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烟节能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30359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消烟节能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炉,尤其是低质煤专用的消烟节能炉。
目前,大部分用户中使用的蜂窝炉热效率只有30%左右。其热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炉口的化学燃烧不完全和炉壁散热量大所致。通常,理论上认为煤平面到饮具底面的吊火高度一般在20-30mm为好,即烧高温外焰火。这样虽然烧到了外焰火,可是由于燃烧室太小,一氧化碳得不到充分燃烧,没能大量产热而白白跑掉了同时产生大量黑烟。这种损失要占整个热效率的三分之一以上,煤消耗量大。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热效率高并能消烟的消烟节能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消烟节能炉包括一炉套,炉套中设有炉芯,炉芯下有进风出灰口,炉芯上方具有燃烧室,本实用新型之改进特征在于,燃烧室直径大于炉芯直径,燃烧室与从炉芯处向上延伸的且大于燃烧室直径的内壁之间构成热风室,燃烧室的壁面设有两排进风孔,至少有两根进风管位于炉套与炉芯之间,其一端位于炉底并与外界相通而其另一端通入热风室,燃烧室高度为60~80mm。
炉套与炉芯之间有硅藻土保温层,炉芯包覆有硅酸铝纤维毡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其优点为由于采用燃烧室高度(吊火高度)从原30mm提高到60~80mm这样的反常思维设计,使热能得到较大限度的利用,热效率高,减少了化学不完全燃烧的损失,提高了炉温,节约了用煤,尤其使热质较低的低(劣)质煤能取得较好燃烧效果并能达到与优质煤同样的燃烧效果。另外,由于炉口燃烧室温度较高加之其直径大于炉芯直径并有两排进风孔(即二次风,三次风)的特殊结构,有利于一氧化碳气流的缓冲与氧气的混合,同时也使烟尘在缓冲中得燃烧,所以,可使含有相当烟煤的蜂窝煤在本炉内烧用时黑烟产生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为烟煤产区的用户减少了环境污染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不必为使用较麻烦的反烧法就可得到相同的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低质煤专用)消烟节能炉的剖视图;图2为聚火罩视图;图3为旋转垫片聚热板视图。
其中1——炉套 2——炉芯 3——燃烧室 4——进风孔(二次风) 5——进风孔(三次风) 6——热风室 7——进风管 8——硅藻土保温层 9——硅酸铝纤维毡保温层 10——进风、出灰口 11——灰膛 12——炉脚 13——有旋转垫片的聚热板 14——挡火墙 15——烟筒 16——套盖盘 17——聚火罩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描述。
参见
图1,消烟节能炉包括一炉套1,炉套中有炉芯2,炉芯下部有进风、出灰口10及灰膛11,炉芯上方为燃烧室3,燃烧室的直径大于炉芯的直径。燃烧室3与从炉芯2向上延伸的并大于燃烧室3直径的内壁之间构成热风室6。燃烧室3高度为60~80mm,其壁面设有两排进风孔(二、三次风)4,5,在炉套1与炉芯2之间有两根进风管7,进风管7一端位于炉底并与外界相通,而其另一端通入热风室6,这样由煤层中上升到燃烧室3内的一氧化碳迂到加热了的空气与其中的氧气混合后充分燃烧放热。燃烧室3可以制成向炉口呈锥状。
另外,在炉套1与炉芯2之间有硅藻土保温层8,而在炉芯2外包覆有硅酸铝纤维毡保温层9,从而减少了热能的损失。
炉口处还设有旋转垫片聚热板13,聚热板上有聚火罩17。
炉芯高度由原4块煤300mm高提高到360~380mm,燃烧室高度为60~80mm,硅藻土保温层厚100mm,进风,出灰口80×100mm,灰膛高100mm。
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炉如果配合使用低质煤专用节能添加剂,可使石煤、煤矸石、工业炉渣等废弃物代替大部分优质煤使用,并且与水暖及热管式换热器配套可组成高效炊暖炉。
权利要求1.消烟节能炉,包括一炉套(1),其中有炉芯(2),炉芯(2)上方有燃烧室(3),其特征在于,燃烧室(3)的直径大于炉芯(2)的直径,燃烧室(3)与从炉芯(2)处向上延伸的且大于燃烧室(3)直径的内壁之间构成热风室(6),燃烧室(3)的壁面设有两排进风孔(4,5);至少有两根进风管(7)位于炉套(1)与炉芯(2)之间,其一端位于炉底并与外界相通而其另一端通入热风室(6),燃烧室(3)高度为60-80mm。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节能炉,其特征在于,炉套(1)与炉芯(2)之间为硅藻土保温层(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节能炉,其特征在于,炉芯(2)包覆有硅酸铝纤维毡保温层(9)。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节能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3)向炉口处呈锥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消烟节能炉由炉套、炉芯、燃烧室、热风室组成,燃烧室位于炉芯上方且直径大于炉芯直径,并有两排进风孔,燃烧室高度为60~80mm,炉套与炉芯之间有硅藻土保温层,炉芯外包覆有硅酸铝纤维保温层。本实用新型热效率高并且减少了黑烟产生,尤其对采用低质煤能取得较好燃烧效果。
文档编号F24B1/181GK2138253SQ9224410
公开日1993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1992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1992年12月17日
发明者姜东升 申请人:姜东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