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90382发布日期:2020-12-22 13:5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通常在机壳前侧下部设置一个长条状出风口,出风口朝向前下方,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来引导上下送风方向。

在此基础上,一些现有技术对出风结构进行了很多改进,但由于受到出风口本身朝向的约束,空调的送风方向、送风范围和送风距离仍然受到极大限制,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升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远距离强劲送风能力。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提高聚合送风的风量。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聚合送风的风力可调。

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机壳,其限定有第一送风口和连通第一送风口的风道,风道临近第一送风口处的内壁为使风道的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状;和

导流件,其设置在风道内且与其内壁限定有出风间隙,以将吹向第一送风口的气流导向风道内壁,使气流在风道内壁渐缩部分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聚合地流出第一送风口;且

导流件内部形成有空腔,且开设有连通空腔的进风孔和出风孔,以便机壳内部气流经进风孔进入空腔,再经出风孔吹出。

可选地,导流件配置成可相对风道转动,以便调节出风孔的出风方向。

可选地,风道临近第一送风口处的出口形状为长度方向平行于机壳的横向方向的长条形;导流件为沿机壳的横向方向延伸的柱状,并与风道宽度方向的两侧内壁均限定出出风间隙;且导流件可绕一平行于自身长度方向的轴线转动,以转动地调节其与风道宽度方向两侧内壁的距离,从调节出风间隙的出风量。

可选地,出风孔的数量为多个;且至少部分出风孔为长度方向平行于导流件的长度方向的长条形,且沿导流件的周向方向间隔排布。

可选地,导流件整体为椭圆柱状。

可选地,第一送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送风口开设于机壳前部,且沿机壳的横向方向间隔排列。

可选地,机壳配置成使出风间隙底部区段气流的上扬角度大于其顶部区段气流的下倾角度,以便出风间隙底部区段的气流带动其余区段的气流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

可选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可动面板,其可动地安装于机壳前侧,以打开或关闭第一送风口。

可选地,机壳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前部开设有第二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位于第一送风口上方;且可动面板具有关闭第二进风口和第一送风口的关闭位置以及从关闭位置向上移动且上端向前倾斜以打开第一送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打开位置。

可选地,机壳的底部开设有朝下敞开且与风道连通的第二送风口。

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风道临近第一送风口处的内壁为渐缩状,使其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风道内的导流件与风道内壁限定出了出风间隙。气流吹向第一送风口的过程中,将在导流件引导下流向风道内壁,进入出风间隙。由于出风间隙的过流截面更小,出风速度更高。高速气流在风道的渐缩状内壁的引导下,在向外流动过程中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形成汇聚效应,使得风力更加强劲,送风距离更远,满足了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对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的需求。此外,由于导流件为中空结构,使得机壳内部气流还能穿过导流件,经导流件的出风孔汇入聚合送风气流,使得聚合送风气流的风量更大。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可通过转动导流件来调节其出风孔的出风方向,从而调节聚合送风气流的方向,以便向风量需求更大的局部区域针对性地送风。此外,也可进一步使导流件转动过程中,可调节出风间隙的大小,以改变第一送风口的风力。具体地,可通过调大出风间隙来提高风力,快速制冷/制热;通过调小出风间隙来降低风力,模拟自然风,使气流舒适度更高。导流件可为椭圆柱状。椭圆柱状的导流件绕平行于自身长度方向的轴线转动就能改变其与风道宽度方向两侧内壁的距离,实现对出风间隙的调节,结构非常简单,也无需设置复杂的驱动机构。

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导流件不仅与风道内壁限定出了出风间隙,提升了风速,同时也恰好能将气流导向出风间隙,或者说是强迫气流朝出风间隙流动,以迫使气流接受风道渐缩状内壁的聚合引导,形成最终的聚合送风效果。本发明仅通过改进风道和增设一导流件就实现了非常好的聚合送风效果,其结构非常简单,而且成本较低,易于实现量产推广,构思非常巧妙。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对风道形状进行设计,使出风间隙底部区段气流的上扬角度大于顶部区段气流的下倾角度,从而使气流上扬部分的上扬角度大于下沉部分的下倾角度,多股气流混合后的气流将整体上扬流动。在制冷模式时,上扬流动的冷风可充分避开人体,达到最高点后再向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制冷体验。并且,气流上扬吹出也有利于提升其送风距离。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机壳底部开设朝下的第二送风口,以便向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下方送风。制热模式时向下送风更有利于加快房屋下层空间的温度升高速度,使人体更快感受到制热效果。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使机壳顶部开设第一进风口,前部开设第二进风口,增加了进风量,提升了换热器前部区段的换热效率,从而提升了空调的整体能效。并且,本发明利用可动面板同时打开或关闭第二进风口和第一送风口,构思非常巧妙。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可动面板处于关闭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处于聚合送风模式时的结构原理图;

