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常压热水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29525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卧式常压热水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卧式常压热水锅炉。
现有的卧式常压热水锅炉为卧式外燃水火管快装锅炉,其烟箱设置在炉体的前面和后面,热效率低、传热效果差、由于其采用火管传热,传热系数低,耗钢量较大、体积大,结构复杂、管板易烧坏、生产工艺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安全可靠、传热系数较高的卧式常压热水锅炉,其设计热效率达74%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卧置的锅壳、炉胆、烟箱、水平层燃炉排、底座、回水管、出水管,烟箱内分布有立式安装的L形对流水管,每根对流水管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烟箱的上部和侧面联通;锅壳内有炉膛和前炉拱及后炉拱;水平层燃炉排位于锅壳下的底座上部,水平层燃炉排下分布有若干风室,风室经风门与底座内的风道相通,其特征是炉胆与烟箱纵向并列设置在锅壳内,锅壳的两侧壁分别与烟箱的一侧壁和炉胆的一侧壁各构成一个水夹套,炉胆的一个侧壁与相邻的烟箱的一侧壁构成一个水夹套;锅壳的前壁与烟箱前壁和炉胆前壁构成水夹套,锅壳后壁与烟箱后壁和炉胆后壁构成水夹套;炉膛内后部侧面有一个烟窗把炉膛与烟箱联通,在烟箱内纵向直立安装隔板,把烟箱内隔成U形烟道;风道设置在烟箱下部。
燃烧时,风由风道进入风室,然后通过水平层燃炉排上燃烧的煤层助燃与煤燃烧后的生成物形成烟火,与炉膛上部及四周的水进行热交换,由炉膛后的烟窗进入烟箱,通过对流水管和烟箱上部及烟箱的四壁与水进一步进行热交换,使烟气温度降低、流速减慢、烟尘沉降在烟箱、并由隔板改变流向,由排烟口排出,锅壳外有保温层防止散热。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取上述结构,在卧置的锅壳内并列设置烟箱和内设炉膛的炉胆在烟箱和炉胆的上部及前后、两侧四壁均与水接触,受热面积大,增加了水的对流和传热作用;烟箱内有隔板形成U形烟道延长了烟气在烟箱内的滞流时间,增大对流放热系数和消烟除尘效果;烟箱内采用对流水管,烟气横向冲刷与相同热交换面积的卧式外燃水火管快装锅炉相比,传热系数较高;与相同供热量的卧式外燃水火管快装锅炉相比、结构简单、所用钢材较少、制造工艺简单、结构紧凑、密封性好、更为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由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沿烟窗的横向剖视图。
图2是沿
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
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有一个卧置安装在底座(14)上的锅壳(2),在锅壳(2)内并列纵向设置烟箱(18)和炉胆(3),炉胆(3)内有炉膛(5)、前炉拱(29)和后炉拱(30),烟箱(18)内有立式安装的L形对流水管(16),隔板(17)把烟箱(18)内隔成U形烟道,在炉膛(5)的后部有烟窗(4)把炉膛(5)与烟箱(18)联通,锅壳(2)的两个侧壁分别与炉胆(3)的一个侧壁和烟箱(18)的一个侧壁构成水夹套(6)和水夹套(15),烟箱(18)的一侧壁与炉胆(3)的一侧壁构成水夹套(8),锅壳(2)的前壁与烟箱(18)的前壁和炉胆(3)的前壁构成水夹套(26),锅壳(2)的后壁与烟箱(18)的后壁和炉胆(3)的后壁构成水夹套(22),炉膛(5)下有水平层燃炉排(9),水平层燃炉排(9)下纵向排列三个风室(11),每个风室(11)有风门(12)与风道(13)相通。本实用新型还有回水管(1)、点火门(7)、清灰门(10)、清灰门(21)、观察门(23)、出渣门(24)、煤斗(25)、水位计(策7)、排气孔(28)、检查孔(19)、排烟口(31)。
权利要求1.一个卧式常压热水锅炉,它包括卧置的锅壳、炉胆、烟箱、水平层燃炉排、底座、回水管、出水管,烟箱内分布有立式安装的L形对流水管,每根对流水管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烟箱的上部和侧面联通;锅壳内有炉膛和前炉拱及后炉拱;水平层燃炉排位于锅壳下的底座上部、水平层燃炉排下分布若干风室,风室经风门与风道相通;其特征是(a)炉胆与烟箱纵向并列设置在锅壳内,锅壳的两侧壁分别与烟箱的一侧壁和炉胆的一侧壁各构成一个水夹套,炉胆的一侧壁与烟箱的一侧壁构成一个水夹套;(b)锅壳的前壁与烟箱前壁和炉胆前壁构成水夹套,锅壳后壁与烟箱后壁和炉胆后壁构成水夹套;(c)炉膛内后部侧面有一个烟窗把炉膛和烟箱联通;(d)在烟箱内纵向直立安装有隔板,把烟箱内隔成U形烟道。
专利摘要卧式常压热水锅炉,用于取暖、提供热水,它是在锅壳内纵向并列设置炉胆和烟箱,炉胆内的炉膛后部有烟窗与烟箱相通,烟箱内成U形烟道并分布L形对流水管,烟箱和炉膛的上部及四周均与水接触,与相同供热量的卧式外燃水火管快装锅炉相比、结构紧凑、所用钢材少、制造工艺简单、安全可靠、传热系数高、设计热效率达74%以上。
文档编号F24H1/26GK2124427SQ9222304
公开日1992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1992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1992年5月25日
发明者潘荫堂, 郭复炎, 田少华 申请人:潘荫堂, 郭复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