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炉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26002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炉膛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环保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炉膛。
【背景技术】
[0002]生活中大小型酒店、饭店、工厂食堂、学校食堂、家庭等等都需要使用炉具,而炉膛则为灶具的核心部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逐渐消耗,节能减排已然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灶具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炉膛,在燃料进入到炉膛内部时很难被充分的燃烧,燃烧后产生较多的灰渣,从而降低了燃料的利用率;燃烧时产生的部分热量通过空气及炉膛炉体散失很难回收利用,导致大量的热量被白白浪费。
[0003]另传统的炉膛,在燃料进入炉膛内部燃烧时,大量的热量会通过炉膛壳体散失,造成能源的浪费。传统处理方法必须在炉膛壳体外使用大量保温材料和保温措施。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炉膛,克服现有炉膛燃料利用率低,燃烧后产生的灰渣较多,且燃料燃烧时产生的部分热量通过空气及炉膛炉体散失很难回收利用,导致大量的热量被白白浪费的缺陷。
[000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炉膛,包括壳体及与壳体密封连接的炉膛内胆,所述炉膛内胆上、下端分别设有燃料入口和灰渣出口,所述燃料入口和灰渣出口均与壳体外部相导通,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所述炉膛内胆的侧壁上自下而上设有多级供氧区,其中任一供氧区均开设有贯穿炉膛内胆侧壁的供氧口,且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在最下端供氧区形成的压强大于其上方任一供氧区形成的压强。
[0006]本发明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炉膛还包括设于炉膛内胆外侧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与炉膛内胆之间形成一过风通道,且所述挡风板的上端与炉膛内胆密封连接,下端与炉膛内胆相隔适当的距离。
[0007]本发明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挡风板的上端与炉膛内胆密封连接的位置高于所述炉膛内胆的侧壁上最上端的供氧区,所述挡风板的下端不高于所述炉膛内胆的侧壁上自下往上数的第二级供氧区的下端。
[0008]本发明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炉膛还包括一阻断板,所述阻断板密封连接于所述壳体与挡风板之间,其上设有出风口,且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阻断板的上方。
[0009]本发明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阻断板设于所述壳体的中部偏上的位置。
[0010]本发明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阻断板上方还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与壳体、阻断板、挡风板及炉膛内胆均密封连接,所述壳体上的进风口及阻断板上的出风口分设于隔板的两侧。
[0011]本发明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出风口的下方设有热风导向板。
[0012]本发明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热风导向板为倒V字形板,其顶尖正对所述出风口。
[0013]本发明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下部。
[0014]本发明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灰渣出口位置设有活动式炉排。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炉膛壳体上设置进风口,在炉膛内胆的侧壁上自下而上设置多级供氧区,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炉膛内部后,先充分吸收通过炉膛内胆扩散的热量成为成为高温助燃空气,然后通过供氧口将热量带回炉膛内胆重新利用,在无需使用保温材料和保温措施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减少了炉膛热量的逸散;同时,多级供氧区的设置以及使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在最下端供氧区形成的压强大于其上方任一供氧区的压强,可确保燃料的充分燃烧,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并减少了灰渣的产生。
【附图说明】
[0016]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7]图1是本发明炉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炉膛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炉膛内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炉膛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炉膛内胆及挡风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炉膛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炉膛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炉膛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炉膛热风导向板位置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27]实施例一
[0028]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炉膛包括壳体I及与壳体I密封连接的炉膛内胆2,所述炉膛内胆2的上、下端分别设有燃料入口 21和灰渣出口 22,所述燃料入口 21用于向炉膛内胆2内添加燃料,其也同时充当火焰及烟气的出口。所述燃料入口 21和灰渣出口 22均与壳体I外部相导通,以便于燃料的添加及灰渣的清理。所述壳体I上设有进风口 23,所述炉膛内胆2的侧壁上自下而上设有多级供氧区,所述多级供氧区不小于两级,其中任一供氧区均开设有贯穿炉膛内胆2侧壁的供氧口,且从进风口 23进入的空气在最下端供氧区形成的压强大于其上方任一供氧区形成的压强,从而保证了炉膛内胆2下部燃料燃烧时有更多的氧气供给,以利于下部燃料尽可能的充分燃烧,其中未完全燃烧的下部燃料及下部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中间产物在经过最下端供氧区之上的供氧区时再次燃烧,从而确保燃料的充分燃烧,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且在无需使用保温材料和保温措施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减少了炉膛热量的逸散及灰渣的产生。优选的从进风口 23进入的空气在各级供氧区形成的压强自下而上逐级递减。所述供氧口和形状并不限定为图示的圆形,其也可为方形、矩形、长条形缝隙及其它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所述炉膛内胆2优选(但不限定)为图示的中间大两头小(即,中部大、燃料入口 21和灰渣出口 22小)的形状,其也可为中截面为梯形、矩形、方形及其它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状。本实施例中,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也可纯氧或其它含有氧气的混合气体。本实施共设有三级供氧区,自下而上分别为第一次供氧区24、第二次供氧区25和第三次供氧区26,从进风口 23进入的空气在第一次供氧区24形成的压强大于在第二次供氧区25和第三次供氧区26形成的压强。为实现第一次供氧区24形成的压强大于在第二次供氧区25和第三次供氧区26形成的压强可采用多种方式,本实施例采用的是将所述进风口 23设于所述壳体I的侧面中部偏下位置,优选地可直接紧靠所述壳体I的底面设置。所述炉膛内胆2与壳体I的密封连接优选采用焊接的方式实现,其也可采用耐高温密封圈等其它密封方式实现。另外,为便于燃料的搁置及灰渣的清理,所述灰渣出口 22位置设有活动式炉排(图中未示出),所述活动式炉排优选为为翻转式或拉动式的炉排。
[0029]本实施例通过在炉膛壳体I的侧面中部偏下位置上设置进风口 23,在炉膛内胆2的侧壁上自下而上设置三级供氧区,空气从进风口 23进入炉膛内部后,先吸收通过炉膛内胆2扩散的热量成为热空气,然后通过供氧口将热量带回炉膛内胆2内重新利用,从而极大的减少了热量的浪费;同时,三级供氧区的设置以及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