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油路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2905发布日期:2022-09-03 00:5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用油路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用油路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对燃油储存舱的燃油进行驳运前,需提前较长时间对燃油储存舱进行预热。
3.申请号为201610912370.1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船舶燃油加热系统,包括燃油舱加热盘管和蒸汽系统,燃油舱内设置两组所述加热盘管,第一组设置在燃油舱驳运区域的燃油吸口附近,仅用于所述驳运区域的燃油加热,第二组设置在燃油舱驳运区域外的位置,所述蒸汽系统分别连接所述两组加热盘管以独立控制两组加热盘管工作。
4.上述加热系统中,驳运区与非驳运区内燃油的温度差较大,且当切换为设置在非驳运区内的加热盘管进行加热时,对于驳运区内燃油加热能力较弱,会产生加热不均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加热均匀的船用油路加热系统。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船用油路加热系统,包括燃油舱和蒸汽系统,燃油舱包括驳运区、非驳运区以及缓冲区,驳运区设置在燃油舱燃油吸口所在的一侧,非驳运区设置在燃油舱内与驳运区相对的另一侧,缓冲区设置在驳运区与非驳运区之间。驳运区内设有第一加热盘组,缓冲区内设有第二加热盘组,缓冲区内设有第三加热盘组,第一加热盘组、第二加热盘组以及第三加热盘组均连接蒸汽系统,通过蒸汽系统使加热盘对燃油舱内的燃油进行加热。第一加热盘组的加热温度最高,能够将驳运区内燃油的温度加热至需求的温度。第二加热盘组的加热温度低于第一加热盘组的加热温度,能够对缓冲区的燃油进行预加热,减小与驳运区燃油的温差。第三加热盘组的加热温度低于第二加热盘组的加热温度,从而减小非驳运区与缓冲区之间的燃油的温差。从而能够使燃油舱的整体的加热温度较低,同时也能够提高驳运区的加热效率,从而减小驳运区在燃油区内的占比,减少燃油舱内的高温区。同时由于驳运区占比减小的原因也便于使用第二加热盘组对于驳运区进行加热。
7.本技术方案中,蒸汽系统包括用于输送蒸汽进行换热的主路以及用于回流换热结束后蒸汽的回路。第一加热盘组、第二加热盘组以及第三加热盘组的进汽口均连接所述主路,第一加热盘组、第二加热盘组以及第三加热盘组的出汽口均连接回路。使驳运区、缓冲区以及非驳运区之间的独立加热,方便稳定的控制。
8.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盘组和第二加热盘组的进汽口均连接主路,第一加热盘组和第二加热盘组的出汽口均连接第三加热盘组的进汽口,第三加热盘组的出汽口连接回路。通过加热完驳运区内燃油的第一加热盘组内蒸汽以及加热完缓冲区内燃油的第二加热盘组内蒸汽两者的余热对非驳运区进行加热,能够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9.进一步的,第三加热盘组的进汽口与出汽口之间设有回汽旁路,能够使多余的蒸汽绕过第三加热盘组回流至回路,便于第三加热盘组内蒸汽量的调节,从而便于第三加热盘组加热温度的调节。
10.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盘组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一加热盘组进汽量的第一控制阀,第二加热盘组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二加热盘组进汽量的第二控制阀,第三加热盘组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三加热盘组进汽量的第三控制阀。通过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以及第三控制阀能够控制进汽量,从而便于控制第一加热盘组、第二加热盘组以及第三加热盘组的加热温度。
11.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控制阀前的主路上设有进汽总阀、滤器以及温控阀,燃油吸口处设有能够控制温控阀的温度传感器。通过燃油吸口的温度能够控制温控阀,从而控制整体的进汽量对整体的温度进行控制,使驳运区内燃油的最终温度符合需求。
12.本技术方案中,主路上设有维修旁路,维修旁路上设有旁路阀。当主路由于维修等原因需要关闭使能够通过维修旁路继续对第一加热盘组、第二加热盘组以及第三加热盘组进行临时供汽,保证燃油加热的稳定进行。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燃油舱分为驳运区、缓冲区以及非驳运区,且三个进行分级阶梯式加热,在降低整体加热温度的同时保证驳运区内的燃油温度符合需求,同时也使燃油温度更加均匀。
