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85096阅读:来源:国知局
体I的正投影也为圆形,使得整个室内机外形独特美观,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审美需求。但是,室内机本体I的正投影不局限为圆形,还可以是边数大于4的正多边形,如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或者,是椭圆形或近似于圆形等。
[0019]在该实施例中,后壳12作为室内机本体I的主要部分,其厚度大于前壳11的厚度。而且,后壳12主体呈圆筒形结构,中间围成较大的容纳空间,用以容纳、布置室内机的其他部件,如换热器、离心风扇、接水盘、蜗壳等。具体部件及布置结构参见后续的描述。
[0020]后壳12上具有安装部121,安装部121具有安装面(图中未标注)。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可以是通过安装部121安装于墙面上,形成壁挂式空调器;也可以是通过安装部121安装于屋顶,形成吊顶式空调器。而且,空调室内机安装后,其安装面将贴在或靠近墙面或屋顶。
[0021]在后壳12上、也即室内机本体I的背面上形成有非热交换风进口 124,在前壳11上、也即室内机本体I的正面上形成有混合风出口 111,且非热交换风进口 124与混合风出口 111在位置上前后相对应。优选的,非热交换风进口 124与混合风出口 111均为圆形。在室内机本体I内部、也即前壳11和后壳12所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送风装置3,非热交换风进口 124和混合风出口 111通过送风装置3连通。在后壳12的圆筒形侧壁上、也即室内机本体I的侧面上形成有主进风口。具体而言,主进风口包括形成在后壳12左侧壁上的第一主进风口 122和形成在右侧壁上的第二主进风口 123。
[0022]送风装置3包括有四个从前往后、也即从前壳11往后壳12方向依次排列的导风体,分别为前端导风体31、第一中间导风体32、第二中间导风体33和后端导风体34。前后依次排列的这四个导风体均为环形。其中,前端导风体31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混合风出口和进风口(图中未标注);两个中间导风体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和进风口(图中未标注);后端导风体34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图中未标注)。四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之后,中间形成前后贯通所有四个导风体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而且,混合风出口 111与非热交换风进口 124通过该贯通风道连通。前端导风体3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2之间形成有第一热交换风风道35,第一中间导风体32与第二中间导风体33之间形成有第二热交换风风道36,第二中间导风体33与后端导风体34之间形成有第三热交换风风道37。且,这三个热交换风风道均为环形。
[0023]在室内机本体I内部、送风装置3的下方设置有离心风扇4,离心风扇4置于蜗壳5内,蜗壳5的出风部51朝向送风装置3中的三个热交换风风道设置。在出风部51上形成有向送风装置3延伸、环包三个热交换风风道的环包部,环包部与热交换风风道之间形成混风腔。蜗壳5和环包部形成从离心风扇4到送风装置3的风道。
[0024]具体来说,离心风扇4为双吸入式风扇,送风装置3的轴线zl与离心风扇4的轴线z2相互垂直。如此设置,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长度尽可能大的离心风扇,以增加空调室内机的引风能力。离心风扇4包括有固定在电机支架42上的双轴电机41、对称固定在双轴电机41两个输出轴上的第一离心风扇43和第二离心风扇44。电机支架42位于蜗壳5中间,并将蜗壳5分为对称的、彼此独立的第一蜗壳51和第二蜗壳52。在图3垂直于送风装置轴线方向的纵剖图中,直线AA'为垂直于送风装置3的轴线zl的直线,环包部包括以直线AA'为对称轴左右对称的第一环包部61和第二环包部62。其中,第一环包部61形成在第一蜗壳51的第一出风部512上,第二环包部62形成在第二蜗壳52的第二出风部522上。第一环包部61与热交换风风道之间形成第一混风腔64,第二环包部62与热交换风风道之间形成第二混风腔65。且,第一混风腔64与第二混风腔65以直线AA'为对称轴左右对称。第一环包部61和第二环包部62可以在远离蜗壳出风部51的顶端通过端部封闭部66封闭,以将整个热交换风风道封闭到环包部与蜗壳5所形成的风道内。第一离心风扇43置于第一蜗壳51内,第二离心风扇44置于第二蜗壳52内。而且,第一离心风扇43和第二离心风扇44以直线kk'为对称轴左右对称,第一蜗壳51和第二蜗壳52也以该直线kk'为对称轴左右对称。电机支架42位于第一蜗壳51及第二蜗壳52的出风部的一端为支架末端421,该支架末端421向送风装置3延伸,并靠近或抵靠送风装置3。
[0025]与两个主进风口及双吸入式离心风扇4相对应的,在第一主进风口 122与第一离心风扇43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器21,在第二主进风口 123与第二离心风扇44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22。且,第一离心风扇43所在第一蜗壳51的第一进风部511正对第一主进风口 122,第二离心风扇44所在第二蜗壳52的第二进风部521正对第二主进风口 123。从而,形成直吸式吸风结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机的噪音,且减少了吸风风量在室内机本体I内部的损失,进一步增强了吸风能力。而且,第一主进风口 122和第二主进风口 123以直线AA'为对称轴左右对称,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也以该直线kk'为对称轴左右对称。进而,保证相对于送风装置3而言,实现两侧进风和两侧热交换的均匀。
[0026]而且,第一环包部61和第二环包部62从与对应的蜗壳的出风部连接的始端至其末端相对于送风装置3渐扩,也即在图3及图4中自下而上的方向渐扩,从而呈现扇形,并使得第一混风腔64和第二混风腔65的内腔均渐扩。具体而言,在图3所示的截面图中,第一环包部61和第二环包部62水平方向的连线距离自蜗壳出风部往上逐渐变大。对于蜗壳5,优选采用对数螺旋线或近似对数螺旋线。对于环包部,优选的,第一环包部61和第二环包部62向上延伸至室内机本体1,并与室内机本体I连接而形成封闭结构,则无需再设置端部封闭部66,其可用室内机本体I来替代。蜗壳5与环包部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成型,然后连接为一体。
[0027]在室内机本体I内设置上述结构的送风装置3、离心风扇4、蜗壳5及环包部之后,室内机运行时,在离心风扇4的升压作用下,室内风通过第一主进风口 122和第二主进风口 123进入室内机本体I内部,并加速吹向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被离心风扇4吸入到蜗壳5内,经蜗壳5收集扩张和静压恢复,部分从送风装置3的下方直接吹向送风装置3的热交换风风道。大部分热交换风沿环包部进入到第一混风腔64和第二混风腔65中,并在两个对称的混风腔内进行气流的梳理、填充;待混风腔饱满后,形成左右风量、风速均等的风,然后沿送风装置3的周向方向均匀进入到两个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然后,经三个热交换风风道进入贯通风道,进而经贯通风道从前端导风体31上的混合风出口及前壳11上的混合风出口 111的周向方向均匀吹出。由于从各热交换风风道吹出的热交换风风速变大,从而使得相应导风体表面压力减小而在贯通风道内形成负压。外部的室内风作为非热交换风,在负压的作用下,将从后壳12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 124及后端导风体33的非热交换风进口进入贯通风道,并与热交换风风道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送到室内。
[0028]热交换风均匀进入到各热交换风风道及贯通风道,并经贯通风道及混合风出口11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