图5是图4中的导流件的放大视图;

图6是图4中的导流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对出风间隙进行调节后的示意图;

图8是图4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处于下送风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9是图4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处于最大送风模式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图中用箭头示意了气流流动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分体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部分,用于调节室内空气,例如制冷/制热、除湿、引入新风等等。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可动面板20处于关闭位置时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处于聚合送风模式时的剖视放大图;图5是图4中的导流件的放大视图;图6是图4中的导流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仅仅示意了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送风原理,部分结构与图1至图3并非完全一致。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一般性地可包括机壳10和导流件30。

机壳10限定有第一送风口11和连通第一送风口11的风道15。本实施例所述的机壳10包括用于构成室内机基本框架的骨架和用于限定出风道的蜗壳、蜗舌等机体部件。第一送风口11用于将机壳10内的气流吹向室内,调节室内空气。前述的气流可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制取的冷风,在制热模式下制取的热风,或者在新风模式下引入的新风等。第一送风口11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风道15临近第一送风口11处的内壁为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状,如图4。换言之,在临近第一送风口11处,沿着气流方向,风道15的过流截面逐渐变小。

导流件30设置在风道15内,且与风道15的内壁限定有出风间隙155。例如图4所示,导流件30与风道15的临近第一送风口11处的上壁151和下壁152均间隔设置,以与上壁151和下壁152形成出风间隙155。导流件30用于将吹向第一送风口11的气流导向风道15的内壁,使气流在风道15内壁渐缩部分(也即上壁151和下壁152)的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聚合地流出第一送风口11。

由于增加了导流件30,出风间隙155的过流截面必然小于风道15的原有的过流截面,这使得气流速度更快。高速气流在风道15的渐缩状内壁的引导下,在向外流动过程中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形成汇聚效应,成为聚合送风气流,使得风力非常强劲,送风距离更远,满足了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对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的需求,也使得送风范围更大,使室内空间各处制冷/制热速度更加均匀,使人体感觉更加舒适。导流件30不仅与风道15的内壁限定出了出风间隙155,起到提升风速的作用,也恰好能强迫气流朝出风间隙155流动,以迫使气流接受风道15渐缩状内壁的聚合引导,形成最终的聚合送风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仅通过改进风道15和增设一导流件30就实现了非常好的聚合送风效果,其结构非常简单,而且成本较低,易于实现量产推广,构思非常巧妙。

如图4至图6所示,导流件30的内部形成有空腔301,且导流件30开设有连通空腔301的进风孔321和出风孔311,以便机壳10内部气流经进风孔321进入空腔301,再经出风孔311吹出。也就是说,机壳10内部气流能穿透导流件30向外流动,以汇入前述的聚合送风气流。这使得聚合送风气流的风量更大。进风孔321和出风孔311的数量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图7是图4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对出风间隙进行调节后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件30配置成可相对风道15转动,以便调节出风孔311的出风方向,从而调节聚合送风气流的方向,以便向风量需求更大的局部区域针对性地送风。

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可使风道15临近第一送风口11处的出口形状为长度方向平行于机壳10的横向方向的长条形。与之对应地,导流件30为沿机壳10的横向方向延伸的柱状,并与风道1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内壁(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分别为上壁151和下壁152)均限定出出风间隙155。导流件30可绕一平行于自身长度方向的轴线转动,以转动地调节其与风道宽度方向两侧内壁(上壁151和下壁152)的距离,从调节出风间隙155的大小。由此,导流件30转动一定角度后,不仅出风孔311的朝向改变,出风间隙155的大小也将改变,使得出风间隙155的过流面积变化,进而改变第一送风口11的风力。

由此,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可通过转动导流件30来改变出风模式。例如,当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差距较小时(例如1℃以内),可调小出风间隙155,以微聚合送风方式送风,使冷风/热风体感更加舒适,如图4。而且低风量运行也能够降低制冷/制热能力,使室内温度保持恒定。当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差距达到一定程度(例如2℃以上),可调大出风间隙,以强聚合送风方式送风,提高风力,快速制冷/制热,如图7。

如图4至图6所示,优选使导流件30整体为椭圆柱状。在导流件30的椭圆长轴大致沿风道宽度方向延伸时,出风间隙155最小。在导流件30的椭圆长轴大致平行于气流方向时,出风间隙155最大。可进一步使椭圆柱状的导流件30的转动轴线重合于其椭圆中心轴线。椭圆长轴与短轴之比优选大于2。本实施例将导流件30设置为椭圆柱状,通过定轴转动即可改变其与风道15宽度方向两侧内壁的距离,实现对出风间隙155大小的调节,结构非常简单,也无需设置复杂的驱动机构。

