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新冠病毒灭活的新风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28597发布日期:2021-09-29 05:03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新冠病毒灭活的新风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冠病毒灭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冠病毒灭活的新风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全球频繁爆发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疾病,造成疫情的大范围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空气中的新冠病毒和细菌属于气载微生物,可以在空气中存活并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相较于水、土壤等其他媒介的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极易引起社会恐慌的特点。因此,研发高效的空气消毒技术势在必行。
3.普通的新风换气机组仅能起到有组织的引入室外新风,并将室外新风与室内排风进行热交换,降低新风能耗、节约能源的作用。但当新冠病毒肆虐的时候,新风系统会成为新冠病毒入侵的入口,同时,如果室内有新冠病毒,排风会直接将带有新冠病毒的空气排至室外。生活在室内的人,不能没有新鲜空气,但如何有效杀灭新风中的新冠病毒,同时也不将室内新冠病毒排至室外,成为了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新冠病毒灭活的新风换气装置,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用于新冠病毒灭活的新风换气装置,包括新风初效过滤器、新风中效过滤器、热交换芯、新风风机、排风过滤器、排风风机、新风过滤层和和排风过滤层;所述热交换芯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新风初效过滤器与室外和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新风中效过滤器连通,所述新风中效过滤器与所述新风风机连通,所述新风风机与室内连通;所述排风过滤器与室内和第二风道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排风风机连通,所述排风风机与室外连通;所述新风过滤层设置在所述新风中效过滤层与新风风机之间;所述排风过滤层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与排风风机之间。
7.优选的,新风换气装置还包括内部中空的机壳,所述新风初效过滤器、新风中效过滤器、热交换芯、新风风机、排风过滤器、排风风机、新风过滤层和排风过滤层均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机壳的相对两侧设置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连通室外和所述新风初效过滤器,所述新风出口连通室内和新风风机,所述排风进口连通室内和排风过滤器,所述排风出口连通室外和排风风机。
8.优选的,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排风出口位于同一侧,两者均与室外连通;所述排风进口和所述新风出口位于同一侧,两者均与室内连通。
9.优选的,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交叉设置。
10.优选的,所述热交换芯设置在所述机壳的中心将机壳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四个互不重叠的区域;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第一区域连通,所述新风初效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区
域内,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新风出口与第二区域连通,新风中效过滤器、新风过滤层和新风风机设置在第二区域内,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排风进口与第三区域连通,所述排风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三区域内,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排风出口与第四区域连通,排风风机和排风过滤层设置在第四区域内,所述第四区域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11.优选的,所述新风过滤层和所述排风过滤层的材质均为氧化铜无纺布。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使用过滤器、热交换芯、风机和氧化铜无纺布过滤层,实现对空气中的新冠病毒的过滤灭活效果,保证室外空气安全流入室内,以及室内空气安全流入室外,避免空气中的新冠病毒进入室内或流入室外,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情况下,实现对空气中新冠病毒的过滤灭活效果,保障空气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3.图1是新风换气装置在新冠病毒灭活热回收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新风换气装置在日常热回收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新风进口;2、新风初效过滤器;3、热交换芯;4、新风中效过滤器;5、新风风机;6、新风出口;7、机壳;8、排风进口;9、排风过滤器;10、排风风机;11、排风出口;12、新风过滤层;13、排风过滤层;14、第一区域;15、第二区域;16、第三区域;17、第四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新冠病毒灭活的新风换气装置,包括新风初效过滤器2、新风中效过滤器4、热交换芯3、新风风机5、排风过滤器9、排风风机10、新风过滤层12和和排风过滤层13;所述热交换芯3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新风初效过滤器2与室外和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新风中效过滤器4连通,所述新风中效过滤器4与所述新风风机5连通,所述新风风机5与室内连通;所述排风过滤器9与室内和第二风道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排风风机10连通,所述排风风机10与室外连通;所述新风过滤层12设置在所述新风中效过滤层与新风风机5之间;所述排风过滤层13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与排风风机10之间。
