流管6和第二导流管7内的气水混合物密度小,热水会会由回水管11流回第一导流管6和第二导流管7内继续加热,使得第一导流管6、第二导流管7、出水管10、回水管11和换热水箱12内的流体循环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不断通过散热翅片17向外传递热量。

蒸汽换热管16内的蒸汽也会通过散热翅片17向外传递热量,蒸汽散热后会部分冷凝流入冷凝水箱18内的集水槽181中,当使用者需要对家中空气进行加湿时,可开启阀门184,使得部分蒸汽由第二排气口183排出,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