15.2.通过第一加热盘组与第二加热盘组内蒸汽的余热对非驳运区的燃油进行加热,有效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16.3.在第三加热盘组的进汽口与出汽口之间设有回汽旁路,便于第三加热盘组内蒸汽量的调节,从而便于第三加热盘组加热温度的调节。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19.妻子附图标记为:100、燃油舱;110、驳运区;111、第一加热盘组;120、缓冲区;121、第二加热盘组;130、非驳运区;131、第三加热盘组;140、温度传感器;150、燃油吸口;200、主路;201、进汽总阀;202、滤器;203、温控阀;204、第一控制阀;205、第二控制阀;206、第三控制阀;210、维修旁路;211、旁路阀;300、回路;310、回汽旁路;311、回汽旁路阀。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
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22.实施例一:
23.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船用油路加热系统,包括燃油舱100和蒸汽系统,燃油舱100包括驳运区110、非驳运区130以及缓冲区120,驳运区110设置在燃油舱100燃油吸口150所在的一侧,非驳运区130设置在燃油舱100内与驳运区110相对的另一侧,缓冲区120设置在驳运区110与非驳运区130之间。驳运区110内设有第一加热盘组111,缓冲区120内设有第二加热盘组121,缓冲区120内设有第三加热盘组131,第一加热盘组111、第二加热盘组121以及第三加热盘组131均连接蒸汽系统,通过蒸汽系统使加热盘对燃油舱100内的燃油进行加热。第一加热盘组111的加热温度最高,能够将驳运区110内燃油的温度加热至需求的温度。第二加热盘组121的加热温度低于第一加热盘组111的加热温度,能够对缓冲区120的燃油进行预加热,减小与驳运区110燃油的温差。第三加热盘组131的加热温度低于第二加热盘组121的加热温度,从而减小非驳运区130与缓冲区120之间的燃油的温差。从而能够使燃油舱100的整体的加热温度较低,同时也能够提高驳运区110的加热效率,从而减小驳运区110在燃油区内的占比,减少燃油舱100内的高温区。同时由于驳运区110占比减小的原因也便于使用第二加热盘组121对于驳运区110进行加热。
24.蒸汽系统包括用于输送蒸汽进行换热的主路200以及用于回流换热结束后蒸汽的回路300。第一加热盘组111、第二加热盘组121以及第三加热盘组131的进汽口均连接所述主路200,第一加热盘组111、第二加热盘组121以及第三加热盘组131的出汽口均连接回路300。使驳运区110、缓冲区120以及非驳运区130之间的独立加热,方便稳定的控制。
25.第一加热盘组111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一加热盘组111进汽量的第一控制阀204,第二加热盘组121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二加热盘组121进汽量的第二控制阀205,第三加热盘组131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三加热盘组131进汽量的第三控制阀206。通过第一控制阀204、第二控制阀205以及第三控制阀206能够控制进汽量,从而便于控制第一加热盘组111、第二加热盘组121以及第三加热盘组131的加热温度。
26.第一控制阀204前的主路200上设有进汽总阀201、滤器202以及温控阀203,燃油吸口150处设有能够控制温控阀203的温度传感器140。通过燃油吸口150的温度能够控制温控阀203,从而控制整体的进汽量对整体的温度进行控制,使驳运区110内燃油的最终温度符合需求。
27.主路200上设有维修旁路210,维修旁路210上设有旁路阀211。当主路200由于维修等原因需要关闭使能够通过维修旁路210继续对第一加热盘组111、第二加热盘组121以及第三加热盘组131进行临时供汽,保证燃油加热的稳定进行。
28.实施例二:
29.参考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船用油路加热系统,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30.第一加热盘组111和第二加热盘组121的进汽口均连接主路200,第一加热盘组111和第二加热盘组121的出汽口均连接第三加热盘组131的进汽口,第三加热盘组131的出汽口连接回路300。通过加热完驳运区110内燃油的第一加热盘组111内蒸汽以及加热完缓冲
区120内燃油的第二加热盘组121内蒸汽两者的余热对非驳运区130进行加热,能够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31.第三加热盘组131的进汽口与出汽口之间设有回汽旁路310,回汽旁路310上设置有回汽旁路阀311,能够使多余的蒸汽绕过第三加热盘组131回流至回路300,便于第三加热盘组131内蒸汽量的调节,从而便于第三加热盘组131加热温度的调节。
3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是可以相互组合的,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