18.本实施例中,新风换气装置还包括内部中空的机壳7,所述新风初效过滤器2、新风中效过滤器4、热交换芯3、新风风机5、排风过滤器9、排风风机10新风过滤层12和排风过滤层13均设置在所述机壳7内;所述机壳7的相对两侧设置有新风进口1、新风出口6、排风进口8和排风出口11;所述新风进口1连通室外和所述新风初效过滤器2,所述新风出口6连通室内和新风风机5,所述排风进口8连通室内和排风过滤器9,所述排风出口11连通室外和排风风机10。
19.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口1和所述排风出口11位于同一侧,两者均与室外连通;所述排风进口8和所述新风出口6位于同一侧,两者均与室内连通。新风进口1与排风出口11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参考附图1或2,可以将新风进口1设置在排风
出口11的上方,两者也可水平并列设置。排风进口8与新风出口6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参考附图1或2,可以将排风进口8设置在排风出口6的上方,两者也可以水平并列设置。
2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交叉设置。
21.机壳7设置在矩形盒体,机壳7的前后两端各有两个风口,其中前端上侧为新风进口1,前端下侧为排风出口11,后端上侧为排风进口8,后端下侧为新风出口6。热交换芯3位于机壳7的中部。
22.本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芯3设置在所述机壳7的中心将机壳7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四个互不重叠的区域;所述新风进口1与所述第一区域14连通,所述新风初效过滤器2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14内,所述第一区域14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新风出口6与第二区域15连通,新风中效过滤器4、新风过滤层12和新风风机5设置在第二区域15内,所述第二区域15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排风进口8与第三区域16连通,所述排风过滤器9设置在所述第三区域16内,所述第三区域16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排风出口11与第四区域16连通,排风风机10和排风过滤层13设置在第四区域16内,所述第四区域16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2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14与所述第四区域16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两者可以并列设置也可以上下设置;所述第三区域16与所述第二区域15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两者可以并列设置也可以上下设置。
24.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过滤层12和所述排风过滤层13的材质均为氧化铜无纺布。氧化铜无纺布既可杀灭细菌,又可杀灭病毒,而且对新冠病毒有效。
25.本实施例中的新风换气装置包括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新冠病毒灭活热回收模式和日常热回收模式。新风换气装置中安装有新风过滤层12和排风过滤层13,即可处于新冠病毒灭活热回收模式;拆除新风过滤层12和排风过滤层13即可处于日常热回收模式。
26.如图1所示,新冠病毒灭活热回收模式的进风工作过程为,室外新风依次通过新风进口1、新风初效过滤器2、热交换芯3的第一风道、新风中效过滤器4、新风过滤层12、新风风机5和新风出口6,新风从室外经过过滤、预热/预冷、灭活送入室内;
27.排风的工作过程为,室内排风依次经过排风进口8、排风过滤器9、热交换芯3的第二风道、排风过滤层13、排风风机10和排风出口11,排风从室内将热量传递给新风并灭活后排出室外。
28.如图2所示,日常热回收模式的其进风的工作过程为,室外新风依次通过新风进口1、新风初效过滤器2、热交换芯3的第一风道、新风中效过滤器4、新风风机5和新风出口6,新风从室外经过过滤、预热/预冷送入室内;
29.排风的工作过程为,室内排风依次经过排风进口8、排风过滤器9、热交换芯3的第二风道、排风风机10和排风出口11,排风从室内将热量传递给新风后排出室外。
30.所述新风初效过滤器2、新风中效过滤器4、排风过滤器9、新风过滤层12、排风过滤层13的形状相同,都为平板状,机壳7的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凹槽,新风初效过滤器2、新风中效过滤器4、排风过滤器9、新风过滤层12、排风过滤层13分别通过相应的凹槽可拆卸的设置在机壳7中,实现过滤和灭活。
31.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
3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新冠病毒灭活的新风换气装置,通过使用过滤器、热
交换芯、风机和氧化铜无纺布过滤层,实现对空气中的新冠病毒的过滤灭活效果,保证室外空气安全流入室内,以及室内空气安全流入室外,避免空气中的新冠病毒进入室内或流入室外,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情况下,实现对空气中新冠病毒的过滤灭活效果,保障空气的安全性。
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