当然,也可使导流件为其他形状。例如,使导流件为非圆柱的柱状。或者,使导流件为圆柱状但转动轴线偏离中心轴线。以上结构也能通过定轴转动导流件来改变出风间隙。

如图5和图6所示,可使出风孔311的数量为多个,且使至少部分出风孔311为长度方向平行于导流件30的长度方向的长条形,且沿导流件30的周向方向间隔排布。进风孔321的数量可为一个。

如图5和图6所示,可使第一送风口11的数量可为多个,且多个第一送风口11开设于机壳10的前部,以便气流在第一送风口11处聚合后,向前高速流动,使送风距离更远,送风范围更大,如图1。多个第一送风口11沿机壳10的横向方向排列,柱状的导流件30的长度方向不同部位分别与每个第一送风口11对应。相比于仅设置一个长条状送风口的方案,本实施例设置多个并排的第一送风口11,使得每个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面积相对更小,更加利于提高风速和风压,从而利于提升聚合送风效果,使气流聚合程度更好,送风距离更远。

当然,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使第一送风口的数量为一个,且使其为长度方向平行于机壳10的横向方向的长条状(未图示),使柱状的导流件30对应于该长条状的第一送风口,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可为通过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还包括换热器40和风机50。换热器40设置在机壳10内,用于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换热,形成热交换气流,即冷风或热风,其可为三段式翅片换热器。风机50设置于机壳10内,用于促使室内空气进入机壳10,使其与换热器40完成换热成为热交换气流,然后促使热交换气流经风道15流动至各送风口。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机壳10配置成使出风间隙155底部区段气流的上扬角度大于其顶部区段气流的下倾角度,也就是使风道15的下壁152的上扬角度大于上壁151的下倾角度,以便出风间隙155底部区段的气流带动其余区段的气流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图4用箭头示意了气流走向,请参考。

上扬角度指的出风间隙155底部区段气流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下倾角度指的是出风间隙155顶部区段气流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假如该处气流水平吹出,下倾角度即为0°)。由于气流上扬部分的上扬角度大于下沉部分的下倾角度,故多股气流混合后的气流整体将上扬流动。在制冷模式时,上扬流动的冷风可充分避开人体,达到最高点后再向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制冷体验。并且,气流上扬吹出也有利于提升其送风距离。

图8是图4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处于下送风模式时的示意图;图9是图4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处于最大送风模式时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可包括可动面板20。可动面板20可动地安装于机壳10的前侧,以打开或关闭第一送风口11。如此一来,当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时,可使可动面板20关闭第一送风口11,以避免第一送风口11显露在外影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前部外观。该实施例并不限定可动面板20通过何种运动开闭第一送风口11。可使可动面板转动地开闭,也可以平移地开闭,也可以为转动与平移运动相结合地开闭。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9所示,可使机壳10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3,前部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4,第二进风口14位于第一送风口11上方。可动面板20具有关闭第二进风口14和第一送风口11的关闭位置,如图3和图8。可动面板20还具有从关闭位置向上移动且上端向前倾斜以打开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4的打开位置,如图1、图2和图4。

发明人发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40的前部区段与前侧的面板距离太近,间隙狭窄,且其不正对机壳10顶部的进风口,导致换热器40的前部区段的换热不利,影响到换热器40的整体换热效率的提升。本发明通过在机壳10前部开设第二进风口14,增加了进风量,提升了换热器40前部区段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调的整体能效。并且,本发明利用可动面板20同时打开或关闭第二进风口14和第一送风口11,构思非常巧妙。用于驱动可动面板20实现上述运动的具体机构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使驱动机构可包括上下平移驱动机构和前后推拉驱动机构。或者可包括一平移机构和一转动机构。这些驱动机构均为空调领域常用的机构,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9所示,可使机壳10的底部开设有朝下敞开且与风道15连通的第二送风口12。可由第二送风口12向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下方送风。制热模式时向下送风更有利于加快房屋下层空间的温度升高速度,使人体更快感受到制热效果。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风板60,导风板60可转动地安装于机壳10,以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送风口12和引导第二送风口12的送风方向。此外,第二送风口12处还可安装有摆叶组件等导风机构。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可运行如下多种模式。

聚合送风模式:如图4和图7所示,使导风板60关闭第二送风口12,使可动面板20打开第二进风口14和第一送风口11,由第一送风口11聚合上扬送风,使气流避开人体,达到最高点后再向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制冷体验。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可以按照聚合送风模式送风。

下送风模式:如图8所示,使导风板60打开第二送风口12,使可动面板20处于关闭状态,由第二送风口12向下送风。在空调运行制热模式时,可以按照下送风模式送风,以利于加快制热速度。

最大送风模式:如图9所示,使导风板60打开第二送风口12,使可动面板20打开第二进风口14和第一送风口11,由第一送风口11聚合上扬送风,由第二送风口12向下送风。空调在运行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均可选择最大送风模式。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